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关于自杀的论文2000字

关于自杀的论文2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5 11:25:09 | 移动端:关于自杀的论文2000字

篇一: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论文

新闻传播学院10广电一班

柏文静

10040105

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摘要:近些年,有关大学生自杀的报道层出不穷,原因也各不相同,大学生是社会的知识阶层,对国家知识构建和人文建设做出贡献,可以说是栋梁之才,为什么一些年轻有为的大学生会选择早早的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在国家和社会最需要他们的时候选择逃避,他们的自杀根本原因是什么,当今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在面临着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障碍,在社会大潮流的走向中他们背道而驰的社会原因又是什么?本文将针对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学生自杀的现象,试图从社会原因及个人因素方面进行分析。

案例一:2006年4月21日,湖南衡阳南华大学一男生刺死同学后跳楼身亡。 案例二:2009年2月18日 一北外英语系女研究生被人发现在海淀区法华寺路一酒店内死亡。酒店人员称,该北外女生前日下午入住,系深圳人。警方依据现场情况推断,女生系自杀。同日,民办南华工商学院的一名女生从宿舍10楼跳楼身亡。据称,这名学生还是学生干部,并且已经找到工作,从遗书上看是因为工作不开心,并伴有头晕、失眠等症状,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案例三:2010年8月27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即将升入大四的学生卢某,因沉溺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所修学分不够,他只能留级继续在南航江宁校区修读。因为羞于让父母在留级手续上签字,卢某在江宁区将军路上锦江之星宾馆跳楼身亡。

案例四:2011年1月9日,身患白血病的即墨学生刁旭亮高考结束,被青岛一所大学录取,当准备到学校报名时,病情突然加重,不得不住进青岛的医院。因不忍拖累父母,在医院治疗期间,用水果刀刺进喉咙试图自杀。幸亏家人及时发现,经抢救才保住他的性命。记者采访了解到,刁旭亮家住偏远农村,家庭十分困难,为了治病,目前家人已经负债20多万。

案例五:2011年3月23日,海南大学大三年级的学生杨某留下3封遗书后,从海悦国际大厦C栋12层跳下,摔到3楼的天台后身亡。据警方初步认定,杨某患有抑郁症,一直都在服用药物治疗。3月23日,杨某没来参加学校组织的

考试,后来大家才得知他带着白酒,留下三封给家人的遗书后跳楼自杀。

从以上五个大学生自杀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自杀前都曾遇到过各种问题和障碍,这些问题在他们看来可能是不可逾越的,案例一中,该男生可能因愤怒等原因,伴随着失望而带来的一切情绪,把个人的不幸归咎于他人,并伺机寻求报复并自杀。案例二中,该女生的遗书中抱怨工作的不顺心,身体上的不适,最终导致她走向绝路,但对于该女生个人来说,这也许并不是绝路,而是一种解脱。这是在长期的抑郁状态下采取的行动。案例三中,卢某过分沉迷于网络,导致一系列学习生活问题而自杀。有时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成功的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和对变化的爱好,后来突然遇到了他不能克服的障碍,如没有网络游戏的陪伴,便认为以后也无法忍受这种生活,急于摆脱。案例四中刁旭亮身患白血病,因为不忍拖累父母而选择自杀,有时候,过分的与集体融入一体也会导致自杀。案例五中的杨某患有抑郁症,在埃米尔·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中,认为精神错乱者

2 的自杀是所有类型的自杀的一种,忧郁性自杀属冲动性或不由自主的自杀。○

中国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升学就业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人们在这一时期往往处于精神的迷茫状态,对于社会上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产生恐惧心理和怀疑情绪,中国大学生半只脚刚刚踏入社会,对社会认知度不够,加之大学生活较高中的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变化,在适应阶段会产生许多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处理不当,没有正确的导向,就会陷入迷茫甚至忧郁的心理阶段。另一方面,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成熟的经验,理想和现实一定程度上脱节,对考研和工作的担忧,也会使心理状况产生波动,近些年关于不堪忍受这种压力而选择自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另外,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社会贫富的极速分化,社会的不平衡状态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的欲望的满足,陷入贫困的人们渴望能一夜暴富、一炮而红,流行大众的福利彩票、近些年社会上风行的凤姐和芙蓉姐姐,侧面反应了社会上的浮躁气息,而富有的人则渴望更加富有,不断吸金,欲望扩大,他们没有一个衡量自我的标准,自我价值观念没有确定,于是,在自我满足和不满足之间不断徘徊,反应在大学生活里,学生之间不平衡现象也很常见,来自农村的学生与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有明显的生活差距,这就容易造成部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等级感,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一结果归因于这唯一因素,有的学生自我观念太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把个

人意志凌驾在集体意志之上,认为这种差别是社会对他的不公正待遇所导致,另外一种可能是,有些学生过于优越,事实也是如此,以至于他所在的群体都让他无法得到这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过分的个人主义不仅终归有利于引起自杀的原

3 因起作用,它本身也是引起自杀的一个原因。○

大学生在完成十年寒窗苦读后进入大学,当初一心要考一所好大学的目标已经完成,在进一步的学习中需要重新确立起生活的目标,但是这也正是困扰许多大学新生的地方,人的各种活动是与社会活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即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之间,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动才产生互动,不论这种依赖性指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4在大学生活中,也时时刻刻发生着这种互动,但是,一是亲和的还是排斥的。○

旦发现这些活动与社会活动脱离联系,脱离了社会生活的活动便变得毫无意义,这些学生似乎没有了继续各种活动的理由,不再相信学校的各种规章和准则,不再认为个人的行为与社会、家庭有任何关系,即失去了信仰和目标。因此,人在任何阶段都要有自己的目标,大学生也是如此,一个好的目标可以帮助他克服许多障碍,不断地自我修正和完善。当然,有的学生定的目标过高,个人的现实条件无法达到这种目标,也会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的不满。

除了社会原因,大学生的个人因素也是导致自杀的原因之一,一项外国的调查报告显示,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自杀者中有约60%的人患有抑郁症,5因此它被称为“第一号心理杀手”○,抑郁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的精神状态。如案例二,严重者转化为抑郁症,如案例五,这种情绪的产生不是一种原因引起,首先是家庭原因,家庭具有社会化的功能,一个人从出生到完全适应社会,在社

6因此如果个会中生存和发展,要学习许多方面的知识,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体生活在一个不正常的或者不健全的家庭里,就有可能产生畸形情绪,所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个人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心理影响的效果可见一斑,许多学生长期处于比较压抑的生活学习环境下,承受的心理压力过大,结果意志逐渐消沉。最后,当个体对个人要求过高,即目标高于现实(上文已经提到),对身心健康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因及时找到疏导方法,而不是一味消沉,任由这种恶性循环。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社会,被物质左右也是大学生无法自拔的原因之一,据一

项最近的网络成瘾的社会调查显示,47.5%的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57.5%的青少年有些难以控制上网的开始和结束。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

7调查看出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性,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这种现

象的坏处是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社交活动,近些年中国已把网络成瘾列为精神疾病的一种,进行干预治疗,可见过度沉迷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之大。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可供支配的自由时间明显多起来,很多学生自备了电脑,调查发现,进入大二以后,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配备电脑,有的宿舍人手一台电脑,网上也不断流传宿舍“网吧化”的现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被上网占据了大多数时间,如果没有利用好网络,就会迷恋其中,对社交生活丧失兴趣。案例三中,学生因沉迷网络导致学习下降,最终酿成惨剧。

恋爱问题,是很多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大学进入了自由恋爱阶段,每个学生都有恋爱的自由,但是在恋爱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感情问题,认为这是无法逾越的障碍,有关大学生因爱生恨,因爱殉情的报道也屡有发生。

现在有关大学生自杀的报道,很容易与感情纠纷,就业和考研压力大等联系到一起,似乎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不外乎这几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首先是作为社会中的人而存在的,每一种死亡都是有复杂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的,而不能进行简单的个人推断,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死者的死因。遗憾的是,有些学校为了维护学校良好形象,事件发生时总是避而不谈,对死者家属及受害人都造成了伤害。一起自杀事件发生,都因该引起社会和学校的足够重视,进行积极预防协调,完善机制,让悲剧不再上演。

1案例引自百度资源 索引:○

2(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 ○

3同上 ○

4朱力 等著《社会学原理》 ○

5数据引自《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一期 ○

6同○4 ○

7引自《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调查》报告 ○

篇二:自杀问题研究论文

自杀问题研究论文

第一节自杀是一种社会病

一,自杀的状况

人类正在为生存和生存得更好而努力奋斗着。人类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生命,延长寿命,例如,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以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用医学技术和药品来保护健康,用法律来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不可侵犯。然而,世界上也有一小部分人却选择了死亡,有的国家死于自己之手的人数超过了死于他人之手的人数。例如,年美国杀人案的受害者有万人,但自杀者却有万人①。在某些发达国家自杀成了一种最常见的死因,柏林~岁年龄段的人口中,各种死亡中自杀是第一位,比利时、丹麦、日本、加拿大、奥地利、瑞士和瑞典自杀居第二位。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全世界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万一万,中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万~万,是世界自杀总死亡人数的/强。自杀死亡数以国家计算,中国为第一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社会都有特定的自杀倾向,这种倾向的相对烈度是通过自杀死亡总数与总人口或各个年龄段及不同性别人口之比来衡量的。这种数据称为自杀死亡率,通常以十万分之几来计算。一般每年自杀死亡率在.以下者,可以归类于自杀率较低的国家;在.与.之间者,可以归类到中度自杀率的国家;而超过.者,可以列为高自杀率国家。自杀死亡率不同于自杀率。自杀死亡率一般是指实施自杀行为并造成死亡后果的个体数与总人口数之比,而自杀率应当包括自杀死亡者和有自杀者行为及经过抢救得以生还者与总人口数之比。

自杀是行为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某种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杜尔凯姆认为,自杀即由死亡者本身完成的主动或被动的行为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结果②。自杀行为可以分为三类:即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身亡。自杀从形式上分为暴力与非暴力两种行为方式。暴力形式通常采用炸药自爆、撞车、跳楼、自我枪击、自焚、自刎、用锐器或钝器自毙、切腹等。非暴力女性多选择服药服毒、自溺等较温和方式。

自杀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死亡现象。自杀,从一出现就表现为有生命、有理智的个体与客观外界的不和谐。因此,自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健康的程度,以及该社会的居民精神、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这个角度说,自杀是有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

二、自杀的特征

对待自杀,中国一度时期年以前是没有统计资料的。自杀作为特殊的死亡,对当事者、亲属、单位都是一件十分敏感的事情。“文革”时期,一律从政治角度解释自杀,将自杀归为阶级斗争的结果,被认为是“自绝于人民”的可耻行为,不是精神病就是反革命。自杀死亡通常列为保密资料,禁止统计与公布。由于自杀事件是非正常死亡,对自杀者和其亲属的声誉会带来不利影响,自杀者的亲属往往希望掩饰自杀的事件真相,将其归于其他死亡原因。而

两种角度,一个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一个是从个人因素的角度。

一、社会结构的视角

杜尔凯姆于年出版《自杀论》,第一次提出了自杀是一个社会问题,第一次将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他在书中批驳了将自杀起因归结为心理机能因素精神失常、遗传、种族特性、天象气候、季度、昼夜等以及模仿过程的理论,用大量事实和统计数字说明“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即外部环境及带有某种共性的社会思潮和道德标准。该书中心思想是,表面上与他人无关的自杀

现象归根结蒂可以通过社会结构和其扩散功能加以解释。他指出,自杀是表达我们的集体弊病的形式之一,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弊病的实质。

杜尔凯姆并不一味否定个别因素及某些自杀者的心理状态和与众不同的生活状况对自杀的影响,但认为这些不是主要原因,仅起间接促进作用,强调这些个人因素也与一般社会原因和社会状况有关系。杜尔凯姆关于自杀的主要论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杀的一般情况。他通过官方统计数字的研究总结出以下规律;自杀身亡者,男人比女人多,老年人比青年人多,军人比百姓多,新教徒比天主教徒多,独身者、鳏寡者或离婚者比结婚者多;自杀的百分比,夏天比冬天高,城市比乡村高。

他在书中研究了影响自杀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包括宗教信仰、家庭环境、政治生活和职业团体等。杜尔凯姆认为,自杀在中上层格外频繁。文人职业的自杀者最多。公职人员都是经过仔细遴选而招募的,他们构成了知识精英集团,而该职业的自杀者超过其他行业。自杀倾向在知识界很强烈的根源是传统信念的削弱及精神上的个人主义状况。在世界所有国家中,女人自杀的比男人少,她们所受的教育也比男人少得多。女人在本性上总是固守传统的。她们通过固定的信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在知识上没有多大需求。

第二,自杀的三种类型。第一种利己型自杀,是由于个人与社会联系脱节,缺乏集体支持和温暖以至滋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的悲剧感而造成。这种自杀的根源是个人没有同社会融为一体。将个人限制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的力量越,社会中的自杀率越高。利己型自杀也同家庭生活缺少联系有关。家庭关系越是亲密,个人自杀现象就越少。新教徒自杀之所以较多是由于不像天主教徒结合得那样紧密。第二种利他型自杀,是个人为某种主义或团体竭尽忠诚而舍身的结果。即自杀者出于高尚的信念,如为宗教信仰或义无反顾的政治忠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自杀在现代军队中仍然存在。第三种失范型,也译作动乱型自杀,它的产生是由于个人缺乏社会约束的调节。这种类型自杀主要发生在社会大动荡时期,个人觉得失去改造社会、适应新的社会要求的能力,失去与原有社会的联系,因而产生极大的恐慌和困惑。

第三,自杀的原因要到社会结构中去找。自杀者的行为乍一看是个人性格的表现,实际上却是从属于一种社会条件的,是该社会条件的外在表现。任何一种人类社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杀倾向,每一个社会集团对这种行为的确都有其独特的集体倾向。这种倾向是个人倾向的根源而不是其结果。它来源于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动荡混乱等社会潮流,同时受由这些潮流引起的消沉忧郁、愤世嫉俗和悲观绝望等情感的影响。这种整个社会实体的倾向影响着个人,使他们走上自杀的道路。通常被认为是自杀首要原因的个人经历的影响只不过是借助于自杀者的社会道德观而实现的,它本身只能算社会道德的回声而已。他们悲伤当然来自外界,但并不是来自生活中的这个或那个事件,而是来自他所属的社会阶层。这就是为什么几乎任何情况都能成为自杀诱因的道理。关键要看社会性的自杀倾向对个人的影响有多大。第四,群体的整合对自杀有化解作用。杜尔凯姆在研究自杀中发现,自杀与宗教团体的融合程度成反比关系,与家庭关系的融合程度成反比关系,与政治团体的融合程度成反比关系。

这三种不同的团体虽然对自杀都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由每个团体本身的特点所促成的,而是由三个团体的共同特点所促成。

即它们都是紧密融合的社会团体。因此,结论是:自杀与由人组成的社会团体的融合程度成反比关系。

第五,个人主义是利己型自杀的主要原因。杜尔凯姆认为,可以把那些由于极端的个人主义而产生的特殊.自杀类型叫做利己型自杀。自杀为何有这种根源呢首先可以说,由于集体力量是最能抑制自杀的因素之一,集体的削弱必然带来自杀的增力口。当团体紧密团结时,它便把个人都紧紧地控制在自己的周围,使之为团体服务,因而禁止他们随便自杀。同样,

团体也反对他们以死来逃避自己的责任。但是,个人拒绝把团体作为合法的事情接受时,个人便是自己生命的当然主宰者,就有权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理由要耐心地忍受生命的折磨。只有当他们归属于自己所热爱的一个集体时,才会坚定地活下去,因为这样才不会背叛比个人利益更重要的集体利益。共同的事业把他们联合起来,使他们珍惜生命,而他们拟定的崇高目标使他们忘掉了个人的痛楚。在一个和睦、充满的意见和情感又被传达到集体,这种交流就像一种相互的道义支持,使个人不至于感觉到被抛弃了而去寻找自己的出路,相反,却把他们引到分享集体力量的路上。这样,在个人力量衰

竭时,他们还能继续保存活力山。

极端的个人主义不仅使人逃脱保护圈而随意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且促成了自杀。人必须有某种理由才会生存下去,必须有某种目的才能证明生活的考验是值得的,否则生活就无法忍受。个人并不能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存在,个人太渺小了。因此,当我们的目标只是我们自己时人们不禁会想到,最后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落空,因为我们将会消失。毁灭吓坏了我们,在这些条件下,人们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失去行动和斗争的勇气,因为我们放弃了一切努力。我们需要生活的目标,目标是不能失去的,否则人的活动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在这样一种混乱状态下,哪怕是小小的挫折也会轻而易举地使我们下决心了此余生。在这种自杀中,利己主义不仅是促成因素,它本身就是导致自杀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人和社会联系的纽带本身就很脆弱,把人与生存联系起来的纽带自然也很松弛。孤独的个人生活似乎是自杀的直接原因,并被认为是自杀的决定性因素。最普遍的占自杀总数大部分的形式是利己型自杀,其典型特点是由过分自我化引起的压抑和冷漠。个人对生命毫无兴

趣。他对自己与现实相联系的惟一中介物即社会毫无兴趣。他对自己和自身价值爱得过分强烈,自我是他惟一的目标。这个目标又不可能满足他,存在对他来说毫无意义了②。杜尔凯姆对利己型自杀的分析是十分深刻的。

第六,利他型自杀的原因。杜尔凯姆认为,利他型自杀不是表示某种权利的行使,而是一种义务。如果不履行这种义务,就会身败名裂。在利他型自杀中,死是由社会宣判的;在利己型自杀中,社会则禁止选择死亡。利他型自杀是社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强加在自杀者身上的。当他们采取自杀时,公众舆论是赞成的,既然不贪恋生命是一种美德,社会给自杀者以荣誉,而这种荣誉又反过来鼓励人们去自杀。任何拒绝荣誉的人其结果跟受惩罚不会有什么两样。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从孩提时代起就习惯于贬低生命的价值,蔑视那些贪生怕死的人。所以,他们不可避免地要找各种借口,哪怕是最轻微的借口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山。利己型自杀与利他型自杀的不同之处在于:利己主义者觉得世上只有个体才是真实的,因而他们感到不幸福;而狂热的利他主义者正好相反,他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认为个体完全不真实。前者厌倦生活,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认为自己没有用,有一种失落感;后者则不然,他们厌倦生活是因为他们有目标,但目标不是为今生今世的,因而生命成了累赘。起因不同
关于自杀的论文2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30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