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论文1000字有关于生态文明,生态建设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论文1000字有关于生态文明,生态建设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3 09:23:10 | 移动端: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论文1000字有关于生态文明,生态建设

篇一:论人与自然和谐及生态文明建设

民族地区经济和谐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

改革同样是民族地区的发展红利

生态民族理论

中国民族政策的实践与选择

今天我们如何推动民族理论创新和政策实践

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民族社会问题

对如何处理好当前民族关系问题的一点看法

论新时期城市民族关系发展的的态势

自由贸易和产业集聚及其区位分布的变动

渐进中转变——对中国民族政策调整的设想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的整体图景

我国城市少数民族的类型特点研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现状及思考

中国城市民族工作要走创新之路

如何提升民族自治地方公民收入能力

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回顾及展望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及管理机制研究

论民族地区开发利用中少数民族决策参与权

嵌入与融合: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我国民族政策的坚持与调适

省际结合部民族关系与问题研究

论散居民族工作与和谐边疆建构

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路径:“边界跨越”与“文化敏感”

市场经济与民族融合进程

民族地区资源型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动态研究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与公民收入改善的制度约束研究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工业化演进与结构变迁的研究

当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族地区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探讨

论生态民族理论研究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新突破《跨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跨境婚姻与社会稳定研究

资源竟争环境如何影响族群的建构

处理民族问题必须遵循民族发展规律

边疆与边疆民族政策

援彊、援藏

中国民族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之道

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民族关系思想的有关问题

提升民族工作要引入现代治理理论

新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路径

民族工作“四个有利于”标准理论

实现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现实路径

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考

民族地区经济包容性增长

少数民族贫困变动、趋势及对策

民族“心理距离”

民族。乡土领袖。边界

跨国民族

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居住格局及民族关系的调适 2012年十大民族热点问题

“族员”与“公民”

少数民族就业权

民族地区经济和谐发展不均衡及其分解研究

论人与自然和谐及生态文明建设

1. 生态文明的哲思与践行

2. 加强资源生态管理建设美丽中国

3. 环首都经济圈矿产资源生态化开发模式研究

4.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源流与核心

5.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

6. 基于生态补偿的云南矿业发展研究

7. 生态保护建立在低碳消费模式

8. 城市发展生态平衡之路

9. 民族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10.

篇二:76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生态文明建设

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生态文明建设

李佩成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

摘 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本条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既包括第一自然也包括第二自然,人类的任务是使对自然的自觉改造与其规律相符合。以人水关系为例,在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和谐关键是主流。随着人类活动的激化,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突出地表现出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和谐相处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需求。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水和地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面,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重视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应加深理解“报应规律”和“易毁原理”,坚持决策的严肃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三态平衡。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第一自然;第二自然;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2.1;X-0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6995(2013)08-0000-00

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关于“自然”的界定

1.1哲学上广义的理解:自然即世界,即宇宙,或者说自然即客观世界

1.2狭义的理解:自然是指地球上的有机(有生命)界和无机(无生命)界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属于有机界,也可叫生物界;岩石、矿物、水、土和空气等所有无机物都属于无机界。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物质体——自然体通常被称为自然资源;它们所形成的环境被称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3关于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

又有学者将自然分为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

11 本文是根据作者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整理的文章。

收稿日期:2013-07-17

作者简介:李佩成(1935-),男,长安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农业水土工程、水资源与环境及国土整治等方面的研究。

第一自然是指人类尚未扰动或基本没有扰动的“天然自然”或“自在自然” 。

第二自然是指人类活动严重参与的以及人用自己的劳动智慧所创造的第二自然。如灌排系统、种植地、人造林地以及道路、水库等。

因此,我们所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包括第一自然,也包括第二自然。

人类的任务就是要实现这样的状态,人与第一自然及第二自然和谐共处,以便使人类对自然的自觉改造与其规律相符合。

2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主流

以最大的自然——水与人的关系为例,和谐是主流。

“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了水才有了人类,才有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水能滋润作物,为人类提供食粮,提供航运、发电、养鱼等等,这些在物质层面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家所熟知的。

人与自然还存在精神层面的和谐与不和谐。例如水在精神层面上还能陶冶、催生人的精神情操,使人感到愉悦和爽心,这方面可以多说几句:

2.1水能使人激动豪放

奔流、瀑布、喷泉等,或奔腾咆哮,或一泻千里,或一落千丈,令人惊心动魄,焕发激情,李白留下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不朽名句。

2.2水能使人宁静祥和

湖泊、池塘,或清平如镜,水波不兴,或微风细波,荷塘月色,能使人产生宁静、安详的感觉。

西子湖的柔情妩媚钩动了欧阳修的名词:“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2.3水能使人产生幽深思远之感

藏身在苍松翠柏,茂林修竹之间,似明不明,似暗不暗,发人深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幽深情景便使诗人王维产生并不惜春而要秋居山中的人水和谐的情感。

2.4艳丽活泼的水景能拨动人向上的心弦

春日来临,烟波浩淼,天水相连,波光粼粼,帆影点点,春日的鄱阳湖,绚丽多姿的佳境,人居其中,便会感到人间天堂。

2.5水还能启迪人产生奇妙的遐想

例如,身临九寨沟“镜海”,但见“鱼游云里,鸟翔水中”的倒影奇观,眼观高山上的天池都会给人一种天地变幻,扑朔迷离的感受与求真明理的情趣。

2.6水景还能在人的心灵深处影响伦理道德的塑造

水能滋润万物,孜孜不倦,以柔克刚,滴水穿石,不畏强暴,勇往直前??.,都会在

观赏当中使人心灵情操受到陶冶和涤荡。

尤其是一些哺育人类的名川大河,她们的态势常常会在塑造民族精神方面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黄河、长江,她们千万年推沙负重,奔流不息,抚育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她们穿三峡,跃龙门,奔腾咆哮,无所畏惧,感化着中华民族,既有忍辱负重克己奉公的品德,又有顽强拼搏,不畏强暴的精神! 使人感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人水相通,在理念上产生升华,达到深层次的人水和谐。

3随着人类活动的激化,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突出地表现出来

当今,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一个开发资源、开垦土地、改造自然,再造山川秀美的热潮出现在全中国,中国的人类活动在强化,人与自然打交道的程度日趋激烈,伤害自然以及遭受自然报复的事件都在增加。

3.1旱灾

干旱的出现具有不可避免性。由于在人类的农事活动中水土失衡,作物失调,经营不当等原因,常常会因为干旱而导致旱灾。烈日炎炎,禾苗枯焦,旱灾在许多地区成为一种经常性灾害。

旱灾的危害呈现加重趋势。据统计,全国年均受灾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1160万hm增加到1990~2002年的2693.3万hm,因旱灾相应损失的粮食由435万t增加到2734万t。

3.2洪水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洪水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目前,我国1/10的国土面积、5亿人口、5亿亩耕地、100多座大中城市、全国70%的工农业总产值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

3.3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截至2005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每年有50亿t泥沙进入江河湖泊,黄河流域每年入海泥沙量高达16亿t,造成千沟万壑。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也有加重趋势。

3.4滑坡泥石流

随着地下水位上升,水岩(土)力学平衡受到破坏,往往会导致斜坡岩土体失稳,进而引发滑坡灾害。与此同时,由于植被遭到破坏,泥石流灾害也在加重,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

3.5地沉地裂

在不少地区,由于过量地开采和抽排地下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严重的地沉地裂灾难。这种灾害不仅出现在中国,而且美国德克萨斯州和日本广大地区,也因抽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大面积地面下沉和海水浸没。中国一些主要城市地沉塌陷情况

[2] 2[1]22(见表1)。

表1 中国主要城市地面沉降、塌陷情况表

3.6绿洲及河湖萎缩

在干旱地区这种人水不和谐现象常常发生。

3.7污水浊流

2004年在中国的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达不到饮用水源的标准;36.6%的河段水质属于五类、劣五类,其中劣五类达到27.9% 。这种状况至今未获根本的改变,有的地方还在加重。

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经济损失较大。据调查统计,从2001年到2004年,全国共发生水污染事件3988起,平均每年近1000起。黄河流域自1993年以来,发生较大的水污染事故40多起。

3.8渍涝盐碱

我国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盐渍土面积约为8180万hm,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的缺水和地下水灌区(如山东、河北、河南、苏北和安徽)和西北干旱地区(如宁夏和新疆),涉及辽、吉、黑、冀、鲁、豫、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

4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和谐相处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需求

由于上述人与自然存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所以从古到今,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都在教导人们正确处理这两种关系。公元前的战国末期,我国的大思想家荀子便提出“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的天地人系统优化目标,实际上也就是建立和谐社会,造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初期理念。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阶级对抗,以及人与自然的对立,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同本身的和解开避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603页)。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4]2[3]

在人和自然矛盾加剧的形势下,中央作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指示,教育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减少人对自然的破坏和自然对人的报复,力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具有十分深刻的哲理与治国之道。

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要标志

⑴人从主观上尊重和善待自然;

⑵人向自然的索取,不超越自然的可再生能力,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

⑶人对自然的伤害,包括污染和毒化,减少到环境可以容忍的程度,并及时采取补偿和修复措施;

⑷在改造自然中实行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

⑸节约型社会逐步建立;

⑹“天蓝、地绿、山青、水秀、人富”的山川秀美境界逐步实现。

6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1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地认识自然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地认识自然。

6.2正确认识自然,必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重视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对国土部门尤其

必要。

6.3认识自然、认识客观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就是认识论,正确的认识是正确决策的基础。

战略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要防止重大失误,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要从哲学的层面上研究和认识问题。

6.4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水和地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面

6.4.1关于对待水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一号文件),该文件中定义了水是“三生”——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明确了水利的“三不”——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不可分割;具有“三性”——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且关系到“六安”——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中央一号文件对水和水利建设的阐述,正好说明了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面。

6.4.2关于对待地球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创造和建设着,地球就是他们的家和生存的环境。人类对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参与,加快了地质过程,人们把地球的外表即人类强化活动的范围当成为技术

篇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会继续,社会才会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贯彻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可见,生态问题不仅是问题还是难题,本文就是从生态建设的意义、目标、措施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

随着社会否认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我们党创造性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陆地面积112.23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岛岛屿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达165.7平方公里,是优良鱼类、贝类、藻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海明珠和东方夏威夷之称。 然而记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钟到达南澳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桥墩从码头一直排向大陆;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离开码头沿海岸向北,只见一处填海工地上大车在不断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机正在把一棵棵树木连同泥土一块铲起, 这座小山头已被挖掉一半填进了海里。据介绍这个工程需要挖山600亩,填海300亩。沿着环岛公路,记者看到了几处这样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并建设了油库、水泥厂等项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并没有开工使用。 在岛上的后宅镇,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县里在1997年征用了6亩多耕地给海关大楼建了附属设施,又在今年征用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有40余亩耕地),出让给一家公司建北门坑游乐园,使他们几户无地可耕了。 生态文明的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期待和利益的。

新华社7月8日电 近日,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滩工业园附近村民反映工业园区企业长期排放工业污染物,导致工业园周边数十名儿童血铅超标,引起村民恐慌。当地政府部门随即关停12家企业,并组织儿童抽血检验,结果发现仅2人血铅轻微超标。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建设生态文明与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忽视了生态效益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 400 多亿吨 ,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 ,导致全国约有 50 %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 ,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 ,还有 3.6 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在实行环境统计的 300 个城市中 ,70 %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 20 亿亩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1/ 6 ,涉及近千个县。此外 ,还有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 ,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因此 ,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建设生态文明 ,凸显我党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执政理念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是人本主义的温情宣言。生态文明的主旨是“绿色价值观”,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一是把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在分析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 一些地方单纯追求GDP 的畸形发展观 ,是各级官员扭曲的政绩观 ,是以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实践证明 ,单纯追求 GDP增长指标是片面的 ,它没有估量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而且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没有前途 ,GDP 的增长也难以为继 ,最终%d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论文1000字有关于生态文明,生态建设》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06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