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论文穆斯林的葬礼2000字

论文穆斯林的葬礼2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5 16:56:17 | 移动端:论文穆斯林的葬礼2000字

篇一: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2000字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2000字

命运,有时总被裹胁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李成东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曾经一直相信爱情、命运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可以主宰的。读了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才知道爱情、命运总是被裹胁,父母、社会、国家、灾难、战争、名利、情感……许多因素都可以主宰、改变或操纵。人生,真如茫茫水面上的一片浮萍,或是随波逐流,或是顽强挣扎,或是被巨浪淹没……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所著,是回族作家以一个穆斯林家族为题材写的一本长篇巨著。讲述的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隔绝得太久了,大门里贮藏着她所知道和不知道的一切……'读罢序曲——《月梦》,我就无法释手,有了继续阅读的欲望与冲动,那种心境就像一见钟情的男女,顷刻间如胶如漆。而这种妙不可言的心境一直陪伴着我,将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读完——曲终掩卷,荡气回肠。作者用多条交错的线索,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倒叙、插叙与顺叙'三管齐下',结构巧妙,视角独特,既'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又起伏跌宕、九曲回肠,引人入胜,让读者阅读'胃口'大开;通篇情感真挚,文笔冷峻,不需雕刻、没有粉饰,把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三代人——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韩天星等人坎坷曲折、峰回路转、迥然不同的人生命运与爱情'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地展示给读者——含蓄蕴藉,如泣如诉。更让我第一次对穆斯林有了详细的了解——'穆斯林归顺真主,接受真主通过穆罕默德所晓喻的启示,虔诚祈祷,老实做人,宽厚仁爱,生活俭朴,不骄傲自大、不诽谤他人,捍卫信仰,遵循‘逊奈’——圣行,穆罕默德之路。他们相信人生有‘后世’,相信‘末日审判’,每个人的灵魂被接纳进天园或是被投入火狱,一切将由真主判定。他们相信善行必定得到报偿,邪恶必定受到惩罚……'

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语言如黄土——厚重、裸露、朴素、无华,《穆斯林的葬礼》的语言则如玉晶莹、清秀、含蓄、传情,这此晶莹剔透的语言将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爱情的条河,如一条冰清的玉带在人们眼前静静流淌,看似娴静、与世无争,实则奇谲诡变。

'夏夜的晴空,撒满了无数的星斗,闪烁着清冷的光芒。西南天际,一道弯弯的新月,浮在远处的树梢上空,浮在黑黝黝的房舍上空,它是那么的细小、玲珑,像衬在黑丝绒上的一枚象牙,像沉落水中仅仅露出边缘的一只白壁,像漂在水面上的一只小船,这小船驶向何方?' 韩新月就是这道'新月'——她的命运总是被她'妈妈'梁君壁裹胁,还有她的哥哥韩天星的爱情亦是如此。新月之死,让人悲痛欲绝,让人感慨唏嘘,一朵冰清玉洁、热情开放的花朵一次次受到了'妈妈'梁君壁的摧毁——像一块无瑕之玉跌得支离破碎。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让尘世之人产生共鸣、产生警醒、产生教益。刘白羽在《穆斯林的葬礼》序中说'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正是从这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而在我看来,新月活脱脱是韩子奇与梁君壁、梁冰玉姐妹俩爱情的替罪羊与赎罪品。梁君壁因新月是丈夫韩子奇与妹妹梁冰玉所生,一次次无情地摧毁新月的人生与爱情,甚至在新月弥留

之际盼望她天明时死去,可谓残忍至极!新月在临死前,才知道照片上,那个文静、端庄,脸上浮现温柔、慈爱的笑容,用纤细优美的手,一只揽着她的腰,一只拉着她的手的妈妈并是梁君壁,而是她的亲妈妈梁冰玉,真让人不忍细读。韩子奇在临终前的表现——'他那痉挛的双手紧紧攥着蜡烛,怀着忏悔也怀着遗憾,怀着恐惧也怀着希望,战栗着向黑暗中走去……'难道是'邪恶必定受到惩罚'的印证!?

其实,纵观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等人的爱情与命运,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因为她们自己的爱情与命运也都被裹胁,她们也都听天由命,自生自灭。只是她们的爱情与命运的不幸,又在无形中给下一代人——韩新月、楚雁潮、韩天星等又造成了另一种的不幸与悲哀。

读罢全书,百味上头。我曾经常常告诫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也总以为自己主宰了自己的人生。其实在某一天某一刻,当自己蓦然回首,才发觉自己的人生其实很多时候自己都无法把握、无法主宰,自己总是无法抗拒地干着这样那样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而且常常身陷其中又无法摆脱。

人生,或许这就是这样——身不由己又身陷其中,欲罢不能却又乐于其中。正如书中所言'人是世间的匆匆过客,躯体是灵魂临时的依附之所,活着只是短暂的一瞬,死后才是永生。和永生相比,那短暂的一瞬是微不足道的,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金银财宝只不过是粪土污泥。'忽然,又想起微信中流传的一句话'累吗?累,那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活着不容易,就好好地活着吧!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不管是自己主宰还是被别人操纵,只要活着比什么都强——因为'凡是命中所有的,不求自来;凡是命中所无的,强求必失。'有什么好悲哀,或是感叹呢!?正如《古兰经》所训诫'今世生活,只是游戏、娱乐……只是欺骗人的享受。''大地上所有的灾难,和你们所遭的祸患,在我创造那些祸患之前,无不记录在天经中——以免你们为自己所丧失的而悲伤,为我所赏赐你们的而狂喜。'

最后呈上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辞——

啊,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教之中;人岛上谁死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做试验!(2015年12月19日下午)

篇二:穆斯林的葬礼 论文

由《穆斯林的葬礼》想到的

再次翻开熟悉的文本,思想在阅读的过程中升华……

不止一次翻看《穆斯林的葬礼》,每次却有不同的收获。从韩子奇身上读出他对于的热爱,从梁君璧那里读到一个女人与母亲的复杂,从梁冰玉身上看到新青年得热血沸腾与敢于突破封建礼法的勇敢,从奥利弗身上读到爱的热烈与战争的残酷,从姑妈那里读到战争对国人的戕害与传统女人的善良,从韩天星那里读出自我与超我的纠结,从陈淑彦哪里看到一个女人的宿命……总之,他们每个人物形象都是对那个时代背景的折射与反映。

然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韩新月这一人物形象,她是本书中的纽带性人物,承接着上代恩怨又联系着同代不幸。本身而言就是一个悲剧。

对于新月来说最渴望得到的是母爱,但从她记事起,这种爱似乎一直被姑妈所取代,只有当她看到写字台上两岁时与母亲的合影时母亲脸上的合影时才隐约感到这份爱的存在。照片上的母亲年轻时髦、和蔼可亲,现在老了,但变化更大的是母亲对女儿的态度,每当面对母亲那张冷若冰霜的脸,她总会感到恐惧与本能的回避。她多希望得到母亲的一点理解和肯定,当妈妈同意她报北大时的欣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母亲呢?只会利用她单纯的善良,在看中准媳妇儿陈淑彦——新月的同学时,才摆出一个母亲的姿态,显示出应有的和蔼可亲。新月生病住院,她没有去过几次,而淑彦怀孕,却亲自陪护去医院检查,她根本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新月的病情,可怜的新月那么需要母亲的关怀。甚至在她病重之际,还为哥哥办喜事,借口“冲喜”,新月的第二次住院与母亲的淡漠、冷酷有很大关系。开始我们很不理解,包括后来新月病情加重,当她说“就剩下他还拉着我这条命,不让我死。”母亲竟抛下“我们宁可看着你死,也不要你给我丢人现眼。”这句话对病中的新月是怎样的打击啊!为了一些陈旧的规矩经肯舍弃女儿的生命,新月又是怎样的心寒,也是这番话让新月发出“她是不是我亲妈?”这样的疑问,也为后来姑妈的死做了铺垫,引出了悲剧的高潮。当读到梁冰玉写给新月的信时,泪潸然而下,或许当初把新月留下这个决定就是错误的,她只看到韩子奇作为男子的那一跪,却不想新月在这个家里会遭受怎样的待遇。当新月得知这一切时,亦将不久于人世。临死前也未能见生母一面,妈妈留给她的,不过一张照片……

母爱是什么,如何对待一个无辜又身患重病的孩子,值得我们深思。

或许年龄的原因,对于爱情总是满怀希翼与敬畏,而一个成功的作品莫过于让读者们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作者在文中讲到排练话剧《哈姆雷特》,并引用外国诗人对爱情的解读,扫除了青年一代对爱情的探索与迷惘。象牙塔下、未名湖畔、吟诗立著、满怀理想,韩新月来到了母亲梁冰玉的母校,多少些宿命的味道,与上一代不同,新月在这里找到了最炽热、最珍贵的爱情。如书中所讲“爱情是一个神物,不遇到适当的时机,它不显露明显的形态,以至于本人都觉得似是而非,而当他清楚地意识到它的存在的时候,它就已经成熟了。”他们的爱情美好又坎坷,让人为爱情的美好而微笑,为爱情的坎坷而难过。

第一次见面似乎就预示着楚雁潮的举足轻重,或者从第一眼他就被新月的气质所吸引。带新月去宿舍、湖畔吟诗、雪夜听琴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引人多少遐想,年少的情感总是美好,不知何时我们已将大学与爱情绑定在一起,一些情愫产生于不觉间,细想起来,它们却构成我们记忆力最美的光环。读着他们的故事,嘴角微扬。但如果作者只停留在描绘事物的美好,或者后来他们因家庭、宗教的原因无法结合,那么作品则无法更深一层的解释两代人的恩怨。“剥夺提升价值抑或因韩楚间爱情的短暂易逝,才凸显其可贵。

后来新月生病休学,楚雁潮的不离不弃给了她很多信心和鼓励,将人与狼搏斗的故事、赠生命顽强的巴西木、共译立著……让新月看到了生的希望。无论天气怎样都未将那颗深爱新月的心阻挡,如书中所讲“爱是给予,是不计成本的付出。”楚雁潮很清楚新月的情况,他们没有未来,在收到新月的信时,他仍未改变初衷。忍不住联想到现在我们这个“情爱泛滥”的年代,闪电般的结婚、离婚,七年的恋情竟抵不住一栋房子来的实惠,有房有车就结婚,

不然免谈。房子、车子钱以后都可以通过努力去争取,但错过的人就是一辈子的错过……有些人“宁愿坐宝马里哭,也不愿坐自行车上笑”,生活教会我们现实,但现实不等于将金钱与爱情划等号。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女孩最该做的是独立。改变自己的心态,金钱再能耐也有买不到的真情,我们又珍贵无比的情意,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如韩新月与楚雁潮般,阻碍他们的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我们只会被车子房子牵着鼻子走。当然,这些让步是建立在彼此深爱、有共同志趣的基础上。在快餐文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当今时代,我们的爱情该是怎样的形态。

回到小说中来,新月等着盼着天亮,希望看自己爱人最后一眼,但天不遂人愿,当楚雁潮赶来的时候,新月却再醒不来……后来他是怎样的撕心裂肺与割舍不下都换不回爱人的生命。

后来梁冰玉去往新月的坟已不在的墓地时,看到一个头发已花白的中年人脸色沉郁、神情凄楚地久久伫立着拉小提琴,“除了他心中怀念的亲人,他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忘了。”读完后,泪已婆娑。新月所渴求盼望的----母亲与爱人都站在她的旁边,这,算不算另一种的完满?

新月死了,禁不住想起她短暂的一生,两岁随爸妈来到了“博雅”宅,年幼的她一视同仁地待每一个人,她眼中的世界单纯而美好,从后面的文字中看出“母亲”对她是怎样的刻薄,可以试想从两岁到十七岁这些年她过得是怎样的日子,包括进大学后谢秋思的嫉妒、恶语中伤,新月都隐忍了下来,文中以天星的口吻道出了新月的感受----“她苦啊!”新月乐观积极地生活着,以实际成绩堵住了谢秋思的嘴,病重时尤不忘叮嘱父亲“不要跟妈吵,她也挺累的”,当得知自己的病情,尽管深爱楚雁潮,但为了他的未来,为了以后少伤心,还是将那封回绝的信寄出……新月是天使,处处为他人着想,她有让人看了心疼的善良,让读者怎不落泪?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悲剧对人的心灵有更大的震摄力,使人的灵魂变得纯净,透过悲剧本身,我们应读到更多内容。无论艺术高于生活或是生活高于艺术,无论艺术还是其他形态意识,都是对人类本质的探索,都是要人生活得更好。而这本描写“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除了感叹韩子奇懦弱与刚强的矛盾,梁君璧爱与恨交织的折磨,楚雁潮情之深痛之切的深刻,天星内心自我与家庭的痛苦……我们更该懂得----善待身边的人,善待生命,珍惜身边的美好。

书中结尾梁冰玉误认“结绿“(天星与淑彦的女儿)为新月,亦暗示生活新的开始,新月死了,但她的心愿却可由我们活着的每一个人来延续。生活中的失意、挫折、烦恼种种都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开始: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收拾行李偶然翻到以前的论文,还是把它完成比较好)

篇三:《穆斯林的葬礼》毕业论文

引 言

在中国新时期的文学中,有成千上万的女性形象。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

刻画的润叶、田小霞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笔下的田小娥、白灵等;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描写的竹内多鹤、朱小环等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当代作家霍达创作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女性形象,充满着无限的艺术张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当代文学女性形象增添了别样的感觉。

首先作者把这些女性放在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发展的这个动态的社会历

史空间,以独特而矛盾的价值视角、真挚而复杂的情感、来审视这些女性所具有的思想性格特征和人生命运。其次在穆斯林这个不同于汉民族奇异而古老的现实空间中,揭示了穆斯林儿女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所以,作者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姿态各异、个性鲜明的形象特征。它继承了《红楼梦》中“女儿是水做的骨肉”,造化出万千神秀于女儿的思想,以及“红颜薄命”、“千红一窟 (哭),万艳同杯 (悲) ”的悲剧意识,同时又超越了《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刻画出因爱生恨而导致心灵极度扭曲的传统女性梁君璧,又展示了执著于个体生命的尊严、争取爱的权利的知识女性梁冰玉。

正 文

阿拉伯人的经典《古兰经》中安拉说:一切人自我而生!进化论、人文主义给

“人”这个词也进行了别种不同的解释。在尼采断然宣布“上帝死了”之后 ,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人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人们发现,驱逐了上帝,人还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的命运仍是被许多外在的东西操纵着,人们在自己的命运里挣扎,上演着一幕幕有关生离死别、悲喜交加的人生剧。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深刻地体现了这种人生剧,它将宗教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与人性,生离死别与恩怨情仇交织在一起,将回族几百年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几次大劫融汇进了六十年中“玉器梁”一家三代人的命运之中,通过梁家的兴衰变迁与梁家人的命运沉浮,刻画出一颗颗抗争的不屈灵魂,以及一个个大写的“人”。在这部作品里,“五四”运动,中华民族的两次浩劫,神秘虔诚的宗教,残酷的现实,爱与恨、情与理死死纠缠的情感,

都交织在这些人的命运里。

叱诧风云的梁君璧,独立坚强的梁冰玉。两位女性都是女中豪杰,她们分别

受到回汉两种文化的影响,姐姐成为那个时代另类的“七巧”、殉葬的信徒、绝望的反抗者;妹妹则是现代版的“曼桢”、“个性主义”的悲情者和痛苦的守望者。

一、另类的“七巧”和现代版的“曼桢”

(一)梁君璧

梁君璧,另类的“七巧”。梁君璧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曾经都是那个时

代下层的女性,她们都憧憬着浪漫幸福的爱情,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然而,命运却和她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她们在精神和肉体上都经历了苦不

堪言的磨难。从此,她们纯真、质朴的感情在坎坷的命运面前变得惊人的冰冷。

梁君璧,和丈夫重振奇珍斋之前,她是一个果断、刚强的少女。父亲的猝死、

敌人的落井下石及母亲的懦弱都没有压垮她坚强的生活意志。在丈夫为了那些玉器,抛妻弃子逃往英国时,她饱尝了岁月的艰辛和世人的冷眼,受尽了生活的煎熬和精神上的折磨,但她仍旧承受住了命运所给予的沉重打击,坚定了她对生活的执着信念和对爱的忠贞。但十年等待的结果却彻底毁灭了梁君璧坚强的生活意志和执着的生活追求。因为感恩结合在一起的丈夫,竟然有了情人,这个情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同胞妹妹—梁冰玉。不仅如此,他们还有了孩子—韩新月,妹妹回来后不但没有为自己不合理的爱情感到羞耻,而且还要取代姐姐的位置,做真正的韩太太。所有这些事就像突发的洪水一样,一时间让君璧喘不过气来。于是,君璧使尽浑身解数做了垂死的挣扎:笃信宗教的她赶走妹妹—冰玉;留住无爱的婚姻、守住了韩太太的位置。至此,梁君璧少女时期的果断与坚强已经逐渐走向了冷酷无情和专横独断。

再看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她曾经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少女。她也有着对美

好生活的强烈渴望,而她却被贪钱的兄嫂嫁给了残废的二少爷,虽也生儿育女了,但七巧守着的是一堆没有生命的肉体。在二少爷家中,七巧吃尽了苦头,不仅丈夫是个活死人,七巧得不到应有的爱,而且就连家里的丫鬟也看不起七巧。生活的种种磨难逐渐地泯灭了七巧五彩的生活梦,也泯灭了她质朴纯洁的感情。但七巧不甘心自己成为被欺辱的怨妇,她泼辣、急躁,顽强地做着无力地反抗。可以

说,七巧对自己的既定生存现状是不甘心的、不顺从的,这无疑更加重了她的精神痛苦。她意欲寻求幸福,表现出一种勇敢执拗,可她又没有对象可寻,在这痛苦的深渊中,她被一步步地逼向变态的边缘。

梁君璧和曹七巧在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时,她们都做出了顽强地反抗。反抗的结果却使她们都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当然,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两位女性,她们的反抗还是有差别的。曹七巧,在封建大家族思想的影响下,她的反抗让人可怜更让人痛心。说七巧可怜是因为七巧是一个无辜的被害者,说她痛心是因为她成为被害者之后又去害别人。七巧“被害”,本身已是悲剧,而七巧 “害人” 则是更大的悲剧。封建家长意识浓厚的她嫉妒儿子和女儿真挚的爱情,她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都发泄在孩子们的身上。最终,儿媳被逼得上吊而死、女儿的婚姻也被她无情地撕了粉碎。她把自己套在了黄金的枷锁中,她的人性也在枷锁中一点点消失了。

再看梁君璧,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溶在她骨子里的宗教信仰和几百年“回回”的心理积淀支配了她的一生。她赶走了同胞妹妹,留下了形式上的丈夫,也留下了永远的伤。她与七巧嫉妒、憎恨儿子和女儿真挚的爱情不同,君璧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生活的幸福,但是她却要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儿子选媳妇。殊不知,她是在无形中让儿子又继续重复了她的无爱婚姻路。当面对女儿的爱情时,作为虔诚的穆斯林信仰者,梁君璧也决不允许女儿嫁给一个卡斐尔。梁君璧用穆斯林的信仰处处建筑起自己的高墙,保住了宽敞的博雅斋,冷冻了家人挚爱生活的心。但梁家却也在她的垂死守护中日渐兴旺起来,天星也有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这也正是另类“七巧”的特点所在。

(二)梁冰玉

梁冰玉,现代版的“曼桢”。梁冰玉和顾曼桢,两个新时期的女性,她们都比自己的姐姐幸运些,因为她们的生命中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尽管如此,她们的生命也都以悲剧收场。正如张爱玲说“这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悲剧结构使无边无尽的黑暗、痛楚笼罩在每个主人公身上,一切都无常荒诞却在情理之中,人的悲剧也许正在于无法掌握自己,永远逃脱不了命运的
论文穆斯林的葬礼2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40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