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我心中的杜甫2000字论文

我心中的杜甫2000字论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5 10:32:35 | 移动端:我心中的杜甫2000字论文

篇一:关于杜甫的论文

杜甫诗“沉郁顿挫”之再探

杨童环宇

文学与新闻学院 语文教育 10260434

【摘要】:“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没错,这句诗描写的就是我国唐代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圣——杜甫。说起杜甫的诗,没有人不知道他诗中的写实手法,以及杜诗的“史诗”性质。“沉郁顿挫”更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说,“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岐及也。”那么,是什么造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写实风格?他的生平造就了他的思想,思想体现风格,风格展示了他的成就和艺术特点。

【关键词】:杜甫沉郁顿挫 生平思想 体现 影响

“沉郁顿挫”,本意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沉郁,指诗歌内容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多对诗词文章的内在的思想和情感而言。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多是对诗词文章的语言和篇章结构而言。“沉郁顿挫”在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他诗歌的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家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

【1】利或任情奔放。

杜甫是唐代社会转折时期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他前半生是在盛唐度过的,深受盛唐文化的熏陶,在他身上可以看见盛唐士人开阔的胸襟;放荡不羁的精神。可安史之乱来临,他的后半生历经战乱、四处漂泊,对战乱中百姓颠沛流离,受苦受难的生活有着实际的深刻的体验。正是历经了这种战乱沧桑,他的诗风趋于沉郁顿挫,写实风格突出。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之前对其生平,思想,作品及艺术风格都有一

定的了解。以前对我来说,对杜甫的了解是片面的。知道杜甫的诗中体现最多反映民生疾苦,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以及忧国忧民的爱民思想。原因就是因为他历经安史之乱。之后,经过对他生平的进一步了解,他诗歌的再次细细评读,才发掘一点深意。那么到底他有哪些成就他风格的社会经历,其风格在杜诗中有哪些体现以及其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都没有探究过。所以我现在就来探探其中的深意。

一、 杜甫的生平思想

我们很早学习杜甫的诗就背过这样一段话,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因为他曾在长安南县的少陵居住过,所以世称杜少陵;又因他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又称杜工部。这是杜甫最基本的资料。杜甫他是出生于一个世家,家里世代“奉儒守官”,父辈世代为官,母亲也是豪门闺秀。这样一个家庭注定杜甫一出生就有享受的特权。他可以不纳租税,不服兵役,就使得杜甫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随心所欲。杜甫喜欢作诗,十三四岁以前,杜甫基本上是在读书和漫游中度过的。谁不年少而轻狂?将近十年的漫游,杜甫南下吴越,又北游齐赵,逍遥不羁又满怀一个少年的雄心壮志与抱负。充满着青春激昂的格调,好似他诗《房兵曹胡马诗》中所著,“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是他游山玩水,畅阔天地的胸襟开放的豪情的体现。再如我们熟知的《望岳》中最脍炙人口的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年少杜甫的心志,豪放的霸气,更有入仕为国效力的心情的雏影。因为要想“一览纵山小”就先的爬上那座高峰。雄伟的气魄丝毫不下与李白。后与李白相识后曾一同寻仙访道,共同在梁、宋一代有狂放的豪侠之游。这时的杜甫充满着对人生未来美好的规划与理想。社会繁荣昌盛,一切欣欣向荣,人生更是没有苦难与磨砺。更不知繁华奢靡背后掩藏的危机。所以,这时的安宁、繁荣、美好与后来杜甫经历的残酷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落差冲击着杜甫的视觉与入仕后悄然变化的心理认知,为其主要创作风格的形成悄悄埋下了伏笔。

杜甫少年时的志存高远在奸相李林甫的操作下成了一个虚幻的肥皂泡。天宝六载,三十四岁的杜甫应了唐玄宗的应试之诏,信心满满的希望做官为民,实现年少时的理想。但李林甫使这次的考试成为了一场骗局,对自视甚高,又没有社

会阅历的杜甫是认生中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困守长安,以求入仕的机会,丰富的学识希望得到很好的运用。但是在杜甫刚刚到达长安不久,又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了杜甫面前,他的父亲去世了,生活一下就变得困苦起来,以至“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在困居长安的十年中,他不得不去跑官,奔走权贵之间,作诗投赠,乞求引见,但是没什么效果,甚至多次直接向唐玄宗献赋,希望文采受到重视以谋求一官半职,直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一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卑微管职,而且已到安史之乱爆发前夕了。穷困潦倒的生活让他体会到下层人民养家糊

【2】口的不易,真真是“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安史之乱”后,叛军很快就攻破潼关,杜甫随逃难的人群准备投奔唐肃宗,可半路被叛军抓获,在长安过了八个月的俘虏生活,国仇家恨使得他的头发都变白了。至德二载三月,他写下了著名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城中春色依旧,但物是人非,山河破碎的描写以及对家人思念的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国破家碎的现实的忧心,以及对亲人迫切的思念。更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千千万万在战争中与家人分离的人们心里急切的担忧。这一年四月,杜甫逃出了长安,冒着生命危险到达凤翔,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可是也许杜甫就不是做官的命,不久就因为上疏申救房琯而触犯了肃宗。这年九月,在收服长安后杜甫于第二年坐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因在路上目睹百姓国破家亡的惨剧,又逢关中大旱,饥荒严重,是他放弃了在华州的职务,前往泰州,从此远离了长安。著名的“三吏”、“三别”也是之一时期写下的。到了泰州后,生活无着落,杜甫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艰苦的漂泊的日子。投靠朋友,在一个朋友那住一段时间又离开,成都著名的杜甫草堂就是他在严武等人的接济下盖的一个草屋。夏天炎热无比,冬天又寒冷凄凉。但就是在这样艰苦无比的情况下,杜甫也是心系人民,希望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证明杜甫的这种思想,“自经战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一时期期间他又任了一个官职,但还是不到半年就就辞去了职务,不知是因为对社会现实的绝望还是因为年少的抱负不可能再得以实现。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基本都是在漂泊艰苦与痛苦中度过的。大历三年杜甫一身

病痛都还为国家战事不利而流泪。他到潭州寻找友人,找到是友人又已去,身心疲惫的杜甫再也经不起漂泊,死在了漂流于湘江的船上。他悲惨艰苦的社会经历,为他沉郁的情感思想连接了波动读着心弦的丝线。

而杜甫的思想中有比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以社稷为重是他念民生疾苦的出发点。因此天宝末年朝中的竞尚奢侈是他深感不快,他学魏征直言讽谏,大胆议论,并用诗歌表达了对皇帝过错的批判。他进思尽忠,思退补过,即使被贬亦终身无一言怨怼君上,这是他被称为“诗圣”的重要因素。在他的诗里,一方面对当代政治无情的诅咒,一方面又掺杂歌颂君王的诗句,思君与爱国情怀交织在一起。対社稷与人民的关切是他“忠君”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他的思想并不限于一宗一派,他与道教和佛教之人亦有来往,但这仅是他思想的一个次要方面。

二、 “沉郁顿挫”风格在杜诗中有哪些体现?

杜甫的悲愤是深沉的,也是深广的。《登高》就是杜甫的身世之感与时事之慨的结合, 是个人情感与大众命运的表现,是一己之荣辱与国家之兴亡的合奏! 这就是杜诗的可贵之处。杜甫从不局限于个人生活情感的小圈子,而是紧密地将个体的悲忧和时代的悲剧绾结在一起,使之集于一诗、一联、 一句,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忧愤浓郁,浩瀚深沉所带来的美学享受。就拿《登高》来说吧,前两联对夔州三峡秋季典型景物的描写就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而“万里悲秋常做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则层层递进勾勒出人生八重之可悲。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集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种种悲苦,无限愁情在短短的十四个字中展露无遗,其心情何其沉痛!悲愤何其浩瀚!兼之年之将暮,连派遣愁绪的唯一凭借——酒也不能喝了,又何其无奈!沉郁的情感反复低回,萦绕于作者和读者的心间。

杜甫诗歌音调铿锵浏亮,节奏顿挫变化。《登高》也是其突出代表。《登高》四联皆押韵,八句都对仗,读来朗朗上口,又觉摇曳多姿,甚至不觉它对仗工整的特点。在无边落木的萧萧声中,在不尽长江的滚滚声中,诗歌情感的节奏急转直下,“八悲”喷涌而出。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贵含蓄。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

《登高》前两联写景,选取了一系列壮阔而萧索的景象,奠定了令人感伤的基调,也突出了后两联中孤独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由写景而抒情,层层递进,点出八悲,情感的抒发已经淋漓尽致。而作者并未将情感一泻而尽,而是以“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结尾,将喷涌而出的悲情“顿挫”而住,让它在诗人心中回荡,也令读者为作者心中难以排遣的愁、恨而咂摸再三。情感表现得既淋漓尽致又含蓄、深厚,很好地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人有意识地对即将奔涌而出的感情的洪流,加以了理智的控制,使其平静地、缓缓地、无声地流淌,但却韵味绵长。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而就因杜甫诗体现的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以及他诗歌的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的特点,铸就了他沉郁的风格。比如这种风格杰出的代表作除了上说的《登高》之外,还有《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

再加之其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杜甫对五律的把握已到了非常纯熟、运用自如的程度,不但韵律精细且诗境浑成而多变化,有意境壮阔忽转为凄凉的,也有气象巍峨转为情景细致婉约的,做到了不拘一格。

杜甫的诗对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总的来说就是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面引进到律诗里来,形成律诗强大的生命活力,并于晚年致力于近体抒情诗形式的探讨,力图创造律诗独特的语言和境界。为了更完美的表达诗意,他往往改变七律的格调和语序,齐高明之处在于他能严格的遵守格律而多变化,使格律这一固定的形式有了活跃的生命力。如《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等。创立了一种与其沉郁顿挫风格一致的绝句新风貌。

三、该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贡献,给后世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的人们,包括许多杰出的古典诗人在内,莫不向他拜倒,把他的诗歌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同时,历代还出现了许多搜集、注解和研究杜诗的著名学者或选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诗人,曾经像杜甫拥有这样多的追随者。如果把杜甫的所有影响都说出来,几乎要涉及唐代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部历史。这里,仅

篇二:我心中的杜甫

我心中的杜甫

著名的唐代诗人杜甫,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的功成名就,但是他却有不为人之道的一面。杜甫一生都很穷困潦倒,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但是我心中的杜甫是,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是善良的,是乐观的,更带有一丝狂气。 杜甫一生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他一生都很贫苦,正直壮年44岁时爆发了安史之乱他也就被关入狱中,因他的诗名很小所以逃了出来,就在连他自己的自顾不暇的时候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千古名篇。这种危急时刻,他担忧的还是皇帝,并去找在外逃亡的唐肃宗,被封小官后因不了解官场的利害关系被贬。终因俸禄太少弃官游荡于四川,收朋友的接济,盖了一间小屋,当自己的草屋顶被风刮走后,他不但不悲伤反而更为天下苍生着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总是这样推己及人,而这样的气魄无人能比。

杜甫更是善良的。在他的房屋前,他发现有一个老夫人总是打他家门前的枣,当时并没有阻止,而是感慨人民生活的苦闷。当他把自己的房子交给别人时,那人要去阻止老妇人,被杜甫拦下,杜甫大度的说这样也不会影响自己,那个老妇人没有丈夫没有儿女,及帮帮她吧。说完又感慨社会上老百姓的生活苦闷,不能吃饱穿暖,即使他自己也是贫困潦倒,身无分文。

杜甫这一生更是乐观的,他并没有被贫困击倒,反而更加乐观更加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在四川时被朋友接济,他并没有觉得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反而写出“但有故人供禄米,余生此外更何求。”的“狂”诗句。杜甫很乐观,从不会想要轻生。

杜甫也是一个“狂人”,因与李白打交道也沾染一丝狂气。当他登上泰山山顶时,俯瞰世间万物是更是感慨万分,更加疯狂,于是写出了“狂”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然而这样忧国忧民乐观善良的唐代诗人仅仅活了59岁,就连他逝世时也是相当悲凉,他客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就这样漂泊凄惨的过完了短暂的一生。这就是我心中的杜甫,他忠君报国,他忧国忧民,他善良乐观,他依然带着一丝狂气,这样的杜甫我欣赏!

篇三:我心中的杜甫

我心中的杜甫

我走过泰山脚下,抬头看见东岳之巅上正站着一位面容清瘦的书生,他那坚毅的目光俯视着群峰,好像在告诉世人自己将用其毕生的才华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渐行渐远,我听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句在身后空谷传响??我又来到破败的长安城下,看来连年的战火已然磨尽了他的风华,原本消瘦的身躯使之更显憔悴,他载满着“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愁,叹息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无奈,独倚西楼??最后我驻足茅屋边,原来,穷苦与疾病不断侵蚀着他的肉体却从未冷却他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炙热情怀,我听到了,听到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嘴里还念叨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杜甫,我心中的诗圣。

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波澜老成,其悲愤之情咏至嘴边又突然咽下,如此循环往复,是诗歌宛如一杯美酒那样醇香。他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川,热爱人民,在思想上,杜甫嫉恶如仇,他藐视封建官场上的相互斗争,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穷苦人民,甚至甘愿为这些穷苦的百姓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我喜欢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者辛苦的盖起了自己的茅草屋,却被肆无忌惮的秋风吹走了,邻家的儿童也仿佛欺负作者,竟然当着作者的面将他的茅草抱走了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

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作者希望天下的有识之士都能有一个好的环境读书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还喜欢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在杜甫有名的“三吏”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首先对差役这一形象地塑造采用了空白艺术。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了“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到“幕后”,对老妇则是用了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呢,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这首诗通过石壕吏的捉人反映了封建统治的残暴,但是比较刻意的表露“安史之乱”人们生活的痛苦。作者看到了人们人民的苦难,并对他们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和愤慨,同时作者又不能反对“安史之乱”,因为这场站乱不平息,人民就会永远生活在困苦中。这样的矛盾的思想在杜甫其他的诗中也有体现。

对于杜甫和李白之间的友谊,我一直是比较欣赏的,从《春日忆李白》之中,可以看出他们感情的深厚。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说到杜甫就不得不说他的《望岳》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尽管全诗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声调未按规定顺序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所以历代选本都归入“五言古诗”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
我心中的杜甫2000字论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29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