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生物科普小论文2000字

生物科普小论文2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6 12:37:18 | 移动端:生物科普小论文2000字

篇一:生物科技小论文

保护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260班 杨墨红

摘 要: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是很宝贵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

前言: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人对此更是承担了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并持之以恒,就能创造美好的家园。

1.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尽管它的价格相对贵一些,但它的耗电量只及普通灯泡的一小部分;电风扇耗电量与转速成正比,应尽量使用中档或慢档,慢档比快档可省电三分之一;电视机把亮度开小些,不仅节能,还能延长使用寿命。欲享资源用不竭,各种能源随手节。

2.提倡步行,骑自行车

现代空气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汽车排出的尾气直接影响空气质量;所以为保护自然,提倡步行和骑自行车来代替汽车。 骑自行车好处是不限时间、不限速度,可以减肥,还可使身材匀

称;由于骑自行车是需要大量氧气的运动,所以还可以强化心脏功能。同时还能防止高血压,有时比药物更有效。踩自行车压缩血管,使得血液循环加速,大脑摄入更多的氧气,再加上吸入大量新鲜空气,会觉得脑筋更清楚。骑自行车,你会感觉十分自由且畅快无比。它不再只是一种代步工具,更是愉悦心灵的方式。 运动专家指出,由于自行车运动的特殊要求,手臂和躯干多为静力性的工作,两腿多为动力性的工作,在血液重新分配时,下肢的血液供给量较多,心率的变化也依据踏蹬动作的速度和地势的起伏而不同。身体内部急需补充养料和排出废料,所以心跳往往比平时增加2~3倍。如此反复练习,就能使心肌发达,心脏变大,心肌收缩有力,血管壁的弹性增强。从而使肺通气量增大,肺活量增加,肺的呼吸功能提高。能源连着你我他,低碳生活靠大家。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如果一个人一天节约十毫升水,十天就有一升水,一百天就有一千克,一年就有四千克,如果他活到100岁,就有近半吨水!

4.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动植物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而且还可以使其他种类的野生动植物得到很好的保护。我国已建立了数百处濒危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使相当一部分濒危动物得到切实保护,野驴、野牛、亚洲象、白唇鹿、羚牛、马鹿、金丝猴、大鸨等的数量,已有明显增加。

5.参与环保宣传

树立爱自然、爱环境、讲卫生的良好环境道德,并处处去影响他人,带动他人共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努力促进环境改善;一种是直接参与的方式,另一种则是以间接接的方式来推动环境保护; 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在我国,有许多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监督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 做好宣传工作,唤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作为中学生,既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又要做宣传环保的使者。 立即行动起来,都来关心、支持和爱护绿化,积极参与校园绿化建设和管理 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6.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在减少

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环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

7.多利用新能源(太阳能)

太阳能是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之一,既节能又环保。(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干燥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空调)清洁型,多样化

已成为当今社会能源发展的潮流。

我们能做的,不是什么惊世大事,而是身边随手的事。少扔一块纸巾,口渴时路过商店忍忍口,少浪费一个铝罐或塑料瓶,少吐一块口香糖,多走几步路少用机动车,用环保袋购物,使用无汞电池并不乱扔尽量用可充电的且尽量少用。拒绝使用与野生动物有关的物品,不去饭店吃野生动物。拒绝百合花和冻顶系列的茶叶,尽量节省水,包括少用合成洗涤剂和重复利用水。在野外旅游时,不要留下垃圾。……这些都是我们容易做、应该做的事。

篇二: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

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

摘要:概述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方面主要讲述了臭氧层变薄的危害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生物修复技术在水污染中的应用,总结了生 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类 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

引言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经历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

的业绩,以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1. 人与环境的关系

2. 人类,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

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

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

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不在乎人类的

存在,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

己发展的过程,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 所

以,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不然,就

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会随之发生。

3. 2.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1’臭氧层变薄及其危害

4. 成因:主流假说认为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等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

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进入平流层后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产生氯游

离基,高效催化臭氧分解,使臭氧浓度减少,造成臭氧层严重破坏甚至出现空洞。 危害:威胁人类生存,使皮肤癌、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发病率

上升。(紫外线会损伤眼角膜和晶体,引起白内障、晶体变形等;从医学上来说,较短

波的紫外线辐射杀伤能力最大,能杀死细胞,破坏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NA,严

重时会导致生物的遗传病,产生突变体,导致人类的皮肤癌。)

臭氧每减少1%,具有生命破坏力的紫外线辐射将增加1.3%,而臭氧则能阻挡、吸收99%

以上的紫外线辐射。然而,人类却在悄悄地毁坏这把天然的保护伞、遮阳罩,使臭氧层出现

了那么多、那么大面积的空洞,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命健康处于巨大的威胁之中。 现状:2008年形成的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到9月第二个星期就已达2700万平方公里,而2007年的臭氧空洞面积只有2500万平方公里。2011年春天北极上空首次像南极上空那样出现臭氧空洞,面积最大时相当于5个德国。在被称 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大

气物理及气象学者的观测也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 10 年 2.7% 的速度减少。

解决措施: 监测臭氧和太阳辐射; 评价臭氧耗损对人类健康影响、对生态系统和气 候

影响等;严格控制氯氟烃类物质的生产和消耗。

2’水体污染及其解决措施成因: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

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污染源:水体污染物可分为8类:家庭污水;病原体;

化学肥料;杀虫剂;其它矿物质和有毒化学品;冲击物;放射性物质;电厂废热等,可以概括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现状: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 1/3 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 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 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 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 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 60% — 70% 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我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全国有监测 的1200多条河流中,目前850多条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也遭到污染,致使许多河段鱼虾绝迹,符合国家一级和二级水质标准的河流仅占32.2%。污染正由浅层向深层发展,地下水和近海域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我们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觉地减少。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污染中的应用:对污染水体进行生物修复, 其原理是利用培育的生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 从而使水体得到恢复。如将生物修复技术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 不仅能治理污染, 还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目前, 在水污染治理中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投菌法: 直接向污染环境中接入外源的污染降解菌, 以及提供这些菌生长所需的营养, 从而达到降解污染物、净化环境的目的。

(2) 生物培养法: 为了满足污染环境中已经存在的降解菌的需要而定期地向污染环境中投加过氧化氢和营养, 以便使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通过代谢将污

染物彻底矿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从而消除污染物, 净化环境。据研究表明, 将光和细菌包埋固定后用于处理府南河水样, 可大大去除CODCr , 其去除率达90%以上。

(3)植物修复法: 在污染环境中栽种对污染物吸收力高、耐受性强的植物, 利用植物的生物

吸收及根区修复机理达到从污染环境中去除污染物或将污染物予以固定的目的, 净化环境。结论和展望:大量的实验与例证可证明生物修复的效果明显优于物理、化学方法。

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 投资成本低, 处理效果好。许多例子证明, 生物修复这种利用动、植物等的代谢活动所进行的环境污染治理方法不仅投资成本低而且处理效果好, 比利用物理、化学方法治理污染具有更高的经济性、成功性和安全性。

(2) 无二次污染, 环境安全性高。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特定的生物(植物、微生物或原生动物)降解、吸收、转化或转移环境中的污染物。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治理环境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还可以将被污染环境已经失衡的生态系统重新调动起来, 通过环境因子、生物因子、营养成分等的改变, 让生态系统实现自我修复, 保障系统安全, 提高治污效果。生物修复技术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 虽然有许多优点,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有毒物质(如重金属) 对生物降解有抑制作用; 某些污染物不能被生物降解; 有些污染物在降解的过程中会转化成有毒的代谢产物等。若能将生物修复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 将生物修复技术渗透到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先进技术领域里, 形成联合的修复技术体系, 必将为人类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做出贡献。

篇三:现代生物技术期末论文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

题目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曹能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浅论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史

生科10C班 白雪洁 104120122摘要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由英文“biological tech-nology”组合而成的,直译为“生物工艺学”。 现代生物技术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将人类带人一个前所未有的领域;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次新技术革命浪潮,生物技术就是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简要论述了生物技术创立与发展历程,概括了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与取得的成就,并对21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贡献做出了展望,告诫人们应该用历史的、实践的观点正确看待生物技术的作用。

关键字 诞 生现代生物技术的现状 历史事件 研究进展

引言

一、现代生物技术的诞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物理学革命,在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引起了科学思想的深刻变革。物理学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被广泛地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部门。生物学因此在已有的基础上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物学领域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成果。1953年,沃森(J.Wastson,1928-)和克里克(F.47第19卷第3期2002年6月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Y VOl.19 NO.3Jun,2002收稿日期:2001—10—24Crick,1916-)发现了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在分子水平上解释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更加深入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性,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同年,英国生化学家桑格(F.Sanger,1918-)发现了51个氨基酸的牛胰岛素结构。1961年,雅各布(F.Jacob,1920-)、雷沃夫(A.M.Lwoff,1902-)和莫诺(J.Monod,1910-1976)提出“乳糖操纵子学说”,首次在基因水平上阐明了原核生物体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调控原

[1]理。1964年,64种遗传密码全部破译。随后,发现了遗传学中的“中心法则”。1965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0年,发现逆转录酶,对“中心法则”作重大修正。同时发现而且分离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生物学领域的创新成果意味着人类在微观水平上改造生命体已经成为可能。1973年,美国科学家科恩(S.Cohen)等创建了体外重组DNA技术(the technology

ofrecombient DNA),简称rDNA技术。他们将大肠杆菌体内的两个不同质粒(染色体以外的闭环DNA分子,能自我复制)切割开来,在体外连接为杂合质粒,再次引入至大肠杆菌体内,复制出的质粒表达了双亲质粒的遗传信息。这表明在分子水平上通过改变遗传信息从而影响生物体性状的设想已经变为现实。1975年,英国学者米尔斯坦(T.Milstein,1927-)等人发明了单克隆技术(clone,无性繁殖的意思),并产生了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他们的做法是:把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和小白鼠能持续生长的癌细胞融合(细胞杂交),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具备两种细胞的功能,能够几乎无限制地分泌大量匀质的抗体。人们常把这两个科学事件作为现代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现代生物技术与以往技术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人类可以在分子或细胞水平上定向利用和操纵生命体。

二、我国生物技术的现状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建立了比较庞大的抗生素产业。随后,氨基酸、酶制剂、柠檬酸、维生素、幽体激素、核酸药物、酒精、丙酮、丁醇、酵母等发酵产品相继投产,逐步形成了近代生物技术产业体系。当前,我国生物技术工业产值约为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一,生物技术产品已有100多种,其中抗生素有60一70种,产量超过9,000吨;氨基酸的产量超过60,000吨。在生物技术开发中占重要地位的生物催化剂—酶的生产在我国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七十年代以来相继建成酶制剂工厂40多家,生产酶制剂20多种,在纺织、制糖、洗涤剂、皮革和医药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再生植株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我国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培养成功的花粉植物已达20多种,其中小麦、玉米、橡胶、杨树、柑桔等19种植物的花粉植株在我国首先培育成功,有些品种推广一面积已达250万亩以上,花培烟草单育1、2、3号新品种的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京花一号”花潜小麦1584年的播种面积超过100万亩,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曲取得了一些新成绩。此外,在微生物农药、生物能源、和用微生物处理废水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总之,现代生物技术在我国已经起步,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从而为我国生物技术的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2]。

三、现代生物技术历史上的几件重大事件

为了全面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我们不妨看一看其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

件。

[3]1917年,匈牙利工程师Karl Ereky首次使用“生物技术”这一名词。当时他提出的生物技术这一名词的涵义是指用甜菜作为饲料进行大规模养猪,即利用生物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

1928年,Flemming发现了青霉素。1943上,大规模工业生产青霉素。到现在人们已找到6000多种具有不同作用机制、不同的作用专一性、不同来源的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对于维护人类的健康,拯救人的生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Foley等人证实化学诱变发生的肿瘤可以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随后,Hable等人又发现多瘤病毒(polymavirus)能表达一种多瘤类肿瘤所特有的肿瘤特异抗原,用多瘤病毒作为疫苗引起了有效的免疫反应。现已发现由不同的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肿瘤其抗原各不相同,且这些抗原与病毒的遗传物质有关,因此,致癌病毒可以及作肿瘤疫苗。

1959年B.J Davis首先报道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lyaerylanide gel electrophoresis)。

1959年,美籍西班牙裔科学家Uchoa发现了细菌的多核苷酸磷酸化酶,成功地合成了核糖核酸,研究并重建了将基因内的遗传信息通过DNA中间体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他和Kornberg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而后者的主要贡献在于实现了DNA分子在细菌细胞和试管内的复制。

1961年,M.Nirenberg等破译了遗传密码,揭开了DNA编码的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蛋白质这一秘密。

[7]1972年,Khorana等人合成了完整的tRNA基因。Berg等完成了世界上首次成功的DNA体外重组实验,标志着生57第19卷第5期2002年10月 生物学杂志JOURNALOF BIOLOGY Vol.19 No.5Oct,2002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开始。

1982年,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第一个动物疫苗在欧洲获得批准。

1983年,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evere CombinedImmunodificientmine,SCID mine)由美国Bosma等人发现,它是由CB-17纯系小鼠16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破坏了免疫球蛋白基因和T细胞受体基因的重组,导致缺乏成熟的功能性T、B淋巴细胞,形成联合免疫缺陷。这种组织结构上的缺陷决定了它可以接受人器官和组

织移殖,形成人-鼠嵌合体,即Hu-SCID小鼠。

1985年美国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的Mullis等人建立了一套大量快速地扩增特异DNA片段的系统,即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系统。由于这项工作,Mullis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在一项实用性的发明做出后仅仅8年就荣获诺贝尔奖,这在科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PCR技术的重大价值。事实上,PCR技术自问世以业已在生物学、医学、考古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内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PCR技术自问世以来已在生物学、医学、考古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内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PCR技术给整个分子生物学领域带来了一场变革。

1986年美国的Beachy研究组率先将外壳蛋白基因用于培育抗病毒的新植物品种,他们将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于35S启动子的调控之下转入烟草,获得了转TMV外壳蛋白基因的植株。他们进行的转基因番茄实验也取得了成功。 1986年美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Dulbecco首先倡议,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的基因组,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全部序列以获得人类基因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198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能源部(DOE)联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于1990年正式实施。这一计划的主要目标就是完成对人的基因组的3×109bp的全部序列的测定工作,阐明人体中全部基因的位置、结构、功能、表达调控方式及 致病突变的全部信息。无疑,该计划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最前沿的领域。

1987年Gordon等人在转基因小鼠乳汁中得到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tPA),到现在已有数十种人体蛋白在家畜乳腺中表达,这些蛋白可以用于治疗人类相关疾病。到1998年至少已有3种转基因技术生产的重组蛋白用于临床试验,如从转基因山羊获得的抗凝血酶Ⅲ ,从转基因绵羊得到的α1-抗胰蛋白酶,还有来自转基因兔的α-葡萄糖苷酶。

20世纪80年代初期,Anderson博士首先阐明了基因治疗的前景及其发展方向 [4]。之后的几年内大批科学家在动物身上进行了大量的基因转移和基因标记实验,为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也积累了经验。Joyner等人最先在体外成功地通过反转录病毒载体,把细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转入造血干细胞。

2002年国际人类基因大会上,癌症和白血病成了与会科学家探讨的重要问题[5]。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陈竺展示了中国白血病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科学家系统地开展了砒霜治疗白血
生物科普小论文2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38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