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小学数学职称论文

小学数学职称论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11 07:05:16 | 移动端:小学数学职称论文

篇一:小学数学职称论文

小学数学职称论文

小学数学职称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又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在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和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发展。现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在探索挑战中“体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的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如在“整十整百数加整十整百数的计算”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30+20、70-50、60+40”,有了好算的体悟后,再把学生组织在猜想编好的算整百整十加减整百整十的题目:“230+170、560-190、350-170、180+240”渗透在这一极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入猜想活动,目的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的退位减与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这种学生对其计算的感悟过程成为思维的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是享受到探索活动乐趣的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在操作活动中学习,“体悟”获知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样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存,从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将全班学生分为5人一组,每组准备4盆黄沙,4个圆柱,4个圆锥(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底高都不等)。1.实验怎么做,工具怎么选,具体分工怎么等分。由学生小组自由讨论规定。2.分工合作后思考: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怎样?为什么?3.达成共识,选怎样的圆柱、圆锥实验?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吗?你能从学过的什么知识得到什么启发?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认真、全面分析现象,主动表达自己的一些直接感受,相互合作,达成共识,得出规律:v锥=1/3 v圆柱。由于学生有了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亲身经历,容易理解得到的知识,并充分内化,而且能举一反三,较好地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正因为我合理地选择了学习材料,学生才真正领会了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使学生真正在探索中体悟了

数学。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但有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圆锥体积的感受、体验。又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对学生的操作做了如下的指导:(1)摸一摸。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体,用手摸一摸其侧面,整体感受面积的大小。(2)卷一卷。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一个纸筒,再把这个纸筒打开,让学生从中明白“圆柱的侧面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3)量一量。让学生分别量出和标出圆柱展开后的长和宽。(4)想一想。这圆柱的侧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并说一说。然后求出它的面积。(5)总结。计算圆柱侧面积的方法(公式)。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自主体悟,获取了新知。

三、在迁移同化中学习,“体悟”获知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1、3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3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9÷9、6÷3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1÷3和6÷3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巧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在师生评价中学习,“体悟”获知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朱熹说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无以人也。”我在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评价。对于后进生实行“暂不评分”、“舍得送分”;对于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这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课中、课尾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要实行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识、情感、智能等方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只有让学生在“体悟”中获知,才能使课堂更精彩,学生也可以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篇二:小学数学职称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又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在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和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发展。

一、在探索挑战中“体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的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如在“整十整百数加整十整百数的计算”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30+20、70-50、60+40”,有了好算的体悟后,再把学生组织在猜想编好的算整百整十加减整百整十的题目:“230+170、560-190、350-170、180+240”渗透在这一极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入猜想活动,目的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的退位减与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这种学生对其计算的感悟过程成为思维的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是享受到探索活动乐趣的过程。

二、在操作活动中学习,“体悟”获知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样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存,从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将全班学生分为5人一组,每组准备4盆黄沙,4个圆柱,4个圆锥(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底高都不等)。1.实验怎么做,工具怎么选,具体分工怎么等分。由学生小组自由讨论规定。2.分工合作后思考: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怎样?为什么?3.达成共识,选怎样的圆柱、圆锥实验?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吗?你能从学过的什么知识得到什么启发?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认真、全面分析现象,主动表达自己的一些直接感受,相互合作,达成共识,得出规律:v锥=1/3 v圆柱。由于学生有了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亲身经历,容易理解得到的知识,并充分内化,而且能举一反三,较好地解决了实际的问题。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但有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圆锥体积的感受、体验。又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对学生的操作做了如下的指导:(1)摸一摸。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体,用手摸一摸其侧面,整体感受面积的大小。(2)卷一卷。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一个纸筒,再把这个纸筒打开,让学生从中明白“圆柱的侧面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3)量一量。让学生分别量出和标出圆柱展开后的长和宽。(4)想一想。这圆柱的侧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并说一说。然后求出它的面积。(5)总结。计算圆柱侧面积的方法(公式)。

三、在迁移同化中学习,“体悟”获知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1、3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

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3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9÷9、6÷3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1÷3和6÷3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巧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

四、在师生评价中学习,“体悟”获知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朱熹说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无以人也。”我在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评价。对于后进生实行“暂不评分”、“舍得送分”;对于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这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

总之,要实行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识、情感、智能等方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篇三: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 ,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一起去留学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这里提出我的几点方法,望同仁指正。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批改小学数学作业的几种策略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11-04-01 08:50:40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作业论文,小学数学论文的文章。批改作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用得不好,也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这里介绍几种批改作业的策略,供同志们参考。 (一)分项评价一篇好的作业是多……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

(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

(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

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小学数学职称论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4551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