篇一:X观察蚂蚁的小论文
观察蚂蚁的小论文
天门市多宝二中 王佳鑫
摘要: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看见过蚂蚁,蚂蚁是人们常见的一类昆虫,很容易识别。一般体小。颜色有黑、褐、黄、红等。蚂蚁整天忙忙碌碌爬个不停,有时候成群结队地搬运食物、搬家等等,这个最不起眼的动物,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它们却拥有过人的毅力和团结的品质。有时走在小区里,远远的就能看见黑压压的一片,走近一看原来是蚂蚁们在搬运食物。记得以前读《昆虫记》时看过,蚁群的食物是由工蚁先寻找到,在回到蚁穴或带附近领蚂蚁大军返回搬运,想到这里:“蚂蚁是通过什么渠道再次找到食物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完成了此次关于蚂蚁交流信息方式问题的实验。
关键词:蚂蚁、面包屑、纸片、路线、颜色、气味、嗅觉等。
1.实验材料及用具:蚂蚁、A4纸、面包屑、各色笔、剪刀。
2.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3.作出假设:蚂蚁是通过气味交流信息的。
4.制定并实施计划:实验采用了对照试验的方法,加对照组共3项实验:
4.1对照组:
(1)取一小块面包屑放于地面上,仔细观察,看是否有一两只蚂蚁接近食物,结果:经过12—15分钟的等待,开始出现了我预想的情况:陆续有几只蚂蚁接近了面包屑。
(2)等这几只侦察蚁侦查完毕后,在蚂蚁返回的路上铺上一张白色A4纸,跟随蚂蚁离开面包屑的路线,用黑色碳素笔划下。
(3)在侦探蚁离开时,迅速把A4纸上的路线撕成几片,铺在面包屑周围,待蚂蚁大军出动寻找面包屑时,观察蚂蚁大军的情况。
结果:几只蚂蚁在黑色路线周围徘徊不定,一段时间观察后始终未找到面包屑。另外许多蚂蚁没有目标,到处徘徊。
4.2实验1组:
(1)同对照组
(2)等这几只侦察蚁侦查完毕后,在蚂蚁返回的路上铺上一张绿色卡纸,跟随蚂蚁离开面包屑的路线,用黑色碳素笔划下。
(3)在侦探蚁离开时,迅速把绿色卡纸上的路线撕成几片,铺在面包屑周围,待蚂蚁大军出动寻找面包屑时,观察蚂蚁大军的情况。
结果:同对照组。
4.3实验2组:
(1)同对照组
(2)等这几只侦察蚁侦查完毕后,在蚂蚁返回的路上铺上一张白色A4纸,
跟随蚂蚁离开面包屑的路线,用彩色(粉色)笔划下。
(3)在侦探蚁离开时,迅速把A4纸上的路线撕成几片,铺在面包屑周围(不留缝隙),待蚂蚁大军出动寻找面包屑时,观察蚂蚁大军的情况。
结果:几只蚂蚁在粉色路线周围徘徊不定,经一段时间观察始终未找到面包屑。另外许多蚂蚁没有目标,到处徘徊。
5.得出结论。由对照组可说明,蚂蚁是通过气味交流信息的。两个实验组,分别探究了纸张颜色和线路颜色的影像,结论都与对照组相符,更进一步排除了其他因素,证明了假设,即蚂蚁依靠嗅觉交流信息。我翻阅了有关资料后得知,蚂蚁走过的地方会留下一种称为示踪激素的化学物质,蚂蚁就是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
器来感受这种化学物质的气味而认路的。
6.表达与交流。实验结束后,我对自己此次实验进行了优缺点总结,结果如下:
6.1缺点:
1.实验中的第一步出现了2个问题,一是首次实验面包屑对于蚂蚁来说太大,二是没有耐心等待蚂蚁接近面包屑,而费了不少时间换位置等等,反而拖延了时间。
2.铺纸时没有注意将边缘紧贴地面,造成了几只蚂蚁钻入纸的下方。
3.撕碎路线时,第一次撕的太碎,铺在面包屑周围是留了空隙,导致蚂蚁在地面上与纸上穿梭,对蚂蚁的嗅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增加了实验的误差。
6.2优点:
1. 实验前,回忆并参考了以前读过的知识,对设计实验有一定帮助。
2. 确定了实验主题、设计了对照组后,有添加了两个实验组,增加了实验的准确性。
3.对于由于以上陈述的缺点造成的误差,并没有敷衍了事,而是在意识到缺点和误差后,全部重新做了实验,力求精准。
另外,翻阅了有关资料后得知,蚂蚁的触角很重要,蚂蚁的触角并不是光溜溜的,在触角鞭节上长着一圈很密的,极为纤细的长毛,一有声音,这些长毛就能引起反应,频频振动;蚂蚁的触角有维持平衡、感觉空间位置、主管运动的功能。
参考文献:《昆虫记》和网上搜索资料等。
篇二:蚂蚁的生态论文
题目:蚂蚁的生态论文
姓名:姚孝飞 学号:20091801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蚂蚁的生态
【摘要】 本文通过实际观察并查阅相关资料,对蚂蚁的进行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总结如下。了解了蚂蚁的种类,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等
【关键词】蚂蚁;社会性;分工;
蚂蚁简介
名称 :蚂蚁
别名:蚁,蝼蚁,蚍蜉,玄驹,昆蜉
分类: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
种类:据现代形态科学分类,蚁可分两大种群:蚂蚁类和白蚁类。蚂蚁的种类繁多,世界上已知有9000多种,我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
外形特征:一般体小,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光滑或有毛。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触角膝状,4-13节,柄节很长,末端2-3节膨大。腹部第1节或1、2节呈结状。有翅或无翅。前足的距离大,梳状,为净角器(清理触角用)。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蚁卵约0.5毫米长,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乳白色,工蚁体细小,体长约2.8毫米,全身棕黄,单个蚁要细看才易发现。雄、雌蚁体都比较粗大。腹部肥胖,头、胸棕黄色,腹部前半部棕黄色,后半部棕褐色。雄蚁体长约5.5毫米。雌蚁体长约6.2毫米。
主要食物:蚂蚁属于杂食性的昆虫,它荤素同食。蚂蚁通常是杂食性动物,主要的食物为一些陆生节肢动物,包括蜘蛛、千足虫、蜈蚣和昆虫等。蚂蚁获得动物蛋白质的另一种来源是
取食其他种类蚂蚁的幼体。蚂蚁也吸食植物汁液。蚜虫、介壳虫和角蝉等昆虫分泌出的蜜露也蚂蚁喜食的食物。 蚁类的食性在不同亚科和不同种类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一般可可分为肉食、杂食偏肉食、杂食、杂食偏素食。蚂蚁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辛勤地劳动。那么到了严寒的冬天它们又到哪里去觅食呢?它们是如何过冬的呢?原来聪明的蚂蚁在入冬之前早有准备。它们首先搬运杂草种子,准备明年播种用;同时搬运蚜虫、介壳虫、角蝉和灰蝶幼虫等到自己巢内过冬,从这些昆虫身上吸取排泄物做为食料(奶蜜)。蚂蚁为什么知道冬天快来了呢?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蚂蚁的这种本能是受它们体内的年生物钟控制而起作用的,换句话说,它们是按照年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做好越冬期食物储备的。
不同的蚂蚁吃不同的食物。收获蚁吃种子,它们将种子收藏在地窖里;而割叶蚁吃蘑菇,它们将叶片搬运到地下,用来培植蘑菇。有些蚂蚁则贮存一种叫蚜虫的昆虫,它们从蚜虫体内抽取一种含糖的物质作为食物,这同人类从母牛身上挤奶的方式非常相似。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蚂蚁在洞穴里缺少糖份,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很不好,为了能够找到充分的糖份,所以蚂蚁一旦发现甜的东西,触角就会自主的硬起来,这是蚂蚁的一个天性。
与蚂蚁互动形成的生物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与蚂蚁共生的生物,或专性或间性,植物超过了52科465种,动物则达到了数千种,还有大量未知的真菌和微生物。
蚂蚁正在使用着非凡的生存策略——种植真菌,收获种子,放牧产蜜昆虫,编制巢穴,合作捕食,社会性寄生,蓄奴——这些都极大地刺激着科学家和公众的好奇心。
蚂蚁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存活,其秘诀就在于它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有组织的群体中。它们一起工作,一起建筑巢穴,使它们的卵与后代能在其中安全成长。
蚂蚁有不同的类型,每一类都有其专门的职责。蚁后产卵,大部分卵将发育成雌性,它们被称为工蚁。它们负责建筑并保卫巢穴,照顾蚁后、卵和幼虫,以及搜寻食物。到了一定的时候,雄蚁与新的蚁后会产生出来。它们
有翅膀,从巢穴里集群飞出。交配以后,雄蚁即死去,新的蚁后则开始领导起又一个群体的生活。
在群体中,蚁后是最重要的成员。它是唯一能产卵的。这意味着它是这一群体中所有蚂蚁的母亲。工蚁喂养它,替它清洁身体,并将它的卵带到另一处去照料。
某些澳大利亚蚂蚁将它们的工蚁作为一种活的储藏罐。当工蚁采集了大量的花蜜,即一种源自花中的甜甜的液体,将它吞进体内、身体变得膨大起来之后,它们就将自身挂在巢穴的天花板上,一直到有别的蚂蚁需要食用它们体内储藏的那些花蜜为止。
兵蚁正在林地上觅食。为搜寻食物,它们有时会在林地上排成长队。它们总是很饥饿,因此几乎会向任何东西发起进攻,有时甚至是大的哺乳动物。 蚂蚁是社会性很强的昆虫,彼此通过身体发出的信息素来进行交流沟通,当蚂蚁找到食物时,会在食物上撒布信息素,别的蚂蚁就会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东西拖回洞里去。
当蚂蚁死掉后,它身上的信息素依然存在,当有别的蚂蚁路过时,会被信息素吸引,但是死蚂蚁不会像活的蚂蚁那样跟对方交流信息(互相触碰触角),于是它带有信息素的尸体就会被同伴当成食物搬运回去。
通常情况下,那样的尸体不会被当成食物吃掉,因为除了信息素以外,每一窝的蚂蚁都有自己特定的识别气味,有相同气味的东西不会受到攻击,这就是同窝的蚂蚁可以很好协作的基础。
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干扰它们。
生活环境:大多数蚂蚁生活在地下土壤中,深度在20~100厘米左右不等。蚂蚁会根据温度湿度的不同,将卵搬来搬去。
蚂蚁的生活环境大多选择,向阳的地方筑巢,所以在山上,背阴,阴暗处很少见到蚂蚁的存在,但也不是所有的蚂蚁都这样,猛蚁大多数喜欢阴暗潮湿。常时间的阳光照射会让它们很快死掉。
还有一部分蚂蚁选择在树上筑巢,例如黄掠蚁。工蚁会用幼虫吐出的丝线,将树叶粘连起来做巢。
蚁巢
蚂蚁的蚁巢形式多样。
蚁巢是蚂蚁哺育后代、抵御外部不良环境影响和天敌捕食的场所,可以分成以下类型:
1、无巢型
行军蚁严科和双节行军蚁亚科的多数种类缺乏永久性蚁巢,仅是成群聚集在一起露营;露营时,年长的和强壮的工蚁在蚁团的最外缘,其次为年轻的工蚁,雌蚁和幼体在最里面。这些蚂蚁通常选择树根或粗枝条与土壤的间缝中露营。
2、土中巢型
在土中营巢的蚂蚁种类最多,土中蚁巢的结构变化很大。有的巢极为简单,仅在地面有1处出口,土下仅分成3大部分,即废物堆放地、巢室及主要幼体哺育室。有的蚁巢结构复杂,设有主、副通道口,蚁巢内通道纵横交错,有多个巢室、幼体哺育室和蚁后室;蚁群扩大后,这种蚁巢还可从地下一直修筑到腐朽的伐桩中去。
3、蚁生植物巢型
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蚂蚁常在喜欢的植物上使用已有的洞空或缝隙营巢,称为蚁生植物巢。
4、木巢和层纸巢型
木巢主要是指蚂蚁利用伐桩、倒伏木段等材料,在其中营建的巢。
5、悬巢型
悬巢是指悬挂或依附在植物上部小枝条上的蚁巢,与第三类巢略近似,但这种巢是由蚂蚁经过复杂分工与合作建成的,主要有泥巢和丝巢等几种。丝巢非常坚固,不易破损。有一些种类用工蚁叼泥土上树,用泥、叶片和工蚁唾液构成泥巢。
蚂蚁的分类和社会分工:
蚂蚁是完全变态型的昆虫,要经过卵、幼虫、蛹阶段才发展成成虫,蚂蚁的幼虫阶段没有任何能力,它们也不需要觅食,完全由工蚁喂养,工蚁刚发展为成虫的头几天,负责照顾蚁后和幼虫,然后逐渐地开始做挖洞、搜集食物等较复杂的工
作,有的种类蚂蚁工蚁有不同的体型,个头大的头和牙也发展的大,经常负责战斗保卫蚁巢,也叫兵蚁。 一般的蚂蚁都是雌性的,但它们不负责生育,只有蚁后生育。一个蚁巢中也培养一批雄蚁和雌蚁,它们不工作,只是进食生长,都有翅膀,到成熟后一起飞出蚁巢交配,交配后雄蚁很快死亡,雌蚁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作巢,吃掉自己的翅膀,成为蚁后,产卵发展一个新的蚁巢。
依据蚂蚁的形态、行为和社会分工可以分成3个基本品级:即雄蚁、雌蚁(蚁后)和工蚁。目前广泛采用的品级名称有以6种:
1.雄蚁:绝大多数种类的雄性个体不参加劳动,仅仅接受同伴的食物,等待婚飞,婚飞后结束后即死去。
2.蚁后:指具发育完全的雌性生殖蚁,具有膜翅目昆虫的胸部构造及2对翅;其2对翅在婚飞后脱去。有时将蚁后泛称雌蚁。
3.工蚁:指不具生殖能力的雌蚁,其卵巢部分或完全退化,没有贮精囊。一些蚂蚁如大头蚁、火蚁、弓背蚁属的工蚁根据身体(主要是头部)大小可分成几个亚品级:大型工蚁、中型工蚁、小型工蚁。大型工蚁若主要从事战争和防卫工作,以称为兵蚁。
4.工雌蚁:在形态上介于工蚁与雌蚁之间,具贮精囊或不具贮精囊,多发生在寄生性种类和进化的种类中。它们的腹部往往不象正常蚁后那样增大,胸部构造简单,有的翅很小。
5.有性工蚁:目前发现许多的猛蚁种类中雌蚁被有性工蚁所代替。有性工蚁具有工蚁的形态构造,但具有像蚁后那样的繁殖能力。
6.大腹蚁:工雌蚁后腹部极度增大形成的1个品级。可看作是畸变的蚁后。 一般来讲,几乎所有的蚂蚁种类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行为也了发生变化,年轻的工蚁往往在巢内从事饲育、清洁等工作,而年长的工蚁则在巢外觅食、防卫、建筑蚁巢等。
蚂蚁的语言:
蚂蚁具有独特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其个体间得到多方面的相互了解。
篇三:干事文化与蚂蚁精神论文
干事文化与蚂蚁精神
前日,陪儿子观看了一部欧美动漫片《别惹蚂蚁》,剧中的小男孩是个被小伙伴捉弄,内心孤独,对小动物充满敌意的小家伙,在蚁族巫师的魔药作用下缩身成一个只有蚂蚁大小的“袖珍人”。他进入蚁穴后,在“蚁族文化”的浸润下,学习“蚂蚁精神”,最后成为一个坚强、勇敢、乐观助人的小男子汉。故事跌宕起伏,耐人寻味,让我这位成年人也受益匪浅。的确,最深奥的哲理往往是隐含在最稚嫩的童趣中的。
对于人类而言,蚂蚁实在是太渺小了,人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会改变他们的命运,吹一口气就是飓风,滴一滴水就是洪灾,有时人类就是它们的上帝,然而正是这小的可怜的生命却干成了“千里长堤,毁于蚁穴”的大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蚂蚁几乎同时代的恐龙灭绝了,而小小的蚂蚁却能繁衍生存,生生不息。为什么呢?我想这是因为在蚁族的文化中有一种“蚂蚁精神”主导下的“干事文化”,而“自动自发,勤奋进取;相互信任,团结协作;深谋远虑,未雨绸缪”正是蚂蚁精神的核心。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先生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句子,这句话形容蚂蚁或许再合适不过了。“蚁族兴亡,匹蚁有责”这正是每一只蚂蚁精神的真谛,蚂蚁的工作不需要监督,他们主动工作,快乐地忙忙碌碌,每只蚂蚁都将整个群体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我们常常看到一只蚂蚁独自爬行,没有别的蚂蚁监督,它们也会勤奋地工作,无论是寻找食物,还是搬运东西,它们总是争先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