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06 11:53:01 | 移动端:生态环境论文

篇一:生态环境与保护论文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地球的一大危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各种污染事故频频发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大事。

但是现在,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人类必须意识到,人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文明与大自然的命运已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如同心灵和躯体一样密不可分。

我么每天都面临着因为自己对环境的不加爱护而引发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也分为许多种类,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这些简单的词语引发的自然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我们的生活。今天,人类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

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滴滴涕。1973年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有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各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厅}。

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今天,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如果人类再不行动,那么100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有可能融化得无影无踪。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应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真能如此,新世纪的人们将会迎来新的希望,人类文明将会走向光辉的彼岸

不可否认,环境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关系着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所以,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与努力。我们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受到各种污染的侵袭:废物污染、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等。如果有那么一天,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加紧行动,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等。虽然这些物品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其次,我们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体来说就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同时注意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透支我们有限的资源,才不会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留下遗憾。

最后,我们应当学会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与其他生物和平相处。因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

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人类寻求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折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志。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希望人们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并付诸行动,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你正想随手扔出瓜皮果壳的时候,请你多走几步,把它放到垃圾箱里;当你在路上看到纸片包装袋的时候,请弯弯腰,将它捡起;当你正要践踏草坪的时候,请多走几步,足下留情;当你正要攀折花木的时候,就想一想在它背后撒过多少辛劳汗水的园丁!要知道,只有时时讲究文明,人人注重环保,个个遵守公德,我们的环境才会更加的美丽。

篇二:生态环境论文

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

建环一班 程积维(J09150108)

摘要:人类,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是大自然的子孙而不是自然的主人。人类如想保持相对于生态环境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

关键字:人类 文明 生态环境

一、文化、文明与生态环境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演进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延续性的基础。文化的传播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区域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从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看,文化是人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文化是在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与改造过程中发展和创造出来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把文化的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每个文化阶段的标志是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密切相关的。如在人类文化的低级蒙昧社会阶段,人类生活在原始的生态环境中,依靠野果为生??文明社会始于表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由此可见,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与改造同步的。在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产生和发展了文化。因此,在人类文化的进程中,无一不包括了生态环境的因素,也无不打上了生态环境的烙印。

总体看,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的。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文化层次作为主流,并以此成为特定时代文化的主要特征。其中,自然文化是人类进入社会生活时的第一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人类的祖先在自然文化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就是原始的图腾文化。人们崇拜动植物、山、水、风、雨等自然现象,视其为神的化身。因为当时的人类十分脆弱,居住区域有限,对自然一无所知,根本没有能力改造自然,只能被动适应自然,这也就决定了原始的文化只能是自然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居住区域逐步扩大,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加深。生态环境的差异和人类适应能力的增强,使自然文化的差异逐渐增大,导致文化发展的随机涨落与分异,使人类社会从部落向民族形态逐渐演化,从而奠定了民族文化的基石。民族文化的产生,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出现,使民族文化渐趋成熟,形成了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灿烂的篇章。科学文化植根于自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利用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和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加强,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相互融合,兼容并蓄,产生了更加绚丽多彩的先进的人类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二、文化与文明的生态学涵义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文化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 由于人类具有明显的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作为生物的人,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使人类产生了不

同的人种,在体质形态及生理、生态等特征方面出现了差异的人群。作为社会的人,以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实现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从而形成了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同历史时代以不同的文化层次作为主流,并以此成为特定时代文化的主要特征。

人类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关键在于人类具有文化。人类通过文化的传授和知识的共享,一代又一代地传递,这就是文化的生态适应性。由于文化的进化而导致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由于有了文化,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因此,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文明是指某一地域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人类用文化来适应生态环境,也用文化来改造生态环境。环境与文化的协同进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但如果某一文化的发展过程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就会引起生态危机、资源耗竭等问题,当人类最终无法用文化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时,必将导致文化的退化和文明的衰亡。

三、对人类文明兴衰的反思

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人类历史进程:“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 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用它来形容某些文明的消失,却是非常生动形象的。今天,人类已经践踏了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片土地,这正是人类文明不断从一处移向另一处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若干古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

1.巴比伦文明的衰落。公元前3500年, 苏美尔人在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下游,即美索不达米亚,现今的伊拉克建立了域邦,这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社会,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年。使用文字的同时,苏美尔人在幼发拉底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灌溉工程。这些工程不仅浇灌了土地,而且防止了洪水。巨大的灌溉工程网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使数百万的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去从事工业、贸易或文化活动,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巴比伦文明。

然而,经过1500多年的繁荣后,到公元前4世纪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却衰落了。如今在当年古巴比伦城池的废墟上,除了荒漠和盐碱地,再也找不到当年古文明的恢弘气势。究竟什么是导致巴比伦文明消失的生态学原因呢?

巴比伦文明从人类利用水——灌溉开始, 以不合理的灌溉所造成的土地盐渍化和灌溉渠道淤积的严重后果而告终。苏美尔人对森林的破坏,加上地中海气候冬季倾盆大雨的冲刷,使河道和灌溉渠道的淤积不断增加,人们不得不反复清除淤泥,甚至重新挖掘新的渠道,尔后又无奈地将其放弃,这样的不良循环,使得人们越来越难将水引到田中。与此同时,由于苏美尔人只知道灌溉,不懂得排盐,其结果使美索不达米亚的地下水位不断上升,给这片沃土披上一层厚而白的盐结壳,正如当时的文字记载的“earth turned white”。土地的恶化,使美索不达米亚葱绿的原野渐渐枯黄了,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恶化,使文明的“生命支持系统”濒于崩溃,并最终导致文明的衰落。历次朝代的更迭,都没能恢复土地的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恶化状况,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永远地沦为一个人口稀少的穷乡僻壤。如今伊拉克境内的古巴比伦遗址,已是满目荒凉,只有沙漠、盐渍化土地。

2.玛雅文明的消亡。中美洲低地丛林的玛雅文明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500年。 其后到公元前450年,人口一直在稳定地增长,聚居地的面积和建筑结构的复杂度也越来越大。这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其文明的成就反映在他们对宇宙的认

识程度,城市、建筑的艺术设计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方面。这样一个伟大的文明后来却突然消失了。第一个鼎盛时期的玛雅文明大约在公元900年时神秘消失;第二个鼎盛时期出现于两个世纪以后,在原地址以北250km,也在十五、 十六世纪前后突然消失了。

从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来看,早期玛雅文明的基础, 据估计, 是一种“swidden agriculture”系统,即每年12月至来年3月的旱季用石斧清除一片林地,在雨季来临之前用火烧,然后种植玉米和大豆,秋季收获。开垦的土地在使用几年后,因肥力下降和难以清除的杂草侵入而被撂荒。应该说,这种农业系统在热带地区非常适宜,生产力也很稳定。但因废弃的土地必须等到地力恢复,丛林再生后才能再次使用,这段时间一般需要20年或更长。所以,大片的土地只能维持一小部分人的生活。然而据考古证实,当时整个玛雅低地丛林中生活的人口最高接近500万,如此庞大的人口对其生存的土地来说,显然不可能依靠“swidden agriculture ”系统来维持。据最近考古发现,后期玛雅社会已经产生了集约化程度很高的农业系统,这种系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治理上:在坡地,清理丛林后,土地被垒成了台地以防止水土流失;在低地采取网格状的排水沟,不仅可以排除洪水,而且可以利用沟中的淤泥来抬高地表。当时玛雅人主要的作物是玉米、大豆、棉花、可可等。但是,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侵蚀非常严重,在这种地区,一旦森林覆被破坏,土壤也就随之流失了。而农业用地、木材及燃料的需求,使森林消失不可避免;与之相关的是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高,造成低地和沟渠的淤塞,地下水面抬高。此外,土壤有机肥补充不足,环境及资源恶化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公元800 年食品生产开始下降,粮食短缺和战争频繁,导致高死亡率使人口锐减,城市逐渐变成废墟,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毁灭了。

3.撒哈拉文明的消亡。撒哈拉原来是生命的绿洲,那里曾是一片雨量充沛、 河川涌流、溪涧潺潺、草木繁茂的千里沃野。那里曾有人类定居,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石刻和岩画。这些石刻和岩画,以生动写实的风格,向后人描绘了5000年前撒哈拉水草丰美的草原环境。如今撒哈拉早已失去昔日的绿洲风采,成为满目凄凉的大沙漠。因为这块沃土原有的水分平衡遭到无情的破坏。滋润这块土地的“季风雨”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而人类烧荒林地、过度放牧等自毁家园行为,最终导致了沙漠的形成。现在,沙漠仍像死神一样以每年6km的速度吞噬着中非的沃土,那里的人们依旧延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破坏生态环境中水资源平衡,无节制地消耗森林、过度放牧,他们似乎未意识到,他们仍在继续撒哈拉的悲剧。

4.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衰亡。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可拉玛干沙漠南部,曾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那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灌溉农业,公元前2 世纪张骞出使西域时,看到不少沙漠中的城郭和农田。此后,西域广大地区统一于汉朝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发展屯田,兴修水利。作为西域交通要道的丝绸之路南道所经楼兰、且末、精绝、渠勒、于田、莎车等地均有很发达的农业。到了唐代,农业更为发达,《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载了焉耆、龟兹、莎车、于田等地的农业盛况。古楼兰王国以楼兰绿洲为立国之本,历经数个世纪,曾经繁盛一时。而今天,沿昔日繁华的丝绸之路掠过,古代的大片良田已沦为流沙,古城废墟历历在目,曾经浩瀚的罗布泊已经干涸,楼兰等绿洲已沦为不毛之地,丝绸之路沿线古文明已湮灭于荒漠的吞噬下。

丝绸之路沿线古文明的消失,固然与气候变干、降雨量减少、冰川融水萎缩、

河流断流、水系改道等自然因素的波动有关,但土地的过度开垦、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天然植被的破坏以及频繁的战争等人为因素,加剧了土地盐渍化、水资源的耗竭和环境退化,这是导致丝绸之路沿线古

四、人类文明中心变动的启示

人类,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是大自然的子孙而不是自然的主人。人类如想保持相对于生态环境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人类征服自然的企图,通常只会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旦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的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任何一个文明社会存在的基础,都在于一个持续的“生命支持系统”,文明得以持久延续与发展的关键是保持了养育人类的土地的可持续性。

上述几个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被破坏了。这些古文明衰亡的教训表明,某一区域的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文明则是该系统的一种动态平衡的时空状态。在该复合生态系统中,人类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地域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生态环境发展变迁,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与更新,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随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文明得以延续与发展。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并缺乏进步与更新的动力时,变化了的生态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区域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换言之,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古文明消失的教训值得人类对长期以来沿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今天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看,人类只有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篇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某某

(专业班级:学号:)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生态环境脆弱, 人均资源不足, 加之违反生态规律, 滥用资源, 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 重建生态平衡, 才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共。 关键词: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施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是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从资源方面看,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环境方面看,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污染。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据统计, 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城市

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城市污染。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占地超过5万公顷,使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3)海水污染。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近海环境状况总体较差,海洋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4)大气污染。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

(5)酸雨污染。酸雨污染程度居高不下,酸雨污染区遍布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最严重的长沙、南昌等测得的PH值曾达到2.9。

三、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环境整体及其各组成要素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环境为人类提供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经济活动提供物质资源, 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是工农业生产必备条件, 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需求。全世界有许多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征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 精神愉快, 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 更有效地工作经济越增长, 对于环境舒适性的要求就越高。

2.生态环境提供人类话动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作为一定社会主体的人以及人的生产劳动, 总要有一定空间和各种物质的、能量的资源,只有劳动向自然界结合, 才能创造财富, 才能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保证。大自然慷慨地提供给我们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生态环境通过对社会生产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要求, 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时, 就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 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 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相反, 环境保护好了, 就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和增殖能力, 就有可能水远利用这些资源, 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与此同时, 保护自然环境需要经济发展, 只有发展才能创造出包括适宜的环境

在内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4.生态环境具有自净功能。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即环境自净功能或环境容量。土地、江河、森林、矿藏等是自然界给予人类的资源, 但自然界不能赐给人类产品。正如列宁所说, “世界不会满足人, 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经济活动在提供给人们所需产品的同时, 也会产生一些副产品。限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这些副产品一时不能被利用而被排入环境,成为废弃物。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生化、生物反应来消纳、稀释、转化这些废弃物, 体现了环境的自净作用如果环境不具备这种自净功能, 人类将无法生存。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与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进行下去。

(2)制定法律法规,切实保护环境。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加强,加快了环境与资源的立法速度。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形成了较完善的中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3)加强思想认识,加大投入力度。环境质量的变坏,不仅制约经济的发展,也危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首先要在经济活动中保护环境,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把环保、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第二要增加环保投资。第三要明晰资产权关系。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压力。控制人口是减轻环境压力的重要措施,当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时,人口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当人口增长超过自然界承载时,人口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便会使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破坏。

(5)合理布局,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工业。在工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工业布局,规划工业企业的类型和规模,要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和技术变革,从被动应付环保法规和标准向主动采取环保措施发展,大力推行“清洁工艺”和“清洁生产”,实施清洁工艺技术和清洁能源,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物质消耗和废物的排放,适应“绿色环保”潮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工业。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合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它一反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式的单向流动,实现资源→产品→废物利用(资源)”的良性循环。

(7)扩大生态农业试点,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在农业方面,要继续推广扩大生态农业试点,开发推广无公害农业技术,合理开发和保护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逐步建立集约化农业;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把草原建设与防沙、治沙结合起来,防止沙漠面积扩大;同时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保耕地面积的稳定;大力开展节水和旱作农业,重视创造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经验。

(8)降低能源消费,开发利用水资源。在能源消费方面,要实施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通过节能措施发展能源新技术,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利用率。要推行自然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增殖并重的政策,挖掘资源潜力,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管理,运用市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9)强化行政管理,深化环境教育。总量控制与绿色工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环境目标实现的两大举措,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总负责,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重视城市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严格管理城市环境,加快城市工业污染治理,减少“三废”及噪声污染。

五、结论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是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迄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战略选择。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切实解决好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就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 彭珂珊.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环境与保护问题及其对策.广播电视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3(4)48- 52.

[2] 王宗耀.浅谈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百度文库).

[3]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4] 左小平.保护峨态妹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研究.2002/09(上半月版) 总第253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论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692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