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互联网时代概论论文

互联网时代概论论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9 07:45:23 | 移动端:互联网时代概论论文

篇一:网络传播概论论文

网络空间——“假面舞会”的狂欢广场

“狂欢”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巴赫金提出的一种带有浓重哲学意味的概念。对于巴赫金来说,他借助狂欢化来说明一种文学现象。当下随着不同网络虚拟社区及细腻交往形式的发展完备,狂欢文化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当下社会不可忽视的一股文化潮流。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名词“网络狂欢”然而,为何狂欢文化能够在网络社会中重现?这是与网络传播独立的技术语言以及网络交往的隐匿性和文本语言的交互性密切相关的。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狂欢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匿名性,人际互动时的身份、地位、年龄、性别都悄然隐没于网络背后,网民的行为将因承担的道德风险大大降低而得以延展和纵深。在匿名性的掩护下,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与其身份、年龄、地位、性别、性格、志趣等不相同的甚至极为怪异、反常的言行。既然人们钻狂欢节上进行化妆游行、滑稽表演、假面派对,也可以在网络空间里举行别开生面的假面舞会。大家都带着假面具,只要你不说,谁也不知道你来自何方,也不知道你是男是女。因此网络交往变成了假面人之间的交往,整个网络也就变成了假面人召开舞会的狂欢广场。通过计算机网络,不同的网络空间构成了一个个不同形态的虚拟社区,如网络聊天室、多人在线游戏、电子布告栏、博客、论坛等。这些社区聚集着一群群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群。他们在特定的虚拟时空彼此互动,进行联欢。聊天室里的海阔天空、唇枪舌剑,网络游戏中的硝烟弥漫、战火纷飞,BBS上的无所顾忌、激烈争辩。所有这些,与传统意义上的“全民狂欢”何其相似。

如今网络在不知不觉中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今天的中国,网络介入我们生活的程度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媒介,它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我们甚至是全球都在逐渐进入一个高度虚拟、高度开放、高度互动、资源信息共享快捷、平等交流的“网络时代”。“互联网的民主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对全球所有的公民,上至国王总统,下至平民百姓一视同仁,谁都可以在同一时间进入公共领域,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同样的信息和文化资源。”因为网络这种取消了阶级地位与身份的虚拟世界的平等,使得网络成为一个大众狂欢的舞台。近几年来,我国的网络显得非常热闹:有时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毫无意义的事件,最后却可以演变成一场风靡全网的娱己娱人式的爆炸式网络集体狂欢;

有时也许只是千千万万博客文章中的几篇日记或是图片中的一条香烟,最终却由广大网民拖出了一串国家与社会中的蛀虫;有时也许只是微博中短短的几十个字,却最终营造出一场声势浩大的草根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它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迅捷而发达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形式,形成一道崭新的文化风景。推崇颠覆性和自由性、钟爱去中心化和边缘化的网络狂欢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有网络恶搞、人肉搜索以及网络跟帖。

(一)网络恶搞:众生狂欢

2005年末,网络上新窜起一个流行词“恶搞”,事情的起因源于网民胡戈恶搞陈凯歌的电影《无极》,创作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其夸张、搞笑的喜剧效果迅速在网络上传开来。一时间,人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凡是可以拿来恶搞的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都拿来恶搞了一番。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鸟笼山剿匪记》,从“后舍男生”恶搞“假唱”到“非常真人”的“真人版漫画”,从“杜甫很忙”到“最悬民族风”,恶搞之风愈演愈烈,就像突如其来的大风,席卷整个网络,上网看不到恶搞都难。

有人认为,网络恶搞是个人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体现网络“自由”话语权的方式。也有人说,网络恶搞侵犯了个人名誉权、隐私权、作品版权等权利,给被恶搞者带来身心上的伤害。

恶搞,从好玩走向炒作,从文化转向经济,这个过程有太多复杂的东西,需要我们有更深层次的研究。恶搞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引导好网络恶搞,也就引导好了一种文化。反之,则会带来网络的灾难,严重的危及到人们生活中。恶搞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通过恶搞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怒、不满。如果发泄的这个“度“超过一定的限制,就容易引起网络的恶搞口水战,严重者危险到恶搞者、被恶搞者的现实生活,影响到整个网络社会环境。

(二)人肉搜索:颠覆性驱动下的群聚狂欢

“如果你爱一个人,把他(她)放到人肉搜索上去,你很快会知道他(她)

的一切;如果你恨一个人,把他(她)放到人肉搜索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上的交往方式不断深入、成熟,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人肉搜索”的出现深刻的证明了网络集体智慧时代的到来,是一种颠覆性驱动下的群聚狂欢。

肉搜索引擎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搜索机制,通过动员网民人工参与,能够尽快获取搜索引擎无法提供的相关信息。而网络传播的广泛与迅速,赋予了这种信息前所未有的高效。同时,它“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的活动。它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 验” ,使“人肉搜索”体现出了巨大的威力。正是由于“人肉搜索”所带来的巨大威力也使得社会上对它利与弊也展开的激烈的讨论。

从网络狂欢的角度解读人肉搜索,其实是网民情感表达和价值判断的一种极端方式。“人肉搜索”借助虚拟空间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以道德狂欢的方式侵入现实,是大众颠覆性心理驱动下所构造出的一种群聚性狂欢。 关于人肉搜索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躲猫猫事件”“辽宁女事件”“死亡博客事件”等。在所有的事件中,网民都是扮演者“道德裁决者”的角色,“他们根据自身对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理解,通过网络搜索并提供自己知道的信息,从而挖出‘道德失范者’。”而无论是正义感驱使还是好奇心使然,或者是为了发泄私愤以及群聚从众的本性,所有的内在驱动力都难以逃脱大众的“反叛性”及“颠覆性”。正是大众想要挣脱现实束缚,实现内在所谓理想化的精神道德诉求,才促成了“人肉搜索”的如火如荼。

(三)网站跟帖:网络语词营造的盛大狂欢

网络跟帖最大的特点在于让参与者享受了一种“我言故我在”的乐趣,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无论是新闻跟帖还是论坛跟帖,内容通常风趣幽默,文本风格因人而异,但都不失新奇、独特。网友躁动兴奋的心理空间和喧嚣、互动开放的网络氛围使得网络跟帖中的对话生机勃勃、张力十足。虽然有时候对于某些敏感话题显得火药味十足,但让然可以感受到网民狂欢的心态。正如有学者提出“形形色色的留言板、反馈栏或布告栏遍布网络,从而鼓动和号召每个人的参与欲望和创造潜力。就算你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最终你会说话,会摆出

立场,会发表主张,因为你无法抗拒和抵挡自由言说的满足和与人交流的快乐,而这一切一切都源于‘对话’里狂欢的魅力”【12】。 无论是新闻跟帖还是论坛自创跟帖,都是针对某一事件,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情绪,对社会的不满、建议、社会流行语、网络新语词等元素聚集起来,于嬉笑怒骂中反映社会现实。发帖的人说的酣畅淋漓,而看的人也是意犹未尽,都彼此都有种“惺惺相惜”之感。可谓是一场完全由语言文字构造出的大众狂欢。

我认为,网络狂欢文化亦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代表性的大众文化。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这种逻辑我并不完全同意。在我看来,人们在浮华与分裂的现代社会中首先产生了孤独感和空虚感,而其后人们才借助沉迷于大众文化来摆脱这种精神世界的空虚与无聊、内心世界的寂寞与孤独。然而大众文化却并不是治愈这种“精神疾病”的良药,相反,它只能使人们短暂的一时的逃离这种现代社会中即使身处人群也难以摆脱的“孤独感”,其后则只能使人们反而更深地陷入这种“精神疾病”的泥淖,难以自拔。

篇二:浅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浅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作者:吴保林 安徽工业大学

摘要:网络时代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而大学生就是网络社会的主体。但网上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定型,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价值标准与价值选择也面临严重考验,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共存的局面,造成价值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文章阐述了大学生价值观及其特点,理论结合实际分析了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双重影响,并提出了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价值观

引文:

互联网使产生于不同地域、民族、背景中的各种文化,打破了地域、交通、传媒等诸多限制,加深了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各种文化的共享局面。正是信息全球化过程所带来的开放化和多样化,使文化发展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观。这无疑有利于大学生以开放的人文精神,对各种思想、文化和不同价值观进行扬弃,从而树立更趋向于合理、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但是,由于任何网民都可自由、自主、不受束缚地在网络上发表任何意见和信息,就使得网上信息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定型,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辨别信息能力有限,则容易受新奇、怪异东西的吸引和不良信息的影响。面对网上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各

类信息,相当多的大学生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大学生的价值标准与价值选择也面临更多严峻考验,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造成价值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一、大学生价值观及其特点

价值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及其评价的根本观点。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 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决定着人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

1 、对于大学生而言, 价值观是他们内心深处最重要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的总和”。大学生的价值观通常包括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政治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婚恋与性价值观等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们正面临着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等一系列挑战,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信息技术使世界进入了普遍交往的时代, 对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也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价值多元化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产物, 也使处在急剧变化时代的大学生变得越来越成熟。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敢于思考, 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崇尚公开竞争,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面对多元的经济体制、多元的价值观念、多元的榜样、多元的信息、多元的社会导向, 在价值取向上, 他们不再是从单一维度而是从多个角

度考虑, 向多元化发展。这是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一个新特点。

2. 价值原则的实用功利化

高校招生、分配并轨, 学生交费上学, 毕业后不再实行统一分配, 而是“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 这使当今大学生更加注重现实和功利、注重实用、实惠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他们的价值目标出现了实用化、短期化和功利化的倾向, 认为自己承担了大部分 求学的投入, 人生价值的实现就应该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踏踏实实的收入来体现。如果不能有满意的工作和满意的收入, 就无法实现自我。他们从注重长远目标向注重现实目标转变, 表现出明显的价值原则的实用功利化。

3. 价值实现的个性化

当今大学生追求价值的实现, 以关注个人层面的实现为主, 虽然以国家发展为背景, 但价值目标落在个人生活领域中的具体生活问题, 谋求实现个人发展。调查显示: 选择“价值观”是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学生的百分比为46. 5%,“奉献社会”的百分比为18. 6%。大学生能分析和把握个体间的差异, 相信价值实现的个性化。

4. 价值观发展的待成熟化

虽然大学生思维活跃、见识广、信息快、自主意识强, 但因为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历, 缺乏对国情、世情的深刻了解, 加之他们身心发展的不成熟, 导致价值取向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 互联网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去大学生基本上是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学生要查寻资料,往往只能在图书馆才能实现,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猛增,各高校图书馆都感到压力很大,许多学生往往很难借到自己想要的图书。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互联网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通过“网上冲浪”还可以了解到国际国内形势;通过校园网大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学校的相关政策,知道学校的重大安排,大家普遍所关心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

<2> 互联网开拓了全球视野,提升了综合素质上网使90 后大学生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90 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大学生可以提升各式各样的人际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3>. 互联网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衡量当代社会高级人才的重要标准,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网络的资

源共享、双向互动、合作交流等特点,不仅为大学生查找资料与学

习提供了强大的平台,而且结合学习开展讨论,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对培养其操作能力 十分有益。

2、消极影响

<1>.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大学生登陆互联网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学生在网上用

于调查资料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却微乎其微。在学生上网比较集中的那些网吧,一眼望去10 个上网的学生有9 个是泡在聊天室或联众游戏网等网站上。不少大学生晚上上网“兴致勃勃”,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了。目前,在成千上万 的大学生“网迷”中,不乏“玩物丧志,走火入魔者”。在校大学生因故退学者大多与网络有关。很多网吧的老板为学生提供通宵上网游戏服务,学生经常是一个甚至数个通宵泡在网上!更有甚者,少数学生因滥交网友而丧失了性命,演绎了不少悲剧。然,长此以往,这对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有百害而无一利。

<2>. 互联网对大学生“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的普及,也成为西方国家传播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的工具,

甚至成为文化霸权、新殖民主义的阵地,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价

篇三:计算机科学与概论论文

计算机科学与概论论文

——浅谈计算机网络

概要: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联机系统阶段、网络互连阶段、标准化网络阶段及网络互连与高速网络阶段;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按照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进行数据通信,以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的信息传递的系统;传输介质是网络中连接收发双方的物理通路,也是通信中实际传递信息的载体;网络协议定义了在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格式和顺序,以及报文传输、接收或其他事件方面所采取的动作;网络拓扑结构式指一个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互连的几何图形,即指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 TCP/IP是Internet赖以存在的基础,Internet中计算机之间通信必须共同遵循TCP/IP通信协议;

关键词:网络的起源、网络的定义、数据传输、网络的拓扑结构、TCP/IP和Internet。 正文:

一、网络的起源

1、联机系统阶段:

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与通信开始结合,科学家研制了收发器,用于将穿孔卡片上的数据从电话线上发送到远地计算机上,数据传输方式为“终端—电话线—计算机”,这是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2、网络互连阶段:

这一阶段为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计算机通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完成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的研究,形成了计算机网络。这一阶段完成了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提出了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的概念,研究了分组交换的数据交换方法,采用了层次结构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和协议体系。

3、标准化网络阶段:

在解决计算机连网与网络互连标准化问题的背景下,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与协议,促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继1974年美国IBM公司公布了它研制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各种不同的分层网络体系结构相继出现,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产品都能够很容易地实现互连,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894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国际标准,这就产生了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4、网络互连与高速网络:

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向互连、高速、智能化方向发展,并获得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特点是Internet的广泛应用与ATM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后,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订和建立本国的NII,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网络的定义:

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也不同。这些定义可以分为3种观点:

按广义定义: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

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

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2、 按连接定义: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线路互连起来的、资质的计

算机集合,确切的说就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

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

连接起来,并配置网络软件,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系统。

3、 按需求定义:计算机网络就是由大量独立的、但相互连接起来

的计算机来共同完成计算机任务。

这些定义说明了计算机网络的以下几个特点:

1、 计算机网络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用户可以通过网络

获得不同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资源,可在不同地点使用不同计算

机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还可以要求多台计算机协同工作,共同

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

2、 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都是平等的,没有主从关系。每个计算机系

统是独立的系统,具有自主功能,既可脱离网络,作为一个独立的

计算机系统供本地用户使用本系统上的各种资源,也可以为网络上

的远程用户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

3、 网络上的各个计算机系统之间需要通过通信手段相互连接。这说明

在网络中除了各种有自主的计算机系统之外,还必须有通信线路,

在信息传输时还需要遵循事先约定的通信协议,还要有对通信进行

管理和控制的设备和软件。 1、

三、数据传输:

1、传输介质:传输介质是在信号的传送中承载信号的媒介,它构成收、发双方的物理通路。在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介质分为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

有线传输介质是有形的线路,如普通电话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他们常被用于固定点的通信。 无线传输介质是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按照电磁波频率的不同,无线传输介质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等。无线传输介质既可用于固定点的通信,也可用于移动点之间的通信。

2、带宽:网络带宽是指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1秒),能通过的最大位数据。就好象高速公路的车道一样,带宽越大,好比车道越多。网络带宽作为衡量网络使用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不仅是政府或单位制订网络通信发展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互联网用户和单位选择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的主要因素之一。

带宽分以下三类:

(1) 语音带:又名语音级或低带宽,被用作标准的电话通信,微机用标准的调制解调器和拨号服务是也用该宽带。该宽带对传输文本文档比较有效,但对要求高质量的音频和视频通信来说太慢。

(2) 中宽带:用于指定的租用线路上,连接小型机和大型机,实现长距离的数据传输,一般不用于个人通信。

(3) 宽带:是用于高容量传输的带宽。使用电缆或卫星连接的微机及其它较特殊的高速通信设备使用该带宽,它能满足目前大多数通信需求,包括传输高质量的视频和音频。

四、网络的体系结构:

1、协议:要想让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它们采用相同的信息交换规则。我们把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称为网络协议或通信协议。

为了减少网络协议设计的复杂性,网络设计者并不是设计一个单一、巨大的协议来为所有形式的通信规定完整的细节,而是采用把通信问题划分为许多个小问题,然后为每个小问题设计一个单独的协议的方法。这样做使得每个协议的设计、分析、编码和测试都比较容易。分层模型(layering model)是一种用于开发网络协议的设计方法。本质上,分层模型描述了把通信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称为层次)的方法,每个小问题对应于一层。

(1)网络认证协议:通用账户协议,是俗称的网络身份证。它是一种互联网身份认证协议,其具有唯一性和信息不可否认性。其概念与OpenID相似,者具有开放、分散、自由等特性。

(2)协议分层:为了减少网络设计的复杂性,绝大多数网络采用分层设计方法。所谓分层设计方法,就是按照信息的流动过程将网络的整体功能分解为一个个的功能层,不同机器上的同等功能层之间采用相同的协议,同一机器上的相邻功能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信息传递。总的来说,协议是不同机器同等层之间的通信约定,而接口是同一机器相邻层之间的通信约定。不同的网络,分层数量、各层的名称和功能以及协议都各不相同。然而,在所有的网络中,每一层的目的都是向它的上一层提供一定的服务。协议层次化不同于程序设计中模块化的概念。在程序设计中,各模块可以相互独立,任意拼装或者并行,而层次则一定有上下之分,它是依数据流的流动而产生的。

3、服务类型:服务(s e r v i c e)这个极普通的术语在计算机网络中无疑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在网络体系结构中,服务就是网络中各层向其相邻上层提供的一组操作,是相邻两层之间的界面。由于网络分层结构中的单向依赖关系,使得网络中相邻层之间的界面也是单向性的:下层是服务提

供者,上层是服务用户。而服务的表现形式是原语,比如库函数或系统的调用。常见的服务模型有以下三种:

(1)终端网络模型:

在终端网络模型中,处理能力集中在一个大型计算机上,通常称为主机。连接在这台主机上的节点可能是没有或只有一点处理能力的终端,也可能是安装了专业软件,能够充当终端的微型计算机。

(2)客户机/服务器模型:

在客户机/服务器模型中,使用一台计算机来协调好提供服务给网络中的其他节点。服务器提供被访问的资源,如网页、数据库、应用软件和硬件等,客户机/服务器模型广泛应用于Internet上。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的优点就是:可以十分高效地运用于大型网络,有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软件监控网络活动。主要缺点是:安装和维护系统的费用较高。

(3)对等网络模型:

在对等网络模型中,每个节点既是客户机也是服务器。对等网络系统的一种典型拓扑结构是总线型。对等网络有很多优点。首先,这种网络很容易建立且造价不高;其次,在节点数低于10的时候,这种小型网络通常工作很好;另外,不同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型,客户机/服务器模型的操作不依赖于某个单独的中心节点。

五、网络的分类:

虽然网络类型的划分标准各种各样,但是从地理范围划分是一种大家都认可的通用网络划分标准。按这种标准可以把各种网络类型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局域网一般来说只能是一个较小区域内,城域网是不同地区的网络互联,不过在此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这里的网络划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地理范围的区分,只能是一个定性的概念。下面简要介绍这几种计算机网络。

1、局域网:

通常我们常见的“LAN”就是指局域网,这是我们最常见、应用最广的一种网络。现在局域网随着整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得到充分的应用和普及,几乎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局域网,有的甚至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小型局域网。很明显,所谓局域网,那就是在局部地区范围内的网络,它所覆盖的地区范围较小。

这种网络的特点就是:连接范围窄、用户数少、配置容易、连接速率高。目前局域网最快的速率要算现今的10G以太网了。IEEE的802标准委员会定义了多种主要的LAN网: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网(Token Ring)、光纤分布式接口网络(FDDI)、异步传输模式网(ATM)以及最新的无线局域网(WLAN)。

2、城域网:

这种网络一般来说是在一个城市,但不在同一地理小区范围内的计算机

互联。这种网络的连接距离可以在10—100公里,它采用的是IEEE802.6标准。MAN与LAN相比扩展的距离更长,连接的计算机数量更多,在地理范围上可以说是LAN网络的延伸。

城域网多采用ATM技术做骨干网。ATM是一个用于数据、语音、视频以及多媒体应用程序的高速网络传输方法。ATM包括一个接口和一个协议,该协议能够在一个常规的传输信道上,在比特率不变及变化的通信量之间进行切换。ATM也包括硬件、软件以及与ATM协议标准一致的介质。ATM提供一个可伸缩的主干基础设施,以便能够适应不同规模、速度以及寻址技术的网络。ATM的最大缺点就是成本太高,所以一般在政府城域网中应用,如邮政、银行、医院等。

3、广域网:

这种网络也称为远程网,所覆盖的范围比城域网(MAN)更广,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间的LAN或者MAN网络互联,地理范围可从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因为距离较远,信息衰减比较严重,所以这种网络一般是要租用专线,通过IMP(接口信息处理)协议和线路连接起来,构成网状结构,解决循径问题。

4、无线网:

随着笔记本电脑和个人数字助理等便携式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人们经常要在路途中接听电话、发送传真和电子邮件阅读网上信息以及登录到远程机器等。然而在汽车或飞机上是不可能通过有线介质与单位的网络相连接的,这时候可能会对无线网感兴趣了。

六、网络的拓扑结构:

计算机科学家通过采用图论演变而来的“拓扑”方法,把工作站、服务器等网络元素抽象为“点”,把网络中的电缆等通信介质抽象为“线”,这样从拓扑学的观点看计算机网络系统,就形成了点和线组成的几何图形,从而抽象出了网络的具体结构。采用拓扑学方法抽象出的网络结构成为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全互连型和不规则型几种。网络拓扑结构对整个网络的设计、功能、可靠性及费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七、Internet和TCP/IP:

Internet是全球性的、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互连网络,是世界范围的信息资源宝库。目前,它已经成为覆盖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Internet的前身是ARPANET,它是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署资助的,1983年,TCP/IP正式成为ARPANET的协议标准。随着一些地区网络的连入,Internet逐步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TCP/IP为任何一台计算机连入Internet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实体都可以加入到Internet中。

TCP/IP是Internet赖以存在的基础,Internet中计算机之间通信必


互联网时代概论论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72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