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关于质性研究的论文

关于质性研究的论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9 07:43:16 | 移动端:关于质性研究的论文

篇一:质性研究论文5.0

歌舞升平下的暗流涌动

——广州市翠湖社区管理和居民参与的展示和剖析

年级:2012级

指导老师:丁瑜

专业名称:社会学

课程名称:质性研究

研究方向:广州市某社区的社区分析

成员信息: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2013年6月

1/ 42

【摘要】社区管理与居民参与是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针对典型社区广州市翠湖社区进行的田野调查所得数据,试图从社区管理者、对社区满意度较高居民、不满意居民三个不同角度呈现该社区的管理与居民参与图景,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特别是心理动机,从而为社区管理与居民参与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区管理;社区参与;满意程度;心理动机

The Undercurrent Behind The Smooth Peace

——the display and analysis of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resident participation in Cuihu Community of Guangzhou

【Abstract】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f the resident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From analyzing the statistic collected from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 Cuihu Community,we try to show the situation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f Cuihu Community,with three different angle,the managers,the residents who are satisfied and unsatisfied. And,we will analyze the reason why that happened,especially th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So that we can come up with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residents’ participation,which will promote the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keywords】 Community management;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 degre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2/ 42

目 录

一、绪论........................................................................................................................ 4

1、引言 ................................................................................................................. 4

2、研究背景 ......................................................................................................... 4

3、研究目的和现有研究的不足 ......................................................................... 5

4、研究问题及初步结论 ..................................................................................... 6

5、文章框架 ......................................................................................................... 6

二、文献回顾................................................................................................................ 7

1、国内外社区权力一览 ..................................................................................... 7

2、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 8

3、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和居民参与梳理 ..................................................... 9

三、研究方法.............................................................................................................. 11

1、 研究过程 .................................................................................................... 11

1.1课题确定过程 ....................................................................................... 11

1.2田野调查过程 ....................................................................................... 12

2、 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 15

2.1收集方法: ........................................................................................... 15

2.2整理与分析策略: ............................................................................... 16

3、研究伦理、信度、效度、自反性与局限性 ............................................... 17

四、为居民服务—从管理者角度分析社区管理和居民参与.................................. 18

1、天园街街道办事处简介................................................................................ 18

2、翠湖社区的“五位一体”管理模式............................................................ 19

3、从行动-制度模式分析街道办和居委会/工作站的立场............................ 22

五、我们很享受—从满意居民角度分析社区管理和居民参与.............................. 25

1、以翠湖为例简谈社区参与的内容 ............................................................... 25

2、翠湖山庄满意的居民的访谈展示 ............................................................... 26

2.1翠湖初探——曾姨和凌姨的快乐生活 ............................................... 26

2.2翠湖二探——一边在歌唱,一边有异议 ........................................... 28

3、从满意者的访谈提炼社区管理的意见 ....................................................... 29

六、我们很愤怒—从不满意居民角度分析社区管理和居民参与.......................... 31

1、翠湖山庄不满意居民访谈展示 ................................................................... 31

2、从不满意居民角度访谈的分析思考 ........................................................... 33

七、结语...................................................................................................................... 35

参考文献:.................................................................................................................... 36

3/ 42

附录.............................................................................................................................. 37

附录1 .................................................................................................................. 37

附录2 .................................................................................................................. 37

附录3 .................................................................................................................. 42

一、绪论

1、引言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社会管理重心和社会矛盾大量集中在社区,社区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越来越重,这对社区民主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自治要求改变原有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机制, 突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作用, 使其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自治性组织。对居民则要求提高其参与意识,加强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心从而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2、研究背景

社区是滕尼斯提出的一个与社会相对应的类型学概念,与随着工业化出现的、建立在理性意志之上的社会相比,社区是指建立在血缘、地缘、情感和自然意志之上的富有人情味和认同感的传统社会生活共同体。经城市生态学和其他社区研究的发展,社区演变为在现代城市社会中存在的、具有一定地域范围、社会互动和认同的居住生活空间。

20世纪30年代社区概念和研究范式传入中国社会学界,它被认为是社会的缩影,对小社区的分析能透视中国整体社会结构。尽管社区与社会由整合机制不同的对比关系转化为缩影与原型的关系,这个时期的社区仍然延承了自滕尼斯以来的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含义。自从1986年国家民政部推行社区服务开始, 直至1991年5月国家民政部明确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有关社区建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开始在全国蓬勃展开[1]。社区建设运动的兴起也带来了社区研究的复兴。在这个阶段,社区被建构为一种替代单位制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社区制,社区是否还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及社区建设运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社区就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前有关社区话语的解释权无疑掌握在政府和学界的手中,二者在一致谋求通过社区来重建单位制解体后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社会整合机制的目标下,对社区有着不同的关注点。政府试图借用社区这个地域概念,将其演化为一个城市基层管理单位, 以解决市场经济兴起和单位制解体后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通过社区建设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因此他们更关注的是社区的地域范围、人口

4/ 42

规模、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与政府的现实取向有些不同, 学者往往从滕尼斯那里寻找对话的基础,其关注的问题为:在日益分化和疏离的现代城市社会,是否还能存在建立在地域基础上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果可能的话,那么这种有着某种内在团结机制的社区对于中国社会的发育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正是在肯定现代社会也需要地域共同体的基础上,一些学者结合社区建设的运作实践,将城市社区提升为一个正在形成的与国家相分离的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

那么,社区建设实践是否为这种理想主义的种子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政府和学界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制度框架和理论基础,但现实中形成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社区还需通过居民的社区参与和日常生活实践来认识。因此在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由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方面的制度建构转向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参与行为,将普通居民带回社区研究的视角,去把握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质。

3、研究目的和现有研究的不足

费孝通先生谈到“社区”这个术语的时候曾经指出:社会是人际关系的综合,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社会,而社会却不是社区[2]。这充分说明了社区对于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转型期的中国,在“国家全能主义”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 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嬗变。在社会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下, 社区参与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主题和新动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建设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轻易简单,社区建设的不足容易引发人们强烈不满,公民日益增长的维权意识与相关组织低下的办事效率碰撞之后使得矛盾一触即发,典型的如“乌坎事件”已无需赘言。这些则激发了我们对于社区研究的强烈兴趣。前人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尤其是公民意识与社区参与方面的研究数量众多。不过,这些研究者存在着两点不足。一方面, 当带着公民参与和市民社会的理论预设去观察中国城市社区参与时, 学者们往往只能得出居民参与意愿不强、参与程度低的结论, 并将其部分原因归咎于居民参与意识的不足。这种理想模式研究缺乏对居民在社区参与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逻辑的深入探讨。另一方面, 国内有关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既有社区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文化、社区体育及社区健康促进与矫正等组织层面的研究[3],也有社区社会资本及社区满意度、归属感、社会支持、社会认同等社会互动或社会心理层面的研究[3]。但大规模采用定量研究的形式只能展现为他者视角(相对社区参与者而言),表现为他者话语,而缺少对社区参与者(或社区居民)自身的表达,使我们难以真正把握社区居民的心理动机。针对社区参与研究的这些问题,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质性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天河区天园街翠湖社区的管理者和部分居民进行了田野调查,采用的方法主要为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焦点组座谈以及文献研究。通过各种定性研究方法探讨面对的主题, 最后采用归纳法达至对研究主题或问题推断。其中深度访谈和焦点组座谈是最经常使用的两种手段。我们着眼于从居民的日常生活实践来探讨不同阶层居民社区参与的具体过程,重点关注在这场自上而下推动的社区建设宏大工程中普通居民的主体性与行动策略,同时还对居民与居委会的互动关系进行考察,从普通居民的社区参与行为和社区认知来透视社会转型和社区建设运动背景之下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质与意义。

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回顾,我们大致了解到以往研究成果,但是有如下可以改进之处:

5/ 42

篇二:质性研究评价方法

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又称定性研究,是研究者根据深入访谈、参与式观察、查询档案或记录获得的研究对象的主观资料,通过分析、归类、提炼,找出某些共同特性和内涵,用文字阐述研究结果。常用方法包括现象学研究法、扎根理论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强调处于不同情形下的不同个体对现象的不同理解,并不将研究者从研究中分离出来,在进行资料分析和对结果进行阐释时,均会受研究者的影响。因此,对质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时,重点关注下列方面:①该研究所用的哲学观、研究的方法学、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对结果阐释之间的一致性;②研究者所致偏倚的程度;③研究对象所报告的原话与资料分析所得结论之间的关系。

1、哲学基础与方法学是否一致?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应判断该文是否清晰阐述了这个研究的哲学基础或理论假设,是否明确描述了该研究采用的方法学,以及两者是否存在一致性。例如,如果某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批判理论,采用的方法学是行动研究,那么两者就是一致的;而如果研究的哲学基础是阐释性观点,采用的方法学是问卷调查法,那么两者就是不一致的。有些研究只描述了采用质性研究法,而没有描述哲学基础和方法学,那么对这一条的判断就是“不清楚”。

2、方法学与研究问题或研究目标是否一致?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应判断该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学是否与提出的研究问题相一致。例如,某研究的研究问题是探索理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疼痛体验,采用的是现象学研究法,该例中的方法学与研究问题是一致的;但是,如果某研究的研究问题是评价心理指导对疼痛体验的效果,采用的方法学是人种学研究法,那么方法学与研究问题是不一致的。因为人种学研究法无法探讨出因果关系。

3、方法学与资料收集方法是否一致?

该项目关注的是资料收集方法与方法学是否一致。例如,某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通过个人访谈法收集资料,该例中的资料收集方法与方法学是一致的;但是,如果某研究描述的是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通过邮寄问卷收集资料,那么资料收集方法与方法学就不一致了。因为现象学研究法探究个体对现象体验的丰富描述,无法通过标准化的问卷来获得所需的资料。

4、方法学与资料的代表性及资料分析是否一致?

该项目关注的是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以及资料分析方法与方法学是否一致。例如,某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通过访谈法,让临终患者的家属描述其在姑息照护机构的体验。如果所访谈的临终患者家属包括了各类不同特征的家属,则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但如果只选择女性家属进行访谈,则代表性价差。另外,如果将研究对象描述的各类体验都纳入到结果报告中,那么资料分析与方法学就是一致的;而如果仅仅报告研究对象的普通体验,而丢弃那些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那么资料分析与方法学就不一致。

5、方法学与结果阐释是否一致?

该项目关注的是阐释方式与方法学是否一致。例如,某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法,探讨个体经历面部毁容之后的体验,如果该研究结果引用研究对象的原话及研究者的分析建议医务人员在童工护理时应考虑个体差异性,则该例中的结果阐释与方法学是一致的;但是,如果将研究结果用于设计一个标准化的评估表格,或采用统计分析阐述结果,那么这种结果阐释与方法学就是不一致的。因为现象学研究法重点在于理解研究对象的体验,而不能达到将其推广概化到所有个体身上形成标准化评估表格的程度。

6、是否从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角度说明研究者自身的状况?

在执行研究中,研究者对研究过程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应智孝研究者的文化背景、个人所持的价值观和理论定位。一篇高质量的质性研究论文应对此进行描述。

7、是否阐述了研究者对研究的影响,或研究对研究者的影响?

应评价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及其对结果阐释的潜在影响,或研究对研究者的影响。例如,该论文是否阐述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研究者是否批判性地探究了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的角色和潜在影响?文中是否报告了研究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时研究者如何应对?

8、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充分代表了研究对象及其观点?

在对该项目进行评价时,应判断所访谈或观察的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典型性,反映了该类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另外,该论文报告结果时,是否引用了研究对象的原话作为结论的依据和基础,以确认该论文是否充分代表了研究对象的观点。

9、研究是否符合当前的伦理规范?

质性研究他通过深度访谈和深入观察收集资料,往往会设计研究对象个人的一些不常公开的内容,因此在进行该类论文的质量评价时,应判断该研究是否由规范的告知和知情同意程序,是否与当前的伦理规范想符合,或该研究是否得到了伦理审查委员会等机构的批准。

10、结论的得出是否源于对资料的分析和阐释?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评价者应判断该研究的结论是否源于对通过观察、访谈或其他方法所获取的资料的归纳和分析。

描述性分析

1、是否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

在论文的方法部分,应描述该研究时采用什么抽样方法入选研究对象的。另外,如果该描述性研究设立了对照组,应具体描述对照组时如何分配的。

2、是否清晰界定了样本的纳入标准?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应判断入选的研究对象与未入选者在某些关键特征上是否存在明显不同;该研究是否明确界定了样本的纳入标准,以及这些纳入标准是依据明确界定的特征而定,还是单凭研究者的主观意见和兴趣而定。

3、是否确定并采取措施控制了混杂因素?

在描述性研究中,不用想RCT那样必须对混杂因素进行控制或排除,但必须确认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的混杂因素,并描述如何测评这些因素及其对结果的影响。

4、是否采用客观性评价标准对结果进行测评?

如果结果测评是依据现存的明确定义或诊断标准,对该项目的评价结果就是“是”。如果结果测评采用的是观察法或自我报告的问卷或量表,就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报告的现象,因此其客观性收到质疑。同时,应判断研究中所用的测评工具是否经过信效度检验,这也会对结果有很大影响。

5、如果设立了对照组,对照组的信息是否充分?

在描述性研究中,如果设立了对照组,应报告对照组的基本特征。有时对照组不一定是该研究入选的研究对象,而是来自其他文献。不管对照组来自何处,应想办法确认组间在基本特征上是否具备相似性。

6、随访时间是否足够?

随访时间的长短因研究群体的特征以及所描述的现象的不同而异。为了估计出一个恰当的随访时间,需浏览多篇类似的文献,记下文献中随访时间的范围。此外,临床钻夹或研究

者的经验也是确定恰当随访时间的重要依据。

7、是否描述了失访对象的结局,并将其纳入分析?

是否描述了失访对象的结局,并假期纳入分析通常采用意向性分析,将失访对象的资料纳入研究结果分析中。意向性治疗分析可以降低由于研究对象失访或死亡导致各组间特征发生变化带来的偏倚。

8、结果测评方法是否可信?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应判断该研究是如何进行结果测评的,资料收集者是否接受了关于该测评工具使用的培训。如果不止一名资料收集者,应判断他们的文化背、临床经验、研究经验、在该研究中承担的责任是否具有相似性。

9、资料分析方法是否恰当?

在评价资料分析方法时,首先应考虑对于该类型的研究设计和资料类型,是否存在更恰当的可供选择的统计分析方法。其次,应判断作者是否报告了基线资料,以及结局资料与基线资料的变化值。

篇三:质性研究论文

教育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

高校教师对教学中的部分问题的研究

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 李小青 133040107 2013级 学 科 教 学 · 数 学

xx师范学院

时间:2013年12月27日

高校教师对教学中的部分问题的研究

姓名:李小青

(xx师范学院学科教学·数学131040101)

摘要:作为老师就要把教学搞好。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培养他们自己的学习兴趣。数学是集理论高度抽象化和应用具体化为一体的一门科学知识,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的愉快的进行学习至关重要。

关键词:数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主动。

一 研究背景

1.访谈原因

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我选择了教育硕士。虽然来学校之前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我看到一大堆的理论书时,头还是大了。但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面对。

研究生上课的方式与大学时的上课方式完全不同。大学的时候,老师都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现在老师是引导者,引导着大家思考,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一开始真的很不习惯。因为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好像没办法在理论知识方面拓展。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看着别人踊跃发言,我只能默默的羡慕着,因为自己真的什么都想不到。

在学习《教育研究原理与方法》中,杨xx老师讲了质性研究,是一种访谈法。为了让我们体验这种方法,老师要求我们自己去访谈,并且要访谈三位老师,最重要的是:要录音。听到这些后,我直接就懵了!天啊!我对老师一向都抱着能躲则躲的态度。现在好了,要直面老师,还要跟老师讲说,要录音。我感觉这对我来说是超越极限的挑战。不是说我有多害怕老师,也不是说我有多讨厌老师,或许自己胆小,或许自己害羞,反正好像有理由,又好像没理由,我从小都习惯了躲着老师。

2.访谈过程

我一直拖着,不愿意去采访。没想到,虽然感觉生活很忙碌,时间却依然飞快流走。老师规定的期限很快逼近了,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上阵了。作为数

学系的学生,只好去找数学系的老师了。于是,有一天下午,我跑到了数学系办公室,去逮老师(对,是逮。我觉得这个字用的算是很恰当吧)。

第一位采访对象我选择了院长。当我讲明白我的意图后,院长说自己很忙,没时间接受采访。但是让人很无奈的一件事发生了:院长让我坐下随便聊聊。没有时间接受采访,却有时间聊天?!可是作为“贫民百姓”,我又能怎么办呢——那就聊天呗。聊了一会儿以后,院长说“咱们今天就聊到这儿吧!”我说“好,但是,那个采访?”,院长“算了,我给你介绍个老师好了,你去找那个Z老师,她是咱们系比较好的教授。” “可是我不认识啊!”我答道。当然,这只是一个希望院长可以答应我的借口。当然,院长也明白。所以院长又说自己真的很忙。可是呢,我坚决没走,并且用很无辜的眼神看着院长。最终,院长很无奈地答应了。别提我当时有多高兴了。但是,天不尽人意,我们才刚开始,就被打断了。看着院长真的忙起来,我没办法坚持了。就这样,第一次访谈以失败告终。

第二位访谈对象,我选择了导师。访谈是在教室进行的。可能是面对导师有一点紧张的原因,我们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刚开始一分钟,我盯着老师那期盼的眼神,脑子里却一片空白,一个问题都想不到。真的!我当时都特别想要给自己两巴掌——老师讲得那么好,我怎么就不抓好机会呢?!没办法,第二次采访因为我,同样以失败告终。

有一个下午,我又去了系办公室找老师。这一天更不顺利:我被很多老师拒绝。都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在一次次碰壁后,依然能鼓起勇气去找老师。那一天的自己真的好勇敢!正在垂头丧气,打算放弃之时,同学给我介绍了以前给她上过课的鲁老师。从校园主页上,我们了解到鲁老师正在教室上课。于是,我们就去教室门口等着鲁老师下课。老师下课后,我们跟老师讲了我们的意图,鲁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并且跟我们约好了时间。然后,在那一周的周五,我们的访谈是在一号楼512进行。鲁老师是一个很爽朗的人,访谈期间,经常可以听到她爽朗的笑声。

3.资料整理

访谈结束后,老师接着给我们讲了访谈资料的整理。然后要求我们把录音整理成文字,并且将其编码。整理资料是一个复杂,却又特别重要的过程。资料整理是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等初步

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资料整理是资料研究的重要基础,是提高资料质量和使用价值的必要步骤。编码是整理资料的一个方法,就是将资料进行大致分类,使资料清晰化、条理化,以供使用。

二 研究内容

在访谈过程中,感觉老师很放得开,可以说访谈是在很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真的很感谢鲁老师接受我的采访。通过这次采访,我感觉自己对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主要是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其中一个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怎样做到教学相长

自己学得时候和教得时候是不一样的。学得时候可能对知识不太理解,学得很肤浅。但教得时候,一定要自己先理解。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让别人理解就是件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当你理解了以后,还要知道如何展示才能让别人理解。

教学中,要不断琢磨,要有自己的感受。数学比较抽象,要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有一个接入点。有了这个接入点,学生才会比较容易接受更深的知识。就是说,等到慢慢伸进去,再展开就不难了。也就是在入门的时候,必须要把数学变成跟生活中比较接近的东西,然后人们才会容易接受。要不然的话,一般人都会觉得数学很抽象,很深奥,会很想要躲着它。其实数学并不是那么抽象,跟生活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在生活中,要是留心的话,随处都可以用得到。当然,有时候这也需要生活经验。

作为老师,就是要一遍一遍地,不厌其烦地讲,直到学生明白为止。而在一遍遍讲的过程,你会对所教的知识不断地深入,就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所以,在你对一些东西的一遍一遍地认识后,它还是不一样的,会得到不一样的理解。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事物的本质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

知识之间从前到后是有联系的。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的基础,而后面的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拓展、延伸。知识是有不同侧重程度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哪些知识是基础,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或者是技能。不同的知识,有些是证明,是教学生方法的;有些是计算技长。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会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再者,通过这种培养,也会对学生对待问题的

态度有所影响,甚至会影响他的人生。如果一个人对这个问题非常认真,那么他对其他事情也会很认真;对这个东西不在乎的话,对其他的好多也就都不在乎了。其实这是一种极端。所以在把知识、道理讲清楚的时候,要慢慢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一件事情有了兴趣,这对他对其他事情的态度也会有影响,有帮助。它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你怎么样对待一件事情,你的态度是什么,应该是怎样的态度,你的心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一切事情,来看待周围的人。感情是一种信号——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有相应的对你的看法,对你的接受程度。

对于教学相长可以有两个理解,其一是将其纳入教学原则的范畴,认为“教学相长”一词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者,依此而将其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相互促进”,如在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中就将其作为教学原则来解释,认为这一原则“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另外在王炳照等人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中,也将其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指出“‘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其二是认为“教学相长”是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认为“教学相长”一词的主体是教师,将“教学相长”理解为“教师施教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即教师通过教而促进自身的学。如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就持这种观点,“‘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采访中老师讲到的主要是教师通过教来促进自身的学。

虽然教师都学过专业知识,也经历过技能训练,但是通过教学,会得到新的理解,新的认识。现在有很多老师认为,自己只要把自己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自己都已经是老师了,就没有必要再继续学习了。其实,社会无时无刻都在进步,如果你只停留在原地,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时刻想着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素养。创新是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我国前任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要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由此可以看出创新的重要性。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一定要


关于质性研究的论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715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