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青藏高原的形成论文2000字

青藏高原的形成论文2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3 12:43:19 | 移动端:青藏高原的形成论文2000字

篇一: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形成

姓名:马卓妮 班级:015141 学号:20141003347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南侧是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过8000米的高峰有7座,以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著称。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和横断山等排列,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高原内部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海拔均在5000—6000米以上,主要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在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地表起伏平缓、面积广阔的高原和盆地,并有星罗棋布的湖泊,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等亚洲著名的大河发源地。山巅白雪皑皑,高原上牧草如茵,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这么样一个独特的地方向来受到地质学家们的青睐,因此有很多学者在这里做了不同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知识的精进,对于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青藏高原(青海-西藏高原)由几个大陆碎片组成,其中有一些属于东特提斯海域,是检查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和造山带演化学说的关键部位之一。

早期地质学家们一致认为青藏高原是一个被夹持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被挤扁了的地块。在古生代,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两大陆(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之间的特提斯海的一部分,由于相继发生的地壳运动,特提斯海由北向南逐渐后退,每次运动后留下一条山脉,山脉间为稳定地壳段落,表现为现在的山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 之后板块学说的解释兴起,认为印度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低角度的逆断层俯冲到山底下去的事实是众所周知的,而且是主动北进,印度板块的北进首先在青藏高原南部造成以喜山为主的压缩带,高原内部表现为东西向拉伸,地壳的这种大规模水平运动和形变必然伴随软流圈物质的流动和重新分布,软流圈的物质流动作业于不平的岩石圈底面,一方面促进基底部分局部重熔,活化以增厚地壳而整体上升,并且使拥有较厚地壳历来比较活跃的各造山带作想对更剧烈的上升,这就是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期间做大面积隆升,隆升又显示波形的根本原因。喜马拉雅山使许多向南的仰冲印度板块前缘的碎片堆砌形成不断增高扩大的最新造山带。青藏高原既受南北波浪运动的挤压也面临东西张性波浪运动的拉伸,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共同作用,中更新世聂聂雄冰期后发生过强烈隆升,使喜马拉雅山终于成为印度洋季风进入高原内的障碍,从此高原内变得干寒。

之后的几十年中,学者们对青藏高原的构造成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在西藏境内长达5余米,该带西部过喀喇昆仑噶尔曲右旋走滑断层与印度河蛇绿岩带相接,在印度河蛇绿岩带之西又被萨罗比和恰曼俩左旋走滑断层所搓,岩带沿扎戈罗斯和拖罗斯山展布。岩带沿走向分为三段:西段(岩带西端到萨嘎),西段可分为南北俩分支,南支岩体规模大,北支岩体规模小且多呈透镜体;中段(萨嘎到仁布),主要由桑-昂仁和日喀则一大竹林俩岩体群组成,后者规模最大,蛇绿岩各个岩石单元出露最全,剖面连续,研究程度最高;东段(仁布及其东岩体)该段不少岩体以赋存工业烙铁矿床闻名。蛇绿岩类型与形成环境比较复杂。雅鲁藏布洋板块推测自早侏罗世后期开始向北俯冲于拉萨板块之下,形成冈底斯带中侏罗世叶巴组,有人用锆石定

年雅鲁藏布洋于65-70Ma开始闭合,之后印度亚洲大陆开始碰撞。但对于碰撞的起始时间却无一致认识,最早可达晚白垩世,最晚可达早中新世。而标志印-亚碰撞事件的约65Ma的藏南前陆盆地的存在则证明了此次碰撞的真实性。李国彪(2004)厘定藏南最高海相层在晚始新世Bartanian 早期(约40Ma),可认为为碰撞完成的标志。大致从40-45Ma开始,青藏高原进入后碰撞期,标志性的构造岩浆事件就是羌塘和(三江)地区开始的后碰撞钾质-超钾质火山事件,随后,火山活动中心逐渐向外迁移。这样可将青藏高原的构造-岩浆事件划分为:碰撞前(早于65Ma),同碰撞(65-45/40Ma),后碰撞(晚于45/40Ma),青藏高原的显著隆升主要发生在后碰撞阶段,多数人比较接受幕式隆升模型,认为青藏高原的高度主要由18Ma 左右,8Ma左右,3.6Ma左右的三次大隆升造成的。

特提斯洋自早石炭世打开,二叠世扩张到最大规模并开始俯冲削减,逐渐减小晚三叠末-早侏罗世初洋盆闭合,完成拉萨和羌塘地块的的碰撞拼合过程。南支雅鲁藏布洋闭合较晚,白垩纪-古近纪之交,印度大陆和拉萨地块碰撞,冈瓦纳大陆北缘边缘不断裂离增生到欧亚大陆南部边缘上,这样也造成了或加剧青藏高原岩石圈厚度不均一。特提斯洋的开合和演化再到闭合,特别是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对应了地球各圈层巨大的能量与物质的调整和交换,这是形成―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基本动力。

最近的科研成果表明青海西藏高原分为三个主要的造山运动,即,从东北到西南,早古生代秦岭–祁连–昆仑(秦–齐–坤),晚古生代–Triassic Qiangtang–三江,和Cenozoic Gangdese–喜马拉雅晚古生代造山系统,这是由康–muzitagh–玛沁–勉县班公–双湖–长宁–孟连缝合分离,分别。认为,青海西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已经与特提斯东部的内在关联,以龙木错双湖蛇绿混杂岩é兰格区记录,南羌塘古生代增生弧盆体系,班公–Nujiang缝合带及其相关,复合岛弧盆系。今天的班公–双湖–长宁–孟连缝合是特提斯洋的最终关闭。雅鲁藏布江海洋开于中三叠统响应的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向南俯冲的弧后盆地和关闭,由于印度–亚洲碰撞在白垩纪末期,其次是印度板块造成显著的陆内变形和青藏高原隆升向北缩进。

以上为青藏高原的构造背景成因。下面介绍它的地貌形成机制。

徐近之先生把青藏高原形象地比作为一支无脚的鸵鸟。西段以帕米尔高原作头顶, 兴都库什山为鸟嚎 ,颈部是以大喀喇昆仑山为轴心的印度河上游的崇山峻岭, 中 部是青藏高原的主体 ,以南边的喜马拉雅山到北部边沿的昆仑山、 阿尔金山 、 祁连山 山岭与盆地 、 高原交替出现 构成鸵鸟的躯干 ,东南部逐渐变为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仿佛是鸵鸟下垂的尾端。这个形象的比喻有深刻的地质构造差异和地貌形态作基础 ,我们完全可以大致按照上述的轮廓把青藏高原划分成如下三个二级地貌区 。即 西部为高山深谷区,中部为高原山脉盆地区 ,东南部为平行岭谷山原区。这三个区的共性是在第四纪统一的应力场控制下都呈强烈的断块高原式隆起。 但由于三者的地质基础不同,受力机制有差异和经受的外营力切割强度不同,彼此的地貌就有差异 。

西部以高山深谷为特点。帕米尔高原有典型的隆升高原地貌,但此处大多表现为地球上最崎岖的高山深谷,夷平面保留很少, 宽谷面也仅在大河的某些段落有所保存。本区是青藏高原切割最为强烈的地区,印度洋水系不仅溯源侵蚀切穿了喜马拉 雅山 而且切穿了喀喇昆仑山的主山脊 。如洪扎河与纽布拉河 目前正在向亚洲诸内陆水系的源头推进 这里主河海拔一般在2 0 0 0 米以下 主山脊海拔为 70 0 0 米左右,相 对高度约 5 000 米 ,因而地面极为崎岖 。许多山坡坡度在 40度以上且 极不稳定 河谷底部 十分 干 燥 ,植 被 极 稀 盛 行 盐 风 化 作 旧 稍 有 暴 雨 即 可 触 发 大 规 模 的 山 崩 、 滑 坡

和 泥 石 流 。青藏高原中部以广大的高原面保存较完整为其主要特征 。 虽然边缘山地特别是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山的切割强度不亚于前述西部地区 但总的说来是受外流水系侵袭较弱 的地区。李炳元等研究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自第三纪末以来经历的是一个外流 水系向内陆水系转化的过程。这个推论的证明是第 四 纪 强烈上 升 中的差 异运 动 使原 来 已达 到 壮年 期晚期阶段的有一定系统和格局的外流水系被解体。 分别 以各沉陷 相对 盆地为 中心,水系重新作组合 故内陆湖盆数目极多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也是个重要的因素。但决 定性因索仍然是构造运动。。 当然 从地貌演化的长远角度来看 这些内流水系最终还是会被强大的外流水系袭夺和合井的。。目前青藏高原的内部可以说正处于地貌发育循环的婴年期阶段 ,其特征之一就是在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组合系统的外流水系转化为内流水系。地貌发育循环的最早阶段就是有一定格局和系统的外流水系被解体,逐渐形成许多局部封闭水系。某些外流水系的鱼类常见于内流水系中都可以证明其年轻性。高原内部地势高严寒,外营力主要是寒冻风化作用和坡面物质移动,河流无力搬运,冻土的存在削弱了下切侵蚀作用,故高原内部盛行冰原加积夷平作用,地面起伏趋向缓和。

青藏高原东南部是著名的横断山区。除川西北的阿坝地区为连续的平坦高原面外大 部分地区发育有平行岭谷地貌 即大致南北向的河流在此切刻成深邃的峡谷。后者成为 印度洋湿润气流进入青藏高原 内部的通道,因而西藏东南部和横断山区成为整个高原最 湿润的地方。阿坝地区 尤其是若尔盖一带 具有规模最大的高原沼泽地。 但是除西藏东 南部河谷为湿润半湿润亚热带山地森林景观外 其他峡谷底部大多为亚热带干热河谷的 稀树草原景观 盛行灌溉农业。而河间地有比较完整的夷平面残留 成为良好的草原 。耸峙在夷平面上的蚀余山岭则发育有现代冰川,在冰雪带之下有高山针叶林分布。 因此本区为我国的第二大林区 。 在重要支流最高一级裂点以上发育有壮年期宽谷河流在其中迂回曲折流量与谷地不相称。由此可见从峡谷底部向上的地貌景观是河谷阶地,多级谷肩, 宽谷( 面),夷平面 ,蚀余山。这些就构成地面侵蚀回春的典型的成层地貌。这里的水系已有一定的系统和格局,婴年期构造湖盆绝大多数已被排干,仅保存少数湖泊,其生态环境也已十分脆弱 。这关键在于这里的地貌过程迅速,老的地貌景观很快被改造的缘故。

因此,广大青藏高原内部在迅速抬升过程中由于差异运动,使旧的,原有的水系解体,代之以各个盆地为地方局部基准的内流水系,盛行着冰缘加积夷平作用,此为地面发育的婴年时期。横断山脉代表侵蚀循环的另一个阶段,迅速下切的河流在主谷谷底仍为峡谷,缺乏宽广的河漫滩阶地。河间地诸支流最高裂点以上溯源侵蚀未及的地区不仅保持壮年期的宽谷还有大片古夷平面。新生和古老的地貌形态并列交错组合。

参考文献:

青藏高原的地貌轮廓及其形成机制 李吉均 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83年3月 山地研究 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 莫宣学,潘桂棠 2006年11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Guitang Pan,Liquan Wang,Rongshe Li,Sihua Yuan,Wenhua Ji,Fuguang Yin,Wanping Zhang,Baldi Wang/7 July,2012

篇二:青藏高原研究论文合集

A review on applying ventilated double-skin facade to buildings

in hot-summer and cold-winter zone in China

生态发展 2010-08-17 11:08:33 阅读4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国通风双层幕墙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Volume 14, Issue 4, May 2010, Pages 1321-1328

Juan Zhou, Youming Chen

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是造成对被动式太阳能系统的新的兴趣。其中,双幕墙(DSF)的证明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和有希望的。色散位移光纤是由两种不同的建筑,是由通风玻璃幕墙空气腔分隔层形成的信

封。

The need to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buildings is causing a new interest towards passive solar systems. Among them, double-skin facade (DSF) proves to be extremely attractive and promising. DSF is building envelope formed by two layers of different glazing facades

which are separated by a ventilated air cavity.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experiences from the Hai Hua ecological industry pilot zone (HHEIPZ) project

in China

生态发展 2010-08-17 11:09:25 阅读4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经验,从海华生态产业试验区(HHEIPZ)在中国的项目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ume 18, Issue 5, March 2010, Pages 447-453

Changhao Liu, Kai Zhang, Jiaming Zhang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ts

ecological impacts in the Qinghai–Tibet region

生态发展 2010-08-17 11:10:57 阅读0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青藏地区的能源消费对生态的影响:现状和未来前景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In Press, Un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30 July 2010

Xiaoge Ping, Zhigang Jiang, Chunwang Li

Optimization of China's generating portfolio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based on portfolio theory

生态发展 2010-08-17 11:06:21 阅读3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国的政策产生影响,优化组合,并根据投资组合理

Energy, Volume 35, Issue 3, March 2010, Pages 1391-1402

Lei Zhu, Ying Fan

Solar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A review

生态发展 2010-08-17 11:05:19 阅读3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Volume 14, Issue 1, January 2010, Pages 301-311

Li-qun Liu, Zhi-xin Wang, Hua-qiang Zhang, Ying-cheng Xue .

太阳能在中国,能源发展综述 Influences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on the

energy strategy of china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生态发展 2010-08-17 11:02:26 阅读3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能源战略

Energy, Volume 35, Issue 2, February 2010, Pages 698-702

P.Y. Yang, L.Y. Zhao, Z.L. Liu

The fast-growing Chinese economy will inevitably need more and more energy. This not only makes China's energy shortage situation severer, but also causes more and more worries from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especially thos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is paper, China's energy state is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ces of promot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on China's energy source problem and its energy strategy making are discussed. It is stressed in this paper that in drawing the national energy development plan,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ake the impacts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on energy production, supply and consump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raditional mineral energy supply that has been used for towns and cities should not be simply copied to solve the energy problem in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he best choice for combating the huge energy increase resulted from speeding up the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s promoting utilization of biomass and solar energy and

various advanced energy technologies. To make the utilization of biomass and solar energy and various advanced energy technologies in countryside,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necessary technical and

financial supports.

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需要更多的能量。这不仅使中国的能源短缺形势严峻的,但也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担心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在本文中,中国的能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对促进

新中国的能源问题和能源战略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Article Outline

1.

2.

3.

A survey of China's renewable energy economy

生态发展 2010-08-17 20:53:18 阅读0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经济调查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Volume 14, Issue 1, January 2010, Pages 438-445

Hengyun Ma, Les Oxley, John Gibson, Wen Li 可再生和可持续能源评论

Phosphorus release: A biogeochemical insight from a restored

lakeside wetland in the Yangtze-Huaihe region, China

生态发展 2010-08-17 20:39:51 阅读2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regio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lume 22, Issue 3, 2010, Pages 347-354

Xiaoling Zhou, Baoqing Shan, Hong Zhang

Development and test of the Export Coefficient Model in the

Upper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生态发展 2010-08-17 20:39:04 阅读1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长江上游发展和出口系数模型

Journal of Hydrology, Volume 383, Issues 3-4, 30 March 2010, Pages 233-244

Xiaowen Ding, Zhenyao Shen, Qian Hong, Zhifeng Yang, Xing Wu, Ruimin Liu

Stress evolution and fault interac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8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生态发展 2010-08-17 11:39:47 阅读3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Tectonophysics, Volume 491, Issues 1-4, 20 August 2010, Pages 127-140

Gang Luo, Mian Liu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large-diameter crude oil pipeline in

Northeastern China: A special issue on permafrost pipeline

生态发展 2010-08-17 11:39:06 阅读3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6 May 2010

Huijun Jin

Balance of seismic moment in the Songpan-Ganze region, eastern Tibet: Implications for the 2008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生态发展 2010-08-17 11:37:05 阅读3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Tectonophysics, Volume 491, Issues 1-4, 20 August 2010, Pages 154-164

Hui Wang, Mian Liu, Xuhui Shen, Jie Liu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unprotected embankment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生态发展 2010-08-17 11:36:25 阅读4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ume 60, Issue 1, January 2010, Pages 84-91

Yinghong Qin, Jianming Zhang, Guoyu Li, Guangzhou Qu

Recent development of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in China, and

energy sector prospects through 2030

生态发展 2010-08-17 11:31:08 阅读3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最近的发展在中国的能源供应和需求,2030年能源前景

Energy Policy,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22 July 2010

Yanjia Wang, Alun Gu, Aling Zhang

Permafrost and cold-reg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the oil product pipeline from Golmud to Lhasa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ir mitigation

生态发展 2010-08-17 11:35:05 阅读3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11 January 2010

Ruixia He, Huijun Jin

篇三:美丽的青藏高原(1000字)作文

精选作文:美丽的青藏高原(1000字)作文 朋友你去过青藏高原吗?在那里有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峰叫昆仑山。它的平均海拔在55006000米,山脉全长2500公里,放眼望去巍巍高山山顶终年积雪。 说到积雪我们就觉得特别寒冷,但是,火辣辣的太阳在这片土地上尽情肆虐。这里的天空无比洁净,比海还要湛蓝。高耸的山脉直冲云霄,山顶的皑皑白雪,加上平静如镜子的美丽湖畔,还有茵茵的大草原,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当太阳光辉照射到山上的积雪的时候,融化的冰雪顺流而下,就汇成大大小小的江河,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也发源于这里。 这里矿产资源丰富。有金矿、铁矿、还有昆仑玉等。据说奥运会的金牌就是昆仑玉和黄金镶成的。 这里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有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雪鸡、藏黄羊等。藏野驴的胆子很大,经常成群结队地奔跑,有时调皮地跟汽车赛跑呢!野牦牛要在比较高的山地才能见到,全身黑色,而且它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国际市场上稀有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雪鸡是高原上比较古老的动物,它并不是真正的生活在雪地上,而是要不得栖息于高山上裸露的岩石中,一般三五成群,胆小怕人,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这就是青藏高原,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青藏高原,这就是堪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这就是朋友你去过青藏高原吗?在那里有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峰叫昆仑山。它的平均海拔在55006000米,山脉全长2500公里,放眼望去巍巍高山山顶终年积雪。 说到积雪我们就觉得特别寒冷,但是,火辣辣的太阳在这片土地上尽情肆虐。这里的天空无比洁净,比海还要湛蓝。高耸的山脉直冲云霄,山顶的皑皑白雪,加上平静如镜子的美丽湖畔,还有茵茵的大草原,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当太阳光辉照射到山上的积雪的时候,融化的冰雪顺流而下,就汇成大大小小的江河,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也发源于这里。 这里矿产资源丰富。有金矿、铁矿、还有昆仑玉等。据说奥运会的金牌就是昆仑玉和黄金镶成的。 这里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有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雪鸡、藏黄羊等。藏野驴的胆子很大,经常成群结队地奔跑,有时调皮地跟汽车赛跑呢!野牦牛要在比较高的山地才能见到,全身黑色,而且它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国际市场上稀有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雪鸡是高原上比较古老的动物,它并不是真正的生活在雪地上,而是要不得栖息于高山上裸露的岩石中,一般三五成群,胆小怕人,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这就是青藏高原,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青藏高原,这就是堪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这就是大自然赐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一年级:赵富强

篇一:青藏高原1

《青藏高原》说课稿

老城中学 王澄宏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青藏高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等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青藏高原》是人教版八年级

各个乐句,最后以扩充节奏和提高音区、扩展旋律的手法,把音乐情绪推向高潮,尽情的抒发了对青藏高原

的赞美和热爱之情。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和感受藏族山歌那明朗、高亢的音乐风格,感受音乐与雄伟壮美的青藏高原相互衬托、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迷人的艺术魅力,进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认识和我校学生的素质,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演唱和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增强学生对祖国锦绣山川和少数民族以及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以唱歌为主,音乐实践活动为中心。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音乐教学活动,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协调合作的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3、知识与技能:感受雪域高原音乐作品的魅力,了解《青藏高原》的音乐风格及其曲式结构,学会用优美的歌声表现歌曲蕴含的音乐情绪和艺术形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水平,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会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歌曲蕴含的音乐情绪和艺术形象。

2、难点:切分音、连音符。

二、说学生

(一)学情分
青藏高原的形成论文2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13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