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案例分析论文

案例分析论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26 13:40:41 | 移动端:案例分析论文

篇一:案例分析论文

都某、杨某共同盗窃案的分析

姓 名:X X

年 级:09级

专 业:法学

层 次:专科

分 校:XX分校

指导老师:XX

目 录

一、案由 ············································································································ 3

二、案情介绍 ·································································································· 3

三、案件焦点 ·································································································· 4

四、争议与分歧 ····························································································· 4

五、本人意见 ·································································································· 6

六、结论·············································································10

都某、杨某共同盗窃案的分析

一、 案由

都某、杨某共同盗窃案

二、 案情介绍

2005年10月11日至2006年5月底期间,被告人都某、杨某与他人 (均在逃)交叉结伙,先后实施盗窃作案17次,盗窃物品及人民币总价值51939.42元,并将部分赃物销赃给被告人孟某。其中4次盗窃作案后,被告人都某实际窃取人民币11950元,但告诉在外望风的被告人杨某只窃取人民币2100元,并分给被告人杨某赃款1050元。

检察机关以被告人都某、杨某犯盗窃罪,被告人孟某犯销售赃物罪提起公诉。被告人都某、孟某对指控均无异议。一审法院认为,在上述4起共同犯罪中被告人都某隐匿的部分财物,因被告人杨某不知情,故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因此对被告人杨某上述4起盗窃犯罪的数额应认定为2100元,对检察机关上述指控中超出部分不予支持,对其他指控予以支持。被告人都某、杨某归案后主动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均应从轻处罚。被告人杨某有立功表现,对其可从轻处罚。被告人杨某实施盗窃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系未成年人犯罪,对其应减轻处罚。在共同犯罪中被告人都某所起作用较大,被告人杨某所起作用较小,系从犯,对其应减轻处罚。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第三百一十二条、第五十二条、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一、四款、第二十七条、第十七条第一、三款、第六十八条第一款、第七十二条之规定,以盗窃罪判处被告人都某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3万元;以盗窃罪判处被告人杨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1.4万元;以销售赃物罪判处被告人孟某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1.5万元。

一审宣判后检察机关以一审判决在认定被告人杨某犯罪数额方面有错误为由提出抗诉。二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原审被告人都某、杨某基于相同的盗窃犯罪故意,在实施盗窃过程中分工负责、相互协调、彼此衔接,形成了一个行为整体,系共同犯罪。根据共同犯罪“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理论原则,原审被告人杨某对其不知情的数额也应承担刑事责任。遂依法改判,以盗窃罪判处原审被告人杨某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1.4万元,其余部分维持原判。

三、 案件焦点

在解决共同犯罪中行为人共同体的刑事责任分配时,如何以犯罪数额为根据之一对相应的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进行评价。

四、 争议与分歧

本案中,对被告人杨某犯罪数额的认定,就存在不同的认识。

第一种意见认为,在上述4起共同犯罪中被告人杨某的犯罪数额应认定为2100元。理由是:在主观方面被告人都某、杨某事先通过预谋具有了共同的非法占有故意,但因犯罪对象不确定,因此这种故意是概括故意,但在犯罪行为实施完毕后,犯罪对象已经明确,面对实际发生的犯罪结果,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已由事前的概括故意转变为事后的具体故意,即对具体的财物具有非法占有故意。本案中作为犯罪对象的财物是可分的,且被告人都某、杨某的供述相互印证,能够证实杨某仅知道上述4次盗窃了人民币2100元,因此杨某的主观方面就由事前的概括故意转变为具体的故意,即对该2100元具有了非法占有的故意,对其不知情的部分不具有非法占有故意,故对该部分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在上述4起共同犯罪中被告人杨某的犯罪数额应认定为11950元。理由是:被告人都某、杨某基于相同的盗窃犯罪故意,在实施盗窃过程中分工负责、相互协调、彼此衔接,形成了一个行为整体。在共同犯罪中,杨某虽起望风等辅助作用,但为都某顺利盗窃财物起到了帮助作用,成为完成盗窃犯罪的一环,正是因为两人共同的犯罪行为,才导致盗窃目的的实现。事前都、杨二人仅对实施盗窃预谋一致,但对于是否能盗得财物或盗得多少财物因盗窃对象的不确定性而无法提前预计,二人主观上对盗窃财物存在概括的故意,即伺机而动,偷到多少算多少,因此,根据我国刑法有关共同犯罪“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理论原则,由于行为人主观上的概括性认识,对二人的盗窃数额的认定应以实际窃取的数额为准,而不应

篇二:案例分析论文范文两篇

案例分析论文范文两篇

一:《英国应对疯牛病危机事件》

一、案例背景

或许没有一场危机可以像疯牛病危机这样持续近20年,依然还有新的发展;或许没有一场危机可以从一场普通的农牧业疫情,发展成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区的社会、政治危机。 1986年始发于英国的疯牛病,最初只是被认为是一种普通的动物疫情,直到1996年英国政府公开证实了它对人类的致命才引起丁欧盟委员会和各成员国政府的广泛重视,加强了对其的监管和预控。但不幸的是,这种疾病因子在牛身上的潜伏期只有五年,而在人身上的潜伏期却可长达数十年,更可怕的是,这种疾病因子还可能传染给其他的动物,这样就增加了人类被感染的途径。因此,疯牛病危机所打击的不仅是欧洲发达的农牧业以及相关产业,更重要的是它打击了公众对政府的信心,直接影响了一些国家的大选和政府的稳定性,并导致了人们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质疑。

英国是这场危机的发源地和重灾区,英国政府对这场危机初期管理的滞后导致了危机的蔓延扩散。从1996年开始,欧盟对英国牛肉实施出口禁令.英国政府曾一度采取不合作政蕹,与欧盟成员国乃至欧委会的摩擦不断,“牛肉大战”演化成为外交危机。1997年布莱尔政府开始在疯牛病问题上与欧盟开展合作,并在内外压力下洱化了对危机的预防、监控和处理的机制,使该危机在英国有所控制。但是,2000年,疯牛病在德、法等欧盟国家相继发作,导致了新一轮疯牛病恐慌,疯牛病危机成为欧洲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二、疯牛病危机的演变过程

(一)疯牛病在英国

1986年10月25日,位于英国东南部的一个风光绮丽的小镇——阿福什德镇发现了第一头患疯牛病的牛。这是一头黑白相间的奶牛,发病之初,它无精打采,然后是站立不稳,步履踉跄。到后期便口吐白沫,倒地不起。经权威兽医确诊后,这头牛患的是疯牛病。同年,英国国家兽医中心第一次进行检测,发现4起疯牛病病例。1987年11月,在英国的80个农场发现95例病例。到1988年,发现2512例病例。1989年共登记有8443例疯牛病。封1990年底,疯牛病泛滥至17323例。1992年达到最高值,为44544例。

(二)疯牛病危机爆发

虽然从发病数量上看,危机自1992年后有所减缓,但从1990年开始,相继发现了猫和猪感染疯牛病的病例,人们开始担心疯牛病会传染给人类。到1996年,不幸终于被证实了,3月20日,英国政府宣布,10名新型克雅氏病患者与疯牛病有关,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英国乃至整个欧洲“谈牛色变”,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欧盟多个国家的牛肉销售量下降了70%,各成员国间因为“牛肉”而互不信任,纷争四起。1996年到2002年5月6日,英国已有89人被证实死于新型克雅氏疾病。英、法、德等国民众纷纷通过示威、抗议等各种形式表达对政府危机管理无能的不满.隐藏已久的疯牛病危机骤然表面化,从一场农牧业领域的经济危机升级为社会、政治危机。

1996年3月27日,欧洲理事会禁止英国出口牛肉及相关产品。1996年5月24日,英国上诉欧洲法院,要求收回出口禁令,虽被驳回,但批准其可通过与盟国政府谈判取消禁令。1996年6月21日,欧盟成员国政府首脑会以签署《佛罗伦萨框架协定》,要求在英国达到以下先决条件的基础上,取悄对英国牛肉进口的限制:淘汰性屠宰有被感染危险的动物;改善英国的动物身份证和追踪体系;立法禁止将哺乳动物的肉和骨头用于动物饲料;屠宰30个月大的牛;有效清防屠宰后动物尸体残留的危险材料。

除了通过出口禁令来制止疯牛病危机的蔓延以外,欧盟还采取了其他的防范措施,包括:

1997年4月1日开始实施关于处理动物肥料的“严格加工标准”;1998年5月1日开始对检测、控制和消除疯牛病实施“积极监督”。欧盟的这些措施一度使消费者对牛肉安全和消费的信心回升,但2000年爆发在德、法等国的新一轮危机又使消费者信心再度跌落下来。这使欧盟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试图恢复市场信心和牛肉消费。尽管有严密的措施,疯牛病危机还是在整个欧盟地区爆发了,迄今只有三个国家未发现疯牛病。

2000年2月初,欧盟各国农业部部长开会时一致认为,疯牛病危机对欧盟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已经达到“紧急状态”。2006年10月,法国一些超市里发现了被怀疑染有疯牛病病毒的牛肉,引起普遍恐慌。疯牛病危机使法国的牛肉销售量锐减,出口遭到重创,法国农牧民经济损失惨重,政府在这场危机中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巨大社会压力:一方面为了消费者利益必须采取断然措施控制疯牛病蔓延;另一方面又要想办法尽量帮助牛农渡过难关。 此后不久,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也相继发现了疯牛病病例,整个西欧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疯牛病危机。2001年2月22日,因疯牛病危机而遭受惨重损失的法国农牧民在法国总理者斯潘参观第38届巴黎国际农业博览会时举行了抗议示威。他们对政府没能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牧民的利益表示强烈不满。

(三)疯牛病危机扩大化

疯牛病危机使欧盟内部的贸易摩擦增加。这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英法牛肉大战”,尽管欧盟已经于1999年取消了英国牛肉的出口禁令,但法国政府仍拒绝解禁,2000年12月,欧盟法院曾下令法国解除这项禁令,遭到了法国政府的拒绝。英国对此强烈不满,认为法国不是在“防止疯牛病蔓延”,而是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为此,英国一些进口商对法国的水果、酒类和其他食品进行了抵制,这对两国的贸易往来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疯牛病的进一步蔓延,类似的贸易摩擦同样不可避免,这已经影响到欧盟内商品自由流通的正常运转。

欧盟内部围绕共同农业政策的分歧因此进一步扩大。疯牛病危机发生后,有些成员国要求从农业预算的其他项目中投出资金用来支持养牛业。但有的成员国却认为,这样做会造成欧盟农业政策的混乱.损害更多成员国的利益。欧盟委员会负责农业事务的委员费施勒甚至表示要重新审查共同农业政策。德、法政府则主张修订欧盟农业政策,重新确定共同农业政策的目标,认为只有进行根本性的转变才能重新使人们相信共同农业政策的可靠性。他们还提出重新安排农业援助问题,将农业财政支持与遵守消费者保障权益、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的各项标准相挂钩,以取代对管理不善的农业进行税收支持的政策。欧盟农业政策的改革 历来十分敏感,弄得不好会造成欧盟内部的分裂。尽管欧委会就疯牛病问题提出了一些农业改革方案,但由于欧盟各国利益不同,立场难以弥合,因此至今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欧盟统一大市场遭到质疑。欧盟内部边境开放后,方便了贸易往来和交通运输,但由于取消了各种检查措施而给疾病的传播开了方便之门,也为形形色色的不法之徒提供了便利,使疾病更易传播。

疯牛病危机对欧盟扩大产生消极影响。欧盟已经决定从2003年初开始按“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接受中东欧新成员。但疯牛病引起的欧盟内部纷争将使不少申请国入盟的信心大打折扣,同时也使欧盟与申请国的入盟谈判更加艰难。2000年6月,欧盟与首批候选国在谈判涉及最敏感的农业补贴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等问题时,由于各方的立场不同,致使谈判陷入僵局。中东欧申请国大多是农业国,从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中获得补贴,使他们入盟的,是它们入盟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最后协议,欧盟必须逐步减少对农业的高补贴政策。因此,欧盟竭力对中东欧国家入盟后享有的补贴加以限制,这与候选国的初衷大相径庭。

(四)疯牛病危机在继续

2002年初,伦敦皇家科学技术和医学学院—批流行病学家作出最新估计,在2000年至2008年间,英国仅仅因为食用受疯牛病污染的牛肉而死亡的人数将逐步上升到5万人,最多可能达10万人。实验室检测已经证明,通过给羊注射受感染的牛脑物质或者投喂受感染的饲料,可以把疯牛病传染给羊。如果真是如此,死亡的总人数可能增加20%—50%。根据最坏的预测,英国将在80年时间里将有15万人因食用受疯牛病感染的牛羊肉而死亡。伦敦皇家学院的研究人员强

调,有许多未知因素——特别是人在食用受感染牛羊肉以后的潜伏期——可能使受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无法确定。2001年研究的初步发现表明,1%的羊可能感染了疯牛病,这一发现使人们担心英国全国的4000万只羊可能全部被销毁。2002年5月23口,欧洲食品标准局报道称,疯牛病监管协会建议采取措施,预防羊爆发疯牛病。该机构建议消费者不要食用羔羊肉、羊肉和山羊肉。科学家预言,新型克雅氏疾病的潜伏期可长达数十年,疯牛病对人类的影响是长期的,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案例分析]

(一)英国政府在后期危机管理的成功之处

1、较重视沟通信息。政府管理危机与传达危机信息的渠道畅通,定期向公众和欧盟委员会通报危机管理的进程。

2、重视危机研究及各部门间的合作管理。通过各类研究机构使公众正确理解危机,避免过度恐慌.提高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各机构间共同分享有关危机情报,通过对危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等手段,提高管理和传达危机信息的技术水平。指定由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主要负责危机的管理。

3、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保障食品安全;加强对疯牛病的研究;屠宰感染牛群;保护牛肉市场;发放屠宰补贴;提高消费者的信心;进行市场于预性购买,维系牛肉的价格体系;由政府向整个行业注入资金,支持个人公司重组等。

4、与欧盟和欧洲其他国家协调,防止危机扩大与恶化。力求恪守欧盟《佛罗伦萨框架协定》以争取解禁,重整英国牛肉工业。鉴于英国政府危机管理取得成效,欧盟于1999年8月1日,解除了英国牛肉的出口禁令。

(二)英国及欧盟对疯牛病危机在管理上的教训

1、不听忠告,自欺欺人。英国政府一方面宣布委任专家对疯牛病的原田进行调查研究,另一方面又表示并无任何证据显示疯牛病可以传染给人类,想以此安定人心。农业大臣甚至公然在电视里表演吃牛肉汉堡。直到]996年3月才正式承认疯牛病会传染给人类,但为时已晚。英国政府危机初始管理失败直接导致危机的蔓延及涟漪效应。

2、南辕北辙,错上加错。在未明确向牛农和牛肉经营者与消费者传达危机严重性的同时,拒绝以市场价收购病牛,牛农不甘心亏本,于是将有可能染病的牛另找销路出售,从而造成大量病牛肉进入市场。

3、目光短浅,造成后患。为降低眼前经济损失,没有采取果断措施。英国虽在1988年认定动物饲料的蛋白质是引起疯牛病的最大嫌疑,但直到1996年,才正式全球性禁止这种饲料出售,此时整整延误了八年。为降低眼前经济损失,没有采取果断措施,致使多达70个国家和地区进口了可能感染了疯牛病病毒的蛋白质饲料。

4、反应迟钝,管理滞后。1990年德、法、奥地利等国已经开始禁止进口英国牛肉,并向欧委会提议欧盟实施这一措施。但是,欧委会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恶果,—方面同意采取保障公民健康卫生的措施,另一方面却威胁要欧洲法院来判断成员国的禁令是否合法,迫使各国不得不取消禁令。1996年当得知人也会感染疯牛病时,才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疯牛病危机已经爆发了10多年,所能找到的解决办法已经过时了。

5、机制缺陷,无人问津。疯牛病危机的爆发与扩大,暴露了欧盟缺乏对国内危机特别是欧盟内部问题的系统研究。欧盟下设24个总司,其对危机的研究与管理几乎却集中在军事—安全领域。没有哪一个总司专门负责保护欧洲的公众健康,这是疯牛病问题爆发之初在欧盟无人问津的原因。

(三)案例启示

1、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一国的问题难免会波及整个欧盟,欧盟如何提高处理内部危机

的能力便显得日益重要。

2、危机管理中专家的作用非常重要。现代社会正变得日益复杂,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屉,给人类带来更多不解之谜。危机管理者在应付不确定性的危机时,需要大量的专业信息和相关领域的专家。

3、违背自然法则的代价沉重。牛原本以食草为生,为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人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量生产人工饲料,“强迫”牛吃这种人造高蛋白“荤”饲料,就易感染朊病毒而引起疯牛病,疯牛病“是我们人类因违背自然秩序而付出的代价”。

4、要重视食品安全危机。食品安全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政府对食品安全危机的预防与控制能力反映出政府的管理水平,它的连带效应是广泛的,会涉及国家的社会、政泊、经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5、转轨国家因灰色经济泛滥而更容易受到危机冲击。所有严密的防范与管理危机的措施要奏效,还要取决于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市场的有序性,否则监管的难度很大。在一个庞大无序的市场里,疯牛病出现只是早晚的问题。

6、疯牛病危机不同于单纯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它的爆发与升级,既有着深刻的自然科学背景,又涉及政府的管理水平与公众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等社会学问题。在危机管理领域,对危机情景的可见性愈差,对之进行管理愈是复杂艰巨。应对此类危机需要综合的能力,既需要深入的科学研究,科学对待危机;又需要提高政府职能,有效管理;更需要加强与公众的及时沟通。

案例分析之二:《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

一、案例背景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特大地震海啸灾害先后殃及10余个国家,死亡约30万人,造成140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成为继1970年孟加拉热带风暴、1976年7月中国唐山大地震之后,30年来世界第三大自然灾害,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海啸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共承诺援助资金已达40多亿美元,表现出空前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

印度洋晦啸带来的巨大灾难,向世界再次敲响警钟,呼唤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尽快建立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跨国家、跨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海啸灾难的演变过程

(一)地震引发海啸灾难的防范意识匮乏,让灾难变为现实

2004年12月26日早8时,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大洋深处突发强烈地震,使几乎整个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都震颤起来。在海边休闲、劳作的人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就要降临。当海啸降临时,人们同样无以应对。斯里兰卡的一名灾民说,当时他们刚干完早晨的活,正在休息。不知不觉间,海水逼近了他们的房子,随后又很快退去,一切都都很平静。村民们从没有见过这种情况,都感到莫名其妙。然而没过多久,海浪又咆哮着扑来,把成年大象大小的石头卷了起来,还将成吨的海鱼抛到岸上。几分钟后,海面又趋于平静。很多渔民跑去看自己的渔船,有的人则在海滩上抓鱼。就在此时,更大的海浪冲了过来,“房屋眨眼间变成了垃圾”。

印度内政部负责人说,从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到海啸抵达印度海岸,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政府能够通知人们海潮可能抵达的地区,很多生命就可以获救。

印尼官员坦白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大地震会引发海啸,也不知道这种自然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据泰国《国家报》消息,泰国气象部曾有45分钟时间对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地震进行分析并决定是否发出海啸警告,但担心如果发出警报而未发生海啸可能影响国内旅游业.因而没有发出。一名泰国气象局官员称,印度洋地区已经数十年没有发生海啸,因此他们不愿意发出海啸警告。事实上,就在地震发生的30个小时前,一份包含14条减小海啸危害措施的报告就张贴在泰国气象部门。报告明确指出,在海达曼海发生海下地震后,泰国气象部应当立即准备应对海啸。但由于担心影响旅游业瞒报了警告。

斯里兰卡负责灾后救援工作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斯里兰卡没能认真对待地震预警警告,应对破坏性海啸来袭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好。“我们一直很自满。人们—直在发布地震和海啸的警报,我们自己也捕捉到了地壳的数次震动,但很明显,我们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预警机制缺失,信息沟通不力,使灾难不断升级

地震的震波猛烈地撞击着海水,并迅速形成一圈圈的惊涛骇浪,向远处狂奔而去——一场可怕的大海啸形成了。

向东、东南方向涌去的巨浪首先袭击了苏门答腊岛。

上午9时前后,袭击了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一些地方。

9时30分左右疯狂登陆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印度东南沿海地区。

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印度洋沿岸各国官员事后承认,他们没能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级地震后及时向国民发出海啸预警,若非如此,定将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印尼气象和地质部门的一位官员承认,该国在监控灾害性天气工作一直存在薄弱之处。他说:“很不幸,我们没有能预警海啸来袭的设备。这些设备都太贵了,我们没有钱来买。”

篇三:案例分析论文

影响高师体育专业应届毕业生教学胜任力的因素分析

孟凡玲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 720062)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影响高师体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在体育教学中胜任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我国高师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字:高师;体育专业;应届毕业生;教学胜任力

1 前言

高等师范院校是国家培养师资的重要基地。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下一代学生的质量。而且,体育又是重中之重,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是发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社会健康乃至全社会健康所不可缺少的。“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弱则中国弱。”早在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了教师教育发展的政策:“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培养、培训的重点”。但是大部分的学者忽略了对学生自身胜任力方面的研究,没有将学生自身和学校的培养模式相结合。本文通过对十年来有关高校教学改革模式的发展和胜任力问题的研究发展等方面资料的查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了解的知识层面,得出新的观点。旨在为我国高师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提供参考。 2 胜任力的概念及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

2.1胜任力的概念

目前关于胜任力的特征运用最多的是美国心理学家Spencer给出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即胜任力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的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的或计算的,并且能显著区分的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性特征。[1]

2.2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

体育教师(尤其中学体育教师)在胜任力问题上应具有的条件:

2.2.1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体育是一种身体的教育,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其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所以体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身的体质和运动能力也要求过硬,才能胜任。

2.2.2良好的适应能力。体育课上会有很多的突发事件和意外发生,要求教师遇事冷静,临危不乱,妥善处理,更应做好各方面的防护措施,减少和避免体育课堂事故发生。

2.2.3具有基本的创新意识。作为体育教师则需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敢于创新,大胆改革,提高体育课堂气氛。

2.2.4过硬的教学理论基础。教师是教者,其任务是将自己所学以一定的方式方法不断地传授给学生,因此说不仅仅是动作示范,更重要的是将技术要领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术要点。

应具有卫生保健、营养、急救处理、生理、人体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以便应对体育课堂的突发事件。同时也应对其他社会学科的知识有所涉及,向学生传授一些科普知识,调节课堂气氛。

3高师应届毕业体育教师的教学现状

高师应届毕业体育教师的社会角色还没有完全的转变过来就上了工作岗位,在教学工作时能力发挥不完全等缺点和不足,经走访分析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角色意识不强;(2)教学工作适应期过长;(3)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4)理论基础薄弱;(5)不熟悉中学的教学环境和教材。

4 影响高师体育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因素分析

4.1 高师院校的课程结构不完善

回顾过去,在近几十年来,我国高师院校的体育理论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基本原理和教学理论方面,对课程理论和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深度的研究。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人们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为在当今的学校体育教育中更新课程内容和形式,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2]

4.2 培养途径和手段单一

目前,高师院校的体育专业采用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完成对学生课内知识的教育;通过毕业论文、教育实习完成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采用的方式途径陈旧,拓展学生的渠道和层面比较的单一。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技能,允许体育专业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攻读第二学位的管理较为严格,目前很多学校限制的体育专业学生辅修第二专业,不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4.3 实践的时间短

据了解,全国各大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课只有教育实习和论文答辩,没有其它的实践性课程。而且,教育实习时间大多都在第七个学期的头两个月,除去动员、总结和见习听课的时间,算起来实习时间也就一个月,加之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疏于管理,致使实习效果不是十分的理想,只是走过程,不能发动学生自身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只是照搬套用教学过程,照抄教案,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实习的作用。

4.4对中学体育教学环境了解少

高师应届毕业体育教师对中学的体育教学环境很陌生,不熟悉中学教材,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毕业生的适应性,进而表现出胜任力不高的现象。由于大学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方法与中学有很大的差距,习惯了器材足、学生少的教学情况,面对中学的恶劣条件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所学知识理论和授课方式不能有效地运用,再加之新教师缺乏经验,不能和学生很好的沟通进而造成不良现象。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高师应届毕业体育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和学校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时间的机会和质量息息相关。科学的课程设置,多元化的培养模式,高质量的实践可以提高高师应届毕业体育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5.2 建议

5.2.1加强传统基础课,推陈出新;完善新型课程,开阔学生的研究视野;改革课

程内容,巩固基础,关照前沿。强调从整体上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确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结构性强、知识密度大、前沿性、实用性突出的选修课体系,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辅修、双学位专业教学计划,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以及优化知识结构提供机会。除此之外,还应把对学生最基本的文化素质要求纳入学生需要打好的“扎实基础”范围,如加大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的设置。

5.2.2从多种渠道、各个层面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技能,允许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攻读第二学位,目前很多学校限制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辅修第二专业,不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5.2.3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缩短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距离, 突出对学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组织竞赛和裁判工作、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市场营销运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佳,王怀明等.论胜任特征及其研究新进展[J].毕节学院学报,2006,24

(5):85-87

[2] 田凤彩,侯金云,张立新.谈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几点认识[J].

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19(2):110-112

[3] 刘芳,杜朝辉.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北京体育

大学学报,2006,29(12)

[4] Dils. A.Keith , Ziatz, Daniel H .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oy to Interscholastic Coaaaching Education: Leaening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a Quality Interscholastic Athletic Program[J]. Physical Educator,2000,57(2):88


案例分析论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8173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