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03 17:24:57 | 移动端: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篇一:公共管理硕士之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大学生村官”政策分析

学 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公共管理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第组)

学 号

学生签名日 期

2012-7

摘要

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义是深远的。该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人才结构,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拓宽培养选拔干部的新途径,有利于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从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出发,在运用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理论(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价等),探讨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政策执行现状,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流失率以及其后期管理等问题,并在分析这些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关键字:大学生村官计划,公共政策,政策分析

目录

1 政策分析 1.1政策背景分析 1.1.1政策内容 1.1.2政策背景

1.1.2.1进入政策议程的农村发展问题 1.1.2.2进入政策议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1.2政策执行分析 1.2.1执行范围逐渐扩大 1.2.2执行成效比较明显

1.2.2.1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1.2.2.2优化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能 1.2.2.3开辟选拔途径培养后备人才 1.2.3执行情况因地而异 1.2.3.1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不同 1.2.3.2政策目标与效果的偏差 2 主要问题

2.1大学生与村官接轨问题[3] 2.2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 2.3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 2.4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偏低 2.5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 3 原因分析 3.1政策制定不完善 3.2执行行为短期性

3.3政策实施复杂性 3.4政策配套不完善 4 方案措施

4.1适当调整政策目标 4.2进行准确身份定位 4.3加强政策后续管理 4.3.1落实优惠政策 4.3.2完善相关体制 参考文献

1 政策分析 1.1政策背景分析 1.1.1政策内容

目前,尚没有正式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统一而具体的表述,当前社会各界最关注的,同时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狭义层面上的大学生村官,即大学应届毕业生通过考核后下基层农村担任职务。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面向全社会通过严格考核考察程序,公开选拔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的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工作,出任村干部(一般情况下,根据是否是党员的条件,充实到村党支部或村委会干部群体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协助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处理农村日常事务,从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斗力、造力,为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为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1]

1.1.2政策背景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作为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和要求。问题在于,这些意见和要求并不是都能够顺利地被政策制定者所接受,事实上只有少数意见和要求能够被政策制定者纳入政策制定的日程表中加以进一步考虑,这些少数的意见和要求我们称之为政策议程 ( policy agenda)。

[2]

1.1.2.1进入政策议程的农村发展问题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中国农村的发展正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这在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体现。农村发展问题之所以日益凸显,最直接的原因是与城市发展相比,中国农村的发展日益滞后。造成中国城乡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原因,也现实原因;既有观念原因,也有政策因素。在这众多的问题和原因之中,许多人认为农村人才和精英的严重流失,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很关键的因素。

1.1.2.2进入政策议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中国人才流动中心大学生就业部的统计,截至2009年9月1日,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4%,和2008年基本持平。而据统计局最新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有680万人,按照09年就业率估算,将近有177万大学应届毕业生不能当年就业。社会能提供的职位空缺毕竟是有限的,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其社会问题中比较凸显的一个,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当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篇二:公共政策论文

公共政策决策的分析方法

摘要:

公共政策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自从产生了政府,就有了对政府行动的理论解释,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二战结束后,随着政治学者为反思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而首先在美国和欧洲产生的。公共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公共政策指的是政府等决策部门对公众利益进行分配和对公众行为进行规制所采取的措施;广义的公共政策指的是政府及立法机构制定的对公众利益进行分配和对公众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等。系统分析是公共政策研究尤其是公共政策分析的最基本的方法。系统分析是一种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及层次、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以及政策分析方法。

关键词:公共政策 内容 系统分析 政策分析 矛盾分析 历史分析 比较分析 个案分析

正文:

我们学习公共政策,政策的制定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分析,那么何为政策分析呢?邓恩给出了政策分析的一个宽泛的定义,认为它是针对政策制定过程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创造知识的活动。政策分析是以其作为对政府面临的经常发生的问题和危机的一种反应而存在的,并体现其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在于,通过运用一切尽可能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以及直觉、判断力、创造力等能力和潜能,为正确制定和有效执行公共政策服务。

(一)公共政策分析内容

1、描述政策事实或问题

政策分析的一个首要目的是提供事实,政策分析者要告诉人们,他们所揭示的事情(事实)在当下和将来是否会存在。从方法论上来说,提供事实的方法是经验方法,即通过提供描述性的信息来揭示事实。通过描述公共政策,使我们可以知道政府在福利、教育、国防、民生、环保、税收等方面正在做什么,没有做什么。

2、解释政策形成的因果变量

政策分析者必须去寻找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一些变量关系,即它的前因与后果,并

且首先要探究公共政策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3、探究公共政策的结果或影响

涉及到公共政策评估问题,政策分析人员必然会去关注公共政策的实施将给以及正在给社会和其作用对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二)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

尽管系统分析与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政策科学是在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系统分析事实上已成为政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层次、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现代公共决策是由一系列相关行为组成的过程。一般而言,可将决策过程概括为五个实施环节:界定问题、确认目标、设计方案、建立模型和评价方案。所谓界定问题,即划定问题范围,包括系统边界确定和系统环境分析。边界确定就是分析所研究的决策问题中到底包括哪些系统要素,这与决策问题的内容及性质相关。分析问题性质和条件的目的是检验二者是否匹配,如发现较大差异,即可从两方面作适当调整,直至大体平衡。环境分析就是要了解影响系统的因素及这些因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分析和人际环境分析。

根据系统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可以将系统分析的内容相对地划分为系统的整体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相关分析和环境分析等几个方面。

1、整体分析。由于系统的性质、功能与运行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独立状态时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所以它们只有在整体意义上才能显示出来。用整体分析方法进行政策研究的核心是:从全局出发,从系统、子系统、单元、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探求系统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整体效应,追求整体目标的优化。因此,整体及其目标的优化是整体分析的主要内容。面对一些复杂的、较大的系统时,要求我们把系统分解为一组相关联的子系统,在整体的指导下,协调各个系统的目标,从而达到系统所要求的总目标,即通过求局部最优化得到的局部解,经过协调而达到整体的最优解。

2、结构分析。所谓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诸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结构分析

是寻求系统合理结构的途径和方法,其目标是找出系统构成上的整体性、环境适应性、相关性和层次性等特征,使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分布上达到最优结合和最优输出。

3、层次分析。系统论认为,任何复杂的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它既指等级性,又指侧面性,是系统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重要保证,也是系统发挥其最佳功能的前提条件之一。20世纪70年代,运筹学家萨蒂提出了层次分析法,其基本思路是:明确问题中所包含的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将各因子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多层次结构;通过对各层次因子划分为不同层次,从而形成多层次结构;通过对各层次因子的比较分析,建立判断矩阵,并通过判断矩阵的计算将不同政策方案按重要性或适用性大小排列,为最优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层次分析首先要解决系统分层及其规模的合理性问题,层次的划分要考虑到系统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效率、质量和费用等因素;其次要使各个功能单元的层次归属合理。

4、相关分析。系统论告诉我们,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单元和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一特征叫做系统的相关性(有机关联性)。相关分析要求我们在政策研究过程,尤其是问题界定、目标选择和方案规划中,充分注意到各种问题及问题的各个方面之间、各个目标之间、各个方案之间、子目标与总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政策目标和方案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考虑各种因素对政策执行的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设计出较优的政策方案。

5、环境分析。环境是指系统之外的所有其他事物或存在,即系统发生、发展及运行的生态条件或背景。要确定系统及其问题的边界和约束条件,必须对环境作出分析,系统分析的许多资料也来源于环境,因此,环境分析是系统分析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环境分析涉及的内容很广,包括自然环境分析或物理技术环境分析、社会经济环境分析、文化心理环境分析等。在系统分析中,要对环境加以因时、因地、因人的分析,找出相关的环境因素,确定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以便在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中予以考虑,这正是环境分析的任务与目的。系统分析方法还包括大量具体的分析技术,如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动态优化法、排队论、网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等。

(三)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

矛盾分析法作为唯物辩证法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我国的政策分析和政策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要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分析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政策,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不同具体情况的“一刀切”,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必须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同时要学会“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政策时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集中主要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学会“弹钢琴”。既要防止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防止只抓中心,不顾其他,“单打一”。

再次,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政策问题日、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要善于抓住重点,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

研究公共政策还必须坚持历史的观点。因为任何一个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矛盾群体,是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每一项政策也都是一个过程,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因此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就不能仅限于对当前情况的分析,否则就难以把握政策变化的原因,更谈不上对政策的改进。研究一项公共政策的历史过程,首先必须研究该政策产生的历史条件,随着政策的发展,还要研究政策实施的历史条件以及政策变动乃至终结的历史条件。其次要研究前后政策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要对现行政策与过去的同类政策进行历史的比较,从中找出一些经验性的东西,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现行政策服务。最后要深入研究该项政策或该政策的某个阶段的具体脉络,更多地以描述性的语言来记录政策的历史。

(五)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

在科学研究中,比较方法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之一”。二次大战后,西方政治学界兴起了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比较政治学的成功启发了公共政策的研究,比较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重视。“比较公共政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把社会问题提上政策议程要比较,拟订的政策方案要比较,执行和评估方案中也要进行前后比较以及预期与实际效果的比较,等等。当然,这都是些技术层面的比较,严格意义上的比较公共政策是对公共政策进行跨国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所关注的内容是不同国家的政府所采取某项政策的具体内容、原因、方式及其影响。根据比较主体的异同及研究目的是求同还是求异,可以分为同上求同、同上求异、异上求同、异上求异、同上就异同、异上就异同等六种类型。

(六)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

个案分析或个案研究是比较研究的基础,大到一个国家、一个领域的公共政策,小到一个政策活动或政策现象,都可以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公共政策,而研究案例“可以被用于阐释如何作出适当的、典型的或者值得效仿的决策”,把案例用于教学能够帮助我们获得专业性的政策分析技能,有助于做出评价:实际工作中制约因素给公共官员们带来的压力,无论是否达到对问题的科学理解就作出决策的必要,大部分政策问题的混乱和界定不清楚的特征,以及政策决策在更大的官僚制的、政治的以及社会的背景中受约束的程度。个案研究的步骤一般包括:(1)明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2)制定研究计划;(3)实施个案研究(如收集资料、访谈、观察、测量等);(4)整理分析材料,形成结论;(5)起草研究报告。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行使职能管理国家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哪个国家,其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都直接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正如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也是一个新旧体制和新旧观念并存并发生冲突的时期。各种矛盾、摩擦和社会发展目标给公共政策决策带来了多方面的压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公共政策要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更好地承担其导向、协调与稳定社会的职能,从而避免因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尖锐冲突而导致社会陷入无序状态。因此,明确的知道公共政策决策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的公共政策实行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三: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公共政策分析结课论文

班级:公共事业管理

姓名:贺鹏飞

学号:

电话: 2009级109515048 139191144121

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形势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那么,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大学生该到哪里就业?本文以甘肃省2007年以来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来分析如今的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的各种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就业压力

正文:

一、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由就业难引发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得到广泛重视。那么,最近几年的就业到底有多难呢?

来自省人事厅的一项统计表明,2007年甘肃省31所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共5.3万多人,比去年增长23.5%,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全省8所师范院校毕业生近1.7万人,与2006年基本持平。与此同时,2007年甘肃省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达35万人,而全省计划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只有15万人,就业岗位缺口达20万左右。根据教育部对全国30个省份高校毕业生供需比的统计,2005年1∶0.93,2006年为1∶0.83,需求相对有所下降。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杨诚在兰州理工大学作报告时指出,2007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急剧增长的人数与有限的就业岗位矛盾十分突出,就业竞争空前激烈。

近几年,甘肃省加大了政府调控毕业生就业的力度,政府花钱买岗位安置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据人事部门预计,2007年省内外院校甘肃生源毕业生回来要求政府安排的人数将增加;近年来,甘肃省已有6000余名毕业生服务在基层,编制经费困难等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据统计,“十五”期间,甘肃省共实现了10万余名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底就业率都稳定在85%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

2008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211”工程所属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2007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08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08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人无工作无学业也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得出,甘肃省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出路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加之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无疑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

二、各种就业政策分析

众所周知,扩大就业岗位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党政机关采取“凡进必考”,招考竞争十分激烈,一个职业有几十人甚至上千人竞争;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受

编制的影响,增加岗位十分有限;国家和集体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和管理成本上升等原因,就业容量大规模收缩,吸纳毕业生的能力也极其有限。

而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非公企业,已经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据统计,甘肃省和一些地方的人才招聘会,非公企业提供的岗位占到了70%至80%。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看,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中企业总数的99.5%以上是中小型企业,全部劳动力的65%至80%在中小型企业中就业。因而注重扶持和加快发展中小型企业,是缓解就业难行之有效的办法。

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中央和省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2005年6月,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标志着新时期我国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开始进入了全新阶段。甘肃省先后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毕业生进村(社区)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项目。省人事厅副厅长李德福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和方向,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省人事厅有关人员解释,基层是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经济组织和中小型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

三、对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2006年,甘肃省各类高校在校人数达到3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按照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客观标准,甘肃省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省人事厅有关负责人指出,“由大众化的门进入大学,毕业时就要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就是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调整不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从自身条件出发,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就业。

然而,在不少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看来,到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才算“正式就业”,而其他自谋职业、灵活就业、非公单位就业都算不上“正当”就业。显然,这种观念还不适应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

现在的就业是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竞争中来实现的,这就客观上要求一部分毕业生要在灵活就业的空间和领域来选择自己的发展机遇,在灵活就业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临时就业,是目前国家规定的七种就业形式的一种。因此,做好灵活就业的思想准备,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二,学校推荐实习与参加人才招聘会相结合 。人才招聘会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直接见面,互相选择,是就业途径中最为直接、最为常见的形式。近年来,各地都有定期召开的招聘洽谈活动。之所以出现如此火爆的场面是由招聘会的特点决定的。招聘会上供求的双方直接见面洽谈,双向交流,及时反馈,省略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第三,健全和完善机制

首先,是要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之中,真正形成党委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分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大就业”机制,形成同步运行、密切合作、多管齐下、全员参与、优势互补的“大就业”格局。

其次,是要健全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供需见面交流平台、职业中介联系平台及日常工作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职业信

息,并通过校园网、飞信、QQ群、网上同学录、博客、论坛等各种有效方式及时快捷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最后,是要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服务机制。要将就业服务的范围延伸、时间滞后、工作细化,将温暖送至每名毕业生身边,特别是要重点,及时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的帮扶工作,切实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

第四,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用正、素质高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因此,要着力完善竞争与保障相配套、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管理、培训、提高机制,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有事业心、热爱工作、关心学生的就业指导队伍。

第五、 奋力开拓就业市场

根据本地区人才需要结构与状况,结合本校专业培养方向,建立和完善本地区大型就业基地,主动向各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介毕业生。与此同时,要不断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人才中介的友好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省外就业基地。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裕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未来一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是高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只要学生、高校、社会齐心协力,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学生们的前途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马效军 王建忠《关注大学生就业: 甘肃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透析》甘肃日报

2008年1月4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甘肃日报 2009年6月11日

松新兵《浅谈该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及就业出路知道》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477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