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思想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27 12:07:55 | 移动端:思想政治论文

篇一:思想政治论文

新课标下的中学政治课教学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教育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特征。近年来,政治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改观,自主、合作、探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使政治课堂越来越有趣、越来越生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跃。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接下来,我就新课改下的中学政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实践

政治知识本身就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 ,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简单的。学生所学教材,只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 ,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 ,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按照心理学的观点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作为中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的学习丰富起来,必须从实际中去体会,否则学生只围着文字符号转,会越来越枯燥,甚至厌学。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死记硬背 ”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为通过各种“实践 ”培养能力

的学习方式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 ”、“在尝试中学 ”、“在玩中学 ”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扭转过去那种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会和学习政治课所倡导的做人道理。

例如,我在讲青少年迷恋网吧时,先提出青少年迷恋网吧的现状、原因和后果,怎样正确对待上网这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并分析其危害性,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共同分析、探究;最后全班同学交流,谈体会。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许多感性材料,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教材理念突出的时代感渗透到政治教学中

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内容的前提下,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渗透融合,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教材里面的活动导入、相关连接、阅读与思考、探究活动等部分的内容都引用到生活中最新、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情境、材料等,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作为政治老师需要具有这样一种时代感,更加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随时更新自己的信息,向学生提供最新的感性材料。

例如,在讲述到《直面挫折》这一课中“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个知识点时,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然灾害或社会、个人条件限制等原因,人们随时都可能会遇到大小、轻重不同的挫折。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了一场7.8级大地震的自

然灾害,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给汶川的广大人民带来焦虑、紧张的心理,甚至是巨大的心灵创伤,而这些是人们不可能完全避开的。由此说明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正常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无法避免。

三、政治课堂上的过程参与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要改变过去教学中只重结论、忽视过程的倾向。这对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体验学习过程、享受学习快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怎样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 ,而是燃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 ,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同时,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在教学中 ,个别学习、同座位交流、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因此在课堂上,我有时会运用歌声、小品、漫画等多种方法来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而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到《男生女生》这一课中,通过学生的小品表演,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男生小平因喜欢上班里的女生小美,于是写了一张小纸条向她表白,而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小美不知道如何处理,于是求助于在座的同学。这样一出小表演不仅吸引了同学们,而

且也使大家积极地参与到这样一个“出谋划策”的行列当中来。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都想试一试:假如我是小美,我会怎么做?在这项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够讲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使课堂的气氛充分调动起来。在参与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深刻地认识到男生女生之间的纯洁友谊,而且也读懂了男生女生之间应该如何进行正常交往。

四、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提高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引导:一是引导把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社会实践中去消化。有些理论问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了,但一接触具体问题又出现反复,这就需要通过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消除学生在思想上的疑点。二是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拿到社会实践中云升华,培养学生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巩固思想教育的目的。三是引导学生把社会实践碰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讨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不都是好的、正面的东西,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反映,及时进行疏导。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社会一些黑暗面,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教给学生观察社会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从而进一步达到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效应。这也是新课改下,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发挥德育功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篇二:思想政治本科毕业论文

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若干思考和探索 [摘要] 个体的心理思维定势在成才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些内心不断积极肯定自我的人,其成功的概率要远远超过那些内心不断消极否定自我的人。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源泉,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结果的成败紧密相连的的。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不论人生长河如何百转千回,都会风雨兼程、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事业终将会聚沙成塔、铸就辉煌,而缺乏自信的人,稍遇挫折,便心灰意冷、认为上天不公、命运不济、自暴自弃,可能将永远不会踏进事业成功的门槛。这充分说明自信心作为成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早已经被社会各界人士广为接受,形成共识。

[关键词]学生 自信心的重要性 缺乏自信的表现以及产生原因 增强自信的途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21世纪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勇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品质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众多心理素质中,自信心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良好的自信心总是与主动、独立、创新、勇敢、开朗、乐观等健康心理特征相联系,而缺乏自信心总是与自卑、被动、依赖、保守、软弱、忧郁、不求上进等消极心理特点相依存,自信心不足,就像一根潮湿的火柴,永远也不能点燃成功的火焰。

弗烈得利克·威廉森说:“我活得愈久,便愈确定热忱是所有特性或质性中最重要的。通常,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的技艺.能力和才智差异并不很大。假使有两个人,以同等的能力、才智、体力与其他的重要质性开始,会出人头地的是那个满腔热忱的人。同时,一个能力平平却抱持着热忱的人,往往能超越一个能力很强却毫无热忱的人。”

国外一些心理学家跟踪调查了数百名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大致相同的少年:当这些被调查的对象步入显示成果的年龄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成为事业上的佼佼者,功成名就,有的却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心理思维定势在成才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些内心不断积极肯定自我的人,其成功的概率要远远超过那些内心不断消极否定自我的人。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源泉,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结果的成败紧密相连的的。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不论人生长河如何百转千回,都会风雨兼程、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事业终将会聚沙成塔、铸就辉煌,而缺乏自信的人,稍遇挫折,便心灰意冷、认为上天不公、命运不济、自暴自弃,可能将永远不会踏进事业成功的门槛。这充分说明自信心作为成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早已经被社会各界人士广为接受,形成共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人本身是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的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最终都只有通过自我调节才能发生作用。人们大都会根据对自身力量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由此而来的行为积极程度又直接关系着活动的效能。在现实生活中,过于乐观、盲目自信、企求过高、眼高手低、力不从心,导致失败的事固然时有发生,但在学生当中,更多的却是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自卑悲观,在原本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无法完成任务,于是畏惧彷徨、止步不前,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挥。过多的自我否定暗示和消极评价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学生行为怯懦、畏首畏尾、处处依赖老师、父母和同学,缺乏主见,

活动效率极为低下,经常无所适从,一事无成。中小学生处于生理发育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阶段,情绪波动的两极化较为明显。老师的疏忽大意或过多批评指责都很容易挫伤学生原本就极度脆弱的自信心,使孩子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

我们先来回顾总结一下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有哪些缺乏自信的表现:

1、上课不敢或很少主动举手发言,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回答问题紧张,脸红,抓耳挠腮,摆弄衣角,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害怕参加竞赛活动,害怕与别人比较,怕被他人嘲笑,遇事毫无主见,经常询问别人该怎么办,寻求别人的肯定,不敢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上课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是埋着头,神情紧张,眼神不敢与老师交流,装作低头看书的样子,当喊到他人而没有点到自己时,这些同学顿时挺胸抬头,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实际上就是自信心严重缺失的表现。

2、在人际交往中,不敢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候,有没听懂或理解的难点也不敢向老师请教,跟其他同学交往也常常表现为畏缩、退避三舍,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说话细声细气,不敢或很少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等,缺乏主见,遇事总是随波逐流,跟在能力较强同学后面,听从他人安排,而不愿抛头露面当领头羊,从众的心理倾向比较明显。

3、在遇到困难时,常常害怕、退缩、轻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问题,惧怕尝试新的事物,新的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内容,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活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缺乏主见,不能自己想办法独立解决,而过分依赖他人帮助,转而较多地求助于老师或家长。如此种种,都直接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

仔细分析学生产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先天生理因素的影响

有些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生理特点,特别是封闭的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容易造成其性格、行为、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说话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办事缩手缩脚,胆小怕事,总是感到“技不如人”,缺乏积极的自我暗示,怀疑自身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2、交际范围狭窄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娇惯,遇事大包大揽,重视智育而轻视情商教育,忽视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我们老师也常常把学生视为柔弱的对象,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过犹不及,这种过度的照顾、呵护,使他们不但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一遇问题就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畏缩退避、更易遭受挫折和失败,造成自信心的缺失。

3、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

有些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私有财产,家长制作风比较严重,要求孩子事事听从自己,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过于严厉、粗暴,甚至苛刻,缺乏关爱和积极的肯定。我们老师也经常以严厉的态度要求他们,发现问题缺乏细致耐心的教育,一味批评指责,过多否定,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我无能感”,久而久之,心情忧郁,容易产生无助与自卑感,丧失自信心。反思我们自身的行为,也存在着好心办坏事,时常在犯这种善意的错误。

4、期望过高的影响

父母、老师对学生应有合理的期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促使其更加积极努力进取,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的期望值必须适度,要存在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符合学生个体的自身条件,如果期望值过高,反而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加重其心理负担,致使其灰心丧气,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我们时常听到有些家长不管学生基础好坏,就

盲目要求自己的孩子考试必须进入班上前几名,这实际上只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由此而产生信心不足,由自我怀疑而走向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5、评价方式不当的影响

绝大多数学生对自我评价往往缺乏主见,容易轻信和接纳他人的评价,有时父母和老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评价对学生发展造成的影响,经常随意批评、否定,甚至指责训斥,有时盲目地拿别人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较,拿好学生的长处与差学生的短处相比较,却不知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们耳边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责问:“为什么其它同学能做到,而你却做不到?”这些不恰当的比较和责难,往往会比掉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认为自己确实很笨、很差,严重影响他们自信心的形成。

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那么在学校教育中作为教师应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呢?个人认为应从以下途径来尝试和探索实践,仅供参考:

一、信任,多给学生提供摆脱失败、追求成功的机会

挫折虽然会打击人的自信心,但另辟积极的途径却可使它转化。教师要在教学中、活动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追求成功的机会,让自卑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当中来享受成功的快乐,获取足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在创设的机遇中没有把事情做好,老师就加以指责,甚至挖苦、讽刺,这不但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而且会跟你对立。

唯有信任,才能促使学生付出全部的精力和汗水去争取成功。学生因受教师的信任而相应地增强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会因教师的激励而迸发出积极的力量。我曾试着分析试题时,采取每组、每条轮流回答问题,每个同学都有平等的机会发言,避免了总是要基础好的同学回答问题的缺陷,即使基础差的同学答错了,也要肯定其好的方面,以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效果比较理想。因此,教师不仅要信任优秀学生,而且要信任后进学生。因为,他们身上都蕴藏着“成才”的潜质,只是优秀学生的潜质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而后进学生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未能获得开发罢了,因此老师不仅要信任后进学生,还要启发激励后进学生相信自己,只要发奋图强,一定能成为有用之才。 二、关注,珍视学生的成功

当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学习任务,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此时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比如说:“你能跟同学愉悦友好相处,老师真为你高兴。”这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充满自信心。学生向你提出某种意见,你倾听后说:“你的建议值得老师接受,并且使老师感到很欣慰。”学生从你的鼓励中体验到自身的存在价值。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参与:我参与,、我存在、我快乐,一切皆有可能。

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信赖学生,他说:“我加入学生生活中,便发现你们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在学校,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可以委托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对于学生的过份保护,过份操纵,不放心他们独立介入生活中的“难题”,自己一手操纵,这是对学生的力量估价过低的表现。剥夺实践,不但阻碍了能力的形成,而且使学生丧失培养独立生活态度和自信心的机会。聪明的老师从不压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并且还鼓励他们独立实践思考学习。 能力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础,因此我们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不仅应当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各种特殊能力,如琴、棋、书、画,吹、拉、谈、唱,只要是有益的,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大家知道,台球神童丁俊晖,从小不爱读书,经常逃学,但痴迷打台球,他父亲发现其特殊爱好后,着力磨练培养,不到18岁,就赢得了世界台球冠军的称号,为国争光,享誉中外。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人也讲:生活中不是缺少天才,而是缺少识别天才的眼睛。因

此,我们要善于关注学生特殊的潜能,积极引导,从而达到能力的提高。

二、鼓励,对学生要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的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你在写成绩报告册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写些激励性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实践思考学习的信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学生自信心的积累,离不开自己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 ,总是渴求从所接触的人的评价中,来判定自己的价值,因此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家长的鼓励会强烈地支持着学生对自己品质和能力的肯定,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我发展。如果经常得到他人积极的鼓励,就容易从这些鼓励中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价值。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性格特点一一自信,而且适当的鼓励还有利于自信心的巩固和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家长对于学生的成绩和进步都应当给予及时的鼓励,对暂时后进的学生也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只要他们有一分的优点,就应热情地给予三分的肯定和赞扬,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学生多说一说:“老师相信你有能力做好这件事”、“老师相信你在这门课上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让我们的学生多体验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就会慢慢的滋生,如果我们对自己学生的闪光点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失职。

三、让学生与众不同,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长。细心的教师会注意学生的“独特方式”,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质是自信心的丧失。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自信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从小事做起,从每一句鼓励的话说起,帮助我们的学生寻找心灵的支点,架起通往心灵的彩虹,走向成功的彼岸。

篇三:思想政治毕业论文

摘 论对和谐社会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 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教育

【论文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和谐工作理念,构建和谐的教育目标,构建和谐的工作体系,完善领导、服务、保障体系,创造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和谐工作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即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依靠他们、相信他们,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塑造大学生的阳光心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一是要把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仅是受教育者,也应是参与教育,体现教育价值、教育质量的主体。他们观念新颖、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同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落实以学生为本,就要充分尊重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尽力消除因我们自身传统的标准尺度衡量而产生的“想不通”、“看不惯”的思维定势,进而横加指责和排斥,要在平等互动、真诚交流中激发和引导,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二是要把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以“人”为本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强调“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而是要构建学生共同的精神支柱,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和谐发展。我们的思想教育要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每一位大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2、树立“诚信”的理念

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现代诚信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大学生做人做事都要重诚信,讲信誉,树立以诚实为荣,虚假为耻的观念,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树立“公平、正义、宽容”的理念

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坚持公平和正义,才能确定社会生活的主流信念和合理、和谐、规范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这样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能干成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社会理念,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行公平原则下的目标激励,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构建和谐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线,抓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两个根本,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系列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品牌式的素质教育工程三种途径,在落实德育与智育、教育与管理、教育与服务、教育与活动四项结合的过程中,统筹规划教育内容、积极拓展教育载体、精心培育教育品牌、着力增强教育效果。

1、要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以“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三心”(事业心、责任心、自信心)、“三风”(校风、教风、学风)、“三自”(自尊、自强、自律)、“三创”(创优、创新、创业)、“三成”(成人、成才、成功)等系列教育内容为主导、为主线,精心规划从新生进校到毕业离校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以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风教育为重点,始终把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并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努力培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和品牌。

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

一是要大力弘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主旋律,解决学生新形势下在“信仰”、“信念”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二是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教育学生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庭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精神。四是要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构建和谐的工作体系

1、完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健全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按照“工作联建、教育联抓、活动联办、管理联动、服务联创”的要求,形成教(用思想教育武装塑造)、管(用制度管理规范行为)、导(用政策舆论引导激励)、育(用环境氛围熏陶培育)四位一体的工作运行机制。

2、完善服务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解决学生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建立和谐的服务机制。一是健全和完善贫困生资助机制。二是健全和完善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建设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

健康课程,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测试普查、咨询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因生活、学习、情感等发生的问题,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调和、发展。三是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开展创业活动和职业生涯设计,将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贯穿学习的各个环节。

3、完善保障机制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工作体系必须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一是规章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各责任单元都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协调一致地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任务。二是经费及物质保障。要合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辐射力和影响力深远的系统工程,我们应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遵循社会规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成长规律,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育更多的重视和关注,担负起更多的责任,为培养全面发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 http://


思想政治论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822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