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历史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历史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01 10:57:51 | 移动端:历史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篇一:历史文献综述定稿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 孝庄文皇后的人格魅力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年 级 专 业

曹莉惠 101100241003 齐秀娟副教授 2010级本科 历史学

唐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法学系

2013年11月17日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 1 -

- 2 -

篇二: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 献 综 述

近年余华、莫言小说“残酷叙述”研究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

分 院

班 级号

2013年12月30日

近年余华、莫言小说“残酷叙述”研究综述

摘 要:同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受关注的作家,余华和莫言的小说创作有着不尽相同的“残酷叙述”特征。对这类特征的研究,2000年以来渐成评论界关注的重点。对余华“残酷叙述”的研究可分为三类:叙述的表象和特点、叙述的形成原因,以及叙述的内涵意蕴;对莫言作品“残酷叙述”的研究,则主要从具体作品的叙述研究,和叙述的意义两方面入手;而将二者的“残酷叙述”加以比较的研究,目前尚且少见,但也已呈现出由表及里的深入发展趋势。

关键词:余华;莫言;残酷叙述;比较;综述

一、引 言

“残酷叙述”是指一种以暴力、血腥、死亡为主要载体,表达作家对现实人生独特思考的叙述方式。这一概念本身尚未得到明确界定,但在当代中国文坛已然得到许多作家的实践。余华和莫言的部分中、长篇小说可称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对于这种另类的创作方式,评论界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特别是余华在80年代中后期的创作,早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相对而言,对莫言作品的研究在这方面还有待深入。而将二者加以对照的分析探讨,无疑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二、余华小说“残酷叙述”相关研究

(一)叙述的表征

从1986年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余华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像是在有意进行“残酷”的展览:《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死亡叙述》、《古典爱情》等等,无不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血腥和死亡,挑战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驱使评论者们纷纷进行探讨、分析。

姚温丽《另类的血腥、暴力和死亡——读余华80年代中后期作品有感》从

三方面解读了余华作品的艺术手法:极度冷静的客观描写,荒诞而引人深思的“表演手法”,以及“身体叙事”的写法。认为余华“让笔下的人物走向死亡,实际上是走向生命,是向死而生。”①分析较为客观、全面,但并未深入。

抓住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象”, 叶淑媛《论余华先锋小说的死亡意象——兼及先锋小说的意象化及影响》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死亡意象的确立在于反复描写暴力、血腥和死;其意蕴丰富,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入会礼”②、“死亡本能的外化”,是一种象征存在虚无的终极指归。

也有论者将余华早期小说中的“暴力”进行细分。如千利江《论余华早期“暴力”小说的两种向度》在作品细读中得出结论:《现实一种》属于“单纯的暴力堆砌”,是出于“骨子里的喜欢”而没有真实可信的基础;《一九八六年》的情节则“与正常的、合理的世界形态完好地契合”③,是对历史“作寓言化的描写”来表达“对人生苦难的深切关注和人的存在价值的思考。”细读的态度值得赞赏,但以“真实可信”为标准来判别余华作品中“虚伪的形式”,未免有偏颇之嫌。

结合“暴力”与“死亡”,胡军和张瑞英分别指出余华的叙述方式所带来的利与弊。胡军在《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与死亡叙述》中说,余华“揭示了中国社会和历史无处不在的暴力现象以及暴力的深层精神结构和运作机制。但其虚无主义创作精神使其过分的迷恋暴力的激情、死亡的灿烂”④,批判的力度也因此被稀释。同样,张瑞英在《论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中肯定了“对暴力的关注”,能迫使人们“注视历史的暴力性,从而对那些暴力性的历史后果有所警醒”⑤;而“对死亡状态的叙述还原使余华小说对死亡事件的历史观照超越了道德判断,从而可能以个体生命对某种历史事件进行个性化的体验和解读。”但是,“对历史暴力的抽象化和审美化”,也导致了“对历史道义和人生苦难的虚无化和抽象化。”

杜光霞在《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论余华前期小说的表现主义特征》中认为,余华前期的小说“展示了一个阴郁、冷酷、恐怖、血腥、完全丧失理性的荒①姚温丽:“另类的血腥、暴力和死亡——读余华80年代中后期作品有感”,《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6期。

②叶淑媛:“论余华先锋小说的死亡意象——兼及先锋小说的意象化及影响”,《玉林师范学院院报》,2010年第31卷第4期。

③千利江:“论余华早期‘暴力’小说的两种向度”,《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6期。

④胡军:“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与死亡叙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⑤张瑞英:“论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文史哲》,2006年第3期。

谬世界”①。而在“表面的冷酷下面蕴藏着某种强烈到极点的主观情感:一方面是对现实世界竟会残酷到如此地步惊愕得目瞪口呆,绝望到无语;另一方面是对那些不敢正视残酷现实、迫不及待地想遗忘伤疤的人愤怒到了极点”。这种“直觉”的外化,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征——这也是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之一。这一研究表明,在惊诧过后,人们开始探寻余华独特叙述的成因。

(二)叙述的成因

总体上看,论者们将余华“残酷叙述”的形成原因归结为如下几点:童年经历、职业生涯、“文革”记忆、文坛潮流、外国文学影响,以及作家自身对现实的认识等。计红芳的《余华“冷漠叙述”原因浅探》即较为全面地指出上述因素。而其他评论者各有侧重。

在医院度过的童年和医生的职业体验,无疑会在余华的创作中留下痕迹。李良《冷峻与热切并存:医学体验与余华小说叙事品格》认为,医学体验不仅使余华“凭借自己内聚的医生的职业体验,科学化地凸现人物复仇快意里面隐现的人性的残忍无情”②,也让他沟通了医学与文学:“面对死亡,医学是束手无策的,而文学也许能够帮助人完成关于死亡的悲剧精神的超越。”张琳《冷漠与温情并存——余华行医经历对其写作的影响》深化了这一观点,指出“在余华的早期作品中形成了一个模式化的现象,那就是始终存在着一个专断、 决绝、 透视一切而又揭露一切的目光??就如同医生诊断在病人,冷冷的站在一边观望而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③行医经验的影响还表现为“新颖独到的医学比喻”。

“文革”记忆对余华作品中暴力倾向的影响是得到公认的。如王忠信《“文革”记忆与余华先锋小说的暴力倾向》一文认为,“文革”构成余华孤独童年中对世界的最初认识,从而导致他“以反传统的书写方式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嘲笑??揭示理想与价值的虚假、荒谬以及隐藏在生活‘常规’和‘经验’背后更真实的现实”④。同时王忠信也指出,余华的荒诞意识也得益于西方的影响。

王彩萍《余华的暴力书写与南方气质的曲折表达》中的见解十分独到,指出正是由于“以民风民性的形式积淀在他生命结构中的浙江地域文化??细腻、聪①

②杜光霞:“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论余华前期小说的表现主义特征”,《作家》,2009年第4期。 李良:“冷峻与热切并存:医学体验与余华小说叙事品格”,《名作欣赏》,2008年第4期。

③张琳:“冷漠与温情并存——余华行医经历对其写作的影响”,《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④王忠信:“‘文革’记忆与余华先锋小说的暴力倾向”,《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慧、柔美的江南气质”①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加上与他有着类似的“孤儿意识”的川端康成、卡夫卡的影响,才促成了余华的暴力书写。

但也有论者认为上述原因大多并不成立。李德虎《从余华人生经历看其先锋小说之假》试图论证余华小说之“假”:首先,余华描写的“恶”在他“相对‘幸福’且文化素质‘缺血’”②的生活背景中缺少事实依据;其次,他缺少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实质的“深入领会”和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李德虎认为,是评论家们“成就了余华”,其写作的成熟是在成为鲁迅文学院的研究生和作品获奖之后。诚然,评论界的看法会对作家产生影响,但恐怕还无法决定其创作的成败。至于生活与文学的种种关系,也未必是一成不变、非此即彼的。

(三)叙述的意蕴

主要研究余华作品“残酷叙述”涵义的文章尚不多见。其中,沈杏培的《暴力的狂欢与宿命——对余华暴力死亡主题的文化解读》作了相对全面的分析:首先指出其暴力的“仪式”在于外视角和反讽,“外视角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文本中叙述人和作者过多的道德说教意味,让叙述人的价值取向和感情归宿暂时缺席,给读者更多的自由空间”③;其次分析暴力的多层意义——既是“用作家坚信的文本中的暴力幻想去隐喻现实中(文革)的暴力真实”,同时,“历史的辉煌艳丽被剥离后只剩下暴力和屠戮,因此对历史的信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最高权威的意义载体便被颠覆了”,此外,还揭示了主体与“父法”的二元对立;最后,论证救赎的“无望”—— 余华“以激进的形式进行着一种文本实验,同时拆除着道德伦理的主题,面对寻找精神家园的焦灼痛苦和文化认同的危机,转而诉求暴力的狂欢以求得某种荒诞的补足,最终走向了暴力的宿命”。

卢凤荣和李晓在《余华小说欲望叙事中的文化意蕴》中将其文化意蕴和现实意义归结为三点:对人性的揭示,对现实的批评和对文化的反思。指出“余华关

④心的是人如何在一个非理性和物欲横流的时代找到灵魂的归属”。王晓玲的《论

余华作品中的权力暴力》则主要揭示其作品中的“意识形态暴力”和“父权暴力”。

②王彩萍:“余华的暴力书写与南方气质的曲折表达”,《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李德虎:“从余华人生经历看其先锋小说之假”,《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③沈杏培:“暴力的狂欢与宿命——对余华暴力死亡主题的文化解读”,《文教资料》,2003年第4期。 ④卢凤荣、李晓:“余华小说欲望叙事中的文化意蕴”,《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篇三: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格式

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介绍,目的是理清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及尚存的研究空间,它既可以给研究者在充分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还可以帮助读者(或论文审阅者)明确本研究的新意所在。因此,写好文献综述,对于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由下列成份构成:

1、标题。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论文选题的标题后加“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字样。

2、提要或前言。此部分一般不用专设标题,而是直接作为整个文献综述的开篇部分。内容是简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本课题涉及到较前沿的理论,还应对该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最后要介绍研究者搜集的资料范围及资料来源,其中要讲清查阅了哪些主要著作、在网络中查询了哪些资料库(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搜索(如通过输入“关键词”或“作者名”或“文章名”进行搜索,一般用精确匹配),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的篇目数量多少,对自己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有多少等信息。

3、正文。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系统介绍。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用小标题区分。以下是常见的分类线索:按时空分类(如: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研究现状);按本课题所涉及的不同子课题分类;按已有成果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等等。其二、既要有概括的介绍,又要有重点介绍。根据自己的分类,对各类研究先做概括介绍,然后对此类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重点介绍。重点介绍时要求要点明作者名、文献名及其具体观点。无论是概括介绍还是重点介绍的文献资料均要求将文献来源在参考文献中反映出来,但不要求一一对应。

4、总结。对上述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研究趋势及价值进行概括与评价。此部分应着重点明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已有成果为自己的研究奠定了怎样的基础或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与尚存的研究空间(本课题已有研究中存在的空白或薄弱环节)。

5、参考文献。要求列出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0种,并按论文中的参考文献的格式将作者名、文献名、文献出处、时间等信息全面标示出来。

二、格式要求:

1、字数要求:3000字以上。

2、打印格式:

纸型—A4;单面打印;字号:标题--宋体三号,加粗。作者及单位名—宋体四号。正文--宋体小四号。参考文献格式按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书写。

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厘米;行间距:1.5倍距离;字符距离:标准。页码设置:居中。

3、排版格式:(示例)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

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 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历史论文文献综述范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344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