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鲁迅论文2000字

鲁迅论文2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3 13:43:50 | 移动端:鲁迅论文2000字

篇一:鲁迅选修课2000字论文

浅谈鲁迅和胡适

张昆昱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13级中加6班 20136156

这两位文坛巨匠,与我相比,实在高出不止千千万,我且以一介书生的小视角来浅谈一下两位先生,希望已故两位先生不会介意后生的失礼。

鲁迅先生在中国的文坛地位远远高于胡适先生,但凡了解中国的同学对两位都不陌生,但是很多人对于后者只是处于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阶段,对于其生平却不知一二。学习了本门课程,老师不拘一格的讲课风格吸引了我去对二人做个小小的比较。

首先,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位。

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上看,胡适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鲁胡二人也是各有千秋。一般说来,胡适开风气的作用更大,而鲁迅则更深刻。

对于胡适在学术文艺上的成绩,学者们的评价很不一致。近今大陆上的某些学者,对胡适的学术成就大加推崇,认为他在鲁迅之上,而台湾的新儒家,则直斥其浅薄,别的国学家也一直在对他进行暗批。但从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上看,胡适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鲁胡二人也是各有千秋。一般说来,胡适开风气 的作用更大,而鲁迅则更深刻。

在为人处世上,鲁迅与胡适确有不同。一般说来,胡适比较随和、宽容,而鲁迅则较为顶真、急切。这两种性格各有优缺点。

很多人会说,你这不是等同于没说吗?其实,客观的评价两个人物,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得出孰高孰低的结论。常言“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不是没有根据的。言归正传,我在这里不是要否定鲁迅先生的成就,也不是要替胡适伸冤,只是想公平的评价一下两人而已。

胡适适是在现代文化史上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同时也是开创性的人物。他是白话文运动的先锋,他的“易卜生主义”影响很大。在“五四”时期,鲁迅与胡适是同一营垒中的人。大革命失败后,鲁迅对国民党的专制与屠杀给予激烈的批判,而胡适也对国民党钳制舆论、扼杀思想自由提出公开声讨,在这方面他们都是五四的传人。晚年的鲁迅倾向左翼,卷入左联的活动,胡适与国民党的关系更是千丝万缕,但他们都没有加入政党。从思想气质上说,两人十分不同。 在学术上,胡适引入规范,告诉大家现代学术要按照什么方式和方法做,影响深远。鲁迅的学术研究充满洞见,但他更强调的是不断打破规范,总是怀疑这些极易体制化的知识具有压迫性。胡适是典型的现代化派,相信历史的进步,文章平易流畅,气质上是乐观的。鲁迅与胡适一样对传统展开批评,但没有胡适的那种乐观气息和十分的自信。 原因大致有两点,一个是他在反对传统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的灵魂里也中了传统的毒,想要摆脱而不能,所以他的文化批评和文明批评的矛头所向也对着自己,只是别人不大察觉而已。鲁迅对传统的批评中有一种胡适所没有的切肤之痛。另一个是他虽然以进化论的观念批判传统,但并不认为现代的国家比过去的国家更开明。大约是在1907年,鲁迅以西方为例说,君主专制打破了宗教专制,法国大革命打破了君主专制,倡导民主自由,实行多数统治,一人专制尚有反抗的余地,多数专制很可能比独夫专制还要恐怖。他赞成革命,赞成立宪制,但是他对这些所谓的“现代”从来不迷信。1929年,他对冯雪峰说,我也不要去你们未来的黄金世界,因为那里还会有将叛徒处刑的吧。他是在

左翼对他的围剿中、也是在他对左翼的反抗中成为一个真正的左翼的。 1908年,鲁迅写了篇文章叫《破恶声论》。在这篇文章中,他说现在有两种“恶声”,一种说你现在要成为“世界人”,用现在的话说,都全球化了,还谈什么文化、民族或者其他的东西?另一种说你现在要成为“国民”,因为现在这个时代正是民族主义的时代。鲁迅说这两者都是“恶声”,因为这些说法中没有人的自觉、没有人自身的独特性,无非是鹦鹉学舌而已。他说这是“万喙同鸣”,用他晚年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无声的中国”。“无声”不是没有声音,而是吵吵嚷嚷,都说差不多的、自以为绝对正确的话。这篇文章中有一个特别好的命题,叫做“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他说这是当务之急。“伪士”就是那些每天抱着自以为进步或先进的观念的人,办洋务、搞改良、谈民主、论立宪、搞共和,左的流行他就左,右的流行他便右,全球化来了他就成了“世界人”,在民族主义潮流中他成了“国民”。这些人是发不出自己声音的“伪士”。他为什么又说“迷信可存”呢?迷信首先你要信,你不信不会迷,这里有一种对“真实感”的追求。没有这种真实感,一切都是虚无的。鲁迅批评名教,反对传统,但他竟然对“迷信”有这样的理解,他对“鬼”的世界有着隐秘的迷恋。这些在胡适这样的典型的启蒙人物、现代化的倡导者身上大概是不会发生的。 我对“胡适还是鲁迅”的问题没有多少兴趣,因为这种二元对比本身多是将历史简化为一种单一立场和态度的产物。其实,他们还不如直截了当地问:到底是改良好,还是革命好?到底是站在左边,还是站在右边?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个现代化派,比较倾向于从国家的立场或智识阶级的立场来看这个社会,一点一滴地进步就好了。鲁迅有一种很深的“从下面”看问题的视角,他对阶级问题的兴趣大概与这种视角有很大的关系。大家都知道胡适是一个相信一点一滴改变的改良主义者。鲁迅也赞成改良,但绝不排斥革命,也不排斥暴力革命。北伐的时候,鲁迅给许广平写信说,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还说孙文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他没有“党军”。但鲁迅所说的革命是一种真正的社会改造,而不是假借革命的名义的屠杀,先是老人杀青年,而后是青年也开始杀青年。他期待通过这样一种革命消灭各种压迫形式,但对此却从来没有奢望。他说的革命不是一场革命,而是“永远革命”。一个革命者必须是“永远失败的革命者”,因为那些叫嚷着革命成功的人很快就会蜕化为新的统治秩序的守护人。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尤其是90年代,整个社会思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告别革命”这个命题有道理,今天不再存在产生20世纪革命的那种社会条件了。但“告别革命”的命题在许多人那里其实是一个“否定革命”的口号,除了否定全部的左翼传统之外,他们没有对革命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前提给予认真的分析。以这样的方式肯定胡适,贬低鲁迅,其历史观上的肤浅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后人评价两人,好也罢,不好也罢,两个人依旧长眠于地下一言不发,中国对于他们无论哪一个都是祖国,从大的层面来看,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谁是执政党,都代表的是我们国家的利益,这也是两岸未来能够和谐回归的基础。

篇二:关于鲁迅(论文)

关于鲁迅

鲁迅,周树人先生笔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鲁迅的作品一直出现在我们的求学路上。鲁迅的文章,似乎成为了每个人一生中的必修课。从刚踏上求学之路的儿童,到60几的老爷老太,都知道鲁迅的大名。鲁迅的精神、文学甚至已经传向国外。至今,鲁迅思想也对韩国文化界有很深刻的影响。韩国当代著名作家崔仁浩在其长篇小说《商道》中将鲁迅称为“中国最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有韩国学者以一首诗中的陀螺形容鲁迅在亚洲的地位:转动的陀螺是东洋整体性的象征,而占据同心圆中心位置的,古代是孔圣人,现代则是鲁迅。鲁迅思想是20世纪留给人类的共同遗产,也使中韩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对于鲁迅思想和作品的研究可能成为中韩文化深层交流的切入点。??鲁迅又是在日本留过学的,在日本求学了很久,对日本的影响也很深刻。可以说,日本和韩国对鲁迅的崇敬并不亚于中国。

鲁迅的作品,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刻薄犀利的文字,还有

无时无刻充斥着整篇小说或者整篇文章的他的爱国之情。只是,他的爱国之情,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他用他的尖锐,用他的刻薄,在讽刺着这个落后的中国,讽刺着麻木的人们。他希望革命,他希望麻木的人们清醒过来,和有为青年们一起革命起来,打击腐败的中国封建制度。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绘了一个我认为有些神经质的人物——阿Q。他心理畸形,即使被人打了也觉得是光荣的,自豪的。但是这也视打他的人是谁,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势利眼。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精妙的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阿Q的性格主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用现实的眼光看待世界。他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负弱小,害怕强势,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获得精神胜利。这种精神胜利法,概括了中国各个阶层的国民性的弱点。当革命党出现时,阿Q又投向革命党。但是阿Q只是纯属地想要保全性命,并没有真正的清醒。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国民的麻木之深,中国的毫无生气的人心。还有赵太爷这个角色代表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凶暴的地主阶级,反映了封建思想在人们心中的根深蒂固。整篇小说采用了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作品引起人们的阵阵笑声,但同时又是一出写得异常沉重的悲剧,寓庄于谐,亦庄亦谐,在笑声里隐含着深沉的忧郁与哀痛。《阿Q正传》的基调是悲喜剧相结合并且非常出色的讽刺艺术。其喜剧因素由夸张、幽默、滑稽、讥嘲、反

语等多种表现手法构成。讽刺艺术主要分两类:对赵太爷等重在揭露其贪婪阴毒的丑恶灵魂;对阿Q则是含泪的鞭挞,重在显示其虚妄、健忘和耻辱。 阿Q的悲惨结局,既表明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也显示出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应该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他们的政治经济要求应该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然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却忽略了这些。结果让封建势力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这场“换汤不换药”的情景,“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很显然,这场革命并没有给社会带来 实质性的变化,农民阶级的命运没有丝毫的改变。阿Q想参加革命,而不得其门,反而成为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牺牲品,被推上了断头台,落了个“大团圆”的下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也如阿Q“大团圆”的命运一样,落了个失败的结局。因此,阿Q“大团圆”的结局,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作品正是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这场革命因为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也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鲁迅的文学作品我也看了一些,不多,但对鲁迅的一些基本思想大致了解了一点。我是喜爱的鲁迅的,并且认为当代人也仍要吸取鲁迅的一些对我们有利的思想。我们也该向鲁迅那样,对于当代的一些

时事就应该予以抨击,让世界,让社会,让人们活在更和美,更美丽的世界中。

篇三:鲁迅《祝福》论文

鲁迅《祝福》论文

学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姓名:韦析篇

班级:市场营销三班

学号:20123203027

首先要提的是这篇文章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读过了,但是当初读的时候我是有些看不懂的,虽说鲁迅的文章往往都是这样的,但现在再回去读了第二遍之后,我发现我已经渐渐的理解的文章所反映的那些深层的东西了。

幸福的家庭总是一样的,不幸的 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祥林嫂的命运不是偶但是是必然,她的悲剧是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长期危害而造成的,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许许多多的人都是保持沉默,只有少数的人在发出由自内心的呐喊,然而这些小小的呐喊却改变不了这几千年来的固化思想,祥林嫂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有更多如祥林嫂般的劳动妇女深受封建礼教的摧残,她们没有幸福可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祥林嫂相比,我们是幸福的。那么,我们就要珍惜我们现有的幸福,不要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如若我们遭遇到什么不幸的事,依然会有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然而,在那个年代,人们更多的是人人自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使祥林嫂精神完全崩溃,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有的只是阴间惨状,死鬼男人争夺,阎王爷锯尸,阎王爷代表神权,她是被吓死的,被封建统制通过祝福活活杀死的。

《祝福》里的过年是认真的,从送灶神到祝福,礼数周全,祭祀丰盛,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这“年终的大典”作为直接的生存手段,却给祥林嫂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直接主宰祥林嫂的命运。开篇就先描述了种种的习俗和风俗就是在为这篇文章奠定时代的基础,在那个年代无数的人们被封建礼的框框条条所限制住。祥林嫂就是那个年代里面众多妇女的代表,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厚实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安稳的日子。然而命途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失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生中,惨死在街头。

那么我们再来说说鲁迅先生,一直认为他是那个时代的先驱者,思想前卫,

语言犀利,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没有刻意去描述对于祥林嫂不幸的同情,但在我们读完整篇文章之后我们能发现,其实他对于这种现状的态度是悲愤的,很简单的理由就是,这篇文章主要描述的是祥林嫂的不幸,为何不直接以祥林嫂为标题命名呢?通过祝福这两个字,在阅读完全文之后,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这两个字的含义。

文章是表现生活的。而鲁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愚昧展示给读者。鲁迅用笔和黑暗作斗争,用文章来解放人们的思想,鲁迅堪称中国精神领域界的教父。鲁迅在文章中设计了一个麻木的祥林嫂,当她在面对别人的嬉笑时,眼睛呆呆地望着前方。我想,这也表达了鲁迅那当他面对愚弱的国人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吧。

屈原曾经反复这样吟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想鲁迅在这文章中表达的也是这样的一种无奈。这种无奈是矛盾的,深深的折磨着他的灵魂,对于这样的灵魂,我是同情他的。然而,时代固然有它的局限性,却不是不可改变的,重要的不是封建的体制,而是在于人们冷漠的内心如何去改变,俗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的方面没有去做好,又从何说起去改变那千百年来不变的封建礼教呢?


鲁迅论文2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16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