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地域文化论文3000字

地域文化论文3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5 10:26:35 | 移动端:地域文化论文3000字

篇一: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

分校(工作站) 商洛分校

专 业15秋法学本科

学 号1361001260550

学生姓名刘宗汶

2015 年12月

陕西地域文化

摘要

说起陕西那则是山川壮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曾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陕西有中国人最为自豪和珍贵的记忆,陕西有无数的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在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

关键词:陕西中华文明地域文化 民族文化 传承

一、 概述

陕西,古为雍州、梁州之地,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纵贯南北、连通东西。陕西简称“陕”或“秦”。“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峡区主要在这一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民风乡土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三秦”一般从陕西地地理特征来划分,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

二、 陕西文化的地域结构划分

(一)、陕西的地域结构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中即四关之中,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秦岭和黄 河地天然屏障,关中地腹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建都理想之所。关于关中地区的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

印证的。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关于陕南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三、 陕西文化的历史渊源

(一)、先秦文化

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受到了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乡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乡土及生产习俗的发展

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乡土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乡土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乡土大观。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

并值得深入体味的。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四、 陕西文化现状

(一)、陕西文化资源特色

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

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2、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

陕西乡土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3、陕西乡土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陕西乡土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乡土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二) 、陕西文化的景观特色

1、戏曲文化景观

戏剧种类繁多,除了著名秦腔戏外,还有一些地方戏,比如说眉户,花鼓戏,紫阳民歌,延安秧歌剧等等。

2、工艺美术景观

剪纸俗称窗花,它保留了黄河流域古老的文化传统,渗透了这里人民的纯朴与勤劳,因而形成了古朴粗犷,简明茁壮的独特艺术风格。

3、节庆习俗景观

节庆在我国北方大多相近,为婚丧孝敬有些特色。自己有幸参加了一场葬礼,亲眼目睹了别具特色的一幕幕场景,有火居道士主持葬礼,并有唱孝歌,打丧鼓等等习俗。

4、 起居饮食风俗

虽然陕菜不是八大菜系之一,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特有的饮食品种繁多,比如说我吃过的印象比较深的:西安羊肉泡馍,岐山哨子面,汉中热米皮,潼关肉夹馍。

3、 陕西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不够,相应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传承保护机制

我们都知道乡土文化属于再生资源,其存在形式是多样的,且自我保护的能力非常弱,随着它赖以生存的不论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变了,它可能会很快灭亡,在这里,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乡土文化得不到及时保护,必然就会遭到损害和破坏。

其次虽然有一些法律法规但还是不健全,没有细化,在某些方面或者角度上还是空白,仍待完善。

最后,保护机制不是很健全。像对一些文物的保护,条件如场所,人为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缺乏。像一些特殊技艺现在会的人并不是很多。

(二)、宏观投入不正确,忽略了旅游者的基本要求,造成资金浪费

像乡土旅游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体验为主要目的的,说体验就要真正体验起来,要劳动,要做真真实实的农民干的活,要从心底里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快乐。像我去过的一些农家乐,住的是平常的水泥钢筋房,还说要体验一下住窑洞的感觉,根本不给机会呀,没有让旅游者体会到农村特有的东西,农民的品质等等。

(三)、脱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陋俗略有明显,应取精华去糟粕

乡土文化中,有健康的元素也有一些不良的陋习,在这里我发现了有些地方还是相当信奉迷信之类的说法,这样特别不利于当地人文明意识的培养以及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四)、文化资源开发有些滞后,缺乏创新,没有形成品牌。

像一些民间工艺品,在当地人眼中一文不值,因为他们看厌了看烦了,多少年来都是一个样,比如说刺绣,很多妇女都会,但能做到精品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几十年都不曾改变,产品质量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更无法形成品牌,这样就缺乏销售渠道,仍然是自产自销,品牌经营意识相当淡薄。

4、 陕西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

篇二:《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年 月

陕北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见

摘要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依山傍水,龙蟠虎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有华夏、东夷、苗蛮、匈奴、契丹、鲜卑等上百个民族在这里征战、居住,因此,陕北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使得其饮食文化与关中地区即代表陕西风格的关中饮食文化有很大区别,常说的陕西八大怪主要指关中饮食,而陕北的饮食习惯另有特色之处,它属于草原文化过度带,饮食带有满蒙风味和关中风味。

关键词:小米山羊肉荞面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陕北人胸膛星有游牧民族的热血在澎拜.饮食习惯有游牧遗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逢年过节更是如此。

一、 安塞小米

安塞小米,陕西省安塞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延安安塞小米久负盛名,先秦、西汉军屯时期,便有大面积种植,有鲍家营、谭家营、东营、冯家营等屯军垦荒要地。隋唐宋元,农牧杂柔,时农时牧,农业受限,但谷子始终是当时农牧民的大宗粮食作物。明清时期,农耕再兴,农牧携伴同行,耕作农业得到全面发展,谷类作物不仅种植面积广阔,而且品种更加齐全。据民国安塞县志记载:“安塞境内宜粟,他郡不及,其米淅之汁为脂。其种有龙爪、狼尾、猪粪、竹叶青、马拖韁、焦泥黄、大期限、小期限、红小料等。”1935年安塞解放后,陕甘宁边区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鼓励垦荒,“小米加步抢”打破了-的经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小米随着全国解放而享誉四海,闻名遐迩。解放后,小米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0万亩左右,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单产逐年提高,亩产由1949年的25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300公斤,总产也由1949年的318万公斤增加到2010年的800多万公斤。延安安塞小米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高。安塞小米色泽金黄,颗粒浑圆,晶莹明亮,粘糯芳香,油脂丰富,久贮不变,平均含蛋白质13.46%,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全国为12.4%)。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平均含脂肪4.5%,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含量的85%,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其粗纤维含量在几种

主要粮食作物中最低。 2008年,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安塞小米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小米可蒸、可煮,熬成粥.黄香柔滑、粘糊性强、回味悠长,喝之满口泛香。可滋阴补虚,民间有“养人”之说,足老幼、孕妇最喜益的食品。近年来.经过科学改良的“安塞小米”更是米中佳品。用小米酿制的米酒香醇可口,称为陕北的一大饮食特色。陕北酒曲道:“烧酒本是糜子水.先软略膊后软腿”。根据配料及酿制工艺不同,分为黄酒,糖酒、清洒、稠酒等多种。米酒具有黄米的米香味,色泽黄亮。酸甜适口,口味绵醇。曲香悠长,营养丰富,消腻暖胃,老少成宜。多于冷天制作。可作药引及料酒。

二、 陕北山羊肉

羊肉作为北方民族的传统饮食,其实并不稀奇。而陕北山羊肉之所以如此影响深远,有坊间皆碑,自有其与众不同之处。陕北地处黄土高原。海拔较高,常年雨水稀少.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致使地表植物生长周期长,耐寒抗旱.适应性较强。而在黄土高原沟壑之间成长的山羊。生性好动.活动量大.所食杂草.均为无污染、无公害的天然伺草。它们尤其喜食一种俗称。百里香”的地椒香草.这种草随处可见.营养特别丰富。冈此该地所产的山羊肉肉质鲜美,脂肪含量少,食用时香而不膻,肥而不腻,是其他地域和种类的羊肉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属于纯正的天然绿色食品。“养面和烙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炖羊肉~手拿羊肉怀揣糕跟上哥哥走”——这些歌咀所唱颂的。既反映出人们对羊肉的独特喜爱,同时也阐述了羊肉的基本食法。在陕北山羊肉系列食品中.尤以清炖带骨羊肉深受人们欢迎。选用优质成年羊羯子肉,用凉水漂洗干净后,将肉连骨剁为大块下入冷水铁锅内,先行旺火加热.略加搅拌,待烧开后撇去表面浮沫,再致中火炖制同时下调料包。当羊肉炖至5成熟时始放盐,随后改小火慢炖。直至肉烂即可。这一工序。一般需要3—4小时之久。如此独到的烹制工艺,使得陕北山羊肉出锅后肉烂汤纯.清香四溢.闻之令人口舌佳津,垂涎三尺,这一传统美食也便随之声誉远播,交口称颂。这种羊肉除食肉外,还可品汤。汤中营养充足,还派作泡馍、泡米饭.加汤羊肉面条、烩羊汤麻食等数种功用,叮谓一举多得,兼收并蓄。在陕北地区,山羊肉在饮食领域中地位昂贵,平时家里来了宾客亲友。人们往往把羊肉招待当作最高规格和礼仪。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甚至还将其作为相互馈赠的最佳礼品。

三、 荞面

荞面是由养麦磨制而成的一种面粉,荞麦在陕北地区广泛种植,因荞麦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微量无紊比一般谷物丰富.而且含有丰富膳食纤维.是一般精制大米的lO倍,所以荞面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是现代最后大众欢迎的健康食品之一,由于其含糖量低,长期实用,能够降低血糖。荞面有多种吃法,在陕北荞面是一道家常便饭。

(一) 荞面饴铬

先把莽面用淡碱水和好,然后用一种专门做河漏的工具一河漏(饴铬)床子,把荞面团压成长条,下入锅中煮熟,加蒜末、香油、醋等佐料即可食用,如果你有点感冒鼻子不通,加点芥末,那就太香了。特点:面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冬可热吃,夏可凉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

(二) 荞面碗坨

将荞面用温水和成面团。放入盆内.然后用手蘸水反复揉搓。揉匀后再蘸水揉搓,直到拽起能吊成线时,舀入碗中。上笼蒸熟,取出后在凉水中冰凉。养麦糁子制法。将养麦糁子放人盆内.洒凉水少许。浸渗约卜分钟.倒在案L擀成茸,再放入盆内,逐浙加入凉水。用拳头搋成糊状,用细箩过滤(面糊稀稠以能挂在勺子上为度).倒人碗内.入笼旺火蒸十分钟,用筷子搅动几下,再蒸十分钟左右即熟.出笼晾凉。食用时用刀将碗团切成长薄片,盛入碗内。调入用麻籽油炒过的葱花及芝麻酱、生姜米、精盐、酱油、食醋.芥末、蒜泥、油泼辣子。如再能加点麻辣猪肝味道则更佳”。在诸多的养面食品中,碗坨有着鲜明的特色。筋软耐嚼,香醇可口,百吃不厌,常吃常新。

参考文献:

1、袁占钊,姚正宽.古朴的陕北民俗文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尚存义,陕北风味小吃,陕西科技出版社,1987年.

3、朱合作,陕北饮食文化,m.陕北。2008年第1期.

4、冯富建,陕北饮食,中国作家网,2010年第5期.

5、李毅,陕北饮食文化开发与浅析,企业经济,2012年09期

6、安庆丰,安塞县志,民国3年(1914年)

7、安塞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塞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

篇三:地域文化论文

论陕西饮食文化

摘 要: 从人类诞生以来,饮食的发展就一直推动着人类进化步伐的前进,人

类社会的进步又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至今,中国饮食文化已有八千余年历史,古老的饮食文化创造了中国的史前文明,并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了现代营养饮食新阶段。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明的瑰宝之一。而陕西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又风韵独特,本文将通过对陕西饮食习惯和文化的研究,运用现代营养学的眼光对其进行粗浅地分析,为促进中国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关键词: 美食佳肴陕西八大怪辣子汤面

陕西,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盛产小麦,再加上陕西人久而久之形成的踏实本分的性格特质,所以面食成为陕西人的主要饮食。陕西,这个地处中国西部,依托秦岭资源,自古就是风水宝地,这里的饮食文化自然就是中华文明和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饮食文化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大致可分为关中、陕北、陕南3个不同分支流派,其中以关中饮食文化最为著名。被誉为“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饮食相对较简单,多面食,少蔬菜,故而形成了颇具特色、影响甚大的面食特产,包括西安的牛羊肉泡馍、面皮、肉夹馍、窝窝面等数以千计种类的面食做法和吃法。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大物博,因此就产生了许多“怪”现象。“陕西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就很有特色。众所周知,陕西小吃有着千年绵长历史,且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和继承历代小吃之技艺,因而其以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品味陕西名小吃,就是品味陕西古老文化。同时,陕西关中回族的饮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样,且很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韵。经过数千年发展,关中回族饮

食形成了以下特点:喜食种类各异的面食,喜食牛羊肉等食物,对甜食有所偏爱,饮食习惯渐渐与关中地区乃至大部分地区汉族相类似。陕西地处中国腹地,横联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烹饪历史悠久,饮食风尚特色突出,既有黄土高原般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者的秀丽。如关中地区著名的石子馍就葆有先民石烹遗风;史载“黄帝作釜甑”“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据考证,岐山臊子面就始于西周“余”之礼。陕西烹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由此可见一斑。这里也创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项之最,如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美味佳肴系列,叫做“八珍”,首创在建都于陕西的西周王朝,至今我们仍以“八珍”作为一切美味佳肴的统称;中国烹饪界公认的厨祖伊尹是陕西合阳人,最早的烹饪理论典籍《吕氏春秋?本味篇》成书于秦王朝,是伊尹与商汤关于烹饪理论与治国方略的谈话;中国最豪华、最奢侈的宴席是唐时的“烧尾宴”;唐朝时,有名气和影响较大的宴席达数十种,如“曲江游宴”等。

陕西人以面食为主食,而面食中又以面条最为有名,面条种类近千种。俗话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就从侧面反映了陕西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喜吃面条。陕西人吃面几乎就不用菜,在面里泼上点油泼辣子就狼吞虎咽。除此之外,陕西面食还有关中八大怪中的锅盔,蒸饼、烙饼、花馍等面食也较为常见。五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里,关中人在面食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创造的面食种类最多,如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著称的岐山宽汤面,薄如纸、细如线、缠绕著头、形似丝线疙瘩儿的三元疙瘩面,以及油泼面、炉齿面、杂酱面等。

在菜肴方面,陕西菜作为一个统称,包括了关中菜、陕南菜、陕北菜三部分%a
地域文化论文3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286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