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论文标准格式范文

论文标准格式范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24 12:45:38 | 移动端:论文标准格式范文

篇一:论文标准格式(例文参考)

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专科生毕业论文

中文题目 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及

学生姓名 专业

层次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学习中心 成绩

2010年5月1日

摘 要

目前,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融合移动通信技术的电子商务将具有很大的潜力, 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前景普遍被业内人士看好。本文讨论了移动电子商务的概 念、功能及其实现技术,深入分析了在我国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问题及对策,预 测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发展问题,现状与展望

(注意:内容控制在400字左右,篇幅占3/4页)

页面设置

页眉页脚

目 录

摘 要 ...................................................... II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 移动电子商务概述 ...................................... 1

1.1移动电子商务概述............................................. 1

1.2移动电子商务的优势........................................... 1

1.3移动电子商务的功能........................................... 1

1. 4实现移动电子商务的技术...................................... 2

1.4.1 无线应用协议(WAP).................................... 2

1.4.2移动IP................................................. 2

1.4.3“蓝牙”(Bluetooth)..................................... 3

1.4.4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 ................................. 3

1.4.5移动定位系统 ........................................... 3

1.4.6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 ............................... 3

1.4.7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 ..................................... 4

第2章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 6

2.1带宽不能满足移动电子商务的需要............................... 6

2.2线下配送系统有待完善......................................... 6

2.3资费的问题................................................... 6

2.4安全问题..................................................... 6

第3章 移动电子商务现状 ...................................... 8

3.1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8

3.2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 8

3.2.1运营商 ................................................. 9

3.3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业务种类.................................. 10

3.4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状况与欧洲、日本的比较.................. 10

3.5中国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 12

第4章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 14

4.1移动电子商务的十大发展趋势.................................. 14

4.2发展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几点建议.............................. 16

4.2.1从移动运营商的角度来看 ................................ 16

4.2.2从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的角度来看 .......................... 17

4.2.3从国产手机制造商的角度来看:实现手机的兼容互通 ........ 18

总 结 ..................................................... 19

参考文献 ................................................... 20

致 谢 ..................................................... 20

第1章 移动电子商务概述

1.1移动电子商务概述

所谓移动电子商务就是利用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等无线设备进行B2B(企业对企业)或B2C(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相对于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具有的优势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完成任何操作。

1.2移动电子商务的优势

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是灵活、简单、方便。它能完全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设备的选择以及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通过移动电子商务,用户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他们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使用智能电话或PDA查找、选择及购买商品和服务。采购可以即时完成,商业决策也可实施。服务付费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可直接转入银行、用户电话账单或者实时在专用预付账户上借记,以满足不同需求。通过个人移动设备来进行可靠的电子交易的能力被视为移动因特网业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1.3移动电子商务的功能

因特网、移动通信技术和其它技术的完善组合创造了移动电子商务,但真正推动市场发展的却是多种多样的服务。移动电子商务能够提供以下服务:

1、银行业务:移动电子商务使用户能随时随地在网上安全地进行个人财务管理,进一步完善因特网银行体系。用户可以使用其移动终端核查其账户、支付账单、进转账以及接收付款通知等。

2、交易:移动电子商务具有即时性,因此非常适用于股票等交易应用。移动设备可用于接收实时财务新闻和信息,也可确认订单并安全地在线管理股票交易。

3、订票:通过因特网预订机票、车票或入场券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主要业务,其规模还在继续扩大。从因特网上可方便核查票证的有无,并进行购票和确认。移动电子商务使用户能在票价优惠或航班取消时立即得到通知,也可支付票费或在旅行途中临时更改航班或车次。借助移动设备,用户可以浏览电影剪辑、

阅读评论,然后订购邻近电影院的电影票。

4、购物:借助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用户能够通过其移动通信设备进行网上购物。即兴购物会是一大增长点,如订购鲜花、礼物、食品或快餐等。传统购物也可通过移动电子商务得到改进。例如,用户可以使用“无线电子钱包”等具有安全支付功能的移动设备,在商店里或自动售货机上进行购物。

5、娱乐:移动电子商务将带来一系列娱乐服务。用户不仅可以从他们的移动设备上收听音乐,还可以订购、下载特定曲目,支付其费用,并且可以在网上与朋友们玩交互式游戏,还可以为游戏付费。

1. 4实现移动电子商务的技术

1.4.1 无线应用协议(WAP)

WAP是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WAP,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接入互联网,真正实现不受时间和地域约束的移动电子商务。WAP是一种通信协议,它的提出和发展是基于在移动中接入Internet的需要。WAP提供了一套开放、统一的技术平台,用户使用移动设备很容易访问和获取以统一的内容格式表示的Internet或企业内部网信息和各种服务。它定义了一套软硬件的接口,可以使人们像使用PC机一样使用移动电话收发电子邮件以及浏览Internet。同时,WAP提供了一种应用开发和运行环境,能够支持当前最流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WAP可以支持目前使用的绝大多数无线设备,包括移动电话、FLEX寻呼机、双向无线电通信设备等等。在传输网络上,WAP也可以支持目前的各种移动网络,如GSM、CDMA、PHS等,它也可以支持未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目前,许多电信公司已经推出了多种WAP产品,包括WAP网关、应用开发工具和WAP手机,向用户提供网上资讯、机票订购、流动银行、游戏、购物等服务。WAP最主要的局限在于应用产品所依赖的无线通信线路带宽。对于GSM,目前简短消息服务的数据传输速率局限在9.6kb/s。

1.4.2移动IP

移动IP通过在网络层改变IP协议,从而实现移动计算机在Internet中的无缝漫游。移动IP技术使得节点在从一条链路切换到另一条链路上时无需改变它的IP地址,也不必中断正在进行的通信。移动IP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

篇二:标准论文格式范文

标准论文格式范文

目录

摘 要 ..................................................................................................................................................................................................2

1. 引言...........................................................................................................................................................................................3

1.1. 问题提出 .............................................................................................................................................................................3

1.2. 相关概念 .............................................................................................................................................................................4

1.2.1. 校际协作学习 ...........................................................................................................................................................4

1.2.2. 支持工具 ....................................................................................................................................................................4

2. 文献综述..................................................................................................................................................................................4

3. 研究设计..................................................................................................................................................................................7

3.1. 研究过程 .............................................................................................................................................................................7

3.1.1. 文献调研 ....................................................................................................................................................................7

3.1.2. 确定工具分类 ...........................................................................................................................................................7

3.1.3. 设计问卷 ....................................................................................................................................................................7

3.1.4. 问卷调查 ....................................................................................................................................................................7

3.1.5. 访谈.............................................................................................................................................................................7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7

3.2. 研究方法 .............................................................................................................................................................................8

3.2.1. 文献调研法 ...............................................................................................................................................................8

3.2.2. 问卷调查法 ...............................................................................................................................................................8

3.2.3. 访谈法 ........................................................................................................................................................................8

4. 校际协作学习支持工具的有效性分析 ............................................................................................................................8

4.1. 总体分析.........................................................................................................................................................................8

4.2. 三类最重要的工具.....................................................................................................................................................10

5. 结论与建议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摘 要

近年来,国内对校际协作学习活动的关注逐渐增强,但是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国内对于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分析比较少。本文以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的研究性子课题?全国初中‘百间教室’校际协作学习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实际经验总结,提出了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分类方法。并且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发现以下三种支持工具的有效性比较高:1)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工具;2) 制作研究报告、表达小组完成任务情况的工具;3) 评价小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小组协作水平和个人贡献的工具。最后根据上述的分析,得出了两点结论,并提出了两点建议:1)应当充分重视对协作主体的前期分析,并依据有效的前期分析指导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2)不能忽视以下三类工具的设计与开发:培养协作技能的工具,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工具以及记录活动日志的工具。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我国今后校际协作学习活动工具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校际协作 协作学习 支持工具 有效性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随着校际协作学习活动的广泛开展,有关校际协作学习的研究也成为了近年来远程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为了提高国内学生的合作、创新、问题解决、利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全国各地区间教育文化的均衡发展,2006年5月,笔者参与的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正式启动,该项目作为陈丽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合作项目:“百间计算机教室创新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及资源共享和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和规律的研究”的子任务,基于教学设计的方法和协作学习的理论,按照初中学科教学大纲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标准,以“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协作学习平台”为交流、共享和协作的桥梁,设计并组织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的协作学习活动。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的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及组织。其中,网络资源和支持工具的准备是协作学习活动组织的一个部分,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笔者发现,支持工具是活动过程的重要支撑部分,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如果没有充足的、精心设计的支持工具做支撑,协作学习难以实现,协作学习活动也难以顺利开展。尤其在我国中小学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协作学习经验和能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做好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资源与支持工具的设计尤为重要。而文献调研表明,目前国内外关于协作学习支持工具的理论研究很少,国内外实践中提供支持工具的校际协作学习项目也屈指可数。因此,项目组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探索校际协作学习支持工具设计与开发的相关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工具进行了设计与开发,本研究是在活动顺利开展后,对教师和学生使用这些支持工具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对本次活动设计与开发的支持工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并进一步为今后校际协作学习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

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需要为协作师生提供哪些类型的工具,哪些类型的工具是最需要的、最有用的因此必须提供的,在设计与开发支持工具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在“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中,项目组主要依据活动任务和对协作学校师生的前期分析,设计和开发出了需要的支持工具。本次活动中提供的支持工具包括:为参与活动的师生提供了各种网络资源、认知工具、沟通交流工具和反思评价工具;提供了足够的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资料, 供活动者查阅、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完成活动所需要的“脚手架”结构, 引导活动者逐层逐步地将活动任务研究清楚;指导活动者的小组讨论、协作研究并将协作学习的结果利

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以帮助他们完成不同层次的协作学习活动。

本论文针对本项目开发的支持工具进行了调研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对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据此针对校际协作学习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组织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时,在活动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前期的分析工作,应该依据有效的前期分析指导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并且除了依据前期分析设计与开发支持工具外,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不能忽视设计与开发三类工具:培养协作技能的工具,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工具以及记录活动日志的工具。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我国今后校际协作学习活动工具的开发提供参考性和可借鉴性。

1.2. 相关概念

1.2.1. 校际协作学习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是指利用互联网开展校际共同主题学习活动,并关注在不同学校间学习的差异性,相互利用这一差异开展学习活动,如开展基于共同主题的调查研究或作品创作,以及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在具有这种特征的学习活动中,参加学习的伙伴之间表现出一种相互协调、互相补充和合作的关系,由此称为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 1

1.2.2. 支持工具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的主体、团体和客体以及将三者联系起来的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共同构成了活动系统。根据活动系统的涵义,基于共同主题的校际协作学习活动至少包括七个基本要素:活动主体(师生)、支持工具、任务、协作策略、协作小组、小组分工和活动成果。这里的“支持工具”(scaffolds)是广义层面的意义,不仅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工具,即有形的认知工具,如在线笔记本、检索工具、在线字典、日历、学习日志、聊天室和各种即时通话工具等,而且指方法、模型、资源、脚手架等抽象工具。这些支持工具有益于参与活动的学生查找、获取和处理信息,交流协作,以具体的方法组织并标注理解和评价效果。本次“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协作学习活动”的支持工具正是这种广义层面上的涵义。 32

2. 文献综述

文献期刊的调研主要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Google展开,调研时间范围为1990~1

2徐晓东.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2005.1.总第216期 马秀芳 柯清超 曹玉.以活动为中心的专题协作学习系统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5.5总第220期

3钟志贤 张琦.论学习环境中资源、工具与评价的设计.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6月

2006年,调研目的是:分析前人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分析研究中取得的进展,调研目前国内外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定义、内涵以及分析方法,分类方法等内容。搜索的关键词包括:校际协作学习、校际协作学习活动、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活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协作学习活动工具、collaborative learning、collaboration、telecollaborative learning、distance learning。

经过文献调研,笔者发现国内外有关协作学习活动的资源与支持工具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少部分的研究将关注焦点放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中所需要的有形的认知工具即技术设备上,如在线笔记本、检索工具、学习日志、电子白板、编辑工具、通信软件、视/音频会议、BBS、E-mail、聊天室和各种即时通话工具等,已有的研究也是基于这种有形的工具而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及分析。而对方法、模型、资源、脚手架等抽象工具的关注却是比较欠缺的。

基于活动理论的启示,1999 年,Gifford&Enyedy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建议,以活动为中心设计和分析CSCL(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处于整个模式的中心位置。它要求CSCL系统的设计应该集中于设计活动,以学习活动来促进学习者培养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并通过利用中介资料和仿真社会结构开展具有目标指向性的活动。基于这一观点,无论是其他的社会行动者还是文化工具都可以被认为是活动过程中支持学习者协同学习的资源。

为此,基于活动理论和Gifford&Enyedy的思想,华南师范大学的马秀芳、柯清超、曹玉老师设计了以活动为中心的专题协作学习系统(Activity-centered and Theme-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ystem,简称ATCoLS)。系统的设计思想如下:

1. 分析基于专题的在线协作学习的特点及其包含的所有可能的活动,得到ATCoLS

系统应该设计的活动类型。

2. 分析完成所有这些活动可能需要的辅助工具和相关资源,得到ATCoLS系统应该

设计的工具和资源。

3. 分析、概括基于专题的协作学习的特征,特别是其过程和产出。

4. 综合以上分析结构,形成ATCoLS系统设计框架。

他们通过基于专题的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活动分析结果,提出了为完成这些活动可能需要的辅助工具和相关资源的类型,这个分类方法中没有与培养协作技能相关的工具,按照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Johnson, D. W. & Johnson, R. T.)的理论,协作技能的培养是协作学习的一个关键要素。他们认为:协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协作学习有五个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作用445 Bernard R. Gifford, Noel D.Enyedy. Activity Centered Design: Toward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SCL [DB/OL]. http://www.gseis.ucla.edu/faculty/enyedy/pubs/Gifford& Enyedy_CSCL2000.pdf

5马秀芳 柯清超 曹玉.以活动为中心的专题协作学习系统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5.5总第220期

篇三:论文标准格式范文

试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两课”教师角色的转变

朱 峰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阳 111000)

内容提要:深化“两课”改革必须解决“两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问题。过去“两课”用专业课的教学方法,使“两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挥新技术优势,开辟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是高校“两课”教学工作的新课题。本文试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两课”教师在角色方面的转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两课”教学工作。

关 键 词:信息技术、教学、角色转变、两课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两课”教师角色的挑战

与传统教育的教师相比,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两课”教师在内涵、作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及设计、解惑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对“两课”教师的传统角色发起了挑战。

(一)、教师由教学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学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等教育中,“两课”教师从传统的“教学者”转换为“导学者”。所谓导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指导及辅导学生完成学业。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多大是以自我研究、自己学习为主,这种自学是在教师的导学下完成的,所以说,导学就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导学和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教师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其一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教学媒体,帮助其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其二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对学生进行辅导,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解惑”。它包括单元的总结。重点、难点的讲解等。根据“两课”课程的特点,教师要重点介绍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经过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研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借助于课程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指导学习活动,扮演了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活动参与者的角色。教师角色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讲人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导演者。由于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亦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差别,要完成学习任务,对教学内容要做到熟练掌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没有教师的引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必须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安排有关细节,其重要的内容包括如何运用计算机以及各种媒体和网络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从网上浏览的信息更有价值。因此导学对学生完成学业是至关重要的。

(二)、“两课”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鼓舞者、心灵的塑造者。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技术媒体代替了常规的、口头讲授的、以及集体学习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完成自主学习、自我研究,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除了要参与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丰富的网络化学习环境,组织一种“虚拟”的学习团体外,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鼓舞者,要鼓舞学生树立信心,克服自主学习的困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把过去所学的知识与当前的新学科联系起来,坚持完成学业。教师还要鼓舞学生与其他团体组织成员和专家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帮助自己的学习。“两课”教师除了担当学生学习的导学者、学习的鼓舞者外,最重要的是成为学生心灵的塑造者、观念的引导者、时尚的指导者和道德品质的引路人。“两课”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使命。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克服一切急功近利的思想,避免只侧重于实用、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学生无论是接受何种教育,都要步入社会,具有社会性。因此,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出发,既要注重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两者不可偏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能够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有健康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等,能够尊重他人正确的意识和行为,成为诚信守法的公民。这过程中,“两课”教师在教学中的育人作用,是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所不能替代的,“两课”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角色转变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伦理、情感与精神等素质方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三)、教师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要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而且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运用多媒体技术,编制CAI课件,制作教学光盘和课件,能掌握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掌握学习过程的设计、管理和评价等。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对教学资源的搜集整合和利用开发,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对“两课”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两课”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下,“两课”教师教学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了,“两课教师”这“唯一重要”的角色不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其他新型的社会教育职业群体所分担和分解,使人们头脑中原有“教师”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制作,使人们明显感到,传统的“教师”角色,实际上被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所代替,如何胜任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工作?现代信息技术对“两课”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和课件的制作等教育的常规手段外,还要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境界,这对原来只需“动口”,不需“动手”的“两课”教师来说,又是一场新的挑战:

1、 熟悉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学会通过设计、搜集和综合课堂的课件制作、学会下载网上发布的资源和信息。

2、 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如对音像资料、教学光盘、U盘的使用。学会利用文字教材、直播课堂、网上课堂和讨论、录像带、录音带、光盘、各种视频教育资源等,即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一方面娴熟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

率,有效地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要将教学资源清单以及使用方法,及时向学生介绍,使学生能随时借阅、复制、上网学习。另一方面又要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逐步自主完成学习。

3、 学会制作教学材料。按教学设计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制作CAI课件、课程网页、电子教案、自检自测材料等,让学生能得以利用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4、 能组织教学。包括面授辅导、指导小组学习活动、答疑等,教师在网上解答学习提出的问题,尤其要结合各种教学媒体组织教学过程。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对网络信息资源所提供的教育信息进行精心的筛选、利用和评价,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消化吸收。

5、 熟悉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的钻研,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等有较强的预见性,并由此做好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随时随地应对学生的咨询或电话、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的提问,给学生以准确、科学、具体及时的答复。

三、现 代 信 息 技 术 不 断 发 展 决 定 了“两 课”教 师 教 学 角 色 的 转 换

(一)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这些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信息的处理、传播、管理方面。实现教学信息处理数字化、存储光盘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信息组织非线性化,并可逐步实现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能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2.在教材形态方面。除了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外,出现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工具的教学课件也称为电子教材,三者构成了相互交叉的立体化教材格局。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课件,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之中。3.教学环境方面。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这种单一的教学环境,实现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组合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个别化交互式学习环境,网上通信、卫星远程通信等开放性的教学环境等。4.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创设的启发、引导式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使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材形态、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一系列的变革。

(二)、新形势下“两课”教师角色的转换

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教师就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

1.教师职能应从“教”转变为“导”

在信息时代,老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其形式可表现为以下几种:a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b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c诱导。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d辅导。辅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并利用这

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e教导。教师应做学生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各种优秀品质,培养其区分良莠信息的能力。

2.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这就使得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为了跟上这种变化,教师应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要以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改革课程结构,制定最佳教学策略和信息组织形式,重组课程传递方式,使之适应时代的变化。

3.做教育的研究者

由于使用了先进的媒体传播技术,教师已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教育科研。教师要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要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要研究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研究如何利用最佳信息呈现方式,突破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要研究和评价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为充实和改变教学内容准备资料。

4.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师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就得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要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

总之,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高校“两课”教师必须做好角色的转换。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在教育发展中加强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参 考 文 献 ]

1.李江南 .论开放教育下的教师角色[J].内蒙古电大学刊

2.曹麦玲 .试论教师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主导地位[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 报

3.许振立 .适应开放教育需要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J].中国远程教育

4.周志明 .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教师角色的转换 [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5.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曾令辉.网络社会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7,刘融.信息网络环境中高校"两课"教育创新初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8~101.

8.张明志.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探索,2003,(1):90~91


论文标准格式范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792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