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长恨歌论文一千字

长恨歌论文一千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3 11:34:55 | 移动端:长恨歌论文一千字

篇一:《长恨歌》诗意论文

《长恨歌》诗意论文

摘 要:如果诗中写的唐杨爱情真的那么缠绵、那么“天长地久”的话,那只能说明唐明皇至死都对自己重色轻国未悔过,那是不是也说明他作为国君,有点抓小舍大了呢?这与孟子所倡导的“舍生取义”的传统优秀民族精神是不是有点相悖呢?这是不是不仅仅引起了诗人之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还会引起千百年来亿万读者“恨”无止休呢?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早在作者生前,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可见白居易的七言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与《琵琶行》流传有多广了。

可一直以来,人们对长恨歌的理解存在着不少分歧,一般的编者

篇二:关于长恨歌的论文

浅谈《长恨歌》

经济学与商务管理系

10国贸三班

黄泳嫦

101042106

内容摘要:从古至今,后人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讽喻诗,有的人认为是赞颂爱情诗,还有的人认为是双重说。本人综合分析作者白居易背景和对《长恨歌》中的人物李隆基与杨贵妃的分析,肯定《长恨歌》以抒情为主,用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寄托表达作者自身爱情故事的感情。

关键词:长恨歌 李隆基 杨贵妃

《长恨歌》是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游仙游寺时候,有感于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当时他们偶然间谈到了李隆基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即兴写一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全诗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杨贵妃进宫。开篇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意思说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想要找一位绝代佳人。这句话为下文杨贵妃的出现作了铺垫,同时也为下文他们的爱情故事埋下伏笔。第二部分是写杨贵妃得宠。“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简洁生动地把李隆基与杨贵妃相遇、相爱的过程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写出了作为皇帝的李隆基对杨贵妃的专一与宠爱。这一部分也描写了杨贵妃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利用裙带关系使得“姊妹弟兄皆列土”。第三部分就是写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作者在这一部分有意淡出李隆基因终日沉浸在酒色当中而导致安史之乱。描写了安史之乱后,李隆基兵马仓皇逃走,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也写出了李隆基在杨贵妃死后对她无尽的思念。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主要写杨贵妃死后成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杨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仙子形象出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地表达出自己对李隆基的绵绵爱意和思念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渲染了两人之间难以忘怀,无法排遣的深切思念。所以,后三部分集中歌颂李隆基与杨贵妃死别后,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念念不忘,表现了他们之间坚贞的生死不渝的爱情。从

人间到天上,把爱写得淋漓尽致,再以“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突出了“长恨”的隐晦含义。尽管前两部分作者把二人写得有点“政治化”,即写李隆基荒淫误国导致政治上的悲剧。但这些只是占全诗小部分,而且有些史实明显是作者特意淡化的。从全篇来看,作者主要是写李隆基与杨贵妃感人悲壮的爱情故事,并无政治思想在内,即作者只谈风情,不谈政治。

为什么这样说?这要从两部分去说明。

从人物形象来讲,诗中的杨贵妃是忠于山盟海誓的魅力仙子形象,没有讽刺之意,与政治无关;李隆基是一个念怀旧情的伤心天子。而历史上的杨贵妃是身体肥胖,怕热,嗜荔枝,天性聪颖,善解人意,能舞的美丽女子;李隆基在执政前期,任人唯贤,开明大肚;执政后期,比较昏庸亲信谗言,迷恋酒色。另一方面从内容真假来看,一是真有其人,真有其事,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确是相爱过的。但是,杨贵妃进宫与历史不符,历史上的杨贵妃是进宫其实是政治的牺牲品,是可以安排在李隆基身边的。其次,古代皇帝皆“无情”,李隆基只专一于杨贵妃是不可能的。再者,兵变后杨贵妃是真的死了吗?最后,招魂一事不可信。那么,为什么作者要把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理想化,把他们之间的爱情写得如此坚贞不渝呢?这就要联系作者白居易背景了。

白居易早期与湘灵青梅竹马,形影不离,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的《邻女》一诗中,“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赞美了湘灵美得像仙子一样,好得在人间再也找不到像她这么好的人,表

达了自己对湘灵浓浓的爱意。但是,当他们谈及结婚时,被白居易的母亲狠狠拒绝了。后来,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白居易被逼和别的女人结婚了,但是还忘不了湘灵。后来白居易遇上了40岁还未结婚的湘灵。湘灵忠于自己,终身未嫁,使得白居易痛心疾首。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湘灵不知去向,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也就到此为止。白居易对于与湘灵之间的爱情故事中的“恨”折射在《长恨歌》里面,这大概也是白居易为什么把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理想化的原因吧。因为如果白居易是讽喻李隆基与杨贵妃的话,不用那么多篇幅写他们死别后的无穷思念和故意掩盖一些史实。我相信白居易在途中闻听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友人提议下创作《长恨歌》时,同时也掺杂着自己与湘灵之间的爱情故事。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长恨歌》不是一首讽喻诗,而是一首赞颂爱情的诗。白居易是用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躯壳,寄托传达自己与湘灵之间的爱情,赞颂湘灵对自己坚贞不渝的爱情!

参考文献:

1.孙小兰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渭滨区马营镇旭光小学

2.云豫龙 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3.蒙曼教授百家讲坛 长恨歌

篇三:《长恨歌》论文

浅析《长恨歌》

摘要:《长恨歌》是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本文从文本结构出发,从表层、中层和深层结构分析《长恨歌》,从中得出深层的意蕴。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文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07-01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著名作品,与《琵琶行》并称“白诗双璧”,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人称颂的长篇叙事诗之一,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一”,本文将从文本结构来浅析《长恨歌》。因为文本是一个立体的结构,所以我们可以把《长恨歌》的文本分为三个层面来分析,即: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长恨歌》文本的表层结构指的是时间、空间的转移。据此,我们可以将全诗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时间是“安史之乱”以前,空间是长安。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为杨氏所动,好色、求色,并最终得到了杨氏。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肠断声”,时间是“安史之乱”中,空间是玄宗“幸蜀”的途中。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第三部分,从“天旋日转回龙驭”至全诗结束,时间是初步平乱之后,空间是长安。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


长恨歌论文一千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11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