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云南苗族服饰论文二千字

云南苗族服饰论文二千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10 13:19:24 | 移动端:云南苗族服饰论文二千字

篇一:云南苗族服饰

云南苗族服饰

苗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多的一个民族,苗服的造型款式更是多得让人分不清,以至于可以依其样式、颜色来区分苗族各支系的名称。有人说,苗族有多少个支系,就有多少种服饰,而每个支系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几乎是一村一寨都自成风格,款式各异。 苗族服饰究竟有多少种?

这个问题可就难答了。同一族中有不同支系,同一支系中又有大大小小的村寨,即使是同一村的,自家织的布,自家染的蜡,自家绣的衣上的花纹,自然也是不一样的的。从资料上看,苗服大致分100多种服饰类型,按不同服装的颜色分有青苗、花苗、白苗、红苗、汉苗、绿苗等多种。云南苗族居住山区,交通不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服饰种类相应地形成多元格局,各山头各有特点。

苗族服饰多样的地域风格和它的饰纹图案是离不开的。如果说苗族服饰纹样造型比其他民族给为独特的话,那么更主要的还是饰纹图案的丰富多彩。苗族服装图案纹样形式在表现手法上大致可归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接近写实的具象性纹样,第二类是半抽象半具象纹样,第三类是纯几何形纹样。所有的纹样都具有程式化的特征,所描述的母题主要有动物、花草、太阳、月亮,这些纹样在造型创意和表现手法上充分展示了苗族奇特的审美意识和丰富的想象。从纹样装饰的类型上,基本可分三类: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云南苗族就以变形图案组成各种几何花纹,采用蜡染与挑花相结合的办法来装饰自己。

历史上,历代封建王朝都对苗族进行残酷镇压,长时期的战乱迫使苗民不断迁徙,长时期大幅度的迁徙流动,使苗族处于贫困,居住荒僻的山区。但即使生活再艰苦,苗族人身上的衣服裤子、帽子围裙、手饰头饰、被面鞋面,甚至背儿带上该有的饰纹图案还是不会少的。在苗族这些丰富的服饰纹样造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苗族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还有他们崇尚自然、对美的追求、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云南苗族服饰不仅是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艺术品,它还揭示着一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的生存发展而艰苦奋斗的那种顽强斗争的精神。不仅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瑰宝。

篇二:【毕业论文】浅谈苗族艺术的文化传承——苗族刺绣

【标题】<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浅谈</B>苗族艺术的文化传承――苗族刺绣【作者】石思思【关键词】苗族??刺绣??文化??传承【指导老师】甘学明

【专业】美术学【正文】

引??????言

在我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中,少数民族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苗族,作为中国少数几个较大的民族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勤劳、勇敢、聪慧的民族特性著称。在中国历史的伟大进程中,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苗族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其最具特色的文化便是刺绣。苗族刺绣的工艺十分精湛,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是苗族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以美术学的角度深度挖掘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渊源。这是对传统手工艺的拯救行动,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伟大,调动对民族文化的研究热情。

一、苗族文化的传承形式

根据苗族的分布、语言等情况分析可知,苗族一般分布在湘西、黔东南和川黔滇三大地区。历史的迁徙,使苗族的分布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历史上未曾有过苗族建立起本民族独立统一政体的记载,苗族各部落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并长期保持原始的部落社会形态。

加之频繁地迁徙,长期地动荡,使得苗族虽然拥有自己的语言,但却无法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记载称其原因是文字失传。目前我们能找寻到的有关苗族刺绣的记载,全部依靠汉族的文献史料。但值得庆幸的是苗族同胞在吸取其他民族先进、优秀文化的同时,亦始终保持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这个民族特殊的宗教、文化、艺术与情感表达方式。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诗”?的传统苗族服饰,承载了苗族文化世代传承的职责,成为传播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苗族人热爱刺绣如同他们热爱唱歌一样,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苗族刺绣的渊源与传说中的苗民南迁有关。据说从前有位叫蓝娟的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徙的路线,想出了利用彩线在布上刺绣的记录方法,过黄河绣黄线,过长江绣蓝线,翻山越岭也选择一个符号作为标记。直到最后抵达目的地时,才发现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了漂亮的图案。就是从那时起,苗家姑娘出嫁时都会穿上亲手绣制的盛装,为了记住民族的历史,也同时继承祖先流传下来的这份美丽。所以,我认为苗族服饰上的绣片是再现苗族历史文化的有型载体。 文字只是传达信息的符号,苗族虽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却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原始艺术文化――刺绣,它是能够与文字并驾齐驱的文明传承。苗族刺绣是苗族妇女共同创作的一项艺术活动,分布在不同地域的苗族部落的妇女们,人人能织布,个个会绣花,如此庞大的的创作群体,在中国民间工艺品制作中是罕见的。苗族妇女通过过人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将民族特有的符号绣在各种不同的服饰上,并把古老的传统、未来的憧憬,都融化在她们的纹样中,使苗族刺绣图案

得以起到记载传统文化的作用,子子孙孙通过这刺绣,传承了祖先遗留下来的技艺及历史文化。苗族刺绣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其所包含的审美情趣和意念,作为程式化的文字符号,在民俗中得以延续。 ???????????????????????????????图1-1

?

由此可见,对苗族而言,刺绣当属最原始、最丰富、最深刻、最能完整再现其民族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情感的有型载体。我认为,没有文字的苗族人民不仅将歌唱当作“无字的信史,世代口耳相传”?,更是将其民族特有的刺绣工艺作为历史文明世代相传的长篇史歌!

二、苗族刺绣的起源与变迁

刺绣别称绣花,中国拥有四千年的刺绣工艺历史,其中著名的品种有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苗绣等。?由此可见,苗绣在我国刺绣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文献记载,最早的苗族刺绣艺术与古代少数民族“蛮夷”雕题文身的习俗有着重大的关系。《疏》中记载“越俗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南方曰蛮,雕题”,“雕,谓刻也。题,谓额也。谓以丹青雕刻其额”。由此可知古代“蛮夷”在身上纹一些动物花纹或鬼神形象并称之为雕题文身,以避免受到妖魔鬼怪的侵害,就此中国历史中出现了一种残酷的护身艺术。后来有“织绩木皮”到濮人后裔南蛮,发明了蚕桑之术,从此雕题文身开始从残酷的护身艺术演变成精美的装饰艺术,出现了“描”到骨针、铜针,骨织板、铜织板出现后,又进一步演变成挑花和织花。随着工艺材料的不断发

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逐渐提高,挑花和织花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的美化要求,便将这种工艺向凿花,刺绣等技艺发展。濮人后裔的凿花,绣花技艺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了湘绣,芈绣两大刺绣派别。其中芈绣以居住在沅江流域,乌江流域的六芈,七戎的芈氏为主体,其凿花,绣花,织花技艺向幻想的艺术境界发展,不仅保持了濮人后裔挑花,绣花,织花高超技艺,更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民族艺术――苗绣。

根据文献记载可知,苗族刺绣的变迁经历了求美、实用、刻录、纹化四个阶段。

苗族刺绣的第一个阶段的是“求美”。杨国昌在《苗族服饰》中说:传说,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有一名男子因为不能引起姑娘的青睐而感到非常的苦恼,有一天他受到求偶锦鸡的启示,便穿上用百鸟羽毛缝制而成的衣服,敞开歌喉大声的歌唱,最终赢得姑娘了的芳心。这也正是“求美”的表现。

苗族刺绣的第二个阶段是实用。自从蚩尤与炎、黄两帝涿鹿中原以来,苗族几乎每日都困陷于战争之中,众所周知,古代的战争是刀光见影、兵刃相接的,因此,衣物十分容易破损。于是,聪慧的苗族妇女们便在衣服的肩、臂、衣领、衣袖等部位,绣上片绣,以便尽可能降低这些部位的磨损程度。绣片的每一片都是独立成片的,可随意交替、更换,这对于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苗族氏族来说,极大的节约了开支。 苗族刺绣的第三个阶段是刻录。这也是苗族刺绣工艺的一次质的变化。战争,无论任何时期、任何民族,都是残酷的。妇女们身着男子

换下的战袍,想念着在战场上阵亡的亲人,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这些伟大的英雄,苗族妇女用其精湛的刺绣工艺记录英雄们每次奋勇抗敌的盛况,记录在战场上为民族光荣牺牲的英雄。她们将曾经拥有的美好生活、过去居住的美丽城市、长江、黄河,以及被迫迁徙的路线等内容都绣在自己的衣服并成功地利用它特殊的表达方式,生动记叙了整个民族艰辛的族源史、战争史、迁徙史,并以此替代文字语言的功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图文形式信息传播的功效。

经历了求美、实用和刻录之后,苗族刺绣进入第四个阶段――纹化,此时的苗族妇女已经把刺绣当做一件工艺品来制作。一般情况下,苗族姑娘在七、八岁,甚至更小的时候便会随母亲或其他年长的妇女学习刺绣技艺,在学习刺绣技艺的同时,对苗族的民族历史、社会、宗教、信仰及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理解。苗族姑娘十七、八岁出嫁时,会将自己亲手刺绣的服饰穿在身上,将其作为一件工艺品来展示,以充分展示苗族姑娘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绣片上除刻录世代相传的苗族历史、神话故事、宗教信仰等之外,还对现实和未来生活的各种憧憬精心描绘。刺绣时或剪纸样,或没有,但无论是否有剪纸样,其图案完全依靠自身想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绘制而成。这使得刺绣犹如画家作画,一片绣片或一件服饰能轻松体现出制作者的思想、鉴赏和制作水平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同的个体绣片有不同的制作方式与内涵,传统刺绣内容演变成了无形的苗族刺绣文化,它饱含了深厚的文明底蕴。

篇三:云南苗族服饰的传统与变革

云南苗族服饰的传统与变革

刺绣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讲,刺绣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概念,它包含着各种不同的针法;凡是在布帛、绸缎上用针绒色丝作花为装饰而增强美感的,都可称之为刺绣。但人们对民族的刺绣看法,则常常把刺绣局限在以剪纸或画图为底样,用有色丝线覆盖的平绣上。这样,人们心目中的刺绣就是狭义的了。

戳纱绣是刺绣中的一种针法,而所谓的戳纱就是云南苗区普遍称为挑花的各种针法。凡以锐器刺物皆称为戳,在民间也有称挑花为挑纱的,因为挑纱不用打样,而是根据纱线把自己所需的图案挑出来,故古之戳纱及挑纱就是今天大家所说的挑花。

苗族的挑花有多种针法,其中常用的有长串针、短串针和打点针,目前在苗区普遍用的十字挑就是打点绣的放大,在苗族生活中,运用较多的有平绣、挑花两种,小咪彩从六七岁起就习作纺织刺绣和蜡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姑娘们的工艺技巧日臻娴熟,到青年时期已成为描龙画凤的能手,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近水者多绣鱼虾。

居山者多描,源于生活的广泛题材在她们手中得到生动体现,作为苗族妇女主要装饰手段的刺绣、挑花、蜡染和银饰等制作工艺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代代相传,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居住在滇南的青苗、花苗、红苗和滇东北地区的白苗等几个支系妇女的裙子均采用绣染结合的方法,即先蜡染后挑花所挑的花纹图案多为几何纹,布局是中心装饰区与边角装饰区及花边组合而成。

滇中和滇东北地区的大花苗由于畜牧业较发达,多饲养绵羊,所以这一地区的上衣披肩多用自纺的羊毛织成呈三角形的图案,其选色多为红、白、蓝几种,这种几何形与自然形结合的花纹,具有明清宋式锦的风格特点,而云南苗族的挑花图案也可用纳绵戳沙绣来称它,这些绣锦乍看似乎色彩主次分明。

衬套用来衬披肩,也作防寒之用,由两段整幅土布以纵向拼缝二分之一为后片,未缝的二分之一做前片,再用线将后片与前片的边缝一尺左右,无领无袖前后长过膝部,腰带为近一尺宽,丈余长的漂白土布,用来束缚衬套,扣结于腹前,盘腰如同一条小白龙,以增雄姿披肩分左右两块,菱形状两块花纹图案无异,每块又分披面和披底披面分别挑织有卷柏、蕨草、猎槽三种花卉,构成一组组对称的几何图案,并用浸染的青、红色土羊毛线挑织加饰四周,形成锯齿纹、波浪纹和菱形纹,三种花纹各异,其含意有别。

每组图纹上为天、下为地,左右为中间为平原,整图标志着苗家故地为巍巍群山环抱一片肥沃土地的锦绣河山,披底花纹有别于披面,也是披面花纹含意的补充,中心花纹标志着苗家故地连片的田地,富绕的家园,边纹为苗家旧居屋基为长条石垒砌,吊旗分吊白、军旗和吊须三部分吊白为军旗的旗杆套,军旗为自己祖先打仗用的战旗,吊须为四组垂蕤端贯串珠、铜钱、铜铃等,垂于臂下是军旗的装饰,军旗是戳溯中的精华,最为珍贵的物件,它不

仅选料好、配色复杂、费工,而且织绣也非常细腻,工艺大都是手工刺绣,主要有菱形纹、闪电纹和凸字形纹三种,其不同纹形的含意是菱形纹表示田原,闪电纹表示江河。

苗族妇女的挑花主要在衣服的两袖、托肩、拐领三处,裙子是在蜡染的基础上充实新的图案,花纹布置非常严谨,以简练夸张的表现手法,采取均衡对称的几何图形构成主纹,用植物花卉作为四周陪衬,形成丰满严谨的画面,图案纹样的颜色以红、绿、蓝、紫、白为主,黄为点缀在配色方面用色适中。

对比鲜明有素有彩具有素而不简,彩而不繁的特殊效果,常见的有蓝黑、青底起花,挑花中的几何纹样,基本上占整个面积的70%,大多数是以,三角形和菱形为主,三角形花纹使人有一种稳重向上的感觉。

一套苗族挑花服装的完成,是苗族妇女历经漫长时间的辛苦劳动,花费了许多心血结出的硕果,是她们刺绣智慧的结晶。苗家咪彩为了相互交流技术和在小伙子面前展现自己纺织、挑花的才能,她们往往在一年一度的花山节,穿上自己亲手绣制的衣裙到花山场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和发展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妇女在蜡染刺绣艺术上不同文纹图案的追求,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祖先的崇敬,她们把大自然的奇花异草用来装点自己、美化生活,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继承和发展了先辈丰富多彩的,充分反映了苗族人民创造文化和征服自然,运用自然的精神,从而也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

千百年来苗族先民从黄河流域,经过长江翻山越岭,走向祖国的大西南和中南地区,其中一部分移出国境流入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及其它一些欧美国家,传统的刺绣艺术也随之受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别的民族,苗族的刺绣艺术有的在民间互相交流,有的由专家们收集整理成册出版,向社会宣传介绍,让更多的人对苗族有所了解。

缝纫这是苗族服装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传统的制作全靠手工,先将剪好的衣料铺平,然后把挑花的花边按照袖筒的大小均匀地剪下,再用自制的丝线把花带绩在袖筒上,托肩和拐领的花也是先挑好的,只要将它根据自己的需钉上就行了,传统的服饰制作较简单。费工相对少些,现在的制作就不同了,传统的衣袖只需三筒挑花图案,别的就不再有其它的衬托物,现在除了传统的三筒挑花带外,还需在花带两边分别用机制金线花边压上,完工后的衣袖最后留下的本色布一般只有1. 3寸宽的三。

裙子由三部分组成,有裙头、裙腰、裙边,其中最费工的部位就是裙边,它是裙中的精华,全部是手工按三股线纱一针针挑绣出来的。除裙边外就是中间的蜡染裙片。苗族的百褶裙全部靠手工自然成型、裙中那无数的褶条不用烙印,而是根据裙头那固定的密密细褶中两褶一条地将其从上直到裙边,用四根特制的棉线将裙横穿后再把四条线拉紧固定,这样经裙

边之间的相互挤压,其线条方可固定成形。姑娘们为了使自己的裙子更具有时代特色,还分别在蜡染的裙腰部位用机器压上金线细花边,也有的钉彩色串珠,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服装点缀得更漂亮。 文山等地的“偏苗”,上着青色右开襟衣,下着裙,长及脚躁,以黑布绑腿,未婚女子挽发鬃,并将发鬃偏朝一边,已婚女子,偏发上插一把木梳;“花苗”,上着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自等色花纹,纹路多成花状,江水状,据传说,这些服饰花纹都是苗族过去居住地方的象征,如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条纹代表团埂,花点代表谷穗;下着绍稻花裙,长至膝,系围腰,扎白布腰带,腰后接绣花巾一幅,腔裹花纹绑腿,挽发于顶,盘成髻,婚后女子鬃上插木梳,然后用青黑布巾将发鬃缠成乎顶大盘状,顶心有木梳露出;老年妇女,又有用深色线缠发,并将之娩成上小下大、长约半尺的“角”状。麻栗坡县一带的“白苗”,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宽约三寸黑布镶围,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有白衣露出,下着黑布长裙,头缠高约一尺高巾,其巾分两层,额部以白巾缠成交叉状,白巾上又缠黑巾数围,黑白分明。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上着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经榴花裙,长至膝,以宽约五六寸、长约一丈之青黑布缠头,胸有方块花胸巾,系围腰,裹白布绑腿,凡领边、袖口、围腰,皆以五色丝线镶绣。屏边等地,“黑苗”着黑布花边裙;“花苗”着麻布花裙;“青水苗”着青色布裙;“绿苗”着青、蓝布衣;“青苗”衣服、头帕咸用青色布。苗族女子皆佩银饰,文山一带“白苗”颈套大银圈;花苗耳坠大银环;有的胸前悬银牌,戴圆圈、方镯、戒指,行走时银饰琅铛,桶裙摇晃,极富有民族地方特色。苗族男子一般着对襟衣或斜襟齐膝长衣,下着宽边大裤,腰束丝带,以青黑帕缠头,顶部有发露出,十分朴实。

文山苗族


云南苗族服饰论文二千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76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