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质性研究论文格式

质性研究论文格式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9 07:34:08 | 移动端:质性研究论文格式

篇一:质性研究论文5.0

歌舞升平下的暗流涌动

——广州市翠湖社区管理和居民参与的展示和剖析

年级:2012级

指导老师:丁瑜

专业名称:社会学

课程名称:质性研究

研究方向:广州市某社区的社区分析

成员信息: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2013年6月

1/ 42

【摘要】社区管理与居民参与是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针对典型社区广州市翠湖社区进行的田野调查所得数据,试图从社区管理者、对社区满意度较高居民、不满意居民三个不同角度呈现该社区的管理与居民参与图景,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特别是心理动机,从而为社区管理与居民参与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区管理;社区参与;满意程度;心理动机

The Undercurrent Behind The Smooth Peace

——the display and analysis of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resident participation in Cuihu Community of Guangzhou

【Abstract】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f the resident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From analyzing the statistic collected from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 Cuihu Community,we try to show the situation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f Cuihu Community,with three different angle,the managers,the residents who are satisfied and unsatisfied. And,we will analyze the reason why that happened,especially th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So that we can come up with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residents’ participation,which will promote the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keywords】 Community management;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 degre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2/ 42

目 录

一、绪论........................................................................................................................ 4

1、引言 ................................................................................................................. 4

2、研究背景 ......................................................................................................... 4

3、研究目的和现有研究的不足 ......................................................................... 5

4、研究问题及初步结论 ..................................................................................... 6

5、文章框架 ......................................................................................................... 6

二、文献回顾................................................................................................................ 7

1、国内外社区权力一览 ..................................................................................... 7

2、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 8

3、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和居民参与梳理 ..................................................... 9

三、研究方法.............................................................................................................. 11

1、 研究过程 .................................................................................................... 11

1.1课题确定过程 ....................................................................................... 11

1.2田野调查过程 ....................................................................................... 12

2、 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 15

2.1收集方法: ........................................................................................... 15

2.2整理与分析策略: ............................................................................... 16

3、研究伦理、信度、效度、自反性与局限性 ............................................... 17

四、为居民服务—从管理者角度分析社区管理和居民参与.................................. 18

1、天园街街道办事处简介................................................................................ 18

2、翠湖社区的“五位一体”管理模式............................................................ 19

3、从行动-制度模式分析街道办和居委会/工作站的立场............................ 22

五、我们很享受—从满意居民角度分析社区管理和居民参与.............................. 25

1、以翠湖为例简谈社区参与的内容 ............................................................... 25

2、翠湖山庄满意的居民的访谈展示 ............................................................... 26

2.1翠湖初探——曾姨和凌姨的快乐生活 ............................................... 26

2.2翠湖二探——一边在歌唱,一边有异议 ........................................... 28

3、从满意者的访谈提炼社区管理的意见 ....................................................... 29

六、我们很愤怒—从不满意居民角度分析社区管理和居民参与.......................... 31

1、翠湖山庄不满意居民访谈展示 ................................................................... 31

2、从不满意居民角度访谈的分析思考 ........................................................... 33

七、结语...................................................................................................................... 35

参考文献:.................................................................................................................... 36

3/ 42

附录.............................................................................................................................. 37

附录1 .................................................................................................................. 37

附录2 .................................................................................................................. 37

附录3 .................................................................................................................. 42

一、绪论

1、引言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社会管理重心和社会矛盾大量集中在社区,社区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越来越重,这对社区民主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自治要求改变原有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机制, 突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作用, 使其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自治性组织。对居民则要求提高其参与意识,加强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心从而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2、研究背景

社区是滕尼斯提出的一个与社会相对应的类型学概念,与随着工业化出现的、建立在理性意志之上的社会相比,社区是指建立在血缘、地缘、情感和自然意志之上的富有人情味和认同感的传统社会生活共同体。经城市生态学和其他社区研究的发展,社区演变为在现代城市社会中存在的、具有一定地域范围、社会互动和认同的居住生活空间。

20世纪30年代社区概念和研究范式传入中国社会学界,它被认为是社会的缩影,对小社区的分析能透视中国整体社会结构。尽管社区与社会由整合机制不同的对比关系转化为缩影与原型的关系,这个时期的社区仍然延承了自滕尼斯以来的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含义。自从1986年国家民政部推行社区服务开始, 直至1991年5月国家民政部明确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有关社区建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开始在全国蓬勃展开[1]。社区建设运动的兴起也带来了社区研究的复兴。在这个阶段,社区被建构为一种替代单位制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社区制,社区是否还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及社区建设运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社区就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前有关社区话语的解释权无疑掌握在政府和学界的手中,二者在一致谋求通过社区来重建单位制解体后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社会整合机制的目标下,对社区有着不同的关注点。政府试图借用社区这个地域概念,将其演化为一个城市基层管理单位, 以解决市场经济兴起和单位制解体后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通过社区建设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因此他们更关注的是社区的地域范围、人口

4/ 42

规模、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与政府的现实取向有些不同, 学者往往从滕尼斯那里寻找对话的基础,其关注的问题为:在日益分化和疏离的现代城市社会,是否还能存在建立在地域基础上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果可能的话,那么这种有着某种内在团结机制的社区对于中国社会的发育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正是在肯定现代社会也需要地域共同体的基础上,一些学者结合社区建设的运作实践,将城市社区提升为一个正在形成的与国家相分离的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

那么,社区建设实践是否为这种理想主义的种子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政府和学界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制度框架和理论基础,但现实中形成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社区还需通过居民的社区参与和日常生活实践来认识。因此在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由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方面的制度建构转向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参与行为,将普通居民带回社区研究的视角,去把握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质。

3、研究目的和现有研究的不足

费孝通先生谈到“社区”这个术语的时候曾经指出:社会是人际关系的综合,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社会,而社会却不是社区[2]。这充分说明了社区对于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转型期的中国,在“国家全能主义”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 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嬗变。在社会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下, 社区参与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主题和新动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建设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轻易简单,社区建设的不足容易引发人们强烈不满,公民日益增长的维权意识与相关组织低下的办事效率碰撞之后使得矛盾一触即发,典型的如“乌坎事件”已无需赘言。这些则激发了我们对于社区研究的强烈兴趣。前人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尤其是公民意识与社区参与方面的研究数量众多。不过,这些研究者存在着两点不足。一方面, 当带着公民参与和市民社会的理论预设去观察中国城市社区参与时, 学者们往往只能得出居民参与意愿不强、参与程度低的结论, 并将其部分原因归咎于居民参与意识的不足。这种理想模式研究缺乏对居民在社区参与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逻辑的深入探讨。另一方面, 国内有关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既有社区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文化、社区体育及社区健康促进与矫正等组织层面的研究[3],也有社区社会资本及社区满意度、归属感、社会支持、社会认同等社会互动或社会心理层面的研究[3]。但大规模采用定量研究的形式只能展现为他者视角(相对社区参与者而言),表现为他者话语,而缺少对社区参与者(或社区居民)自身的表达,使我们难以真正把握社区居民的心理动机。针对社区参与研究的这些问题,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质性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天河区天园街翠湖社区的管理者和部分居民进行了田野调查,采用的方法主要为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焦点组座谈以及文献研究。通过各种定性研究方法探讨面对的主题, 最后采用归纳法达至对研究主题或问题推断。其中深度访谈和焦点组座谈是最经常使用的两种手段。我们着眼于从居民的日常生活实践来探讨不同阶层居民社区参与的具体过程,重点关注在这场自上而下推动的社区建设宏大工程中普通居民的主体性与行动策略,同时还对居民与居委会的互动关系进行考察,从普通居民的社区参与行为和社区认知来透视社会转型和社区建设运动背景之下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质与意义。

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回顾,我们大致了解到以往研究成果,但是有如下可以改进之处:

5/ 42

篇二:质性研究报告格式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九十年九月)233~260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233 教育质性研究报告的书写:我在纪实与虚构之间的认真与想象 蔡敏玲?摘 要 本文以作者自身的学术报告受审的经历为基点,探讨质性研究报告的可能书写方式,以

及如何写的重要意义。作者首先藉由自己对书写方式由无觉、知觉到清醒面对的过程,呈现

学术书写涉及政治力场之角力的现实。其次,作者分享她的质性研究书写方式,并对预设标

准格式的阅读方式提出批判,对该种阅读方式造成的后果提出警讯。接着,作者以文本的建

构与虚构特质,以及研究者的现身引发的议题,来说明研究者提升书写自觉的重要性。最后,

作者比较质性研究报告书写和报导文学写作的异同,呼吁并要求自身提升叙说者的自觉,书

写更能撼动人心的教育质性研究报告。 关键词:书写、学术书写、质性研究、报导文学、自我建构? 蔡敏玲: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234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九十年九月)233~260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235 教育质性研究报告的书写:**我在纪实与虚构之间的认真与想象 蔡敏玲?前言:以自省书写做为抗拒黑潮的开端民国八十八年三月,我有本着作进入审查程序,经过两次校外审查后,于同年十月提送

教育部,到了八十九年四月获知审查结果为不通过。由于审查意见令我无法接受,于是同年

五月我申请复审,十月时获知申请被接受,著作又开始接受审查,直到九十年三月才算尘埃

落定,清楚了结果。我对于申覆制度之存在心存感谢;但也无法立刻忘却两年来心情起落,

以及久候-不明-音讯-杳渺带来的种种煎熬。当挫败与无力感成了真切无比的日常感受时,

比自弃与愤怒更为困难的一种因应方式,就是积极面对并力图超越。这篇文章的书写便是在

审查结果未明之时,在此种心情之下开始的一种面对行动。 这个面对挫败的书写行动要如何进行呢?审查意见提供了一些方向。严谨,应该是学术

界人士共同的自我要求之一,可想而知,没有人会故意写出一个连自己都认为质量不佳的作

品接受审查。当我看到审查意见里有一项是「论文写作格式不符」时,除了错愕,也开始仔

细省察自己的书写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以致虽然自认并无不妥之处,却被评定为「论文写作

格式不符」。当时,身旁关切此事的朋友,在看了审查意见后,有人劝我放弃申覆,以免得罪

更多可能的审查委员。也有人劝我改变书写方式,再次送审。当时我想:我平日建议研究生,

要清楚明白每一项研究动作背后的理由,不要盲目跟着普遍被接受的格式走;如果我自己为

了迎合审查委员的口味,而硬套比较可能被接受的书写方式,岂不是自弃立** 感謝三位匿名

審查委員對本文提供的建議與意見,這些意見除了十分有效地幫助我補足原稿缺漏之處,也

延伸了我在本文中有限的思考,提示我繼續努力的方向。 ? 蔡敏玲:幼兒教育學系教授236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场?岂不是矛盾错乱?日后如何面对自己?如何面对学生?再者,接受审查而且必须无

异议地接受审查制度的各种对待,凡为人者,究竟应该为了害怕更莫名的负面评价而黯然吞

忍呢?还是应该清醒地积极抗拒这种有权力不说缘由的黑潮? 我在仔细检视送审著作后,还是选择了提出申覆做为响应。提出申覆后,对于学术论文

究竟该如何书写的议题,仍然经常使我辗转反侧、沈吟再三。我不断思考:我的论文到底是

怎么写的?学术社群期望、接纳的「写作格式」究竟是什么?这样的期望是基于什么样的认

定?为什么我的书写被认定为「不符」「格式」?这一想,勾起许多有趣的记忆,再一问,发

现类似的遭遇并不是只有我承受过,因而提笔为文,从省察自身的学术书写开始,继而以教

育学界如何看待研究者的书写为脉络,提出个人对质性研究报告书写议题的看法。要声明的

是,审查意见自非天吁,我的自省并非期望自己与审查委员的期望靠拢;但如果自身意见与

他人落差甚大,就值得思考两方之诠释脉络究竟暗藏何种玄机,以供藉由书写涉足学术界之

人士参考。

简言之,这个因应挫败的经历,把我短短数年的学术生涯中所察觉的一些与研究书写相

关的惊叹与质疑,重新召唤、聚集起来,汇成我个人自省学术书写,也就是写就这篇论文的

最直接动机。此外,这篇文章也企图响应数年前常被问起的质性研究书写问题,希望能开启

更进一步的思考空间,为自身与其它研究者创造更为合理、宽广的表达空间。壹、 我的学术书写:

从无觉-知觉-到面对 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237 的议题。为何如此呢?很实际的理由当然是,在长达一年的写作过程里,论文指导教授

和口试委员从来不曾针对我的书写方式表达负面意见。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选择论文指

导教授时,原来的老师bernard spodek曾明白表示,他认为另一位教授liora bresler更能

理解与欣赏(appreciate)我的书写风格,劝我更换指导教授。spodek后来也是口试委员之一,

并曾经帮我逐字修改英文语法较奇怪之处。这样的宽厚支持,使我毫无顾忌地就照着自己喜

欢的方式写。

述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 ——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一文本文选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做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标准、过程及影响

因素的研究”专项项目的调查报告部分进行述评。首先简要介绍一下此篇调查报告的基本情

况,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如何得出研究结论: 此项研究着眼于北京日益增多的流动儿童,旨在了解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其所经历

的适应过程,进而根据其特点拟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促使流动儿童顺利完成城市适应过程。此项研究以质性研究作为研究方法,以访谈法作为资料收集方法,以流动儿童城市适应

理论和u型理论作为材料分析的理论框架,以质性研究的类属和情境分析法作为研究结果的

分析方法,以计算机辅助质性分析软件atlas.ti 5.0作为编码和分析的工具。 经过对资料的整理,研究者对被试者关于评定自身适应状况、评定理由、适应状况和适

应特征进行分类和编码,并描述出每名被试所呈现的发展阶段和阶段特征,最后通过对每名

被试的发展阶段和阶段特征反复比较后归纳出流动儿童群体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和特征。 我认为此篇研究报告有如下优点: 第一,报告要素完备,脉络清晰。研究报告本来就是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研究的过程、

方法和结果呈现出来,其目的就是要读者了解对于所研究问题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取得了哪

些结果,这些结果对于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有哪些理论和实际意义。所以这个标准可能是 评价一篇研究报告是否合格、是否优秀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高的标准。此篇报告从研究问

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构建研究框架和思路、研究目的),到研究方法

的介绍(包括为何选择质性研究方法的思考、案例的选取及其方式、研究工具的介绍、研究

程序的介绍以及分析方法的介绍),再到结果分析和讨论(包括对研究结果的描述、分析及对

此研究优缺点的总结),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较为详细、完整的调查研究报告,给读者提供了

所需要的一般信息。

第二,实现了资料与分析的有机连接。这可能是质性研究报告在撰写方面最重要的要求

之一。因为质性研究报告的资料性质异于定量研究,通常需要大量的文字描述。以此篇报告

为例,访谈录音转换的文本资料约22万字,如何将大量的文本资料恰当缩减并且嵌入到研究

报告的分析过程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本文在结果分析、讨论等部分适时适当地引用

了部分原始资料,不仅是对研究者论点的佐证,也为读者提供了自我思考、判断和与研究者

思想对比甚至碰撞的依据。第三,细节处理体现出了专业、严谨的态度。对报告的整体结构和质量进行评价后还有

几个小的细节值得肯定。首先,在研究方法部分之初,研究者就为何选取质性研究方法即质

性研究是否适合用来进行此项研究做出了简短的讨论,突出了研究方法选取的科学性。其次,

在研究工具介绍部分提到了自编的半结构访谈提纲在正式使用前进行了预访谈。这样做的好

处是可以发现访谈提纲的不妥之处并进行修改,以帮助研究者获得更有价值的资料。这个步

骤虽然不是必须的, 但不失为是一个小小的亮点。最后是几点我认为可以改进的方面: 第一,是不是可以将研究工具中使用的半结构访谈提纲作为附录放在报告结尾,可以帮

助有兴趣的读者了解研究的细节和更好的解读文中部分原始资料。 第二,最后可能是大多数质性研究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样本的代表性不足的问题。被

试的选取采用了方便抽样的原则,在样本量较小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选取能够代表总体的样

本,用来弥补样本数量不足而可能产生的结果偏差。篇三:质性研究作业 xxxxxxxxxx xxx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一班

1.如果是一本书,请按照《影响力》一书的方法,写出读书技巧。读书技巧(总结):

1.通常,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作者的思想,而思想的火花总是最少的。为了阐述思

想,需要用多达80%的文字和笔墨加以叙述。(思想是属于理性范畴,因此需采用实例帮助理

解,于平淡中见真理)

2.根据自己的时间、阅读能力并结合图书的内容进行有效分析,善于抓住理性和感性部

分。

3.集中精力技巧

(1)在一段时间内,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主题上。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内,集中在一

本书上的几个章节不能动摇。这样能够让你理清:①概念线索;②脉络线索;③结构线索;④附录线索;⑤作者线索。 如读到第二章,不

能读到一半就停止。

(2)集中优势精力并具体表现,即行动方便,学会做摘录、笔记、心得。

4.递进技巧

一本书有三个阅读顺序线索:兴趣线索、难易线索、实用线索。在阅读《平凡的世界》

时,首先根据情节的递进而递进,而在难理解处放慢速度读,反复读,对于对自己使用的地

方,则进行笔记记录,写好读书笔记。

5.仔细查看一下目录页,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这样可以避免枯燥。

6.了解身边朋友阅读书籍情况,从而有目的的,有选择性的寻找书刊阅读,可以节省时

间,提高效率、质量。

7.了解作者,包括他的身平事迹,性格,风格,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做这些此书的目的,

思想,挖掘出精髓

1. 如果是阅读一篇论文《从收入差距看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如下:

(1)本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发表在什么地方?

答:作者是韩劲,发表在《中国软科学》期刊杂志上。

(2)文章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其论据有哪些? 答:主要的论点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关键在于政府,并提出应注重政府主体的执行、政策资金的使用,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其论据是城乡收入差距是由于

“放活”农民制度创新不够,政府轻农和政府政策不够连续。

(3)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切入主题的?其演绎或归纳过程是什么? 答: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来切入的;其 归纳过程是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找到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的原因,以及缩小差距的关键所在,进而提出建议。

(4)文章的资料是怎么收集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是什么? 答:①通过调查报告,参与城乡发展收入差距变化中等第一手资料和查阅相关文献(如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类出版物等第二手资料收集全文章资料内容:城乡收入差距走势,

各阶段城乡收入差距情况,财政农业支出,农村家庭年均纯收入等。 ②收集方法:文件分析法、观察法。

(5)作者是怎样对资料进行分析的? 答:

①.作者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到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其中对1980-1983、

95-97年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及84-94、98-07收 入差距增加的原因进行分析。②通过查询《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数据库,得到各个省市的农村家庭年均纯收入,

进而得到地区和地域对收入的影响,以及各个 地方对农村财政的支出状况进行分析。

(6)作者是怎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的吸收和继承的?答:

①.使用人均收入指标来评价城乡收入状况,但是考虑到一定限度内的城乡差距未必能说

明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并没有以此作为唯一标准。 ②.吸收了前人一些对各个时期城乡收

入差距产生的原因,但是考虑到当前新时期产生的新变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7)作者最后的结论是什么?答: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① 放活农民的创新制度不够;②政府轻农和政策的不连续;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建议:① 鼓励和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② 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引导农业发展的方向。

(8)作者还留下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 答:尚未具体提出怎样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方法,例如,怎样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怎样参与,以及政府应该如何进行引导。

(9)从你的角度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建设:①实施农民技术文化管理免费培训工程; ②研究制定一系列促进人、财、物等各种市场要素流向农村的创新政策。

(10)如果你是作者,你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和组织材料?答:①从现状开始分析,查询相关的资料,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城市、

农村发展的重要产业及其变化等; 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综合分析);③为了统筹

城乡协调发展,我打算再描述下农村发展存在的优势之处;④提出一系列关于统筹城

乡发展的措施或者建议。

(11)用100字讲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总结出来。 答:本篇文章通过对我国30年来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包括采用文件分析法,调查报告等方法,以找到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以及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统

筹城发展的关键所在,进而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一要鼓励和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 二要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引导农业发展的方向。

2.请用图示法写出《平凡的世界》的读书笔记。

3.写出《平凡的世界》的文献综述。 路遥《平凡的世界》文献综述该作品描写了真实动人的农村、城市以及城乡结合部的生活画卷,不论有没有农村经历,

都能在这部作品中找到感情共鸣之处。小说没有绚丽的辞藻、优雅的叙事,但是作品简单、

质朴和创作的技巧更引人入胜。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

1.女性形象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主要把女性的形象概括为三类,一类是以贺秀莲为代

表的中国传统农村劳动女性形象,她的爱情有乡土的丰厚和浓烈一类是以田润叶为代表的

徘徊于传统和现代间的中国农村知识女性形象,她有现代意识又保留着传统的思想,自身的

局限让她摆脱不了道德的束缚一类是以田晓霞为代表的摆脱了传统束缚具有独立自主意识

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她的身上有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如《路遥<平凡的世界>之

女性形象分析研究》。

2.人物情感世界的研究成果。作家们从不同视角的研究对作品人物情感世界进行分析研

究综合。从爱情本身和时空的维度来分析人物情感世界的内容,占据文献资料研究的大多数。

《黄土地上的艳丽花朵———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中把人物的爱情分为三种。

首先是从无爱的婚姻到朴素的爱——人性的善良,以少安、秀莲、润叶以及向前为例,他们的爱情中更多的包含着亲情的成分。其次是冲

破世俗的爱——生命激情的爆发,以少平和田晓霞为例。超世俗的爱情, 这是对纯洁爱情的

讴歌,更是对人性的关怀。最后是没有终点的爱,主要表现金波对那个梦幻中的藏族心上人

的思念。这样的爱情短暂并且苦涩,默默绽放又默默枯萎。从时空的维度来剖析苦难生活中

的爱情和亲情,如《苦难世界中的平凡感情———论<平凡的世界>中的情感世界》。少

安和润叶的爱情是苦难的,真挚的感情最终还是受到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摆布。苦难中的

亲情描写的是孙家人,兄弟姐妹亲情观念浓厚,无论贫困还是富有都相互帮扶。

3.作品爱情悲剧原因探寻的结果。大部分研究认为爱情的悲剧在作品中给人留下了无尽

的遗憾。主要从三个层面探寻了悲剧的原因现实原因——门第观念,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使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悲剧;主观原因——两个人对待爱情的不同选择,少安内心深处的小农意

识和门第观念,润叶在亲情面前的妥协,主观因素导致悲剧结局作家的悲剧情节,路遥的

小说悲剧几乎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二、作品研究的现况

《平凡的世界》的成就在学术界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肯定,而且文学研究者也很少触及

文学地位不高的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现代文学史》等流通于高校的权威性教

材对它的关注并不多,然而却受到读者的欢迎。《“<平凡的世界>现象”的历史考察及

研究》对这种现象作了进一步的追踪、考察和分析后指出,要肯定现象的合理性,并且希望

篇三:质性研究评价方法

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又称定性研究,是研究者根据深入访谈、参与式观察、查询档案或记录获得的研究对象的主观资料,通过分析、归类、提炼,找出某些共同特性和内涵,用文字阐述研究结果。常用方法包括现象学研究法、扎根理论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强调处于不同情形下的不同个体对现象的不同理解,并不将研究者从研究中分离出来,在进行资料分析和对结果进行阐释时,均会受研究者的影响。因此,对质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时,重点关注下列方面:①该研究所用的哲学观、研究的方法学、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对结果阐释之间的一致性;②研究者所致偏倚的程度;③研究对象所报告的原话与资料分析所得结论之间的关系。

1、哲学基础与方法学是否一致?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应判断该文是否清晰阐述了这个研究的哲学基础或理论假设,是否明确描述了该研究采用的方法学,以及两者是否存在一致性。例如,如果某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批判理论,采用的方法学是行动研究,那么两者就是一致的;而如果研究的哲学基础是阐释性观点,采用的方法学是问卷调查法,那么两者就是不一致的。有些研究只描述了采用质性研究法,而没有描述哲学基础和方法学,那么对这一条的判断就是“不清楚”。

2、方法学与研究问题或研究目标是否一致?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应判断该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学是否与提出的研究问题相一致。例如,某研究的研究问题是探索理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疼痛体验,采用的是现象学研究法,该例中的方法学与研究问题是一致的;但是,如果某研究的研究问题是评价心理指导对疼痛体验的效果,采用的方法学是人种学研究法,那么方法学与研究问题是不一致的。因为人种学研究法无法探讨出因果关系。

3、方法学与资料收集方法是否一致?

该项目关注的是资料收集方法与方法学是否一致。例如,某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通过个人访谈法收集资料,该例中的资料收集方法与方法学是一致的;但是,如果某研究描述的是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通过邮寄问卷收集资料,那么资料收集方法与方法学就不一致了。因为现象学研究法探究个体对现象体验的丰富描述,无法通过标准化的问卷来获得所需的资料。

4、方法学与资料的代表性及资料分析是否一致?

该项目关注的是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以及资料分析方法与方法学是否一致。例如,某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通过访谈法,让临终患者的家属描述其在姑息照护机构的体验。如果所访谈的临终患者家属包括了各类不同特征的家属,则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但如果只选择女性家属进行访谈,则代表性价差。另外,如果将研究对象描述的各类体验都纳入到结果报告中,那么资料分析与方法学就是一致的;而如果仅仅报告研究对象的普通体验,而丢弃那些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那么资料分析与方法学就不一致。

5、方法学与结果阐释是否一致?

该项目关注的是阐释方式与方法学是否一致。例如,某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法,探讨个体经历面部毁容之后的体验,如果该研究结果引用研究对象的原话及研究者的分析建议医务人员在童工护理时应考虑个体差异性,则该例中的结果阐释与方法学是一致的;但是,如果将研究结果用于设计一个标准化的评估表格,或采用统计分析阐述结果,那么这种结果阐释与方法学就是不一致的。因为现象学研究法重点在于理解研究对象的体验,而不能达到将其推广概化到所有个体身上形成标准化评估表格的程度。

6、是否从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角度说明研究者自身的状况?

在执行研究中,研究者对研究过程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应智孝研究者的文化背景、个人所持的价值观和理论定位。一篇高质量的质性研究论文应对此进行描述。

7、是否阐述了研究者对研究的影响,或研究对研究者的影响?

应评价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及其对结果阐释的潜在影响,或研究对研究者的影响。例如,该论文是否阐述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研究者是否批判性地探究了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的角色和潜在影响?文中是否报告了研究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时研究者如何应对?

8、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充分代表了研究对象及其观点?

在对该项目进行评价时,应判断所访谈或观察的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典型性,反映了该类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另外,该论文报告结果时,是否引用了研究对象的原话作为结论的依据和基础,以确认该论文是否充分代表了研究对象的观点。

9、研究是否符合当前的伦理规范?

质性研究他通过深度访谈和深入观察收集资料,往往会设计研究对象个人的一些不常公开的内容,因此在进行该类论文的质量评价时,应判断该研究是否由规范的告知和知情同意程序,是否与当前的伦理规范想符合,或该研究是否得到了伦理审查委员会等机构的批准。

10、结论的得出是否源于对资料的分析和阐释?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评价者应判断该研究的结论是否源于对通过观察、访谈或其他方法所获取的资料的归纳和分析。

描述性分析

1、是否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

在论文的方法部分,应描述该研究时采用什么抽样方法入选研究对象的。另外,如果该描述性研究设立了对照组,应具体描述对照组时如何分配的。

2、是否清晰界定了样本的纳入标准?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应判断入选的研究对象与未入选者在某些关键特征上是否存在明显不同;该研究是否明确界定了样本的纳入标准,以及这些纳入标准是依据明确界定的特征而定,还是单凭研究者的主观意见和兴趣而定。

3、是否确定并采取措施控制了混杂因素?

在描述性研究中,不用想RCT那样必须对混杂因素进行控制或排除,但必须确认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的混杂因素,并描述如何测评这些因素及其对结果的影响。

4、是否采用客观性评价标准对结果进行测评?

如果结果测评是依据现存的明确定义或诊断标准,对该项目的评价结果就是“是”。如果结果测评采用的是观察法或自我报告的问卷或量表,就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报告的现象,因此其客观性收到质疑。同时,应判断研究中所用的测评工具是否经过信效度检验,这也会对结果有很大影响。

5、如果设立了对照组,对照组的信息是否充分?

在描述性研究中,如果设立了对照组,应报告对照组的基本特征。有时对照组不一定是该研究入选的研究对象,而是来自其他文献。不管对照组来自何处,应想办法确认组间在基本特征上是否具备相似性。

6、随访时间是否足够?

随访时间的长短因研究群体的特征以及所描述的现象的不同而异。为了估计出一个恰当的随访时间,需浏览多篇类似的文献,记下文献中随访时间的范围。此外,临床钻夹或研究

者的经验也是确定恰当随访时间的重要依据。

7、是否描述了失访对象的结局,并将其纳入分析?

是否描述了失访对象的结局,并假期纳入分析通常采用意向性分析,将失访对象的资料纳入研究结果分析中。意向性治疗分析可以降低由于研究对象失访或死亡导致各组间特征发生变化带来的偏倚。

8、结果测评方法是否可信?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应判断该研究是如何进行结果测评的,资料收集者是否接受了关于该测评工具使用的培训。如果不止一名资料收集者,应判断他们的文化背、临床经验、研究经验、在该研究中承担的责任是否具有相似性。

9、资料分析方法是否恰当?

在评价资料分析方法时,首先应考虑对于该类型的研究设计和资料类型,是否存在更恰当的可供选择的统计分析方法。其次,应判断作者是否报告了基线资料,以及结局资料与基线资料的变化值。


质性研究论文格式》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680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