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国民收入决定论文2000字

国民收入决定论文2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5 11:29:12 | 移动端:国民收入决定论文2000字

篇一:多元回归(论文)

经济管理学院

计量经济学

货币政策对内需的影响效果:基于中国2000~2013年的数据分析

学 号:S314097001

专 业:金融

学生姓名:张博泓

任课教师:孙德梅 教授

2014年4月

货币政策对内需的影响效果:基于中国2000~2013年的数据

分析

张博泓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

摘要:文章以货币政策与内需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2002~2013年数据为基本实证支撑,分析了我国近10年来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结论表明:货币政策对内需拉动作用明显,但单一的货币政策对内需并不能产生结构拉动效果,其对于社会融资量的影响目前还不大。 关键词: 多元线性回归 货币政策 内需

一 引言

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经济格局正在慢慢转型,由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增长动力的粗放型经济体逐步转向结构型经济体。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将第三产业的比例提高,但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能源企业需要逐步整合,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失业,第三产业能否承接这部分失业量,以及能否将三产的利润增长弥补能源企业所产生的经济增加值是重中之重。社会融资量是反应内需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促进投资拉动内需的必要方法。以国民消费为基础,融资为助力的拉动内需形式是目前调整结构的发现方向。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理论上看,马克思的供需平衡理论以及凯恩斯等西方经济学家的有效需求理论是实施扩大内需方针的重要依据。在西方经济学中,从萨伊到凯恩斯,几乎所有的主流经济学家都普遍认为:自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中期以来,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经从供给转变为需求,有效需求相对不足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常态。所以,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就业量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国民收入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因此,防止经济波动的关键在于有效需求。凯恩斯在其著作中指出了有效需求在经济波动中的关键作用。所谓有效需求,是指社会总需求,它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并分别由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支配: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决定。凯恩斯认为,一旦社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就必须由国家干预经济,依靠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需求管理。凯恩斯还强调指出,一般说来,由于消费倾向取决于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的,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入手,并且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扩大公共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加。凯恩斯的这一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中被美国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帮助美国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之后,该理论的主要政策内容在其他国家经济陷入通缩状态时也被广泛使用,并取得了预期效果。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或者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需求不足问题的分析,对我们

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需求不足以及为解决这一问题给予的启示是,既要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中分析原因,又要从制度层面上研究问题。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也具有相同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分析的理论,都是应该遵循和深入研究的;从制度层面来看,制度和体制对于经济运行有着直接影响,分析经济问题不能忽视制度和体制因素。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为出发点,从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等不同层面来研究制度变革和创新。从以上国外经济学家的理论中可以看出,需求与生产存在着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需求对生产从而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人类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和最终归宿就是需求。需求为社会生产发展提供原始的动力,决定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刘晓璐在其著作《中国扩一大内需的财政政策:一个长期视角》中分析了1998一2003年严重内需不足背后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原因,并指出这些因素在于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并不会因2004年以来通货紧缩局势的好转而消失,反而会在长期中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为此建立的三个阶段经济转型模模型指出,在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一种与凯恩斯主义需求不足理论不同的资源转移失当型需求不足,它因生产性经济资源由国有经济部门流入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所引起,因而不可能仅仅依靠对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得到根治,必须配合以相应的制度变革,特别是政府职能的重大调整。在此基础之上,本书进一步探讨了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基础性资本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利用和控制国债规模这五个重要的政策领域所应当采用的财政政策措施。西北大学的张勇在其博士论文《以内需结构调整为导向的财政政策转型研究》一文中,通过建立中国的工IS一LM模型,评估预测了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内需的影响。论文围绕储蓄双向分流障碍,分析了赤字财政下内需结构失调的市场机理,指出了投资效率偏低是投资需求不断自我膨胀的关键致因,而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乏力则存在着消费能力、动力、结构、习惯和环境等多重障碍,内需的非均衡增长形成了对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扭曲力量,隐含着巨大的宏观成木和经济风险,并指出了财政政策目标导向!实施效果与政策持续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借鉴国外财政扩张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目标、以调整内需结构为导向、以财政体制改革为保障”的财政政策转型思路,并给出了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和具体的政策安排建议。

三 模型假设与变量选取

本文以货币政策基本指标广义货币发行量(M2)作为因变量,居民消费、社会融资作为因变量,研究货币政策变化对于内需的拉动作用的显著程度,并就两个自变量指标分别分析货币政策对内需的影响。

Y=c+aX1+bX2+r

由于,直接建立多元回归数据并不平稳,为了消除波动,本文对Y、X1、X2分别取对

数,最终拟合结果如下图:

1. 经济意义检验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广义货币发行量每增加1亿元,社会融资量增加0.1739亿元;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广义货币发行量每增加1亿元,居民消费量增加1.0989亿元。

2. 统计检验

(1) 拟合优度:R^2=0.994,修正的可决系数R^2=0.993,这说明模型拟合度非常高。

(2) T检验:学生分布(t检验)的P值全部小于0.05,通过检验。

(3) F检验:针对H0:a=b=0 给定显著性水平=0.05,在F分布中K-1=2 和n-K=11

为临界值,查表后可得940.0933远大于F(2,11),应拒绝原假设H0,说明回归方

程显著,即社会融资量对数lnloan(X1)和居民消费量对数lncost(X2)对于广

义货币发行量对数lnm2有显著影响。

(4) ADF检验:

对模型进行ADF检验,在不进行差分的情况下,t检验数值的绝对值0.278小于三个临界值的绝对值。

篇二:经济发展新常态 论文

你怎样理解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适应

什么是新常态?

提出

经济的新常态名词解释以及中国与西方的不同

新常态的特征

中高速

优结构——自己多说

新动力——政府层面

多挑战

为什么我国需要转向新常态

旧常态的难以为继和危害(批判继承)——股市,房市,救市 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工业的革命——德国工业4.0计划,中国的新计划

如何面对新常态

自己多说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一词由此而来所谓经济常态,是指在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由经济规律所主导的经济活动相对稳定特征的动态过程,就宏观面而论,经济常态应当最终取决于某一段时期由技术、制度、人口与劳动供给和资本所决定的“潜在增长率”

而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提出。在宏观经济领域, “新常态”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然而,中国经济 “新常态”的出现,同西方国家的“新常态”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中国经济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而不全是由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其次,这种“新常态”的出现,始终处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从根本上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那么,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具有将哪些特征呢?先让并不是仅仅每年GDP增长律下降几个百分点。2014年8月7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的《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一文归纳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中高速。李克强总理曾说:“只要我们的发展有就业、增收入,有质量、提效益,节能环保,没有水分、实实在在,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无论是从经济发展客观

规律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比如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看都是无可厚非的。

优结构。产业结构方面,我国现如今构距离发达国家还仍有一定的差距,未来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所占比重仍需大幅增加,进而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我国的储蓄率全球第一,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消费意识太过保守,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中,消费这一架马车在以后将逐渐成为主体。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城乡区域结构方面也将有各自的优化。

新动力: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离开中国市场转向东南亚等成本更加低廉的地区,世界工厂难以为继。 所以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前段时间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的即在于此。

多挑战。从风险层面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比如楼市风险,为了防止楼市的衰落甚至崩盘,今年已经两次降息两次降准,降低二套房首付,改革满五唯一等措施来使房地产回暖。再比如股市风险,自去年11月以来,大盘不断快速攀升,在小幅回调后今天(5.19)再次突破4400点,最近每周开户数屡创新高,比07年6100点牛市的热情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繁荣的股市下其实蕴藏了很多风险,都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其实在我看来,这个说法在目前的中国并不太成立,中国之所以股市如此繁荣,一是因房地产行业的低迷以及降息降准的侦测推动。另一是因为经济

的下行,实体经济很难赚钱,于是转而投资资本市场。现在的股票价格虚高成倍,当这一次的“530”来临时,又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多大的影响呢?

以上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将具备的四个特征,我们对旧常态进行扬弃,转向新常态,是有内部和外部的必要原因的。

一. 旧常态时,高储蓄―高投资(在之前已经提到),人口

红利贡献巨大,并且严重的房地产依赖,国民收入分配

结构的不合理。那是的高增长,是不平衡式的增长,是

以GDP为中心、以投资为主导、对技术进步重视不足

的粗放式增长。我们的第三产业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GDP消耗的能源,环境资源承载力承载力,科学

技术等发面并没有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健康成长。所以,

提高效率和效益,是中国经济由“大”走向“强”的必

然过程。

二.

三.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释放负面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革命正在兴起。互联网技术,

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将会很大程度改变现今的经济格

局。德国已经有了工业4.0计划,中国也必须积极寻求

改变(就在今天(5.19),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

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如今,中国经济只有适应新常态,才有可能继续长久持续的发展。正如习主席在提出新常态式所说的,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经济发

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内在的规律,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客观上讲,也确实到了阶段性调整时期,我们要做到沉着冷静,不急不躁。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

然后,我们要增强信心,发挥优势。我国总体来说,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增长潜力依然巨大。我们有13亿多人口,内需充分迸发所形成的消费潜能无可限量;我们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依然强劲、空间依然广阔;我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进步对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信心来自于亚太发展的良好前景。

适应新常态,对于我国来说虽然是一个挑战,但更多的是一个机遇。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率过高,而我国城镇化至少还有20多年历程,可以长久释放活力,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且我国还具有大国优势提供发展支撑。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内需的支撑力不可小视。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不仅会极大地推动传统产业发展,也将形成汽车制造、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型支柱产业,使产业体系更为协调。另外,我国人才资源丰富,又具备技术后发优势,有条件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结构调整也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空间,现在煤炭钢铁等各行业产能

篇三:毕业论文(于xxxx)

毕业论文

专业:

姓名:

农经管理 xxxxx

年4月2日 学校:辽宁省委党校函授学院2010

摘要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国城乡产业、城乡收入、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过大。文章描述了“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通过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分析,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给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有效途径

目 录

一、“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 .............................................................................. 1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 1

(二)农民经济利益和平等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 ....................................................... 2

(三)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发展后劲不足 ................................................................... 2

二、“三农”问题的根源分析 .............................................................................. 3

(一)长期的偏向工业、偏向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固化 ........... 3

(二)价格剪刀差和不合理的农民税费负担,导致农村资本大量流失 ................... 4

(三)制度建设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5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 5

(一)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 ............................................... 6

(二)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 6

(三)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和支持保护力度 ....................................................... 7

(四)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 ........................................................................... 8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简称,其实质是我国城乡产业、城乡收入、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过大,根源在于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凝固。“三农”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保持持续良性发展、影响国家社会稳定根基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只有切实执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70%,自20世纪80年代农民增收放缓以后,从90年代末期至今我国农民的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与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长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九五”以来,尽管党中央把农民增收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农民收入增长依然缓慢,增幅远远低于“八五”时期,也大大低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并呈

逐年下降的态势。近5年来,城镇居民年收入增幅均在10%以上。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同比增长4.3%,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比上年增长9.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24∶1,呈继续扩大趋势。如果将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福利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比至少在5∶1以上。

(二)农民经济利益和平等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

由于缺乏风险控制机制,长期以来农民只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我国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此外,由于缺乏利益保护机制,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转移中,农民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土地的低价格而不能享有其应得的利益。在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虽然为城市发展创造巨大财富而不能分享其成果。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无法享受公共卫生、医疗和教育。即使进入城市,实际上成为城市建设者和财富创造者,农民也不能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遑论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力。

(三)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在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的二十多年来,实际上并没有进行更为深入的制度变革,分家分户经营、自


国民收入决定论文2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984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