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关于极光的2000字地理论文

关于极光的2000字地理论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7 15:00:17 | 移动端:关于极光的2000字地理论文

篇一:地理论文范文两篇

地理论文范文两篇

地理论文范文两篇

篇一(假如没有秦岭)

从1908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首次提出秦岭一淮河地理分界线,到2009年在江苏淮安建成的中国南北分界标志,百年中秦岭一淮河被人们一再关注、议论和认识。且让我们用逆向思维探究秦岭一淮河的地理意义:假如没有秦岭?

假如没有秦岭,南北方地理分界会在哪里?南方与北方的地理环境又会怎样?

要回答这些问题,先来了解一下秦岭一淮河的地理意义。秦岭一淮河的地理意义的确丰富且重要。秦岭一淮河是我国一月份OoC等温线;日均温≥lOcC积温4500。C等值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水稻主产区与小麦主产区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线。此外还有大家不怎么关注的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比值)为1的等值线也与秦岭一淮河吻合得相当好。

一月份是我国大陆气温最低的月份。当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南国却是一派“草长莺飞,绿意盎然”。我国南方与北方存在较大温差,除了因南北纬度跨度大,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较大差异拉大了太阳辐射的差异外,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北方地区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之影响大,加剧了冬季的严寒。而南方地区远离冬季风的源地,加之诸多山脉的阻挡削弱作用,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自然小于北方地区。秦岭横亘在黄土高原的南缘,犹如一个巨大的天然屏障,既阻挡了北方频频南下的猎猎寒风,也截住了南下的滚滚黄尘。受益的自然是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和四川盆地,那里在冬日不用担心寒潮的侵袭和风沙的肆虐。

可以大胆地这样推测,假如没有秦岭,干百万年来黄土将会不断填充四川盆地,也许会出现一个“四川高原”,长江的中下游也许会被称作“黄江”。更重要的是秦岭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抑制了冬季低温带(一月平均气温OcC以下)向南方低纬度推进,它让我国东部冬季的低温带偏北方。秦岭的作用更表现在对南下冬季风的阻挡和削弱,抑制低温带南移的作用更为明显。假如没有秦岭,我国东部一月份的OcC等温线将南移。

我国东部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半年的锋面雨。夏季风由南而北推进,雨带随之由南向北移动。总的来讲,南方夏季风来得早去得晚,雨季较长;北方夏季风来得晚去得早,

雨季较短。秦岭作为横亘在中国中部海拔3000多米,宽数十至二三百公里,绵延1600公里的巨大山脉,对夏季风的阻挡削弱作用不言而喻。秦岭对夏季风的抑制,让东部的多雨带(年降水量≥800mm)位置偏南。但是,秦岭山地地形的抬升又会在山南迎风坡形成较充沛的地形雨。这却让东部的多雨带更容易出现在较高纬度的北方地区。那么,秦岭到底让我国夏季的多雨带偏南还是偏北?理由和前面一样,影响我国东部气候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因此在夏季秦岭的角色主要还是担当了抑制湿润夏季风北上的巨大屏障。假如没有秦岭,我国东部800mm的年等降水量线将会向北方推进。那样至少可以想象渭河是何等丰富的径流,黄河下游也许就不会有过断流的痛楚,“八百里秦川”将是“鱼米之乡”,黄土高原上飞扬的黄尘也会收敛些。还有,西安至咸阳一带农村的“倒人字形”房顶屋檐也许会改成江南的“人字形”房顶屋檐了,也许该消失的还有那句有点苦涩的,在关中流传久远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综上分析,假如没有秦岭我国一月份OcC等温线将南移,而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将北推。那么,假如没有秦岭我国南方的分界线将是南移还是北推?其实不必自寻烦恼,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肯定存在,但断然不是一条单薄的线,更不是一条可以画在地图上清晰可见的明确界线。假如没有秦岭,南方与北方的分界依然在现在的秦岭一淮河“一带”,这个分界应当是个过渡带。这是因为首先秦岭的位置刚好在我国南北方自然带的边缘地带;其次秦岭是沿纬线分布的山脉;再者,秦岭拥有足够高的海拔高度。满足了这三个先天性条件,秦岭对陆地自然带由南而北的演变更替自然起到了加速作用,于是临界现象在此得以发生。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同时拥有秦岭上述三个特征的山脉还就只此一座。临近的大巴山具备了高海拔纬向分布,但位置偏南不在自然带边缘,自然无缘成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

至于迟迟未说到的淮河,既无屏障可言,又无地形变化之态,只是纬度位置距秦岭相近,且流向自西向东,也就成为秦岭这个南北分界的自然延伸。更是因为《晏子春秋》中一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让淮河成为人们心中南北方分界的一条界河。也正因为此,在一片口水仗中,江苏淮安古淮河上的南北分界标志最终宣告竣工。这恐怕误解了南北分界。其实淮河两岸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产生活方式几乎没有区别,只有远离淮河南北两岸数百公里之外才能看到一些差异,如武汉与郑州,扬州与徐州??这就是本文不以“假如没有淮河??”为题的原因。

最后,再作一次假设。假如没有秦岭,在中国古老的中部大地上将会出现比京杭大运河早一千年的“渭水一汉水运河”,也许就在大禹时代,或是武王时代,再者秦皇时期??

还有,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一月份的OoC等温线将会北移。我国亚热带将会向暖温带推进,秦岭山地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系统将发生调整和变化。其实,南北方的分界已然在悄悄的变化了。这,可不是“假如”。

篇二

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1]。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西部

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学术界一致认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很严重,但对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尚未达成共识。事实上,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在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特征不同而已。

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199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9%。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87.3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0%;水蚀荒漠化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占9.9%;土壤盐渍化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占6.5%;冻融荒漠化面积36.3万平方千米,占13.6%[2]。这些荒漠化的土地主要分布在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这些县(旗)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区有十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3](P3)。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达80 560平方千米;其次是新疆,沙化总面积为30471平方千米;陕北地区沙化21686平方千米;甘肃沙化面积10736平方千米;宁夏沙化面积10215平方千米;青海沙化面积亦达到4400多平方千米。在上述沙化土地中,

正在沙漠化的土地约67000平方千米,强烈沙漠化的土地约60000平方千米,严重沙漠化的土地约35000平方千米。陕北地区和内蒙鄂尔多斯地区,内蒙科尔沁、西拉木伦河上游、锡林郭勒及察哈尔草原,宁夏中东部地区、贺兰山西麓山前平原,甘肃弱水流域、阿拉善中部及河西走廊绿洲边缘地带,沙漠不断向外扩展[4],使大片农田、草场呈现出荒漠景观。据统计,陕西土地荒漠化率为15.96%,甘肃为50.62%,宁夏为75.98%,青海为33.06%,新疆为86.07%,内蒙古为59.27%[5](P153)。情况相当严重。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在漫长的岁月中,西南诸省区形成一些面积较大的岩溶地貌和石漠景观。如云南全省岩溶面积达11.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滇东、滇东南和滇东北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9%。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在黔南、黔西南、黔东南、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遵义等地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3.88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9%。在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在70%以上者占石漠化面积的38.9%。有不少旱地还潜伏着石漠化的危机[6]。广西石漠化的情况更为严重, 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面积已占总面积

的37.8%[7](P336)。

除沙漠化和石漠化外,水土流失等原因引起的土地退化也相当普遍。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万平方千米, 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的《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和陆大道等的《1999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999年西北各省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为56.22万平方千米,西南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5.99万平方千米,这还没有包括西藏的水土流失面积,如果加上西藏,数字就更大了。在西部各省区中,宁夏的水土流失率达69.94%,陕西66.87%,四川43.65%,贵州43.55%,高出全国平均值的1至3倍。由于水土流失,地力不断下降,不少原本适宜农牧的地方也出现了荒漠化的倾向。

二、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历史过程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并非一朝一夕之故。无论是西北地区的沙漠化现象,还是西南地区的石漠化现象,都是在“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换言之,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据地质资料、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位于西部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浑善达克沙地在地质历史时期就已经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毛乌素沙地则是在第四纪以来逐渐形成的[8]。尽管这些沙漠形成的时间有先有后,但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变化。

翻开丰富的历史典籍,我们在先秦、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已可看到“流沙”的记载。不过,那时的“流沙”只有三处:一处是指敦煌以西的沙漠,即今新疆境内白龙堆沙漠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处是居延海一带的流沙,即今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还有一处是指阴山以北的沙漠,史书上称之为“大漠”或“大幕”。敦煌以西的沙漠位于丝绸之路沿线,当年张骞凿空、班超通西域、赵充国在西域屯田皆经过其地,故文献中对这一沙漠记载较多。《高僧传》载法显赴印度时,“发自长安,西渡流沙”。所谓“西渡流沙”就是向西穿过白龙堆的沙漠。居延是汉代重要的屯田区域,故居延以东以北的流沙多见于汉代史籍。《汉书》卷二八《地理志》载,弱水“余波入至流沙”。《后汉书》卷一一三解释说,居延又称“居延海”,是古代的流沙之地。至于阴山之北的流沙,则往往与匈奴相连。《说文解字》说:“漠,北方流沙也。”《后汉书》卷二三载:“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晋书》卷九七载:“匈奴地南接燕赵,北暨沙漠”。当时对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毛乌素沙地并没有明确记载,说明那时毛乌素沙地明沙很少,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对沙漠的记载明显增多。这一时期文献中记载的沙漠,仍然主要是前面提到的流沙。如《博物志》卷八载:“自敦煌涉流沙往外国,沙石千余里。”《周书》卷五○载:“鄯善,古楼兰国也??地多沙卤,少水草。北即白龙堆路??西北有流沙数百里。”这些记载所说的流沙显然是指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晋书》卷二载:“前者明公西征灵州,北临沙漠,榆中以西,望风震服。”《魏书》卷九九载:“鲜卑秃发乌孤八世祖匹孤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这里所说的沙漠或大漠则是指甘肃以北内蒙古地区的沙漠。此外,这一时期的文献中还提到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沙地。《洛阳伽蓝记》卷五载:“发赤岭西行二十

三日,渡流沙,至土谷浑国。路中甚寒,多饶风雪,飞沙走砾,举目皆满,唯土谷浑城左右暖于余处。”这说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认识的沙漠较前增多。由于战争和动乱的等因素影响,有些地方已出现荒漠化的倾向。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西汉时在河西走廊和“西域”开垦的一些“屯田”被迫放弃,沦为荒漠化的土地。时至今日,在武威、张掖、敦煌等地的沙漠和戈壁上,仍然可以依稀地看出汉代城堡、烽燧和农田的遗迹。但此时的土地荒漠化是有限的。许多后来沙化非常严重的地方在当时生态环境仍然是较好的。如当时黄土高原北端的白于山南麓有茂密的森林,白于山北麓的芦河流域和红柳河流域则是灌木草原,间有乔木散生其间。公元五世纪初,匈奴首领赫连勃勃曾说:“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9](卷五五五引崔鸿《十六国春秋》) 并在此地修建了著名的“统万城”,作为大夏的国都。说明此地生态环境很好,根本不存在荒漠化的问题[10]。

隋唐五代时期,文献中对西部地区的主要沙漠均有记载。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西部荒漠化地区有所扩大。例如,唐代前期,统万城周围地区仍是有名的“卧马草地”。其后由于毛乌素南缘地区过度开垦和放牧,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毛乌素流沙不断南移。到唐代晚期,统万城一带已受到风沙的侵袭。河西走廊地区自汉代设郡以来,人口不断增加,土地开发的规模日益扩大。经过长期的经营,到唐代显得相当富庶。但由于人们对绿洲水土资源过度利用,以及采取过度樵采等不良土地利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绿洲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了沙漠化的扩大。唐代以后,石羊河下游、黑河下游、马营河及摆浪河下游等地的汉唐绿洲都经历了沙漠化的过程[11](P79—144)。由于昆仑山北麓河水的退缩,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移,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大片绿洲变成荒漠,楼兰、精绝等西域古国被掩埋在沙漠之中,成为沙漠深处的废墟[12](P19—27),丝绸之路南道也随之衰落。

宋元明清时期,荒漠化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宋辽夏金对峙阶段,由于战争和动乱,北方地区人口逃亡情况严重,不少地方农田荒芜,水利失修,沦为荒漠。在辽、金和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荒漠化的情况特别突出。《辽史》卷三二载:“辽国尽有大漠”,《宋朝事实》卷二○载:“自京、镇等处土田丰好,兵马强盛,地利物产颇有厚利,其他自中下州固已寂寥荒漠。”《西夏书事》卷三三云:“夏南境地仅存五六千里,居民皆散处沙漠、山谷间。”显然,宋元之际是北方荒漠化扩大的重要阶段。明清之际,由于人口大量增加,西部地区再次掀起开垦土地的热潮,许多地方的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荒漠化不断扩大。在西域地区,绿洲面积急剧缩减,许多汉唐时期的遗迹都被掩埋在黄沙之下。在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毛乌素沙地不断向东南地区推进。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情况与日俱增。在西南四川、贵州等地,石漠化区域也在扩大,以毛乌素沙地南缘为例。毛乌素沙地南缘在明代出现大规模屯垦。清初长城沿线放垦,所留草地仅十之二

三。结果出现“古沙翻新”或“就地起沙”的情况。形成“地拥黄沙草不生”的荒凉景观。民国时期,鄂尔多斯与黄土高原之间的天然植被继续遭到破坏,荒漠化随之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目前的状况。

三、导致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西部土地荒漠化会呈现出加速的态势?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

篇二:地理小论文

交通运输条件的评价

-----以铁路为例

中国服员辽阔,内陆深广,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不平衡,铁路运输在综合交通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占有突出优势,是重要基础设施、国家的大动脉、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故此发展铁路运输非常重要和必要,发展快速铁路交通是必然趋势。发展铁路运输的条件要从以下几个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点评:题目有点大,内容宽泛,现有水平不易做到精深,但对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认识到位。)

一、自然条件很重要

1,地形条件平原地形 对交通线的限制较小,工程造价较低,但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与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如京沪铁路的华北平原部分,受限制较少,而京沪高铁采用“以桥代路”方式的目的主要是保护耕地,保护东部宝贵的土地资源,避免干扰,有利于安全运行。

山地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线路应尽量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或修成“之”字型弯道或开凿隧道。山地首选公路,如贵州省晴隆县山地的“二十四道拐”公路被称为奇路。铁路造价更高,难度更大,如川藏铁路、成渝高铁、宜万铁路等。我国西南地区的地形条件对铁路建设的不利影响有如下方面:地跨我国三大阶梯,地势起伏大;青藏高原地势高亢,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多冻土;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纵向分布,山高水深;四川盆地周围山环水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形崎岖,地壳运动强烈,多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影响铁路选线,工程难度较大。

2,水文条件 交通运输线路应尽可能避开沼泽湿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缩短桥涵总长度,减少投资降低施工难度。路线的基本走向一般是以控制点来体现的,过某河、越某岭、穿某林、避某点则属于路线局部控制点的选择。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因为所有的局部构成了全局。有的路线方案也可能因局部的严重病害(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不能绕避或受其它干扰影响而放弃。因此,我们应当立足路线全局,解决好局部问题,使基本走向与局部方案达到统一。

3, 地质条件 地壳活跃地区,地震、断层、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等使交通建设难度加大,安全性差,故应尽量避开,开凿隧道要避开断层从背斜部位穿过。

4,气候条件 湿润地区要注意排水,干旱地区要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要注意克服冻土和缺氧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南方雨水较多,铁路多避开洪水易发区,注意排水。西北地区铁路注意防风固沙,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保护包兰铁路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青藏铁路部分路段用以桥代路解决冻土问题,青藏铁路遇到的问题是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多冻土,多高山、河谷,地形条件复杂。泛亚铁路(昆明—曼谷)遇到的施工难题是人口密集需搬迁大量居民,高温多雨地质复杂不易施工,地势起伏较大施工困难,路程较远成本较高。 (点评:对自然条件影响交通线的分析比较概念化,大处着眼有初步的地理素养,对我国的区域地理特征较好地掌握。)

二, 开发自然资源是条件

开发资源的需要需具备重要的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资源的开发。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和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修建有多条铁路线路,象大秦铁路、神黄线、焦--兖--日线等运煤专线。我国西南地区资源丰富,为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修建多条铁路。俄罗斯为开发东部亚洲部分丰富的资源并运往西部而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加强东西部联系,促进物资交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在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因历史上殖民统治的单一经济,为运输资源的需求而修建了从沿海伸向内陆的铁路。

(点评:能认识到资源的开发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发展,并举出中外典例加以论证,逻辑思维清楚,体现出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 社会经济发展是目的

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修建铁路,铁路的修建促进了沿线及区域的经济发展。青藏铁路、川藏铁路的修建带来的重要影响:合理布局青藏地区的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及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青藏地区与祖国其他地区的联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尽快脱贫致富,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南昆铁路的修建,在经济上有利于资源开发与物资输出,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政治上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快西南地区脱贫致富的速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战略上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泛亚铁路(昆明—曼谷)的修建将促进我国云南省的边疆贸易发展,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点评:能够从社会、经济、战略的角度论证交通运输的作用与意义,有较高的认识,但材料与语言的组织需在调整与精炼。)

四, 科学技术是支撑

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地区或时代,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科技条件是重要的保证。青藏铁路的以桥代路是使用先进技术解决冻土问题的方法之一,京沪高铁也有以桥代路。采用先进技术解决铁路运能不足,加速铁路现代化建设,机车使用大功率牵引动力和新型车辆,提高列车重量,加快行车速度。在信号方面大力发展自动化、半自动化系统。高速铁路的发展志在必得。我国高速铁路的技术成熟,发展迅速,已经开始进军国外市场,在国际上将要赢得一片蓝天。上海的磁浮列车更是现代技术的创举。

(点评:能突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核对交通运输的发展产生质的飞跃,表达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但科学技术的内容有些空洞化,受学生水平所限。)

五, 生态环境须保护

铁路建设会对当地原生地貌、植被产生创伤,地表遭到破坏,所以修路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青藏铁路的目标是“建成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型铁路”,尽量避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无法避让的专门布设野生动物的通道和迁徙过往的旱桥,保证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在沿线采用多项措施保护环境,在能源方面采用环保型能源,如电能、太阳能、风能等;沿线的垃圾进行分选、分类,综合处理。力争做到道路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点评:能从环境、交通、人类协调发展的角度阐述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比较中肯。)

通过以上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对修建铁路的利与弊、难与易、得与失的综合分析与定位,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确定是否修建及怎样选择线路的走向,提出决策与对策以及实施方案。

(点评:承接开头,回到评价目的,论证逻辑严谨。)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体现出交通运输的货运高速化和客运专业化的发展方向。高速化、专业化提高运输能力,节省运输时间,对技术水平要求更高。上海的磁浮列车让世界为中国的磁浮列车工程震动,磁浮列车速度将改写人类地面出行的新的速度。

(点评:最后突出我国高铁和磁浮列车发展成就,体现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篇三:地理论文

浅析香港经济地位的变化与发展 卢冬玥

(中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武汉,430000)

摘要:近来,香港的金融、航运中心地位正面临挑战,暴露了目前香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1]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地位和功能有所弱化的问题与特点。通过分析香港的地理优势,从经济

地理学角度研究使香港经济影响力弱化的因素,有利于香港持续发展特色经济,促进香港经济结构转型。

关键词:香港; 区域经济; 产业升级

据1997年对香港地区跨国公司总部办事处建立在香港的原因调查统计,411家公司中,82.6%公司认为香港地理位置优越,55.23%认为本地市场潜能较好,57.66%的公司认为员工成本较合理,51.82%的公司认为办公室、厂房成本有利,93.92%的公司认为在取得资讯方面香港也具有优势,而对银行及财务设施、专业技能供应和管理技能供应情况满意的公司数量

[2]也均占到了调查总数的80%以上。

一、香港的地理优势

在过去香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香港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其直接腹地是从华南地区广东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地带,辐射范围可从华南到华中的沿海方向扩展,同时还涉及到贵州、云南、四川片区,东南亚北部及大陆地区、东南亚半岛及其岛屿,台湾和南海广阔海洋地区,对日本、韩国、中国东北甚至西伯利亚地区都有影响。泛珠三角内地省区

[3]跨香港的三大腹地(云贵地区、海峡两岸地区和华南广东省南部地区)。在我国工业化建

设初期,香港经济结构转型,随着大陆劳动力和资本的大量涌入,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在香港出现集聚。同时人口密度增加,不仅为香港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也提供了富有潜力的市场,使得香港制造业高速增长。1979年,内地颁布改革开放政策,《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订、在中国加入WTO后使香港获得免税政策优

[4]惠,使香港在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转口贸易大幅回升,金融业迅速发展,从一个工业主导经济体转变为一个全球性的金融中心。香港地区的信息、专业化服务、人才等战略资源,加上泛珠三角地区的土地、能源等成本优势,提高了香港发展总部经济、泛珠三角地区接收

[5]制造业转移的优势互补。自此,香港积极调动海内外资源,支持内地经济建设,通过“9+2”

[6]平台在内地西部持续投资,形成金融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机构。通过2002年与中国内地、

澳门、日本、新加坡等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地区RCA现实性优势比较分析得出,香港在运输、金融、商业服务这三项的RCA值均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到2007年止,香港取得了服务贸易出口居世界第十一位、集装箱出口量世界第三、招股集资市场世界第四、外汇市

[7]场世界第六的地位。

二、香港经济现状与衰退信号

尽管中国内地仍是香港最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其转口贸易与内地虽仍然关系密切,但联系已逐渐减弱;且其港口货运市场也有减小趋势,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8]2005年,新加坡取代香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2007年,香港与内地的转口贸易额占内地总出口额之比于1992年的63. 2%逐渐下降到14.6%,香港货柜码头被上海超过; 2010年,香港的GDP总量被上海超越,次年,香港的经济总量被北京超越;2012年,香港货柜码头吞吐量比前一年下降5.2%,是全球前5名的港口中唯一业绩倒退的一个;2013年,深圳港处理标准货

[9]柜的数量首次超过香港。目前,香港经济的年度增长率仅为2% 左右,而内地主要中心城

市的增长率都在 7% 以上。香港港口地位的下降,说明在货物贸易自由化背景下,香港在中

[10]国对外商品贸易中的地位已出现弱化。随着政府经济政策的落实,内地对外开放程度逐渐

提高,中国和全球的资本交流变得越来越畅通,而这也意味着香港在海外和境内资金周转中

[11]的特殊地位将下降。

三、影响香港经济衰退的因素

(1)香港自身因素

由于特殊的“一国两制”制度安排,香港始终面临内地移民增加带来的舆论压力,移民和劳工政策逐渐封闭,使得香港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近年,香港的工业基本转移到内地,工业增加值占香港GDP 总量的比例,目前只有 7% 左右;由于香港经济中金融、房地产等产业对其他行业强烈的挤出效应,香港的第二产业严重萎缩;加之金融地产主导的经济体系,企业的高度集中使香港的物价、地价不断提高,香港社会也难有创业空间,这使得香港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全球范围内,也有纽约等城市和香港的经济结构比较类似,但这些城市的经济金融中心地位已非常稳固,而香港的中心城市地位受中国政治和政策因素的影响非常大,

[12]一旦其金融地产的地位削弱,香港经济的影响力将出现明显下降。

(2)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竞争

2013 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正式设立。上海自贸区并不只是传统保税区的升级版,而是在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行综合试验,带有明显的“自由港”性质。自贸区在内地的复制、推广,将使得中国内地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水平升高,并出现更多的可以与香港直接竞

[13]争的“准自由港”,对香港的经济地位将构成冲击。尽管香港和上海从区位上看都具有相

对优势,但香港最大的缺陷是其地理上位于大陆之外,对提升中国内地的价值没有上海明显,因此上海较香港来看其价值更高,在内地发展的空间也更大。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在自贸区内注册,推动市场传导改革动力,因而在自贸区内,金融业的体制创新能够实现,但香港金融业务量却因此可能向自贸区分流。[14]

(3)泛珠三角地区合作关系减弱

随着广东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增长,近年来粤港经济和产业关系的粘性有所弱化。

①产业合作的疏离化。由于广东先进制造业具有明显重型化特征,香港缺乏为重型产业提供服务的经验积累和国际网络,粤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出现“去香港化”倾向。广东先进制造业的投资以国有资本和跨国公司为主导,香港资本和企业介人途径和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且广东已经积累足够的资本,对香港资本的依赖度降低[15]。

②粤港髙新技术合作虽有空间,但香港长期存在“缺位”现象。香港既缺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也缺少产业经验和积累,资源有限[16]。

③广东经济转型将促进产品市场的国内化和消费市场的当地化,将对因外向型经济而建立起来的粤港产业合作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区域内后发者的追赶和超越,粤港经济产业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由过去主要是合作关系改变为“竞合”关系。香港在广东经济发展中扮演的服务和中介功能将可能弱化,传统优势和服务业相对优势将可能受到冲击。香港需要重整粤港关系,重建新型的粤港经济协同、产业分工关系以保持香港在区域内的龙头地位。[17]

四、香港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经济地理学一般把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自然、技术、经济、社会、地理位置等。[18]根据香港地区的传统优势和在社会发展中表现出的不适应现象,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使香港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1)资源禀赋利用与调整

①劳动力资源:由于香港实行较为严格的移民政策,人才引进对的方式对香港的人才利用贡献率大大降低。因此,香港应更注重本土教育的质量,提高高精尖人才培养的投入,依托地理优势,积极引进先进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保持在亚洲地区的人才优势。

②技术因素:香港目前已于吐露港沿岸、香港中文大学附近建成香港科学园,其入驻企业包

括权智有限公司、晶门科技有限公司、飞利浦电子香港有限公司、新科实业有限公司、康盛人生(香港)有限公司、生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亚太干细胞科研中心有限公司[19]等,这些公司的进驻有利于香港在生物科技、医疗、电子设备等科技上获得更多成果。在2014年1月《纽约时报》报道香港DJI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新推出的一款产品Phantom 2 Vision——全球首款自带相机的飞行器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指出:“结合深港地区的独特优势,如果深圳能和香港携手发展高科技产业,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下一个世界水平的硅谷将很有可能在深港地区出现。”他所指的深圳,也包括了周边的东莞、惠州、甚至广州,统称为“深港湾区”。香港可充分结合深港湾区虚拟大学园平台,与深圳共同合作,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增长[20]。

(2)资源配置能力

由于世界对外投资结构由主要投向第二产业向主要投向第三产业变化,香港拥有不可多得的良好的吸引外资的机会和条件。获得大量资本以后,香港政府如何进行资本的支配将大大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香港政府应当加快制订集聚各类战略性资源的优惠政策和制度, 形成鼓励和投资战略性资源的有效供给, 持续维持香港的全球性城市优势。香港特殊的经济体制决定了香港的市场更自由化,要求政府制定出更灵活和本土化的政策方案来适应企业的发展。同时,增加对内地的直接投资,建立与内地更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有利于推广服务业,继续扩大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是本土服务业水平向高级别调整。

(3)外部环境

①与上海自贸区合作:一方面,抓住自贸区政策优惠机遇,扩大港资影响力,通过竞争动力结构,形成良性联动机制,分享改革红利。在positive-sum-game中发挥经验丰富,发展早,体系较为成熟的优势,掌握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另一方面,香港在为上海提供开放经验的同时,以上海创新实验为经验,推动新一轮改革,寻找经济新动力,把握经济自由化主导方向,从自贸区的改革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更大的国际化平台上,寻找新的增长点[21]。

②与广东泛珠三角地区合作:广州和深圳目前仍然是制造业主导的城市, 其服务业发展,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外向及高端服务业仍然需要从香港进口。调动各地区服务业与香港合作发展的积极性,需要更好地建立地区间利益与合作协调机制,谋求互利共赢和长久的合作与发展,促进泛珠三角地区的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与内地联手合作,:国家在十一五时期制定了社会及经济转型的战略。其中,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立创新型国家, 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主要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实施, 将为香港的科技研发、科技服务以及创业投资的发展, 建立国际科技贸易平台进而形成全球城市的科技开发功能提供了巨大的机遇[22]。

五、结论

香港地位的变化显示了香港产业面临转型的紧迫性。一方面,香港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产业:香港在区域内的高端服务业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香港需要提高本土服务业在区域间的影响力,增加对外服务产业的输出。另一方面,香港可以作为新的国际科技资源贸易平台 (即内地技术引进和内地技术成果商业化基地)和国际性的技术产业研发中心,由此进一步成为全球性的创新活动中心[23]。 [1] 此处参考周凡茹,从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看香港经济的明天.[J].Economic&trade update.2008(99)

[2] 此处参考香港经济年鉴2000,[J].港澳经济年鉴编辑部,2000-12-1

[3] 此处参考宾下武志.香港大视野 亚洲的网络中心,商务印书馆,1997

[4] 此处参考周凡茹,从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看香港经济的明天.[J].Economic&trade update.2008(99)

[5] 此处参考周运源,杨广.泛珠三角总部经济发展中的香港因素分析.[R].广东: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2008:275-277

[6] 此处参考周凡茹,从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看香港经济的明天.[J].Economic&trade update.2008(99)

[7] 此处参考关红玲,康皓卿.香港服务贸易在泛珠三角区域的发展.[R].广东: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2008:284-290

[8] 施济津,王笑哲,郁夕之2017,香港沦为“二线城市”?[J].Shanghai Economy,2014(9)

[9] 许悦,这个时候,重读<狮子山下>[N].好奇心日报,2014-9-3

[10] 黄国林,香港边缘化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18-24

[11] 梅新育,面临第三次转折的香港经济[J].世界知识,2003(4)

[12] 毛艳华,香港经济转型的三大难题探析[J]学术研究,2007(4)

[13] 此处参考黄丽薇,上海自贸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与香港的比较,经济论丛

[14] 赵 敏,关丽斯.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香港的影响,决策思考

[15] 袁持平,田甜.泛珠三角贸易与投资新形势[R].广东: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233-235

[16] 此处参考广东经济结构转型与香港的机遇[R].广东:智经研究中心,2011(8)

[17] 张玉阁,郭万达.香港经济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策略选择.[J]港澳研究,2013(1)

[18] 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5-206 [19]

[20]

[2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lWBg57ApFmshDOcQRQB-CBzExN-aI6XMYnnR9CzmdZe7blUPH4lApbk2IkWvLxgFFN4x5HpVaPZPIOhpVusN_ 凤凰资讯[N].2014-1-25

此处参考凤凰资讯[N].2014-1-25

此处参考封小云,香港经济转型: 结构演变及发展前景.[J]学术研究,2007(8) 此处参考赵 敏,关丽斯.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香港的影响,决策思考 [22][23]


关于极光的2000字地理论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483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