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1000字论文浅谈孙中山

1000字论文浅谈孙中山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08 09:52:22 | 移动端:1000字论文浅谈孙中山

篇一:孙中山论文

《辛亥风云结课论文》

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 园林

姓名 王玉萍

班级 13级园林2班

学号 1309040209

论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中山先生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鲁迅

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大地上,民主资本主义正顶着遍地荆顽强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正冲破各种羁绊登上政治舞台,一个英气勃勃的新型的知识分子群正迅速形成。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然需要,也必会创造出站在革命前列,指导历史行程的大人物------孙中山。就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伟大的革命先驱者

他,最早提出了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张;他,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奔走;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惦念的依然是未尽的事业。他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是和中国改良派划清思想界限,坚决与之斗争的第一人。孙中山也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在下决心投身革命实际行动的前,他曾经专程赴天津上书李鸿章,试图推动清王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而实现“自强”。结果被李鸿章弃置一旁,不予理睬。同时,在他北上京津的过程中,发现清朝的腐败比他原先了解的要严重得多,这使他对清王朝封建专制反动性和腐朽性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进行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因此,他果断放弃用和平的手段来推动中国的变革与进步,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朝的统治,来挽救中华民族。

当孙中山走上革命的道路时,就把建立革命团体作为当务之急。1984年,孙

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达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并且兴中会在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方面起了先锋作用。兴中会的宣传鼓动工作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清朝的昏庸腐败,抛弃对现存政权的幻想,逐步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这也为民主革命的开展做了精神方面的准备。其次,兴中会还把武装斗争作为革命的主要活动。如在广州进行的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政治影响却是深远的,它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它的革命属性,并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但他仍继续孜孜不倦地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如1900年的惠州起义。

随着民族危机的深化和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孙中山深刻地认识到把分散的革命斗争力量汇合起来,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为了推动和实现革命的联合,组织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孙中山反复向革命党人指出建立统一革命政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他还在其它革命团体的骨干中间进行广泛的联络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时机终于成熟。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的全国性政党——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还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首先,它提出了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并不是指要赶跑当时的皇帝溥仪,而是指要推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更重要的是,它提出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挽救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真正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就必须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君主专制制度。总而言之,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此后,孙中山更加意气风发地领导革命派,并与改良派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使民主革命思想日益广泛传播,并且坚决捍卫这一思想,显示了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了,但是也绝不能因此贬低反清武装斗争的重大意义。持续不断的起义不仅给予清朝统治者沉重的打击,而且大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热情,提高了革命党人的威望,扩大了革命的影响。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面爆发播下了种子,为清朝统治的彻底覆灭敲响了丧钟。

清政府的腐败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加速了革命的爆发。终于,在1911年,革命形势发展成熟,武昌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取得了首义的胜利。于是,武昌起义将辛亥革命推向了高潮,全国各地纷纷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此时,清王朝的覆灭已成定局。”。

就民权和人权的观念而言,孙中山最早接受的是民权观念的影响。在其民权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起先人权是被包含在民权之中的。他在针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时所讨论的大量问题既是民权问题,也是人权问题,由于民权和人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且在含义上有交叉和相同的方面,所以孙中山乃至近现代许多思想家在探讨民权问题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论及人权问题。孙中山对人权问题的探讨既有自觉的一面,

也有不自觉的一面,孙中山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观念作过大量的介绍和宣传,此种介绍和宣传最终是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民权主义纲领服务的。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在充分借鉴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和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精神的基础 上,结合中国长期遭受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对中国的政治发展目标及模式进行了有益 的探索,从而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奋斗,不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而且,从革命运动的整个过程和全局看来,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置否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最终赶走了封建皇帝,推翻了满清王朝,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终结。辛亥革命在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长河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场最彻底的社会革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重大的社会变革;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历代进步阶级前仆后继、不断斗争的结果,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譬如,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中国之所以能够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不仅是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创造历史的第一功臣,这也是历史的不争事实。

篇二:孙中山先生(近代史论文)

摘要: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之父,他于1895年的广州起义真正开始了革命活动,直接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来进行反清革命,并开始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革命党”的旗帜。1905年孙中山建立了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在《民报》上提出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并取得革命的首次胜利。为此,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抹。

关键词:

民主革命、同盟会、辛亥革命、复辟、护法运动

引言:孙中山本人曾经讲过:革命是万不得已的事情,而且不能一直革下去。

正文: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又是卓越的革命实践家。为了实现中国的自由、独立和富强,他不辞辛劳,奔走颠簸,跑遍整个世界。他的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老一辈革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也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过程。 1894年的孙中山,思想上还很摇摆,处于革命与改良的十字路口。他曾经上书李鸿章,提出了一个发展工商业、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制度的理想蓝图,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这个主张显然是温和的社会改良主张。遗憾的是,李鸿章对孙中山的上书态度极为冷淡。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孙中山非常失望,他看到清政府的腐败已经无可救药,意识到不推翻这样腐败的政府,是难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在和平改良的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孙中山才断然决然地起来革命。由此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毅然决然走上革命的道路。“吾因爱平和而愈爱革命,何也?革命、平和。两相对待;无革命,则亦无平和,腐败而已,苦痛而已。”这是孙中山内心的真实写照, 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团体——兴中会。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明确揭示了中国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他在1905年成立同盟会时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主张。1895年的广州起义,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陆皓东等多位重要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这是孙中山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理想的第一次。同年11月,孙中山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从此,孙中山真正开始了革命活动,直接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来进行反清革命,并开始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革命党”的旗帜。

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他在《民报》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

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1907年 5月22日,由孙中山指派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领导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爆发,因寡不敌众,力战6日而败;27日下午,起义军宣布解散,总指挥陈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孙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甚至经越南亲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最终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度踏足中国国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花在旅途之上,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仅在1907年至1911年间,就领导革命党人连续组织了8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鼓舞和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培养和锻炼了大批干部,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加速了清王朝覆灭的到来。直至1911年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武昌起义,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各省同志纷纷响应。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这枪炮声留给后辈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为此,辛亥革命被传诵至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卓越贡献和光辉的业绩,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它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意义,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尽管从根本上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但它依然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和改革。它所要革除的君主专制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制度,所要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尽管困难重重,历尽艰险,但革命先驱者仍然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呕心沥血,努力发掘那些曾经在数千年漫长岁月里凝聚、团结、鼓舞、振奋亿万国人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心理素质的各种积极因素,以此来唤起“我同胞之国民”,共同救亡图强, 通过艰辛的奋斗终于达到革故鼎新的目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剥削压迫、贫困苦难的根源,它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到了近代则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役。彻底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下极端贫困和落后状态中解放出来的前提。在民族危亡严重时刻的二十世纪初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提出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这就开辟了几千年来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开始了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新阶段。 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留下的是一种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爆发力、原创力,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参加辛亥革命的革命志士,是一群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思想进步的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爱国进步群体,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怀着一心救国赤子情怀,投身到民主革命当中,发动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精神和平易近人的民主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在短短的三个月内,颁布了三十几道革命法令,如改用阳历,限期剪辫子,废除跪拜,禁止缠足,禁止吸食鸦片,禁止刑讯,销毁刑具,颁布一些关于“振兴实业,改良商货”的通告等,无一不带有移风易俗,革故鼎新,发扬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用孙中山名义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民主权利,虽然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毫无疑义是带有革命和民主性的国家根本大法。它的公布,为人民的民主权利提供了法律的根据,大大有利于民主精神的发扬。

辛亥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孙中山并不气馁,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他勉励革命党入“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1913年8月间,孙中山来到日本召集流亡东京的革命党人,总结经验,策划新的斗争。经过积极筹备,孙中山在东京建

立了中华革命党,制定《革命方略》,组织中华革命军,不断派人联络军队,组织武装反袁斗争。当袁世凯完全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加紧复辟帝制时,孙中山在日本一再揭露袁世凯的罪恶阴谋,两次发表《讨袁宣言》,号召全国人民粉碎帝制复辟,重建民国。在中华革命党的参与发动下,国内各省纷纷起义,并发表宣言、通电,形成声势浩大的讨袁运动,在举国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直到1916年4月,孙中山回到国内继续领导护法运动。 1924年冬,孙中山扶病北上,发表北上宣言。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孙中山到北京后,继续为召开国民会议、反对段祺瑞的卖国政策进行斗争。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9岁。弥留之际,他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几乎是孑然一人引进西方民主的火种,他燃起的辛亥革命的烈火,不仅推翻清王朝,而且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新生民主共和国,将帝王时代带到现今世界,实现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飞跃。他在革命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胆识,促使他在时局变化的重要关头,能够在诸多方面走在时代前列,表现出政治敏感性和革命坚韧性,引领着时代的潮流。他坚持“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国宗旨,但他追求的共和国模式以及革命方法和手段却不断变化。他是全面推动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先驱,是对中国经济现代化进行总体规划的开山祖。他提出的和平发展、改革创新、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经验和长处,与世界接轨等思想和策略,为中国现代化初步探明了道路和方法。他所探求和绘制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方案,既反映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着全国人民的衷心愿望,同时也表达出他对中国现代化的独特见解。

从孙中山先生的毕生的革命活动中可以得出结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之父,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创人,又是国家统一的坚定捍卫者,也是社会主义向往者。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又是世界性的巨人。可以说,孙中山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是无人可以替代,也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就是现在也仍旧带有启导和借鉴的积极意义,仍旧带有开拓未来的潜力。

参考文献:

《孙中山传》——尚明轩——文化艺术出版社

《民权与国族》——孙中山——上海远东出版社

《上海报业:为孙中山革命活动鼓舞与欢呼》——张骏/周楠——解放日报

《文化之旅》 ——王志光——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

篇三:孙中山的论文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孙中山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毛泽东同志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从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评论,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理解,即:孙中山先生一生经历了两个时期,他的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在前一个时期首先揭出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并且为了这个理想的实现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在后一个时期他放弃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接受了人民的民主共和国的纲领,并且为了它的实现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是在他开始革命活动的初期。这种理想使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个绝大的变化。在此以前,人们或者以为推翻满清帝国的目的在于复兴汉族帝国,或者以为在满清帝国统治下实行立宪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而在此以后,人们开始越来越清楚地觉悟到,无论复兴汉族帝国或在满清帝国统治下实行立宪都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变化,人民群众在鸦片战争以后的自发的反抗运动汇成了民主革命的巨流。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变化,辛亥革命所达到的就不止是满清统治的结束,而是中国的延长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最后崩溃。诚然,辛亥革命没有建立独立的巩固的民主共和国,但是封建帝制的摧毁毕竟打开了解放的大路。这就是为什么列宁在辛亥革命以后的极端混乱的时期中仍然对中国的前途感到非常乐观,并且说:“不管各种?文明?豺狼现在所磨牙欲噬的伟大中华民国的命运如何,但世界上决没有一种力量能在亚洲恢复旧有的农奴制度,能铲除亚洲国家中人民群众英勇的民主精神。”民主精神的高涨是辛亥革命的直接的结果。由于经历了这种高涨,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解放。在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帝制的一切余孽,不管他是有英帝国主义支持的袁世凯也好,有德帝国主义支持的张勋也好,他们的任何恢复帝制的愚蠢的企图都不能不遭受到彻底的失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于中国的进步的阻碍尽管是严重的,但是在辛亥革命以后,这种阻碍之被克服是必然的。 孙中山先生在他的一生的最后几年放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而接受了人民的民主共和国的纲领。正如同他首先提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一样,他放弃这个已被证明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并接受人民的民主共和国的纲领,是一个伟大的步骤。这是孙中山先生在总结了他的将近四十年的经验以后得出的合乎实际的结论。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得到共和国,所谓中华民国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大小军阀的世界。当时一般资产阶级的活动家既没有力量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却又反对共产党人所主张的人民的民主共和国,因而陷入完全不能有所作为的境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在于他能在这时毅然决然地采取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政策,并在一九二四年根据共产党人的建议改组国民党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他重新解释了他所创导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以反对帝国主义为主要内容,民权主义以人民的民主为主要内容,民生主义以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三民主义的这种新的解释表明孙中山先生在采取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政策以后,已经放弃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纲领而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民的民主共和国的纲领。孙中山先生的新政策使中国革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二四年国民党改组以前的三民主义,乃是旧范畴的三民主义,乃是过时了的三民主义。如不把它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国民党就不能前进。聪明的孙中山看到了这一点,得了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助力,把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遂获得了新的历史特点,建立了三民主义同共产主义的统一战线,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了全国人民的同情,举行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 孙中山是真诚的爱国者。由于他的革命活动一开始就同帝国主义的利益相违反,帝国主义便竭力加以破坏。他不能不因此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当他最后确定这个事实时,他立即宣布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为了反对这个敌人,他不顾国民党内部一切右派分子的顽强的反对,坚决地采取了和国内和国际工人运动相一致的政策,宣布他是社会主义的朋友,并且警告说:“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中山先生的这种精神表明他是按照中国民族独立和自由的需要而不是按照少数人的利益来决定政策的。和孙中山先生相反,蒋介石反动派决定政策的根据不是民族独立和自由的需要而是一个小集团的利益。他们在孙中山逝世以后不久就开始背叛他的主张,并在一九二七年革命的胜利进展中彻底地背叛了革命。为了反苏反共,他们在十年内战时

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毫不知耻地大片大片地抛弃祖国的领土。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他们始终做着美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在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蒋介石卖国贼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唾弃。蒋贼虽然还在美国侵略者保护下盘据着台湾,但随着全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斗争的胜利进展,他的最后灭亡也日见逼近了。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伟大的友人。三十年前,他在他临终之际写信给苏联,申述他对于祖国前途的信心说:“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这个热诚的愿望已经因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而实现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已不仅是一个独立和强盛的国家,而且正在向社会主义社会前进;我国和苏联已结成牢不可破的联盟,成为世界和平的坚强的堡垒。中国工人阶级是祖国一切优秀遗产的真正继承者,它也继承和大大地发扬了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活动家孙中山先生的遗产。中国人民的成就已超过了孙中山先生三十年前的想望。胜利了的中国人民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他们将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团结一致,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为解放台湾、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而斗争到最后的胜利。


1000字论文浅谈孙中山》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10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