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历史近代人物论文两千字

历史近代人物论文两千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2 12:52:37 | 移动端:历史近代人物论文两千字

篇一:近代史论文

论近现代史一位倍受争议的人物―康有为

土木101 10XXXX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英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近现代人物中,我认为最受争议的便是康有为。

在近代中国的改良进程中,康有为无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甚至有时又会被贴上反动的标签。但是无论如何对人物的脸谱化,都无益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

百日维新,百年沧桑。百年前的戊戌变法既是系统改革的英勇尝试,又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启蒙运动(维新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康有为是戊戌维新的领袖和主要策划者。除了坚决反对变革的顽固派訾之为大逆不道外,在支持或同情维新的人士中,指摘康氏把事情办坏了的也大有人在。观点如下:1、不顾客观条件,不分主次,冀图短期内"全变"。百日维新期间发出有关的"上谕"竟达110多件,绝大部分成为各级官员奉而不行的具文。2、重符号,轻实质,重形式,轻内容,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轻率地侵犯传统的神圣符号,授人以柄。他认为,只要皇帝驾临乾清门,召集各大臣在此宣誓,"令群臣签名具表,咸去守旧之谬见,力图维新。……重罚一人以惩其后……一日之间,风云俱变,更月得数诏颁下,则海内皆动色奔走矣。"(康有为:《请御门誓众摺》,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292页,中华书局1981年北京。)服式、发式、纪元都是无足轻重的形式,但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却一贯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乃至包含某种神秘意义的象征。清帝国建国之初,便有"留发不留头"之说,那条辫子,尤其敏感。时至9月,维新事业已岌岌可危,康有为偏偏郑重其事上书,请求"皇上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并"大集群臣誓于天坛太庙,上告天祖,下告臣民……即以今年改元为维新元年"!(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摺》,《康有为政论集》,369页。)他甚至鼓动皇帝,把国号改为"中华二字"。(康有为:《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摺》342页。)这些虽未被光绪皇帝采纳,已流言广布,徒增阻力。诸如此类稚拙言行,无非表明他缺乏一个政治家应有的驾御全局的才能。

3、在康氏"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而待也"等取快一时的言词鼓动下,光绪皇帝在条件不成熟之时,匆忙裁减和严厉处理官员,四面树敌。没有通盘筹划和妥善安置、耐心说服,突然下令裁去一大批闲散衙门和冗员。有知情者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一),48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加上各地亦有不少官员面临被裁的威胁,一下子把众多官员推向反维新阵营。与此同时,因礼部主事上书受到压制,把该部满汉尚书和其他主要官员全予革职,新旧矛盾更加激化。本已势孤力单的维新派,陷于日益孤立的困境。4、热衷于军事政治投机,没有切实做好基础工作。任何有显著成效的改革,必然以思想变革为先导。甲午战败后,办报、办学、组织学会的热潮虽然有助于一些官僚、士绅特别是年轻士人的觉醒,但这个基础非常薄弱。康有为等人没有以转变观念特别是"开官智"为中心环节,而把力气花在无益大局甚至极其有害的事情上去了。再则致力于军事、政治投机,开创了近代中国的恶劣先例。

与一些人的观点相反,康有为及其追随者也在积极组织武装斗争。通过谭嗣

同、毕永年,他们与三合会结合,冀图运用这一民间秘密组织的武力为政治斗争的手段。利用民间秘密组织在中外历史上屡见不鲜,问题在于是不是以思想教育为基础,把这些民间会社作为组织下层民众的手段。如果缺少切实的思想教育,这些举动就不过是政治权谋。就现有史料看,康有为不过是打算利用他们作为拘禁慈禧的工具。

最足以体现康氏军事活动性质的是他们对待军事将领的态度。在改革迟滞不前之际,康有为等人不是冷静地分析全局,而是把阻力完全归结为慈禧一人。于是,一个铤而走险的密谋付诸实施:勾结武将,兵围颐和园,捉拿慈禧。民间武装则作为辅助力量。拉拢的对象有三:淮军首领聂士成、甘军头子董福祥、新建陆军督练官袁世凯。要是说袁世凯参加过强学会,与严复时相过从,有过同情和支持改革的表现的话,董福祥可是忠实的顽固派。拉拢的手段是许以高官和其他利益。这些情况充分表明,他们已把赌注压在军事投机上了。实施的结果是众所周知的:谭嗣同与袁世凯谈判,袁氏虚与蛇委。慈禧接到密报,发动政变,悲剧结束。(毕永年:《诡谋直纪》,《近代史资料》第83号;胡思敬:《戊戌履霜录》;王照:《关于戊戌政变之新史料》;《戊戌变法》(一)、(四),上海人民出版社。)

不能轻视康氏这些作为的影响。翻一翻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史,人们不难发现康有为等人的这些活动方式(包括他们后来组织的自立军和暗杀活动)一再为包括孙文、蒋介石等在内的后来者所仿效。不少"起义"靠的是绿林好汉或会党,而在"国民革命"旗号下的颇多活动(不是全部)不过是纵横捭阖的游戏。结局是一再高喊革命,一再"尚未成功"。

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康有为及其友人写下非常辉煌的一页。他们的历史功绩主要是推动了近代中国第一次群众性的启蒙运动。在四年中,这群来自民间的士人和中下层官僚组织学会、办报、办学、出书、演讲、上奏章……终于汇合成为震动朝野的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除了历史条件为这次中华民族的觉醒提供了客观基础外,康有为等维新志士的献身精神和他们宣扬的思想的震撼力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这个思想震撼力来自何方?他的学生梁启超认为是其师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等三部书是当时"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其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78页,岳麓书社1985年。)但当时《大同书》尚未出版,其余二书则颇具争议性。真正的震撼来自他们宣扬的西方先进思想。康有为的四次上书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加上他的《日本书目志》以及梁启超《变法通议》等著作,《时务报》、《知新报》等与严复等人办的《国闻报》南北呼应,维新思潮形成席卷沿海波及内地之势。与此同时,他特地为光绪皇帝编写了《日本明治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政考》、《法国变政考》等书;用多位大臣名义上送了许多奏章,成为维新变法一系列"上谕"的直接渊源。这些论著不失为一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总结。不少观点和主张并非康氏首倡,但他集纳成系统,反复呼号,职是广为人知。一个维新领袖于是矗立于历史舞台。

首先,康氏鼓吹要绝对服从孔子。其次,他要从上到下建立一个国教系统。再次,把"保教"提到根本目标的高度。最后,在这个国教系统中,康有为是顺应天意阐发真理降世救民的教主。康有为要建立的是与现代思想文化格格不入的思想文化专制制度。它不但不能祛愚扫暗,反而要扼杀生机,闭目塞聪。这是与历史行程背道而驰的。

纵观这一切,无不说明康有为的多面性和在当代给学者们带来的争议。而自己对康有为的看法只有自己对他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客观理解了。

篇二: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研究式教学论文

标题:如何正确评价近代历史人物曾国藩

班级:机械11-3班

小组成员:013110644325

023110644307

033110644310

043110644314

053110644320

063110644323

073110644324

083110644343

任课老师:韦湘燕

时间:2013年春季学期

何传欣 罗 盈 黎乾君 杨 期 覃小华 吕万浩 秦千富 罗 健

如何正确评价近代历史人物曾国藩

摘要:曾国藩是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是一个充满悲剧内涵的历史人物。后人对他的评价是众说纷纭,而对曾国藩作两面性评价,是个合理的做法。下面主要通过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的事,对曾国藩做出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科学的评价

历史人物评价从来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曾国藩评价的问题上的分歧更显突出。曾国藩是吮吸中国传统文化乳汁成长的封建士大夫,严格按儒家文化规范自己,一生积极进取,严于律己,是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他的忠君、巡礼,为了政治目的,动用阴谋手段,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又是负面的东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两种东西,反映在曾国藩身上的便是两面性,用两面性来评价他,比起以往的评价要科学得多、合理得多,用片面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能探寻人物的本质,又难免失之偏颇。用全面的观点评价曾国藩,把他置于战乱纷争的19世纪中叶的历史背景下,塑造中国近代史上这个充满争议性的人物形象。既不避讳曾国藩知人善任、坚韧果断的政治才干和勤俭朴素的书生本色,以及舍己为公的中兴名臣形象;又深刻揭露了他阴险虚伪,冷酷残忍、机巧权变,甚至杀人如麻的“曾剃头”形象。我们因以他所处的时代的角度客观地去看待他。

一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

神权政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了抵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有的论者则完全不同意冯友兰的看法,认为“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言行,虽然涂上一层?天父天兄?等神道设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后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于一般的会道门,就其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而论,实际上已带有一定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因此,?神权政治?倒退到黑暗时代的假设,显然是根据不足的。因此,太平天国还是难于否定,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罪责难逃。”但是,曾国藩在镇压天国过程中,用刑苛酷。在湘军攻破南京时,“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尸首如麻,三日夜光不息”。如此残忍地镇压农民军,其中曾国藩的个人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维护清王朝,为立下大功,曾国藩不惜屠杀太平军和老百姓,如此残忍地行为的确令人发指。提倡“捕人要多,杀人要快”地主张部下杀人如麻,因此得到“曾剃头”的谥号。从这个方面来讲,曾国藩的罪责是难逃的。

二 曾国藩发起洋务运动

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此次会议对此也无大的争论。有的论者说,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造船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

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有的论者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这位论者说,“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因此,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上来说,曾国藩在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指导下所开创的洋务改革运动,对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

曾国藩的外交,过去多少年内一直被简单地认定为是妥协、投降的外交。10多年来,史学界开始提出异议。此次会议论及外交的文章也不少。有的论者说,“人们对曾国藩常用?软弱?、?妥协?、?媚外?、?投降?、?卖国?等责骂之词,未免有欠公允。因为曾国藩的羁縻外交思想,实际上是对强敌权且笼络,争取一个和平环境,速图自强,最终达到御侮的目的。曾国藩能正确地审时度势,知道中外实力悬殊甚大,和列强硬碰,靠武力与之周旋,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贫穷落后、受人欺侮的国家,要生存,要反弱为强,舍此羁縻外交,别无良策。曾国藩的外交方针有四个字:?诚?,推诚相见,?信?,信守和约,?争?,据理力争,?和?,外敦和睦”。至于对天津教案之处理,虽然,曾国藩自己也感到“内疚”,但有的论者指出,这主要不是他个人问题。

在百度百科上这样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

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甚至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如此有分量的人物对曾国藩都作出的高度赞扬,不得不让人不被曾国藩的魅力所折服。在修身齐家治国上都有很高的评价,他善用人才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它的《冰鉴》被认为是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有相当多的论文阐述了曾国藩在文学、史学、军事学、学术观、家教等等方面的成功与局限以及人才观的问题,都很有新意,但未有争论。可见,曾国藩在很多领域都受到很高的评价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也有过,在洋务运动中,人们虽然说他与洋人打交道,还在处理天津教案时惨遭骂名,确实难逃责任。可是从其他方面的评价来说是受到很高的评价的。总之,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有正面的一部分,也有负面的一部分。人们有称他为晚清的“中兴名臣”,也有说他“曾剃头”。而对他作出科学的评价,我们需要从他的各个方面整体来分析,也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才能还以这个争议性的人物一个更真实的本体。

篇三:近代史论文

工商1401赵依 U201415993

谈谈李鸿章的外交真相

晚清权臣李鸿章是中国近代颇具争议的人物。时人说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道。”

毛泽东说晚清政府与李鸿章的关系是“水浅而舟大也。??吾观合肥李氏,是类之矣。”

邓小平在关于香港回归,中英谈判时说,今日的中国政府不是晚清政府,中国的领导人不是李鸿章。

那么李鸿章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物呢?尹平老师在近代史的课堂上曾为我们深入讲解过他对李鸿章的看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认同的。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与其说是英雄推动了历史,不如说是时代造就了英雄。当然,李鸿章还算不上是英雄,但他的确是那个时代的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可以说,没有李鸿章,中国历史也许就会改写。我无法从多角度来把握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因此选择从外交方面来评判李鸿章,并谈谈我对他的看法。

李鸿章是晚清政府的权臣,甲午战败,李鸿章一手建立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他代表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

关条约》之后,遭到了朝野上下的指责,唾骂。尽管有恭亲王奕?为之求情,李鸿章还是被罢免了。适逢俄国新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他们要求清廷重新启用李鸿章。岌岌可危的清政府只得让李鸿章再次出山,出使欧美,试图挽救清政府危机。这次出访,一方面是为了“联络西洋,牵制东洋”,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中国海关进口税收,增加中央财政收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当时情况下,除了李鸿章,清政府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人才可以挑起大梁,进一步可以看出李鸿章在当时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鸿章带着屈辱,带着悲凉,带着求援,带着重负,带着日本暴徒射在脸颊上的子弹,出访沙俄。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代表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俄国获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清政府却增加了无比沉重的负担,后患无穷,而这一切,李鸿章却始料不及。离开俄国,李鸿章又出访了德国。期间,李鸿章参观了主动要求参观了康斯坦丁造船厂,当年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就是该厂制造的。康斯坦丁造船厂的一切沟里他对甲午海战的回忆,想到他曾经引以为傲的铁甲舰从这里出厂,在日倭的枪炮声中沉入大海,李鸿章到底没能止住涌动的泪水。作为一个无比希望中国富强,并为之迫切努力过的七旬老者来说,历史与现实的确对他太过于残忍。

同时,在德国,东西方的“俾斯麦”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李鸿章殷切地向俾斯麦请教国家励精图治的办法,甚至深夜两点拜访俾斯麦。可惜鉴于中西两国国情差异,李鸿章虽然有醍醐灌顶之感,却也

有心无力,未能对中国的现状有任何改变。之后,李鸿章又陆续访问了比利时,法国,英国等国。

令我印象深刻是李鸿章的访美之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面对报纸记者采访时说的话。这一点,尹平老师在课上也重点提到过,并且对李鸿章的说法很赞同。有记者问李鸿章是否赞成妇女接受教育,深受儒学影响的李鸿章能说出“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将适合我们国情的学校引入国内”,我一直认为能重视教育的领导人一定不会让国家走到万劫不复的地步。

李鸿章还提到中国人在美国西部未能获得美国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他感觉愧对同胞,无颜相见,因此选择从加拿大回国。当被问到是否赞成美国报纸介绍到中国去时,李鸿章说出了一番他在国内从来没有说出口的言论“中国伴有报纸,但遗憾的是编辑们秉承政府旨意,不愿讲真想告诉读者,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我们的报纸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
历史近代人物论文两千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061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