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08年高考作文湖南卷满分佳作:距离产生美
2008年高考作文湖南卷满分佳作:距离产生美
凌晨四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这样写道,海棠本来便是日夜开放,为何凌晨四点起来便可以产生到别样的美感呢?那便是因为白天里海棠花彻底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埋着头,或学习,或工作,那近在咫尺的美却悄然溜远。而当我们退一步,保留那与海棠花的距离,便会如川端康成一般领略到不一样的美丽。
距离为何产生美呢?大概是由于距离让人可以宏观地把握事物,更重要的是距离带来了未知的神秘,引发了人们的美好幻想。
在美国登月之前,中国早已流传着嫦娥奔月等关于月亮的美丽的传说。然而,当宇航员带回来几块冰冷的石头,发回几幅月球满目疮痍的图片,童话、传说便不复存在了。从此,人们说起月亮,脑海中只会浮现出一个荒凉的大球,而不再有玉兔,广寒宫与吴刚了。
远观月亮,人们产生了美好的遐想;近观月球,人们得到的却只有几块冰冷的石头。这便是距离的奇妙作用吧。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又如何去退出来去体会被忽略的美呢?
人是不可能说突然集体移民月球,在月球远望家园。然后去感受什么不同的美丽。此处距离便是心灵的距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心灵总被功名利禄紧紧裹住,以致无法体会身边的美。所以我们要与功利保持距离。
当我们不再为考试的分数而学习时,我们会发现书本中的知识是如此有趣;当我们放慢上班、上学的脚步时,你会发现街边苍翠的大树多么富有活力。生活中处处皆诗意。人们缺乏的便是适宜的距离。
当我们的心灵得以解放,保持与外物的距离,我们会发现天空,是给了我翱翔的渴望的天空;大地,是承载着万物的地大地;海洋,是孕育了最初的生命的海洋。
让我们退一步,保持适宜的距离,身边的美好就会纷纷呈现。
篇二:距离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
遥望昆仑,才能感受到它的连绵蜿蜒。
远眺黄河,才能感受到它的九曲回环。
“草色遥看近却无”才“最是一年春好处”,韩愈的那首小诗告诉人们:距离产生美。距离使人体会思念的意味深长。
距离使一种情感蓄在心中,无语凝噎;使一种思念穿越时空,萦绕心间。 是的,因为有距离,才会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七七相会的快乐;因为有距离,才会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浓浓的乡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吟出的是苏轼对亲人团聚的期盼;“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道出的是母亲对儿子离开的不舍。距离是“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的相思相忆;距离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相安互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仿佛使我们看到了李清照若有所失的面容,看到了她的忧郁眼眸和盈盈粉泪,感受到在满地黄花、梧桐细雨诸景象中,她的思念在飞扬。思念,这种苦涩而甜蜜的感情,会随着距离的拉近而淡,随着距离的拉远而浓。是距离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美。
距离使人享受想象的奇特美妙。
距离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
雨后晴空,出现了一道彩虹,远远望去,光彩夺目,灿烂辉煌。可是,你又何曾想过,它只是阳光的折射?
当夜幕降临,远处的万家灯火,是否会令你想象每一个溢满灯光的窗口,都
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看到那枚挂在苍穹灼灼发光的玉盘,许多人会猜想那是“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人间仙境;想象那玉兔的活泼跳脱,嫦娥的顾盼生情,吴刚的英俊潇洒,桂花酒的香甜醇厚??这种意境多么美妙,令人陶醉。但从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那刻起,婵娟的桂宫变成了一个丑陋的球体,风华顿损,那里一片荒芜,坑坑洼洼,死气沉沉,它那冰清玉洁的美丽已经褪色。
正所谓雾里看花花更艳,水中赏月月似仙,远山闻鸟啼,隔窗望伊人。距离能激发想象力,只有彼此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才能享受一些特有的美。 距离使人明白追求的永无止境。站在生活的此岸,遥望生活的彼岸,隔着时间和空间的长河,彼岸的风光才最美。距离,使人感知现实的不足,驱使人们不断追求。
已经领略了大山的巍峨壮美,走过去,前面还将有大海的浩瀚壮阔;已经领略了大海的浩瀚壮阔,走过去,前面还将有沙漠震慑心灵。距离,让夸父逐日不畏千里,让精卫填海不惧万丈。有人说,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人生天天都是出发。是的,我们的目光应该永远凝视远方。
距离的魔力,不可想象。触物伤怀之情,海市蜃楼之景,未来梦想之境都源于距离,懂得了这一道理,便能更多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美哉,距离!
评点:
这篇高考作文场外卷颇见特色,文章用一宽对整句起笔,紧扣韩愈的小诗提出论点:距离产生美。然后用三个分论点“距离使人体会思念的意味深长”“距离使人享受想象的奇特美妙”“距离使人明白追求的永无止境”对中心论点进行
转载请注明来源。篇二:距离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
──《背影》教学感悟
山东 李洪昌
《背影》的美在情真、情深。我觉得如果不用心去感受这篇散文倾吐的感情,如果不把教眼设在美的距离上,那是很难领略作者心中的底蕴,品尝到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父亲的挚爱,也就不会被父子之间的相互厚爱所打动,更不会有美的感受。
这 篇文章,作者从家庭灾祸写起,铺设好父亲送子的背景,然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特别细致地刻画了父亲买橘子的行动,叠现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泪。 这时的“我”,虽然为父亲的一举一动所感动,然而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为和父亲保持的“距离”太近,这很难理解父亲的一举一动是父亲在家境惨淡的情况 下寄希望于儿子,并且把希望付之于行动的深厚感情的。所以,父亲与脚夫讲价钱,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惊 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作者重复两次写“那时我真是太聪明 了”,充分说明“我”当时未能理解父亲的心意。即便父亲艰难地为我买来橘子,“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禁不住地流下眼泪”,父亲的真 情仍然未被“我”领会,“我”多少只是有点感激以及离情别绪的悲伤。
我们都有这样的 生活经验:当你拥有某种东西的时候,你并不觉得它怎样;而一旦当你失去它的时候,你才觉出它的可贵。为什么呢?这实际就是距离效应。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 的注意力在外物多种刺激的情况下,总是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有所注意而又有所不注意的。一个注意中心的形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刺激的被抑制或未被注意。这 些被抑制或未被注意的方面就与人的注意中心形成了心理的距离。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距离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在实 用、伦理、科学等方面的价值淡化、抑制和未被注意所造成的心理距离。东西的“可贵”是在失去它的时候,这“可贵”不在于该东西的实用性,而是它具有了审美 的特性。俗话也说:“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是美好的。”记忆深处的东西之所以美好,是因为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种种利害关系被淡化,被抑制了。在记忆与现实之间 留下了适度的想象空间,现实和记忆时人的注意中心形成了心理距离,审美主体就从这空白里去感受美,体会美,品尝美。《背影》里的“我”,之所以至此还没有 理解至诚至深的父爱,是因为在“我”看来父亲对“我”照顾是父亲的责任,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从审美心理看,在“我”和父亲之间,丧失了原来应当保持的某 种适度的“距离”。朱自清先生何时真正理解父亲行动的深意呢?是“近几年来”吗?不 是。“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此情此景,怎能会引起他们父子之间心灵的沟通?马克思曾经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 最美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迫于生计的穷人终日为衣食温饱而忧虑,纵有千般美景在眼前,他们也会无动于衷。在“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的境况下,在“父亲与 我都是东奔西走”之时,纵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骨肉之情在这里,“我”也是不会感觉到的。因为“我”的注意中心在实用的生计上。如果说“车站送行”是“我” “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审美距离上与父亲保持得太近的话,那么“近几年来”则由原本过于相近的距离走向了另一极端──距离过于遥远。
美 感在适度的距离上产生,情感在适度的距离上升华。作者对父爱的真正理解,是“最近两年的不见”;是父亲“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 子”;是“我”北来后收到了父亲悲观的信,“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时候。父亲的“惦记”,父亲的“悲观”,调整了“我”与父亲的距离。这时候,也只有在 这时候,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才得以像火山一样喷发,但千言万语只凝结成一句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此时无声胜有声”,透过这背影,仿佛又见父亲正在与脚夫讨价还价,又在千叮咛万嘱咐,又蹒跚而去、攀缘而上买橘子回来。这背影是一个充满一腔爱心的慈父 形象的缩影;这背影是浸透“我”理解了父亲举动,表达“我”尊敬、感激、思念的一尊雕像的影子;这背影,是催人垂泪的身影。
事 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情感是抽象的,尤其是对于没有丰富阅历的初中学
生来说,更是如此。怎样使课文里的情感转移,真正被学生感悟、理解,我探索 着。在教《背影》时,我把握了原文表达父子之爱的恰到好处的距离,把重点设在了美的距离上,从而撩开了学生感情世界的闸门,拨动了学生追求美的心弦,距离 产生美。
第一节 审美距离
审美活动是在一系列复杂的关系中进行的,这里有对象与主体的关系,实用与审美的关系,还有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关系等等。这样,也就出现了种种审美距离方面的理论。
一、“距离说”理论简介
距离说可以追溯于二十世纪初叶,最早是由瑞士——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于1912年在《“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 术因素与审美原则》这篇论文中提出来的。 布洛不满意长期以来在美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研究方法,于是,才着眼于心理,对人的审美活动作了新的解释。很显然,与移情说、直觉说一样,距离说 也是在费希纳所提倡的“自下而上”美学潮流的产物,它在西方现代心理美学的发展中有着不小的影响,也给后人在距离问题上带来种种启示。
所谓距离这个概念,按基本义是针对空间和时间来说,可是,布洛的距离说却是着眼于心理方面,也就是说,他所谓的距离 不是用钟表可以计算、用尺可以测量的时空距离,而是指用心灵来感应的心理距离。他强调人在审美活动中,必须“把对象置于实践的目的与需要的联系之外”。布 洛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比如,航船在海上遇到了大雾。 在通常的情况下,这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因为这不但使人体增加劳累,耽误航船行程,特别还可能会由于辨不清方向而造成可怕的海难事故,因此,每当乘额看 到无精打采慢慢航行的船体,听到不时发出的阵阵警报,心头不免会产生“无声的焦虑和紧张不安”。 可是,如果乘客们若能把一切可能产生的后果置之度外,专心一致地去欣赏一下“迷迷蒙蒙的半透明的乳状的帷幕”,“观看一下空气的浮动”, “注视一下那乳状的光滑的
水面??” 此时,你就会得到无穷的审美乐趣。同是一种海雾,何以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呢?布洛认为,关键就在于心理距离的“插入“。因为心理距离有着两方面的 作用。从否定方面来说,它可以”割断事物的实用的方面以及我们对待事物的实践的态度“,这也就是抑制对象与主体之间实用关系的作用;从积极方面来说,它可 以使事物显示出一种供人欣赏的形象,这也就是张扬对象与主体之间审美关系的作用。由此可见,布洛所谓的心理距离,实际上就是强调人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现实 人生的实用关系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这样,审美效应才能发生。
二、距离说的心理依据
在审美欣赏中,距离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进入审美欣赏所必需的心理条件。因为,当人们面对对象时,可能引起多方面的感受,如审美的,实用的,道德的,科学的。距离可使实用、道德等方面的心理因素受到削弱和淡化,从而形成审美心理兴奋中心,以享受到对象的美。
如《舟不还沙》:“侬家住在西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这是一位女子作的歌颂家乡 美好风光的诗。 平时,她与家乡朝夕相处,家乡秀丽风景并未引起她美的感受。这次离家后乘舟还乡,在江上远眺,忽觉家乡景色如画,令人神往,给人以美的享受。为什么过去生 在画中不觉美,而一旦离家几天远望家乡美如画呢?这就是审美距离的作用。因为过去在家乡,生活于此,劳动于此,与家乡的关系主要建立于一种实用基础之上, 其审美心理受到了压抑,生在画中不觉画美。而今离后返回,站在江上远望,其时的心境,劳作吃喝等因素受到了暂时压抑,审美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们,因而,她看 到了家乡的美,“始知家在画图中”。换句话说,是审美距离将家乡的实用性间隔开了,突出了家乡的审美性,加强了审美性的刺激,从而对家乡产生了美感享受。
三、审美距离的适度性
那么,能否说这种距离越远就越好呢?也不是的,因为审美毕竟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总是从社会的角度去进行欣赏和创 造的。尽管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必须要与生活中的实用功利保持一定距离,但也不能把这种距离拉得太大,甚至使这种距离消失。所以布洛说:“在欣赏与创造二者 中, 最满意的情况是,最大限度的减少‘距离而又不失去‘距离”。比如,一个人观看《奥塞罗》演出,假如这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妻子总是有一种猜忌心理,疑 心妻子不忠,于是在看戏时,不是很好地利用自己经验,很好地去体会剧中人物的性格发展和演员的艺术表演,而是不断地用剧中的情节来对照自己,结果总是把自 己弄得痛苦不堪,这就是把剧情与自己的身世贴得太近了。反之,艺术总是要表现社会人生的,人们在欣赏活动中,如果对男女之间的私情毫无了解,这样,也会由 于距离太远,而无法领略《奥塞罗》中所表现的内容。创作也是如此。如果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是把生活进行艺术化的表现,只是一味求真,或是直接在作品中倾诉自 己的生活情感,这样,由于距离太近,使作品成为粗糙的自然主义,令人烦心,使人厌恶。戏剧中的化妆,舞蹈中的表演程式,雕塑中缩小或放大比例,就是能叫欣 赏者把实用世界忘去,无妨无碍地进入审美世界。如果艺术家在创作中根本不考虑生活实际,胡编乱造,这样,由于距离过远,也会使人产生不知所去的
感觉。正是 由于这个原因,布洛对于概括化、抽象化的作品是颇有微词的,因为这些作品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相当笼统,既不具体性,又无个别性,因此,就引不起人们的审 美关注。总之,距离既不能太近,又不能太远,这两种倾向都意味着距离的‘丧失。 只有当两者处在一种若即若离、适可而止的状态,才能使欣赏和创作活动遵循审美的规律,顺利地开展起来。
距离不宜过远,又不能过近,那么,究竟如何来确定这个“距离极限”呢?布洛认为这是很难的,因为这个“距离极限”具 有一个很大的幅度,在这个幅度中间,对于很多人来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他说:“距离”自然地承认等级,不仅是根据对象的性质 显示出差异, 这对象可以影响较大或较小的“距离”,而且也是按照个人保持或大或小等级的能力起变化。于此,我们可以注意到,不仅不同的人在他们所习惯的“距离”程度上 互有差别,而且同一个人在面对着不同对象与不同艺术时,他保持“距离”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简而言之,可以说,“距离”是可变的, 这既是随着各个人保持距离的能力的大小而变化,也是随着对象的性质而变化的。 这个所谓“不同对象与不同艺术”,可以是指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等等形态,也可以是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的以及诉诸视觉与听觉的各种艺术品种。比如,戏 剧最容易使人距离过近,因为戏剧总是免不了要表现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和人事纠葛,而且又是直接通过“活人出场表演”的。相反,音乐又由于它的不确定性, 就会使人难以捉摸,特别是对于那些“纯粹”音乐、“古典音乐”或“严肃音乐”,在欣赏中往往会使人距离过远,无法感受其中的美。至于“个人保持距离的能 力”,可有两层含义,即欣赏者的生活阅历和审美修养。正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才会出现审美距离上的种种差异。
任何审美对象总是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美的价值也正是通过这种感染力表现出来。那么,这种感染力的源泉在哪里呢?布洛 认为,“距离是这感染力的来源”,应当说,这个看法是片面的。美的感染力固然同欣赏者的距离有很大关系,但是,它的来源首先在于对象自身所蕴含的人的本质 力量以及显示这种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显然,布洛忽视了对象本身的审美性质而过分地夸大距离的作用了。但是,布洛的“距离”说却是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 系”说的进一步发展,它拓展了美学研究的空间,为近代审美心理学说的建立铺上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四、围绕距离问题,进行的深入的、多方面的研究
(一)空间距离
这个问题,布洛并没有研究,可是,既然他已经提出了“距离”这一术语,我们就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按照这一术语的本来意义进行一番探讨。
我们知道,审美活动总是在对象与主体之间展开的。当主体置身于一个美的对象面前时,主客体之间必须会有一个空间距离 问题。审美活动能否获得好的效果,这与空间距离是很有关系的。比如,航行中的轮船是很美的,但是,如果欣赏者与轮船的距离很远,它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 黑点,那就根本感受不到它的
美;反之,如果距离过分贴近,让轮船庞大的体积盖住了你的整个视线,你不但不能感受到它的美,反而会产生一种压抑感。只有当你 和轮船保持一种适当的空间距离,你才能领略到轮船乘风破浪的雄姿。又如,庐山是很美的,它的自然形态也是固定的。可是,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却写 道:“??”。同是一座庐山,为什么会时而成岭,时而成峰,出现不同的形态呢?原因不在于庐山本身,而在于欣赏者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由于欣赏者时而横 看,时而侧看;时而远看,时而近看;时而俯看,时而仰看;这样,庐山也就显得格外多姿多彩了。这说明在九百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家们,在审美的空 间距离问题上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自觉意识。
在日常用语中就有所谓“视角”一说,这个“视角”就牵涉到距离问题。在欣赏活动中往往由于视角不对,或者由于创作者 没有顾及欣赏者的视角问题,才致使欣赏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杭州岳王庙中本来有尊岳飞塑像。“文革”期间被人作为“四旧”砸掉了。“四人帮”粉 碎后,政府出资重塑岳飞像。塑像落成后,岳王庙里又是人山人海,男女老少们怀着敬慕的心情和胜利的喜悦,纷纷前来瞻仰这位民族英雄。可是,时过不久,有人 却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认为这尊塑像身体魁梧,但头部嫌小,两者比例不当,这样,就不足显示这位伟大人物的英雄气概。文章还说,灵隐寺大雄宝殿里的释加牟尼 像要比岳飞像高大得多,人们却从未有过比例失调的议论。后来,据了解内性的人告知,原先他们曾在创作里见过这塑像,当初却并无比例不当的印象,可是,现在 看了了报上所附的塑像照片,他们也有塑像头部过小的感觉。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原因不再塑像本身,而在于距离。因为在创作室里,观赏者与塑像都处在同一个 水平面上,对象有外形在观赏者的视觉效果上不会有什么变化,可是,在岳王庙里,塑像被放置在一个高达 2 公尺以上的石台上,塑像的头部离地面就会有 4 、 5 公尺。 这样一来,由于透视学上近大远小的原理,原先比例得当的塑像,在这里,反而给人造成一种比例失调的视觉效果。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推测,灵隐寺大殿里的那 尊佛像,本来的比例恐怕是不协调的,可是,在大殿里,它给人的印象反倒是协调的。 这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问题:美总是要给人欣赏的,因此,在美的创造%
《距离产生美的1000字的议论文作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28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