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27 12:08:33 | 移动端:民族文化论文

篇一: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关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制思考

摘要:民族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同时也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而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浓厚的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西部文化的显著特征,但在西部大开发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体现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正大量流失,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西部地区 少数民族文化 法律保护

民族文化是每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各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承下来的。除汉族外,有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地域广阔的西部地区,缔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水平的体现,是统领该民族精神的灵魂。

一、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十个省、市和自治区。其土地面积54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6%;目前有人口约2.87亿,占全国人口的22.99%。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在这样的地理、历史环境下,

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如下状态:

1.民族文化的弱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西部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废弃了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扬弃和转换中,使得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而使得民族文化人才资源短缺,民族文化传承链有断裂的危险。

2.语言文字的消亡以及具有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的退化。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逐渐萎缩。有些少数民族的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特色。

3.本民族对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欠缺。这些人为的因素无疑更加快了民族文化的流失。还有我国的文化遗产已先后被国外申报,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从上述可以看出保护意识还很欠缺。

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制思考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加强对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一)内因保护机制

1.要积极调动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要想真正得到保护和发展,关键还是在本民族自身——民族自身才是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和意义。可以通过开办学校教育、相关民族文化的学习班等。

2.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旅游发展相结合。西部许多地区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所以民族文化相对保存较好。以新疆喀纳斯为例,当地的土著居民是图瓦人,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圣地之一。旅游业可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可以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巨大魅力,

3.发展民族特色经济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特色经济不同于其他经济,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最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是服饰、饮食、手工艺品、建筑、文物古迹等。我们可以根据现代人们对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途径,将它们开发出来并不断地创新,既能保留传统的精神又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二)外因保护机制

1.立法方面。首先是对国外相关法律的借鉴。国外对民族民间文化立法较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发达国家保护民族文化的经验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其次是国内立法的制定和完善。

2.司法方面。法律的实施是影响法律实效的一个关键因素。解决西部民族文化保护中法的实施问题,首先应当唤起政府部门的足够的重视和切实的支持;此外,要求立法适时适度切合实际,同时严格按照立法原理完善废、改、立等诸多环节。

3.行政方面。首先,发挥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遗产收藏保护机构的主力军作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民族文化抢救的工作,有一定历史价值的给予最佳保护。其次,由各级政府牵头,保护好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资源,

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除此之外,各级党委、政府还要深刻地认识到抢救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且要把它门列入全盘工作规划中统筹安排,要加大工作和宣传的力度,要站在特有的高度,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产业建立起科学规划、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协调合作的保护机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西部丰富民族文化的消失、损毁、流失的现状,我们不能再等闲视之了,必须用法律手段加以行之有效的保护。否则,消失的不仅只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灵魂、精神与民族自身。因此必须开发与利用并重,发挥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具有举世瞩目而永恒的地位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方慧.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李春华.新疆风物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4).

篇二: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期末课程论文

题 目: 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姓 名: 李 娜

系 院: 政治学院

年 级: 2013级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学 号:120305052299

日期2013 年12月 15 日

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历久不衰,原因就是我们保护、传承、发展了我们的文化。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我国各个民族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都在思考怎么样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能使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落伍或者不被抛弃。同时,又吸收现代化文明中的先进文化,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得到创新,使自己的民族不断的发展进步。

关键字:民族文化 发展危机

正文

一、民族文化的概念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与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一样,民族文化的定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形式。

(一)广义的民族文化

广义的民族文化,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

(二)狭义的民族文化

狭义的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狭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说是民族人文文化,是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等。

二、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因此,发展利用、保护传承、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我们在传承中,如何去梳理这些内容,如何界定传承的范围,哪些文化可以注入时代元素使其走得更远,都是困扰我们的难题。所以,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我认为,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危机。

(一)民族文字发展危机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一般认为,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文字。以云南为例,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三个民族使用汉语外,仍有22个民族使用着14种文字。

但是很多语言和文字处于衰退状态,甚至面临“濒危状态”,急需采取保护和抢救措施。任何一种文字的消失,可能带来的是千百年留存下来的历史、哲学、民间智慧的损失,一个民族的记忆也会就此漫漫消逝。

(二)民族语言发展危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于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来说,民族语言是他们最古老、最辉煌的成就,是他们世世代代创造能力的主要表现。为了保护民族语言,我国在一些条件成熟的民族地区实行了双语教育。但是在另外一些地方,民族语言的传承情况令人担忧,很多语言现在正在成为濒危语言。民族语言的危机,部分来自于民族成员对自己的语言、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母语”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的不正常状况,对有关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没有任何了解,甚至表现得极为冷漠。

(三)民族服饰发展危机

服饰是一种少数民族生活历史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很多少数族服饰图案被称为“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但是,许多少数民族服饰不断流失,好多民族地区穿着民族服饰的大多是一些老人,年轻人基本只是在一些重要日子才会穿着民族服饰。这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民族服饰流失严重,若不引起高度重视,一些优秀的民族服饰将走向毁灭。

(四)民族风俗发展危机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5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尤其是散杂居的民族地方,优秀民风民俗不断被抛遗、忘弃。

四、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建议

由于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原因,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多处于初始状态。社会保护意识比较淡薄,挖掘、研究民族文化资源所需经费匮乏。许多资源处于封闭式保护状态,没有加以合理地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需要形成一系列的法规与机制等等,来确保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要提高认识,加大保护力度。

要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软实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力度。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保护机制,在政府有关部门引导、相关专家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引导少数民族文化的正态发展,激发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促使他们自觉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抢救和保护民间艺人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艺人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掌握者和传承者,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储藏库”。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健康状况差,时不待我,若不强紧抢救和保护,损失就会严重。要抢救和保护艺人,一是要建立艺人联络制度,跟踪调查,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二是要培养一批民间艺人。三是要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四是要出版民间艺人传。

(三)加强传承队伍与基地建设。

传承是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民族文化传承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在注重软环境建设同时,我们也积极建设硬件环境。我们将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与旅游业相结合,挖掘并提升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与教育培训相结合,开设各类专业培训班,造就一大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

(四)创新发展机制。

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适合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具体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要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利用人才的传承作用促进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这是保护传承的关键;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优秀的文化发展策划人才,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聪明才智,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服务;要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建立投资融资机制,争取在更大的范围内投入更多民族文化发展资金,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篇三:民俗文化论文

民俗文化论文

学院: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论浦江灯会

摘要: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浩淼的历史长河中,神州大地上的各个民族不断融合、发展、进步,各民族的文化与习俗也交织在一起。时至今日,我国民族文化已成长为集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民俗制作文化于一体的大概念。在这之中,最贴近于人民生活,最能体现我国缤纷文化的,莫过于民俗节日。 关键词:民俗;浦江;灯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个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说道民俗,能然我侃侃而谈的要数我的家乡浦江了!首先要从民俗气氛非常浓厚的来说,有书画展、浦江灯会、水晶博览会等;其次是历史文化习俗,如家庭礼仪、衣食住行、节庆等古老的民俗事项;再次民俗旅游还有一些民间工艺品,如刺绣、剪纸、年画等。

中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作为中华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我们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民俗节日文化,是对人文自然物候的尊重;民俗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瑰宝的表达;民俗节日文化,是我们在祖先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基础上不断进取的重要途径。

浦江自东汉兴平二年建县,已有1800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历代名人辈出,素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水晶之都”之称。浦江民间文化艺术名震中外。起于清代的竹根雕,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麦秆剪贴画,形象逼真,色彩艳丽,中外人士称为“迷人的艺术”剪纸,风格秀丽,质朴大方,,令人叹为观止;起于明代的“迎会”,以会桌制作奇巧,童趣天真,堪称华夏一绝;“灯会”,融书、画、工艺于一体,人物灯、竹丝灯、板龙灯、走马灯、灯种繁多,各呈民彩,深受中外人士赞誉;“浦江乱弹”,曲调激越高亢,优美流畅,为婺剧主要声腔,流行于浙、赣、皖数省。1993年,文化部命名浦

江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灯会全省各地均有,以浦江灯会较有名气。每年元宵夜,浦江城乡家家户户悬灯于厅堂、街道檐口门楼,这些灯有玻璃、木雕、竹丝、珠串、羊皮、绫罗、剪纸、针刺等,工艺制作精细。盛大的灯会有几万人参加迎灯。灯会能久盛不衰,是因为各“都”各“图”(乡村行政单位)均有乡规民约,有的形成文字,载入谱册,也有口议成规,世代永循。

会规内容有:一、“会田”,全村(姓)公有田的收益,作为灯会的组织。二、“派灯”,大村迎灯按男丁派子灯,小村为使灯队更长,除按丁派灯外,还按灶派子灯。男十六岁至五十岁都得出一子灯,五十岁以上者放火铳,年过六十为灯队领路、提灯、提香篮。三、“出灯”,鸣锣为号。头遍锣煮饭,二遍锣进餐,三遍锣扎灯。出令时,点燃子灯,放到路口为灯队照明,至灯队休灯为止。出灯前灯头沐浴净身,换新衣。子灯洗手、洗脸。出灯忌讲不吉利的话。四、“罚灯”,条例有:(一)“挂祭”,即不能种太公(祖宗)的祭祀田(公田);不准分、砍太公山上的柴;不能领取宗族在清明、冬至拜祭太公后分的肉、馒头、麻糕等。(二)罚蜡烛若干斤供灯会用。(三)罚在灯头前放鞭炮或为灯头挂红。五、“灯礼”,长灯(板龙灯)到客地要舞“麦饼跳”,即圈灯,以示礼节。六、“灯路”,出灯路线一经规定,不能改变,如遇雨而不能出灯叫“留夜”,到天晴后补足。七、“敬学”,县城灯会开迎,乡村灯会进城,都必须先到学宫舞圈灯,以敬重有学问之名人。八、“散灯”,散灯前要“拉灯头”:长灯后退而行,将灯队拉散为止。龙头上的装饰物如龙须等被扯抢一空,扯得者称“利市”。如浦阳镇的“拉灯头”要拉三次,拆灯时,各节子灯要争先恐后背灯回家,名曰“抢兴头”,将灯具摆在猪栏上,祈求六畜兴旺。九、“拔蚕花”,养蚕者每次遇灯头路过时,暗拔龙须,谓之“拔蚕花”。十、“求子无子”,需送红包给灯会,并佯偷龙头绣球,以为得子之兆。十一、“和面酒”,在散灯之日,灯户于厅堂备酒菜,相互敬酒,以示庆贺。往日有不和睦者,也互相劝酒,称为“和面酒”,表示既往不咎,和睦相处。十

二、“头灯”,同村、同族、同姓几个灯会为显示团结,联合结为“社”,一社需制作一件领袖之灯称为“社头”灯。定于某一日集合结社而迎,称“圈灯”、“大日”。此类组织有称“七社头”、“六社头”(七或六个灯会结社),有的地方甚至十几个灯队会集而迎,声势浩大。十三、“兴灯”,除正月迎灯之外,还有比正月更盛大的迎灯称“兴灯”。兴灯分定期和临时兴灯两种,定期的如天干五年或十年,地支六年或十二年兴一次。临时的如庙宇开光、造桥、完成谱等,为祝贺而兴灯。这时兴灯,出动全村仪仗如大铳、小铳队、堂灯、龙虎旗、长旗、蜈蚣旗、五色旗、执事、宫灯、绅衿行香灯、香桌、十锦锣鼓。十四、“兴太公太婆灯”,迎灯为祭祀送葬的祖坟,也有太外婆、太姑婆村认祖亲的,都称为太婆灯或太公灯。十五、“借路帖”,灯队出巡前几日,有专人到过境村庄贴“借路帖”,如“某月某日某灯会路过贵境??”。

也有好多诗句写灯会的,比如《十五夜观灯》写到“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

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我国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民俗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创造成果,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应付各种环境、满足各种需要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是没有个人版权所有的群众文化积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和地域变异、阶级阶层变异等多重品格.是一种始终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重视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民俗对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族文化论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8231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