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历史论文:建瓯的风土人情

历史论文:建瓯的风土人情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3 07:16:57 | 移动端:历史论文:建瓯的风土人情

篇一:汉语言与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林超 12362084 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

(一)、如何看待方言在汉语发展史以及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首先,我认为方言是现代汉的起点,又是汉语发展历史的产物。广义的汉语包括了民族共同语与方言,而狭义的汉语仅仅代表着民族共同语,也就是普通话。从广义的汉语概念来看,方言在汉语发展史中扮演着产物的角色,汉语的发展是伴随着汉族社会的发展进行的,伴随着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民族关系的变动以及地理间隔,汉语方言从中逐渐形成,换句话说,方言实际是汉语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地域变异体,由此形成了客、闽、粤等方言。如果从狭义的汉语概念来看,那么方言又是现代汉语发展历史的起点,这是由于汉语的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在形成的,与此同时,伴随着基础方言的发展,汉语也得以不断的发展。无论是方言还是现代汉语的形成都是具有渐进性的,因此方言与汉语发展以及现代汉语必定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总而言之,方言是汉语发展的地域性产物,是现代汉语发展的源头,二者相互融合影响。

(二)、如何看待汉语各方言之间以及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

如果单纯从表面看,汉语各方言间体现出差异性。这种差异体现在语音,词汇与语法上,其中以语音的差异最大,例如古全浊音声母的保留问题的不同。这种差异性的形成于地理间隔,社会分裂等因素息息相关,例如,所谓的都是南方人却听不懂对方方言的原因。当然,除了差异性,各汉语方言间在某些方面同时也表现出了一致性,比如粤方言与闽方言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如《方言》卷四:“?谓之袖。”晋·郭璞注:“衣,江东呼。”今闽方言多谓衣袖为手。福州音[ts‘iuuoη],厦门话、潮州话均为[tsiueη]。敦,《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郭璞注:“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字后来写作“墩”,《广韵》:“墩”,平地有堆;都昆切。今闽方言多谓小山包为墩,可说“涂墩”(土堆)、“沙墩”等。福州、建瓯音[touη],厦门音[tun],潮州音[tuη]。据福建省55县市地名普查资料统计,带墩字的地名多达433处。在台湾省、台中县后里乡有墩东、墩西、墩南、墩北等村。在广东汕头市,有东墩、北墩等乡。最后,方言之间必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例如广东省内同时存在客、闽、粤方言,三者存在着地域性的影响。

至于方言与共同语言,一个民族的共同语与方言间一般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关系。一般来说,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发展来的,这种方言叫做基础方言。而对于汉语共同语来说,它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共同语与方言之间属于同源异流的关系。同时,汉语方言与共同语之间也不是对立的,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普通话的形成并不以方言的消亡作为前提。二者都会有选择的从对方身上吸收完善自己,而葆有生命力。因此,方言与共同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讲共存,汉语方言也不会消亡。

(三)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及方言的发展前景

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然而,我个人认为普通话对于方言的最大影响在于降低了方言的使用率。总所周知,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要求在公共场合使用,而对人们成长影响较大的学校也要求使用方言,且出门交流,因为各地方言自身的差异性,又促进了用普通话的交流,因此,总体来看,方言的使用率以及使用的场合在降低。

其次,以我身边同学来看,能说方言的人群在减少,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甚至是超半数的同龄人并不会说方言或者不能用方言交流,大多停留在听得懂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原有的方言语境被破坏,家庭、学校等场所以说普通话为主,或者是父母中有一方是外地人不会说方言而以普通话沟通,诸如此类的原因使得普通话普及而方言断层。特别是我生活的闽东山区,由于隔一座山,方言的语调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影响人的交流,而交通便利的今天往来密切,使得大家选择以普通话为交流方式,方言进一步失去自己的地位。

再者,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还在于改变了方言的发音与给方言注入了新鲜词汇,以闽东方言为例,肥皂,电脑诸如此类的原来方言不存在的名词,大多都以拆开直译为方言。对于沐浴乳等难以翻译成方言的词汇,更是出现了普通话与方言混合着说的现象。在词汇丰富的同时,普通话的推广也是方言失去了古老的用词与用语甚至出现改变发音的现象,比如说刚刚好这个词,在原始的闽东方言中一般为“duduhou”,然而现在很多人会说成“jiangjianghou”。而对于较难发音的动词,一般会选择夹杂普通话说的现象。

对于汉语方言发展的前景,我所持的态度不悲观但也绝非乐观。个人认为,诸如粤语,闽南语这类使用人口较多,且内部差异小的汉语方言,由于使用人群有其特有的方言自豪感,在人群中普及程度也较高,还有相关的影视作品音乐作品,不会走向消亡的道路,必定是和普通话相互影响而长期共存。而对于使用人口较少,且内部差异大的方言来说,尤其是闽东方言等,由于内部差异过大,加以普通话的冲击,可以看出使用的人数随着年龄越来越少,这种在青少年中的断层现象也许会走上消亡的道路,因此我觉得,身为家乡的一员,学方言,说方言,努力保护方言更有现实意义!倘若方言真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个人、对于地方、民族、国家都是一个遗憾与损失,我们在努力推广普通话寻求大同的时候也应该时刻反思,我们是否在打压个性打压民族特色?

篇二:《福建省建瓯市水质状况调查极其防治对策》(论文)doc

福建省建瓯市水质状况调查极其防治对策

建瓯一中高二(3)班

指导教师

摘要: 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削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势头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辖区内建溪河和松溪河水系达到和优于GB3838-88三类水质标准,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与上年相比均有所降低,城市的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水平,区域环境噪声与交通干线噪声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全市环境总体质量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关键字:建瓯市 环保 水质

Abstract: The main pollutants in the city every year to cut emission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under control of the momentum, environmental quality has improved. Built Songxi River area and the river reach and the Department of GB3838-88 is superior to the three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the frequency of precipitation acidity and acid rain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year to reduce urban air quality is better than the secondary level,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noise and Route traffic noise is lower than the state standards, the city continue to maintai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at a higher level.

Keywords: environmental quality Jianou.

【论文提交日期】 2010-06-08

引言

建瓯市位于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东经117°58'45”~118°57'11”,北纬26°38'54”~27°20'26”,北邻建阳市,南接南平市、古田县,东靠政和、屏南县,西与顺昌县交界。全市土地面积4233.13平方公里(折635万亩,陆地占96.43%,水域占3.57%),东西长96.5公里,南北宽76.6公里。市内地层发育以变质岩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南低,四周环山,中部多丘陵和山间盆谷,坡度较平缓。山区气候明显,夏热、冬冷、春淋、秋旱。多年平均气温14~20°C,降水1600~1800毫米。主要大河有建溪、松溪、崇阳溪和南浦溪,5公里以上支流有131条,总长1569.2公里;大河地表径流丰富,小溪比降大,水能理论蕴

藏量57万千瓦。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生物种类繁多,林木生长茂盛,素有“绿色金库”之称。

建瓯市河流主要属闽江建溪流域,呈格子状水系,发育全面,流向多为东北~西南,多年平均水位90.9l米,大河利用落差3.5~18米,小溪102~420米。境内有5公里以上河流131条,总长1569.2公里;10公里以上51条,总长1079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26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5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建溪、崇阳溪、南浦溪、松溪。境内河流长161.6公里。全市水能理论蕴藏量为57万千瓦。

建 溪

为建瓯市最大河流,是闽江主要支流,源于浦城和崇安北端,分南浦溪和崇阳溪,两河相汇于徐墩镇山边长源村边,始称建溪。自北向南流经徐墩镇叶坊、徐墩、北津至芝城镇汇入松溪,再经芝城镇七里街、三门和南雅镇白水源、鲁口、太平、白沙、新建、南雅、新村、小雅、房村进入南平市大横,至南平汇入闽江。径流量占闽江水量的1/3。其中境内有5公里以上支流111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崇阳溪、南浦溪、松溪、东边溪、小松溪、小桥溪、玉山溪、高阳溪;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万石溪、秦溪、延安溪、梅村溪、集瑞溪。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保问题随之而来。建溪及其支流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流域内水体不能直接饮用,有些流域存在重度污染。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中,使水和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水体污染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导,全世界75%左右的疾病与水有关。常见的伤寒、霍乱、胃炎、痢疾和传染性肝炎等疾病的发生与传播和直接饮用污染水有关。

概论

水体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而后者是主要的。自然污染主要是自然因素所造成,如特殊地质条件使某些地区有某些或某种化学元素的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烂过程中产生某种毒物,以及降雨淋洗大气和地面后挟带各种物质流入水体,都会影响该地区的水质。人为污染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污水对水体的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排水和矿山排水等。此外,废渣和垃圾倾倒在水中或岸边,或堆积在土地上,经降雨淋洗流入水体,都能造成污染。

建瓯市常见的水体污染:

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水体使水的PH值发生变化,酸、碱在水体中可彼此中和,也可分别和地表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无机盐类,由此引起水体中酸、碱、盐浓度超过正常量使水质变坏的现象称水体的酸碱盐污染。 水体中的酸主要来源于冶金、金属加工的酸性工序;制酸厂、农药厂、人造纤维等工厂的废酸水以及进入水体的酸雨等,碱主要来源于印染、制药、炼油、碱法造纸等工业污水。

一、建瓯市政府环保处理办法

1.1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场和垃圾焚烧发电的前期筹建工作,开展居民污水费征收工作,2008年底完成建瓯市城区污水处理场建设和垃圾焚烧发电场址的选址、设计、招商工作,全面推进污水处理市场化,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1.2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减少工业废水COD排放。新、改、扩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省、南平市有关产业政策规定,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符合环境功能区划或环境质量目标及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并获得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建设的批复;新、改、扩建项目的排污总量指标在本区域内调剂使用,不得出现突破总量控制指标的违法建设项目。

1.3 严格按照畜禽养殖区划划定要求建设,对位于禁建区和禁养区的养殖场责令关闭或搬迁,符合区划要求的养殖场严格执行“三同时”,要求限期整治,建设生化处理等综合利用工程并通过环境保护验收,否则予以关闭。在重点的竹木制品生产企业,推广能源工程建设,在降低污染排放的同时尾气综合利用,做到节能减排。提倡企业废水循环利用,对全市耗水量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和造纸企业削减污水排放量,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1.4 根据《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和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继续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程、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饮用水源保护工程、污染防治及清洁生产促进工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工程。

1.5 强化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加强对重点行为珠污染源监管,推进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切实发挥现有污染源治理效益,防止污染反弹。

1.6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加大金融机构对使有《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中清洁生产技术的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对未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的

企业银行不予以安排贷款。禁止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落地,工业园区在入园企业的审核上,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制度。

二、建瓯市政府保障措施

2.1 加强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和协调解决减排工作。各有关部门切实按照总量控制目标及削减目标完成年度计划。

2.2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把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占用总量指标较大的项目暂停环评审批。对新建项目明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具体来源,落实到具体项目,对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要求通过“以新带老”,做到“增产减污”,强化环评审批向社会公布制度。对建设项目未经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生产等违法行为,严格依法实施处罚。

2.3 严格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严肃查处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加强污染源管理和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查处。着力消除威胁饮水安全的污染隐患,集中整治工业园区环境违法和造纸、化工企业环境违法问题。

2.4 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提高公众对减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宣传减排工作的必要性,增强企业主落实减排任务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开设环保违法行为和事件的举报电话,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

三、防治水体污染的主要措施意见及建议

3.1 减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废水量。首先可采用改革工艺,减少甚至不排废水,或者降低有毒废水的毒性。其次重复利用废水。尽量采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减至最少或将生产废水经适当处理后循环利用。如电镀废水闭路循环,高炉煤气洗涤废水经沉淀、冷却后再用于洗涤。第三控制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回收有用产品。尽量使流失在废水中的原料和产品与水分离,就地回收,这样既可减少上产成本,又可降低废水浓度。第四处理好城市垃圾与工业废渣,避免因降水或径流的冲刷、溶解而污染水体。

3.2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区域性综合治理。第一在制定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工业区规划时都要考虑水体污染问题,对可能出现的水体污染,要采取预防措施。第二对水体污染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第三杜绝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规定标准。第四同行业废水应集中处理,以减少污染源的数目,便于管理。最后有计划治理已被污染的水体。

3.3 加强监测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标准。第一设立国家级、地方级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执行有关环保法律和控制标准,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和工厂保护环境、保护水源。第二颁布有关法规、制定保护水体、控制和管理水体污染的具体条例。

物理处理法:重力分离 离心分离 过滤法

化学处理法:中和法 混凝沉淀法 化学氧化还原法

物化处理法:吸附法 浮选法 电渗析 反渗透 超过滤法

生化处理法:活性污泥法 生物膜法 厌氧生化法

参考文献:

(1) 《造福子孙后代》

(3) 中国水资源公报 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4) 《中国城市排水建设与发展》

(5)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二十六讲:《关于我国农业法制建设的几个问题 》

(6) 《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基本路线 》作者:关业祥 水利部规计司处长

(7) 建瓯市政府官方网站

篇三: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10届

2011年 11 月28 日

闽台建筑风情

(一) 建筑内涵及形成过程

闽台文化是指生活在闽、台两地人民所共同创造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 体的区域文化,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富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闽台传统建筑文化又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 建传统建筑沿袭着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形式,又在移民入台相 继定居后传人台湾,不论是民居、宗祠、会馆,还是文庙、关帝庙、妈祖庙 、寺院等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建筑文化特征。同时,台湾 传统建筑在吸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移植闽南传统建筑特色中,也在寻求表 现台湾地域建筑文化的特征。 福建在汉朝建立了闽越国,建都东冶(今福州冶山),揭开了福建文明史 的第一页,三国时期,全闽第一座郡城――建安郡(今建瓯)的设置,标志着 汉文化已大规模传人福建。自两晋开始,中原汉族人民先后有四次大规模的 迁徙人闽,且分布于“八闽”大地,至南宋时福建已由移民社会转为定居社 会,汉人成为福建居民的主体。其间,移民不但传承着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 技术,同时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闽江流域等不同地域文化的撞击与交融 中,逐渐形成了福建宋明时期的“闽学”,成为中国后封建社会时期的主流 思想。 明朝初期,由于政府实行“禁海”与“迁界”的消极海防政策,致使福 建沿海居民被迫出海谋生,寻求发展。清初施琅将军实行“严禁粤中惠、潮 之民,不许渡台”的政策,使通过台湾海峡而移民的队伍中有80%属于福建 闽南泉、漳人,成为台湾主体的居民,清政府准许闽台两地口岸对渡,使两岸与海洋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台 湾海峡间的海上贸易活动十分活跃,也因此有了海神“妈祖”的崇拜,这是 闽台海洋文化造势的结果。 福建与台湾在历史上都是移民社会,祖根在中州,其迁徙的过程一般以血缘 和地缘进行组合。当移民择地定居后,便建造民居以家族聚居为主,同时, 更仰赖于宗教的作用以稳固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是闽台民间信仰的基础,无 论是宗教实体、信仰对象,还是祭祷仪式、日期等都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 ,这种亲缘、地缘、文缘、物缘与神缘的认同感,亲和力和内聚力表明了闽 台社

会、文化与历史的渊源关系。宗教建筑因信徒对神祗的崇拜而产生,不仅在宗教信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成为闽台传统建筑的精华所在。

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在继承与发展中,逐渐形成福建传统建筑以方言为特 征的七大建筑支系:即闽南建筑,闽东建筑,莆仙建筑,闽北建筑,闽中建 筑,闽西建筑,闽西北建筑等。台湾汉族移民在与当地高山族同胞的融合中 也呈现出以方言为特征的四种建筑类型:即闽南建筑(有漳州与泉州建筑之 分)、客家建筑、福州建筑、潮州建筑等。闽台传统建筑联系最为密切的属于福建闽南建筑与台湾的闽南建筑类型。以历史和文化的视角,联系比较的 方法对闽台传统建筑类型的实证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台湾传统建筑的平面类型在福建闽南地区都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例子,几乎是福建传统建筑的移植,这种历史渊源关系取决于台湾汉族移民中绝大多数为闽南人,早期传统 建筑的营建工作多也仰赖于闽南匠师和福建的建筑材料,现存的传统建筑多 是这一时期所建造的。所以说,台湾不仅在宗教信仰上源自福建,而且在宗 教传统建筑的形制、风格及其营建方法上也承袭了闽南宗教建筑的传统,但 表现在建筑细部处理上的不同,反映了民族性与地域性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的文化现象。 历史上,台湾隶属于福建省管辖达五百五十余年,其中有二百余年处在 合治时期,而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闽台人民同根同源的历史 见证。因此,闽台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渊源研究,将丰富和发展中国建筑历 史和闽台地方建筑史,填补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空白,也有利于发掘传统建 筑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对于闽台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具 有史实资料收藏与研究的学术价值,对现代建筑创作也有着借鉴作用。

总的来说闽台民居的相同点: 第一,在布局上,闽台民居大都以中轴线,以厅堂为中心组织空间,一般组成封闭型的多院落的宅第,或三间张、或五间张,按房主的需要和经济、地位等因素,组成或二落,或三落等多院落,左右有护室。只是台湾的院落规模不大,一般为前后两进,更加精致小巧。第二,在选向上,讲究风水,重视勘舆。台湾对风水的要求更高也更为严格,建房方向,一般选择坐北朝南或坐东朝西。第三,在屋顶轮廓上,大多丰富生动,或高低错落,或弯曲飞翘,屋顶上大多有泥塑浮雕等装饰,并多有泥塑厌胜物。第四,在雕饰上,大多讲究精雕细作。第五,在建屋礼俗上,基本过程一样。台湾建房从择地、勘

正、勘舆、定向、动土、穿屏、 架、上梁、合脊至收规过程,都要进行系列仪式,其源于闽。

(二)闽 台 古 厝 民 居 的 建 筑

闽南同台湾有着深厚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一脉相承。红砖古厝民居是闽台两地古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其中以砖木石混合结构、红墙赤瓦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常见,被称为“红砖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遍布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的大部分地区和台湾西半部及金门、澎湖,涵盖了闽南语的

分布地区。

明、清时期,随着大量闽南居民迁移开发台湾,闽南民居不仅建造风格而且在建筑材料上对台湾民居产生了举足轻重和深远的影响。台湾古厝民居大都移植大陆闽南泉州、厦门及粤东潮州一带的造型,这是由于海峡两岸之间 地理位置相距最近而联系最为密切所致。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就有大陆移民迁徙至台湾,尤其是明、清两代,大批闽粤先民陆续大举迁台,不仅带去福建式和广东式的住宅建筑形式,甚至匠师与建筑材料亦大多取自大陆,建筑风格以受闽南影响尤深,致使闽台两地不仅在血缘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通相近,同风同俗,而且在建筑形式及风格上承传有序,自成体系,形成闽台古厝民居的鲜明个性。

闽台古厝民居常以四合院为中心,讲究中轴对称和主次空间大小、高低顺序,营造结构上多采用抬梁式、穿斗式或墙体承重式为主的屋顶举架样式,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同时在建筑形式及装饰风格上又广泛采用护龙式平面布局、“燕尾式”翘脊(或“马鞍式”屋脊),大量使用红砖、赤瓦和花岗岩、辉绿岩(青斗石)建材,并普遍运用漆金木雕、“交趾陶”陶塑、彩绘泥塑以及五彩瓷

片剪贴等装饰形式,突出地反映了闽台古厝民居的建筑特性和人文习俗,此外,闽台古厝民居在结构和装饰中又融入了西方及“南洋”文化等多种外来因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语言,成为中华民族古建筑中别具一格的民居类型。

闽南及台湾因所处沿海或环海的地理环境,空气湿度大,酸碱性强,加上天气炎热,雨水多,因此早期建筑的夯土墙体及木结构不易保存,现今保留下来古厝民居的年代最早为明嘉靖、万历时期,而以晚清至民国初期最多。

1、常见的闽台古厝民居形式有一条龙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多护龙式及前后多落(进)式等。

(1)一条龙式

普遍形态为“一条龙”式, 即一字形排开的三开间或五开间,中间为稍大的厅堂(明间),两侧为卧房(次间),俗称“正身”,两旁如加盖较低的附房(梢间),则为杂物间。

(2)三合院式

在“一条龙”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别加盖一、二间较低矮的榉头,作为储存农用杂物的什物间或作为厨房、书房,则整体平面形成“凹”形,中间空地用作天井,即“深井”,前边砌建院墙、院门,也就形成了闽台古厝最基本形式——三合院式,俗称“一落大厝”,这也是闽台古民居中数量最多的类型。闽台地区古厝民居建筑的“一进”称为“一落”,如“三进”则称“三落”。

(3)四合院式

四合院式是指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将天井前的院墙、院门改建成前落大厝,形成前(下)、后(上)二落古厝与左、右两侧榉头的合围形式,二落以上规模古厝才称大厝。

(4)多护龙式

“二落带护龙”形式为闽台较富有家庭常用,它是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围建一列“护龙”(护厝),其平面多形成中央四合院的大天井和四周对称的四个护龙小天井组成的“四菜一汤”形式

(5)前后多落(进)式

庞大富庶的大家族往往建造多护龙式和多院落式的大型古厝,即在三合院和四合院的左右两侧增建多达数列的护龙,或整体进深超过二落大厝以上的古厝房


历史论文:建瓯的风土人情》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48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