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可持续发展文章_可持续发展作文

可持续发展文章_可持续发展作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4-25 16:48:11 | 移动端:可持续发展文章_可持续发展作文

可持续发展文章_可持续发展作文

  浅论人、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今人口过剩,资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当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状,针对人、资源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协调人与资源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人、资源与环境 关系 和谐发展

  人寓于资源,环境中,三者一直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系统。人是系统的主体。所谓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环境是指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

  一、 对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认识

  (一) 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系内涵

  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的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我们应该尊重大自然,尊重生物,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人类共同的努力,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在发展社会经济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二) 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人类长期习惯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问题,对大自然的索取能力和数量大增,加深了人与自然资源再生的长期性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矛盾。矛盾结果产生了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类生存的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这些严峻问题的产生,实质上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不协调的结果,是人类活动违反自然规律,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这是我国振兴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是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人、资源与环境寻求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之所以要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有其必要性的。第一,人、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第二,人、资源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挑战。人类在各种挑战当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深化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第三,促进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科学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第四,人类对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关系的认识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深化。

  二、 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作为正需要大力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大力耗费与环境的严重破坏已经毋庸置疑了。现今发展不得不考虑人,资源,环境的制约。 1、人口问题

  中国人口因素造成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庞大人口造成的数量制约和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质量制约。人口数量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困境。人口的大基数首先造成的人口的供养问题。其次人口的高消耗直接导致资源的急剧耗费。

  2、资源问题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人面对的是这样一幅资源分布图:各种主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淡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32%和50%。与此同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预测: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已有1/4的品种供给不足,另有1/4的品种濒临短缺,其中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15种矿产资源中有7种──石油、天然气、金、铜、钾盐、铁、煤──存在着储量不足和资源缺口,二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国内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差额到2010年达到8%-10%;中国的617个城市中已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如无重要变化,2010年全国的缺水量达到7000亿立方米;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3%,其中绝大多数是人工再生林,原始的自然林地几乎殆尽;全国累计的土地退化面积已达1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土地沙化面积平均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草原退化面积高达9,000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的1/3以上。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许可以乐观地寄希望于通过资源进口解决暂时的短缺,但是在全球性的资源短缺背景下,中国对资源需求量的剧增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原材料价格飙升的重要原因。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对粮食、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巨额采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严重关注。

  3、环境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攀升加之人类无休止的资源发展开采直接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

  全球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而每年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2.5万亿美元。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加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失衡加剧,环保问题异常严峻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普遍化、深化和尖锐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人类正迫切地寻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的关系。

  (二)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在促进人、资源与环境间的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上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构成严重障碍,要破除这些障碍,解决问题,需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指明方向,原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第一、就社会公众方面,认识能力的局限,对自身行为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 会影响缺乏科学的分析和预见,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没有清楚的认识。

  第二,政府方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无视对环 境的破坏,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各级政府在考核官员的政绩时,仅以GDP的增长与否为准,从而造成各地为发展经济不择手段,但环境却遭到极大的污染和破坏。有些发展项目的不计后果直接导致资源环境不可估量的损害。

  第三,在科技方面,我国的资源储备本来就不丰富,并且多数矿产以伴生状态存在,相关科学技术发展不够、投入不足,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巨大的浪费,给生态环境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在开采中,很多伴生矿被舍弃,这不仅造成了巨大浪费,而且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第四,在政策方面,由于经济建设一直放在首要位置,各级政府没有把环境问题纳入工作计划中,在制定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更没有在政策上对环境保护给予必要的保障。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三、促进人、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可持续发展发展意识

  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国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号角,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在基本上是一致的,它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思维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待科学发展观,应该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本质,“协调发展”是发展的核心,“文明发展”是发展的境界。

  (二)健全法律法规,推进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在依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一些新兴得 环境问题尚未认识全面且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必须强化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和执法力度。

  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发展同时也必须寻找健康的发展模式,一是要保持稳定的增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二是要适应社会需求。经济发展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更新、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数量的增减,都能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满足居民的需求发展。

  (三)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寻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显著特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先导作用是调整人、资源与环境关系,实现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关键。

  实施可持续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变粗放式资源消耗为集约式资源消耗方式,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电、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再循环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对资源采取可持续的利用,这里包括了非再生性资源的有计划、节约使用;替代性资源的发掘与可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在性资源的保护;新资源的开发等方面。

  (四)合理编制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加强人自身的合理再生产

  国家应尽快统筹全局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明确不同区域的经济主体功能,并不折不扣地加以贯彻落实,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有关措施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全局角度处理好保护、开发、治理与建设的关系将区域或流域经济综合开发整治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在各城市发展的建设规划中应该得到充分体现。

  人自身的合理再生产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之一。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口规模的合理控制。人口的增长既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目前和将来的生态及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也要考虑到人口结构的合理比例和劳动力资源的供求关系,考虑到为后代选择人口增长方式留有回旋余地。二是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人的体魄,提高人的能力,健全人的人格,升华人的精神,从而使人具备更为良好的、更为全面的自然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条件下既具备强大的创新和生产能力、又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性生物。

  (五)开展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一种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人人保护环境的氛围。二是向人们警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三是在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让全社会都明确科学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更不是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

  总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费的发展模式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人类社会要想得到长时间高效率的发展,必须认清人、资源与环境间的关系,寻求更好的和谐发展才是良策。

  【相关文章】可持续发展作文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其主要有以下原则:

  (一) 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的目标。 公平性原则即机会选择的平等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 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发展权,要把消除贫穷、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的问题来考虑;(2)代际间的公平 即时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以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3) 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各国拥有着按其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以外地区环境的责任。

  (二)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环境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和环境是人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人类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必须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可持续性原则与公平性原则是密切相关的。

  (三) 共同性原则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发展共同的认识,提高共同的责任感,既保证所有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

  (四) 需求性原则 即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主要包括三种需求:(1) 基本需求:维持正常的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物质和生活资料;(2) 环境需求:人类在基本需求满足后,为了使自己的身心健康、生活更和谐所需求的条件;(3) 发展需求: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类为了使生活更充实和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以这四个原则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行动步伐有所加快。经过不懈的努力,虽然我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一些现行政策和法规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等。

  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就业压力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重仍然很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

  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人口综合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了各级各类规划和计划之中,同时还要使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不断完善和落实。促进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从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也要科教兴国,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我国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福利体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企业方面要不断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

  3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要把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较大幅度的提高。

  4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要求做到保护环境,则要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国家应增加对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使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同时还应加强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和大气污染的防治等等,例如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这样才会逐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与实施还存在不足。

  若做到以上几点,那么我们不仅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组织、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还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得到世界各国对我国经济发展效果的充分认可。抓住发展契机,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障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也能更好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可持续发展文章_可持续发展作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3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