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驳论文开卷有益

驳论文开卷有益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3 07:27:07 | 移动端:驳论文开卷有益

篇一:2013学年初三二模议论文

2012—2013学年初三二模议论文

宝山、嘉定

爱家庭也是一种责任

①宝山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自编了一本《爱的教育》的德育区本教材,其中最为抢眼的是,专列了“爱家庭”一章。教材的主编在《前言》中写道:“爱家庭的学生,才会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连家庭都不爱,哪会爱天下、担天下呢?”

②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如今家庭对孩子的庇护如果用一句成语套用的话,便是“无微不至”,其程度无以复加。然而,孩子对家的情感依恋却愈见淡薄,对父母的感恩基本不见,父母只有苦心经营家庭和对孩子百般呵护的义务,而孩子却没有对家庭热爱和对父母尽孝心的责任,真可谓一头溺爱过度,一头角色缺失。提出“爱家庭”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看来,爱家庭也是我们青年学生的责任。

③爱家庭,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困难的。不过,常识内化为自悟并非那么简单。现在不少学生对“家”的概念没有生命延续意义上的_____,对“家”的构成没有生活体验意义上的_____,对父母的艰辛和付出缺少将心比心的____,因此,一些学生的言行常常随意任性,有悖_____。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家庭是一门有待补上的“必修课”。

④爱家庭,其实是对生命获得的理性认知。有了由父母组成的家庭,孩子的生命才得以延续,生活才充满乐趣。这种看似简单得再也不能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然领悟的。提出“爱家庭”,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的“根”,寻求对自身对生命本源的答案。

⑤爱家庭,其实是对社会责任的原始反哺。人一出生离不开家庭的精心照料,正是这种养育之恩,让人类得以繁衍。提出“爱家庭”,是在启发青年学生由此及彼,唤醒青年学生从自身到家庭再到社会的责任意识。

⑥爱家庭,其实是对父母感恩的直接表达。爱父母是爱家庭的核心,不论是从父母带给我们生命的起源来说,还是从父母对我们关怀的情意来看,无论是从父母承担家庭重任来说,还是从父母勇担道义来看,都足以让我们感到这种爱的伟大与隽永。提出“爱家庭”,是在发扬中华文化的孝道。写到这里,想起曾看到过的一则短文:一道美味的食物,有人只尝过一口就给另一个人吃,是谁和谁?有人吃到只剩下一小口才给另一个人吃,又是谁和谁?答案很简单,前者一定是母亲和孩子,后者想必是孩子与母亲。现实大抵如此,所谓“孝”与“不孝”的区别,其实就差这一小口。

⑦爱家庭,并不是目光短浅的小儿科,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它也许是一个基本细胞。

16.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7.第②段加点词“角色缺失”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中加点词“这个意义”指代上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4分)

18.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3分)

a.认识 彻悟 理解 伦理b.认识 理解 彻悟 伦理

c.伦理 彻悟 理解 认识d.伦理 认识 理解 彻悟

19.提出“爱家庭”对于青年学生的意义在于:(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全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第③④⑤段看,这三段的论证思路结____关系。(4分)

16.(4分,1+3)反问 强调学生缺失对家庭的爱产生的严重后果。(强调学生不可以不爱家庭)

17.(4分,各2分)对家的情感依恋却愈见淡薄,对父母的感恩基本不见(学生缺失热爱家庭和孝敬父母的责任)

常识内化为自悟并非那么简单18. (3分)a

19.(1)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获得理性认识。(2)可以唤醒学生对家庭以及社会的责任意识。

(3)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发扬中华文化的孝道。

20.(4分,各2分)爱家庭也是学生的一种责任(不写“学生”扣1分) 层进

长宁

读点“无用之书”

(1)什么是有用的书呢?譬如《如何炒股》《怎样养螃蟹》《职场36计》《计算机入门》《营销108招》《公文写作概要》等,都是有用的书,学了就能立竿见影,换成银子或纱帽。反之,不教授基本技能的书,对挣钱升职应聘没有直接帮助的书,都属于无用的书,如莎士比亚、尼采、萨特、李白、杜甫、孔孟、老庄,鲁迅等等。

(2)人要生存,自然要学一技之长,以做到术业有专攻。所以,一定要读那些有用的书,做到学以致用,或“学的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或换来“颜如玉”、“黄金屋”“、千钟粟”;最不济也能整个养家糊口的饭碗。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读那些无用的书。如果只读有用的书,钻进去出不来,弄不好就会把自己变成一个挣钱机器、职场狂人。

(3)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是可以养心。身体需要滋养,心也是需要滋养的,要靠知识、见地、思维、情趣来涵养,而这些东西大都来自那些无用的书,所谓开卷有益,即是此意。著名学者易中天说:“读书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谋生的,一种是谋心的。谋生的书你去看它,可以获得利益,是有用的,谋心的书是无用的,但可养心。现在很多很时髦的书是养生书,但养生之道首在养心,心态不好不可能健康长寿。”诚哉斯言,信哉斯言!

(5)二是可以怡情。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无用的书,固不能帮助升官发财,但可以陶冶情操,调节心情,丰富精神生活。“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启我悲情;“看了红楼梦,得了相思病”,诱我多情;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痴情感天动地;关羽灯下读春秋,真情传为美谈。他们读的都是无用的书,但却读出喜怒哀乐,读出春风秋雨,读得情深意切。

(6)三是可以增趣。人贵有趣,有趣的人潇洒脱俗,妙语连珠,有趣的人真性真情,生机盎然,活得津津有味,人与其交,则如沐春风。趣从何来,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来,从妙趣横生的闲书中来。不读《红楼梦》,怎能领略爱情悲剧的凄美,怎能知晓木石之盟与金玉之缘的魅力之所在;不读《阿q正传》,又如何知道“精神胜利法”的绝妙超群,理 解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良苦用心?不读《围城》,怎么领会“围城里的人想出来,外边的人想进去”的隽语妙论?

(7)四是可以益智。《论语》,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博大精深,意宏旨远;《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资治通鉴》能“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考证确切,这些都是标准的“无用的书”,虽无益于升职、聚敛,但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人类文明的结晶,多读多思多悟,定会让我们变得睿智、聪慧,眼光如炬,胸怀似海。

(8)如今,坊间那些“有用的书”出得太多、太滥、太俗,且供需两旺,而“无用的书”

篇二:九上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科: 语文 年级:九班级: 姓名:

【 课 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 理解本文反驳论证的方法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其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力和嘲讽意味的艺术特点。

4、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

【重点、难点、考点】

重点:掌握文章的驳论方法。

难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其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力和嘲讽意味 考点:议论文的三要素,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易错点: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

【问题预设】

1、学生可能一时区分不清立论文和驳论文。

措施:可以借助生活中观点和事例引导学生。

2、学生在理解“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时对“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示 例理解起来有难度。

措施:先引领学生理解“为民请命”和“舍身求法”,再从古到今的历史名人中搜 寻,问题便迎刃而解。

【知识铺垫】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玄( )虚 诓( )骗慨()叹 怀古伤今 渺茫 为民请命

2、作者、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3、了解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教材解读】

一、导入

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看这样一段对话:

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不买汽车?

妈妈:买不起啊!

孩子:那怎么才能买上小汽车呢?

妈妈: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可以买小汽车了。

孩子:那你小时侯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

我们看到,孩子到底同不同意妈妈的观点呢?(不同意)倒不一定是妈妈小时候没有认真读书,只是好好读书也不一定能买小汽车啊!其实,大家注意到,孩子的回答算是很精彩的反驳。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驳论文。(板书题目)

首先,老师先来看一看大家预习的效果怎样,完成知识铺垫。

过渡语:通过预习检测,同学们预习得较充分,下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论据是什么?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据两年前 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 久 不再自夸只希望“国联”

现 在 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的脊梁 地底下

3、作者是怎样批驳敌方的论证的?

明确: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

直接批驳——驳论证(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自己的论点)

自希望着国联 他信力

夸着“地大物博” 他信力 有着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一味求神拜佛 自欺力

间接批驳——正面立论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的脊梁 地底下

操作步骤: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展示—解答引领

过渡语:本文以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同时确立与敌论点相反的观点,并列举事例证明,从而有力的驳倒了敌论点,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下面我们来品味文章的重点段落。

三、重点阅读,仔细品味

齐读第7段,认真体会“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指的是哪些人,试举例说明。

明确:①、“埋头苦干的人”: 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②、“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③、“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操作步骤: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展示—教师引领

过渡语:这些人都是“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他们正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反复赞扬他们,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下面来品味文章的语言。

四、品读语言,拓展延伸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线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3、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

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所有中国人)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国的人民) 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所有中国人)

4、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 :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操作步骤:自主思考—小组交流—精彩展示—教师引领

【课堂小结】

鲁迅的驳论文,思路清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疑问? 过渡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完了鲁迅的驳论文,大家也来牛刀小试一下,完成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

用所学方法来反驳以下观点:(可任选一个)

中学生上网有百害无一利。

开卷有益

操作步骤: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小组交流——展读优秀——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3)结论(9):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问题积累】

【教学反思】

篇三:高中语文必修4 表达交流3 ――确立自信(学会反驳)

高中语文必修4

表达交流3 ――确立自信(学会反驳)

【写作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基本特点,学习反驳的方法和驳论文的写法。

2.在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时,学会恰当、有理、有力的反驳。

【写作借鉴】

一、有关自信的名言

1.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苏格拉底

2.只有满怀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认识自己的意志。

——高尔基

3.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海伦.凯勒

4.在真实的生命,每桩伟业都有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奥格斯特.冯史勒格

5.我们对自己抱有的信心,将使别人对我们萌生信心的绿芽。 ——拉罗什富科

6.人必须要有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

——居里夫人

二、经典反驳示例

1.九一三事件发生以后,苏联大使找到周总理,阴阳怪气地问道:“总理同志,听说最近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周总理平静地回答: “也没什么大事,只不过是森林里倒了一棵树;一棵树上落下一片叶子而已。”苏联大使故作关心地说:“据权威人士推测,此事对中国的影响极为不利呀!”总理答道:“恰恰相反,一颗毒瘤在肌体上自动消失,有百利而无一害。”苏联大使有些恼怒:“总理同志,有句话我早就想说了,你们在国际上口口声声骂我们是社会帝国主义,把我们说得比厕所还臭。既是这样,那么请问:你们的林副统帅在国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什么偏要投奔我们苏联呢?”周总理冷笑道:“正因为厕所臭,苍蝇才喜欢那个地方。大使同志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又何必多此一问?”苏联大使被说得哑口无言。

――林彪叛逃苏联并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这个消息传出后,国际上一些敌对分子幸灾乐祸。中苏关系当时严重恶化,苏联大使和总理见面时存心想看好戏,让周总理难堪。他见兜圈子达不到目的,就摊出所谓的“王牌”,料想周总理一定无话可说,结果周总理反戈一击,苏联大使陷入十分狼狈的境地。

2.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却笑着说:“我则恰恰相反。"说完闪身让批评家过去。

道理:批评家说:不给傻瓜让路。歌德说:我则恰恰相反。意思是说:你不给傻瓜让路,而我却给傻瓜让路。本来批评家想说歌德是傻瓜,结果却被歌德说成了傻瓜。

【写法指导】

一、反驳型议论文的基本特征

凡议论文,目的都是为了阐明自身论点。但在阐明方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证明,一是反驳。所谓证明就是从正面论述观点的正确,从正面去证明观点的成立,也叫立论。反驳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论据或论证过程,以树立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也叫驳论。证明与反驳都是论证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有时需要从正面去立论,有时又需要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也可以同时运用证明和反驳。在驳论文写作中,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反驳(驳论点),或间接反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二、反驳型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反驳型议论文的写作,大体要掌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立攻击目标

反驳型议论文不论是反击敌人,揭露驳斥敌论的诽谤诬陷还是批判某种思想、行为错误,都是为了驳倒对方,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以此来明辨是非,匡正错误,弘扬真理,伸张正义。因此,在写驳论文时,首先要明确反驳的论点,即确立攻击目标。

在我们根据某一事件或某一材料来写驳论文时,有的错误观点很有迷惑性,若不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是很难找出破绽的。对此,必须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方能嗅出“花香”和“毒草”的不同滋味,从而写出比较高水平的驳论文。

(二)抓住敌论要害

反驳犹如作战,作战要讲究战略战术,一着制胜,速战速决才是最好的战役。反驳,首先要找寻到突破口,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击中敌论的要害,取得论辩的全胜。对“开卷有益”的反驳,要抓住敌论要害:“ 要看读什么书,为什么读和怎样去读。读好书有益,读内容不好、乃至有毒的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三)讲究反驳方法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自然可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或者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采用迂回间接的方式,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虚妄和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

1.反驳论点。

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这是驳论文中最常用的形式。这种反驳论点的方法,可以通过例证反驳,即提出新的事实论据,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例证反驳,常采用的方式是先总括出对方的错误的论点,然后摆出事实证明其荒唐谬误,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例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作者针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摆出确凿事实,证明“友邦”并非友邦,而是日本侵略者的同伙,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后台,是中国人民的死敌。随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杀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就残酷镇压。”

反驳论点还可以运用反证法和归谬法。

2.反驳论据。

论点和论据,是议论文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论点是论据的集中和升华;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和支撑。驳倒论据,犹如釜底抽薪,对方论点也便颓然倒塌。

论据通常有三种:事实论据、数字论据和理论论据。反驳论据也就常常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揭露其事实虚假、数字含混或理论的荒谬。《“友邦惊诧”论》也运用了反驳论据来反驳论点的方法,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分析。

3.反驳论证。

论据与论点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成为论点的有力支撑。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也可以达到反驳的目的。论证的错误表现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演绎过程中大小前提与结论不合逻辑;有时是作者在一篇文章内的观点间自相矛盾;有时是论点与论据之间推理不妥??总之,只要发现对方在论证上有逻辑错误,就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展开反驳。如“我们班有些同学,追求奇装异服,跟风赶时髦,男女经常混杂??这说明精神污染在这里很严重。”这一论述,没有明确“精神污染”的涵义,与上面列举的内容毫不相关,逻辑关系也就错了。

【信手拈来】

1.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仔细分析找出其包含的错误观点,为确定自己要反驳的目标。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2.仔细分析下列材料,写一段反驳作文片段。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风:春之和风,吹绿杨柳;夏之狂风,摧枯拉朽;秋之金风,染熟万物;冬之寒风,万物肃容。人间也有各种各样的风:追星之风,迷失自我;时髦之风,盲目攀比;受贿之风,锒铛入狱;高尚之风,万古留名??年轻的我们应该追风才行。

【综合训练】

请从下列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反驳的文章

1.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多年来,人们大多赞同薛勤的说法,认为“一屋不扫”,自然无以“扫天下”,然而在生活中真的都是这样吗?

2.今天的人们有着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有人认为,“干一行,爱一行”已经落伍了,应该是“爱一行,干一行”,他们认为,应该有意识也有准备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而不是被动地“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只有爱一行干一行的精神,才能使我们和我们的社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生存。那么你认为呢?


驳论文开卷有益》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543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