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试题答案 > 岁暮到家阅读答案

岁暮到家阅读答案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6-14 05:47 | 移动端:岁暮到家阅读答案

篇一:测试练习1及答案

测试练习(一)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①

●韩愈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注】①白二十二舍人:即唐代诗人白居易。韩愈邀约张籍、白居易同游曲江,可惜白居易因雨后泥泞未去。

(1)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可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分析。

答:

(2)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

●许 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思想内涵的理解。

答:

(2)诗歌题为《途经秦始皇墓》,而三、四句写的却是汉文帝,这样写是否恰当?请说明理由。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各桥晚望

●孟 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1)本诗紧扣一个“望”字,所描写的景物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2)结尾一句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乙)余干赠别张十二侍御

●权德舆

芜城陌上春风别,干越亭边岁暮逢。

驱车又怆南北路,返照寒江千万峰。

(1)(甲)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

答:

(2)有人说,与(乙)诗相比,(甲)诗更加自然真切、含蓄隽永。你是怎样看的?请说明理由。

答: 。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乙)汾上惊秋①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注】①开元十一年(723),苏颋被调离朝廷,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诗人出京入蜀,途经汾水,作此诗。

(1)这两首分别抒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2)有论者认为:同样是秋风(声),(甲)诗说“最先闻”,而(乙)诗说“不可闻”,两者各尽其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 溪

聊为溪上游,一步一回顾。

悠悠出山水,浩浩无停注。

唯有旧溪声,万古流不去。

(1)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2)后四句在对南溪的摹写中,蕴涵了怎样的哲理?请结合诗句予以分析。

答: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跋子瞻和陶诗①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①本诗作于崇宁元年(1102)八月,上年七月子瞻(苏轼字)已病逝于常州。

(1)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子瞻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诗人认为,苏轼与陶渊明“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你认同这一评价吗?请说明理由。 答: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诗歌首句的含意是什么?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2)诗中写道:“时有微凉不是风。”“不是风”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这首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诗歌结尾写道:“不敢叹风尘。”诗人为什么会这样说?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1)作者在描写驿馆的环境时,突出写了哪个细节?烘托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答:

(2)“门外马嘶人起”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①

陈与义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②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注】①宋高宗绍兴六年六月,陈与义因与尚书左仆射赵鼎政见分歧,论事不合,借病辞职。本词写 于辞官后前往青墩的途中。②孥舟:牵舟,这里指乘船。

(1)词的上阕中“病夫因病得来游”一句蕴涵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予以分析。

答:

(2)词的下阕在写景中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复杂心情?请具体分析。

答: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游次公

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杯柈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

(1)“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这两句意蕴十分丰富,请具体分析。

答:

(2)有人说,“风雨”是解读全词的钥匙。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

答: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①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注】①牟子才,字存叟。南漪钓隐是牟存叟家花园的名字。

(1)综观全词,词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

答:

(2)杜甫在《丈八沟纳凉》中写道:“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这两句诗与本词结尾“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有何不同?试加以比较。

答:

1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山坡羊

●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1)有人说,本曲中“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字“下得尤妙”。请试作分析。

答:

(2)“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包含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对此,你如何评价? 答:

1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普天乐·平沙落雁

鲜于必仁

稻粱收,菰蒲秀。山光凝暮,江影涵秋。潮平远水宽,天阔孤帆瘦。雁阵惊寒埋云岫①,下长空飞满沧洲②。西风渡头,斜阳岸口,不尽诗愁。

【注】①云岫(xiù):指云雾缭绕的峰峦。②沧洲:水边比较开阔的地方。

(1)“天阔孤帆瘦”中的“瘦”字,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元曲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测试练习(一)参考答案

1.(1)两个部分:前三句描写曲江一带美丽迷人的景色,后一句询问白居易不来的原因 (2)诗人极写曲江雨后空气清新景物明净所特有的美,不但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也显示出辜负这良辰美景是多么可惜,委婉地表露自己苦候、失望、埋怨的情绪2.(1)一是指秦始皇已死.二是指秦王朝迅速灭亡.三是指生前声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 (2)恰当。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相对比.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与秦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批判之情

3.(1)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萧疏的榆柳掩映着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最后一句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展示出盎然的意趣 (2)结尾一句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美不胜收,描绘出一个美妙迷人、冰清玉洁、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洁旷远的情怀4.(1)前两句写双方阔别“十年”,今日“相逢”,带有一点意外的惊喜与深沉的人事沧桑之感:后两句写偶然重逢又匆匆作别,在一问一答之间。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限感慨,隐含了前路茫茫的感情 (2)这种说法有道理。(甲)诗为五绝,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淡淡着笔,语言朴素.不事雕饰,特别是后两句以咏叹发问.以不施刻画的景语黯然收束,浑然一体,韵味无穷;而(乙)诗为七绝,渲染的成分明显增加(如“芜城陌”“春风别”“岁暮逢”“寒江”),第三句“怆”字情感直露,末句又着意刻画。所以说,(甲)诗更加自然真切、含蓄隽永(如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5.(1)(甲)诗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抒发了羁旅之情和恩归之心:(乙)诗写诗人离京万里、渡过汾水时惊觉秋天的来临,抒发岁暮时迟、仕途失意的复杂心绪(2)同意。(甲)诗中,“孤客”因为客居他乡,对时序、物候有着特殊的敏感.因而“最先闻”;而(乙)诗中,只有说“不可闻”才能与其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洽。两种说法,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如回答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6.(1)首句“聊为溪上游”,一个“聊”字写出了诗人闲居无聊,于是漫游南溪的情景:次句“一步一回顾”,从频频回顾的动作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南溪风光的喜爱与迷恋 (2)三、四句描写溪水,“悠悠”表现水流不疾不徐.“浩浩”表现水势无穷无尽;五、六句描写溪声,一仍如旧,万古长存。溪水一刻不停,浩浩而去:而溪声则依然如故,长留旧地。这就揭示出深刻的哲理:世上既有变化动荡者如彼.也有一成不变者如此7.(1)表达了诗人对苏轼逝世的深切悼念,对苏轼旷达的胸怀、高洁的人品的赞美与敬重,对迫害苏轼的权贵的深刻揭露(2)认同。苏轼与陶渊明虽然时代不同.经历也不同,陶渊明短暂出仕后便辞官归隐.而苏轼却一生都在宦海浮沉,但是,两人都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性率真而行,志趣脱俗、人品高尚,“千载”“百世”之后都为人所敬仰.所以说他们“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8.(1)首句点明夏夜环境:中午时分,烈日暴晒,十分炎热;而“夜热”竟然与“午热”相同.其热可想而知。作用:引出次句开门在月下独立的形象,揭示“追

凉”的原因,照应标题 (2)是因为夜深气静、静中生凉。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时有微凉”的原因,而是引发读者思考静与痞之间的因果关系,领悟前面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等都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作铺垫的,别有一番曲折之致9.(1)这首诗真实地抒写了诗人年终回家时的复杂心情。①欣喜。年关时节,漂泊的游子终于回到温馨的家中,回到母亲身边。②感激。“寒衣”“家信”“怜清瘦”“问苦辛”,表现了母亲深情的关爱,也表达出诗人的感激之情。③惭愧。作为子女,长期在外,难尽孝心 (2)“不敢叹风尘”即不敢流露自己漂泊的辛苦。诗人回到家中.看到母亲的高兴劲儿.看到针线细密的寒衣、墨痕犹新的家书,听到母亲嘘寒问暖、为儿子“清瘦”而怜惜,作为儿子,养育之恩未报.又怎么忍心把在外奔波劳累的情况告诉母亲.使她更担忧呢

10.(1)突出了“梦破鼠窥灯”这个细节,烘托了作者独处驿馆,倍感孤寂、凄凉和恐惧的心境 (2)暗示词人梦破无眠、天色欲晓,新的一天旅途跋涉又将开始,传达出词人内心的辛酸和无奈之情 11.(1)词人舟行平稳,面对满塘秋荷,心情舒畅。词人自称“病夫”,并不是真正有病,只是辞官的借口。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表面上是暗自庆幸因病解职得以欣赏美景,实际上是聊以自嘲,内心藏有难言的痛苦(或: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语言质朴而委婉,刻画了词人外表旷达而内心痛苦的自我矛盾心理。结合下阕“报君恩”,可知词人表面上是感恩辞官得以览胜,实质上含有一种讽喻,委婉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 (2)“空见残荷满”是写去年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残荷;一个“空”字。表达出词人对残荷满塘无限憾恨的心情。而“一路繁花相送”写今年旧地重游.眼前到处是盛开的荷花;一个“送”字,以拟人化手法写出荷花的连绵不绝,表达出作者满腔喜悦之情 12.(1)这是行人对女子的叮嘱。包含丰富的意蕴:①你要多多保重身体.避开楼头风雨。②日后思念我时,不要上楼,因为楼头多风雨,它会使你想起今日我们风雨中重逢又风雨中离别的情景。在那种因风雨而引起的希望和失望的煎熬中,会使你更加痛苦 (2)同意。①以风雨为主线贯穿全诗,从风雨起笔,以风雨作结,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风雨起着联系人、事、情的作用;②词中所抒的情都跟自然界中的风雨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意境浑然;③“风雨”一词四次出现,构成反复.使全词跌宕多姿,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13.(1)“卷帘尽放春愁去”,心情似乎变得轻松:然“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烘托寂寞之情,暗示春愁仍在;“絮影蓣香,春在无人处”.词人移舟访友,融入自然,发现春天,喜悦之情溢于言外;结尾“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诗句未成,突然下起雨来,略带遗憾 (2)杜诗写“雨催诗”,因雨而成诗;本词写因雨而“未成新句”——诗句未成,突然下起雨来。杜诗意思比较直白;本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给人以美的遐想:梨花滴到墨汁之中.使得写出的文章也带有梨花之香,这难道不是一首很美的诗吗?词人虽云“未成新句”.实际上新句已跃然纸上

14.(1)“闹”表面是指清晨时的鸡叫、黄昏时的鸦噪.实际上是暗指人们为追逐功名而起早歇晚。将这些人汲汲于功名而趋之若鹜、竞奔不已的丑态刻画得穷形尽相,入木三分(2)运用对比手法,将青山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形成鲜明对照,讽喻人们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种观点包含了对功名利禄的厌弃,在政治污浊、社会黑暗的元代,有其积极的一面 15.(1)“天阔孤帆瘦”,以辽阔的天空和水面反衬一叶孤帆的窄小。一个“瘦”字,既写出了帆的窄小,又是诗人自身清瘦形象与孤独忧伤心理的写照(2)本曲描写清秋时候的江边晚景:稻谷已经收割,水边的菰和蒲茁壮生长:山光与暮色相融,江水倒影中蕴涵着秋意;江潮平静.更显、江水宽阔;天空辽远,更觉孤帆瘦小:雁阵为秋寒所惊,穿过山间云雾,落在江边沙滩上;红日西沉,秋风吹拂着渡口,主人公凝目痴望,心中涌起无尽的愁思。写景视野辽远.意境开阔,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漂泊异乡的无限忧思,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篇二:高一诗歌鉴赏练习一答案

高一诗歌鉴赏练习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

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①“今夜”点明时间,具体是指哪一天的夜晚?(1分)

②“何事转凄然”,表面上是询问,实际上诗中对“何事”说得非常清楚。请简要概括。(2分)

③“故乡今夜思千里”,对这一句,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什么“愈

有意味”?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2)诗

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1)

(2)

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与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题:词中“彩笺与尺素”指什么?借此抒发怎样感情?又是如何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清 平 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具体阐述。(4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

(台湾)琦君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琦君】(1918—2006),台湾女作家。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

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有《泪珠与珍珠》一文入

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3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3分)

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天暮雪

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分析该诗中“渔翁”这一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①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注:①刘克庄,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词风豪放,多感慨时事之作。

词人是如何描绘太空、月宫景象的?这首词的末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诗中通过__________等细节,表现母爱之深,刻画母亲形象。 (2)根据诗末两句,分析“儿”的形象特点。

1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

(宋)醴陵士人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① 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 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②

注:①“宰相”:此指贾似道。“经量”:指贾似道“经界推排法”丈量田地。

②“山东、河北”:代指中原失地。词人以漫画的手法,完成了对宰相、臣僚、太守三种丑恶形象的刻画。请结合全词,对此进行赏析。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1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应天长

韦庄

绿槐荫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这首词上片运用了动静交错和烘托反衬的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1)请写出本诗诗眼并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其作为诗眼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分析诗末“霜叶满阶红”这一环境描写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5、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阊门①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②,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③。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阊门:苏州的西城门,也称吴门。②逐楼船:楼船,古代战舰。逐楼船,从军。③新烟:寒食节禁火,清明日重新生火。

(1)这两首诗,同是写苏州清明节的,作者所描绘的情景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同为即景抒怀诗,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同,试加以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7、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蝶恋花·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1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颔联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狂歌五柳前”中“五柳”是什么意思?

③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结合这首诗分析这个特点。

答题指导:

1、 仔细审题:高考常考考点: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

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以动衬静(以

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与工笔细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

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

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

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

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⑤年华消

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②思亲念友 ③边关思乡 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高一诗歌鉴赏答案

1. 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2、①除夕之夜。②除夕之夜,独居旅馆寒灯影只,不免思念故乡和亲友。③不写自己思念故乡和亲友,而写故乡的亲友思念千里之外的“我”;巧妙地运用了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

3.(1)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2)闲适恬静。 4、答:①“彩笺与尺素”指书信。

②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时间是由夜到晓,地点是室内、室外而到楼上。

③表达这一内容时,主要有两点,一是借景写情。先是借槛菊之烟、兰草之露写愁写悲,为全词设置了一种浓重的悲凉氛围;再写自己睹物伤怀,见燕子双飞想到人的离散,最后借明月照不眠之人写相思之苦。二是运用拟人的方法。将菊之烟说为“愁”,兰之露曰为“泣”,明月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等等,其目的就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 5、(二)古诗歌鉴赏

9、(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6、(1)借助“锦书”“飞鸿”等意象描写了一幅游子思乡图:两岸渺渺相隔,音信难递,词人柔肠寸断,泪水难受,不敢登上高楼远眺家乡。(2分)表达了词人思乡之情。(2分) 虚实相生。(1分)上片实写词人愁肠百结,归泪难收之痛;下片借用梦境渲染思乡之苦。(2分) (回答“借景抒情”亦可。) 7\答案:(1)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2)①“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②“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③“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意思答对即可) 8、[答案]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遮住江路,忘记了回返的道路。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

之情。

9、[答案]词人借助想象、比喻,描绘了太空浩瀚、澄澈的景色,月宫香风阵阵、众仙起舞的欢乐祥和的景象。词人在玩月的同时,由天上想到人间正经历炙热酷暑之苦,并由此想到百姓的生活之苦,表现了词人热爱人民、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10、答案:(1)缝寒衣、家信、怜清瘦、问苦辛

(2)因长期漂泊在外,未能承欢膝下,尽到照顾和安慰母亲的职责而十分惭愧,连颠簸之苦也不敢在母亲面前提及的儿子形象。

11、答案:词的上片描写“宰相”“说着经量,便要经量”,“说着”“便要”词语简单,但于此生动地刻画出了他凶狠毒辣而又极端蛮横的丑恶形象,而他的“臣僚”“头说”“尾说”为其呐喊,阿谀逢迎;地方官员却才“闻说”便“星夜”执行,跑东奔西,到处叫喊。其轻薄的举动,癫狂的劲头,真令人可笑而又可恨。所以说,词人用漫画的手法,完成了对宰相、臣僚、太守三种丑恶形象的刻画。

12、[答案]“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朝”“岁”是单个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了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现了他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冷寒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13、答案:上片“黄莺语”是动,“深院无人”是静,以动写静,动静交错。画帘低垂,绣屏寂寞是以客观景物之静烘托主人公的起伏心潮;金凤起舞,兰香缭绕,是以客观景物之动反衬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孤零。

14、答案:(1)诗眼是“安闲”或“安闲一老翁”。理由:全诗紧紧围绕“安闲”二字展开,“卧迟”“睡美??未起”等诗句都表现出老翁的安闲,此句也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与心境。

(2)①照应首句,使诗歌浑然一体。②运用反衬手法,夜带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突出老翁的清静淡泊。 15、答案:(1)张诗:耕夫被征,造成城外万顷良田野草丛生,城内炊烟稀少,少有人迹。吴诗:春风徐徐,人们纷纷出城踏青。日暮时分,游人散去,黄莺重又在杨柳间欢叫。 (2)张诗: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召募百姓”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吴诗:表现了对民俗民生的关注,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16、答案:(1)不能换成“见”。因为“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1分)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1分)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可以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篇三:浙江省平阳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平阳二中2015学年第一次质检考试

高三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6分,其中选择题每一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挨( āi)近 拗( ǎo)断奔(ban)头 乘(ch?ng)人之危 ....

B.档(dǎng)次 勾(gòu)当负荷 (ha)力有未逮(dài) ....

C.缉(jī)拿 押解 (jia)勒(lē)索强(qiáng)词夺理 ....

D.纤(xiān)弱省(shěng)亲 筵(yàn)席 无色无臭(xiù)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一些地方政府,在办理民生事业的时候,急功近利,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走工作的捷

径,企图做到今天决议,明天建成,这是典型的大跃进思想,实行起来,将违反事务发展的

客观规律,形成好事办成坏事的局面,适得其反。

B. 中秋、国庆将至,铜仁市水务局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市委十项规定及中央、

省、市纪委一系列禁令,节前三令五声,要求全市水务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以身作则、严以律

己,确保过一个风清气正的节日。

C. 中国制造业正迎来生死忧关的时刻, 全球工业制造都向智能制造转型,仍然徘徊在价

值链底端的中国企业如何快速转型、把握产业链上稍纵即逝的新机遇、如何避免出局?

D.还有一点让人印象深刻,那便是俄罗斯人对托尔斯泰故居的敬重与珍爱。在那里永远

也见不到人声顶沸的嘈杂乱象。进入故居时,参观者都要穿上鞋套,讲解员轻言细语,人们

脚步轻轻,似乎生怕惊扰了旧主人的思绪。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变质往往从生活不检点开始。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不正派,很难指望他能做到清正廉洁。

B. 马英九指出,大陆经济总值已经超过日本,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面对一

个这么大的经济体,台湾不能视而不见。 C. 对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必

要时还要“大喝一声,猛击一掌”,敢于唱红脸,虽然当时令人难堪,招人讨厌,但是能防微杜渐,保持党性纯洁。

D.电视画面显示,当日的民主党竞选总部沸反盈天,奥巴马的支持者们有序地握手拥抱,

庆祝奥巴马开创新的选举记录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高等教育产业化运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圆大学梦,又可

以筹措到更多资金来帮助高校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B. 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的价

值不可小视。

C.马来西亚等东盟各国主管新闻事务的部长级官员出席会议,进一步加强与会国在信息和

传媒领域的合作和交流进行了讨论。

D.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600万,教育部主管的国家人才培训中心正在建立

“准就业”机制,旨在最大限度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北京益派市场咨询公司对2072人

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25.7%的人在生活中有较多手写机会,74.2%的人表示手写机会不

多。调查中,71.4%的人认为手写时代渐行渐远会削弱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64.5%的人觉

得后果是“书法艺术会趋于消亡”;56.O%的人认为“写作者的个性无从体现”。同时,也

有7.9%的人觉得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材料二:调查显示,76.5%的认同将硬笔书法列为学校课程;55.4%的人认同将毛笔书

法列为学校课程;41.3%的人指出,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手写输入设备研发与销售。

(1)请简要概括第一则材料中的调查结果。(2分)

答:

(2)书法是否应列入学校课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6、请赏析下面画线句子。(4分) 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详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哪像电话来时,穿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

7、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

不得选择“孩子”、“母爱”、“鲜花”、“小草”作为描述对象。(4分)

【示例】孩子是一朵鲜花,母爱是呵护他的暖房;孩子是一棵小草,母爱是滋润他的甘露。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林冲棒打洪教头

不觉红日西沉,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抬在各人面前。柴进亲自举杯,把了

三巡,坐下叫道:“且将汤来吃。”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教师来也。”

柴进道:“就请来一处坐地相会亦可。快抬一张桌来。”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

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

父。”急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那人全不睬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

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

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心

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亦不相让,走去上首便坐。柴进看了,

又不喜欢。林冲只得肩下坐了。两个公人亦就坐了。

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

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

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林冲听了,

并不做声。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觑他”,便跳起

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

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洪教头心中忖量道:“那人必是不会,心

中先怯了。”因此越要来惹林冲使棒。柴进一来要看林冲本事;二者要林冲赢他,灭那厮嘴。

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 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柴进起身道:“二位

教头较量一棒。”林冲自肚里寻思道:“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我若一棒打翻了他,柴

大官人面上须不好看。”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

林武师休得要推辞,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柴进说这话,原来只怕林冲碍柴进的

面皮,不肯使出本事来。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方才放心。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

来!和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一束杆棒来,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

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柴进道:“林武师,请较

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休要笑话。”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洪教头看

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林冲拿着棒,使出山东大擂,打将入来。洪教头把棒就地下鞭了

一棒,来抢林冲。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

叫一声“少歇。”柴进道:“教头如何不使本事?”林冲道:“小人输了。”柴进道:“未见二位

较量,怎便是输了?”林冲道:“小人只多这具枷,因此权当输了。”柴进道:“是小可一时失

了计较。”大笑着道:“这个容易。”便叫庄客取十两银来,当时将出。柴进对押解两个公人

道:“小可大胆,相烦二位下顾,权把林教头枷开了。明日牢城营内但有事务,都在小可身

上。白银十两相送。”董超、薛霸见了柴进人物轩昂,不敢违他,落得做人情,又得了十两

银子,亦不怕他走了。薛霸随即把林冲护身枷开了。柴进大喜道:“今番两位教师再试一棒。”

洪教头见他却才棒法怯了,肚里平欺他做,提起棒却待要使。柴进叫道:“且住。”叫庄

客取出一锭银来,重二十五两。无一时至面前。柴进乃言:“二位教头比试,非比其他,这

锭银子权为利物。若是赢的,便将此银子去。”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

丢在地下。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

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

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

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

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

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

洪教头羞惭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

8、选文中的林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9(4分)

10、有人说,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这几句话是闲笔,可以删掉,你怎么认为?(5分)

11.选段主要内容是“林冲棒打洪教头”,然而真正写到林、洪二人交手的笔墨很少。你认为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题。(20分)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

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②也。归市者③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④我后⑤,后来其苏⑥。’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⑦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⑧,如

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

旄倪⑨,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葛:葛国,当时的一个诸侯国 ②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

的征兆。 ③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④徯:等待。 ⑤后:君王 ⑥苏:恢复,

苏醒,复活。 ⑦若:你 ⑧重器:指贵重的祭器等。 ⑨旄(mào)倪:旄,通“耄”,

八十、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1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伐:攻打 B而征 东面:面向东C.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 系累:捆绑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倍:通“赔”,割地赔偿 13.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伐燕,取之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C.王速出令,反其旄倪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D久矣 1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

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

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

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5.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2分)

译文:

(2)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3分)

译文:

(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译文:


岁暮到家阅读答案》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470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