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小论文
学校课程选修课小论文
开设科目: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开课教师:董秀芹
以传统节日校本课程教育为抓手,培育学生民族精神 一、抓好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意义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这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但是现在的学生却热衷于庆祝“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外国节日,对于传统节日所知甚少,甚至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要不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风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更是一所无知。因此,如何深入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来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不断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就显得如此迫切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瑰宝。由中宣部等联合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要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课堂、进教材。”可见,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
二、设计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活动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有许多中华民族珍贵的生活史料,是历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的积淀。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008年国务院规定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假日。回味悠久历史,享受民俗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直接手段之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便捷手段之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民族学者们也指出:我们应该继承传统节日中的精华,要不断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的源流。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和内容安排: 时间:每周四下午第三节课.
三、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培育学生民族精神
1、寓传统节日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初中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的,我们要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① 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进行民族历史和人文传统教育。如:通过《中秋话团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象征意义,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体验人们对家庭团圆、社会祥和、祖国统一的向往;通过《又是九月九》和《听爷爷讲故事》的教学,让学生知道敬老日的由来,感受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逐步养成尊敬和关爱老人的好习惯;通过《清明的思念》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清明的传统习俗,教育学生引水要思源,不忘生命的根,等等。
② 充分发挥《语文》等课程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势,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体验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经久魅力。如:通过《老师领进门》、《三过家门而不入》、《花木兰》、《程门立雪》等课文的赏析,让学生懂得尊敬长辈、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语境中感悟。
2、寓传统节日教育于主题实践活动之中
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并外化为具体行动。如结合“端
午节”我们开展“中国心、中国情、中国节”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走一程“端午之旅”,做一个“端午香囊”,包一串“端午香粽”,演一回“端午传说”,使学生对端午习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于是爱国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又如在春节开展“过中国年”活动,让学生在抄写春联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醇醇的“中国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元宵节开展“闹元宵猜灯谜”活动;在清明节开展“为亲人点一烛香,为烈士献一朵花”祭扫活动;在重阳节开展“当一日家长”爱老敬老教育活动;在中秋节开展赏月赛诗会等,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育精神。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根据目标选择相关的活动内容,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3、寓传统节日教育于环境创设之中
环境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我们以“透视民族文化,尽揽民俗风情”为主题,构筑民俗文化墙;在校园长廊中以“民族魂”为主题,展示每个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揭示了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4、寓传统节日教育于家庭活动之中
由于许多民族传统节日中学生学生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在节前学校先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分别给孩子和家长布置任务,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春节期间开展“做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的实践活动;在重阳节期间开展“我为爷爷奶奶洗一次脚”的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系列活动??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亲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倍受教育。在活动结束后,学校应及时请家长填写反馈表,并做好总结工作。
同时结合探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围绕“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知多少”,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节日进行探究,从而深入了解它的由来、习俗,并设计与此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接受教育。
四、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活动,拓宽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空间,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进一步开发了民族传统节日教育资源,使教育活动课程化、系列化、规范化。
2.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萌发了敬老、友爱、勤劳、善良、感恩、回报等健康情感与品德,促进了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互动发展。
3. 进一步促使教师、家长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为学生接受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内涵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篇二:传统文化节日的研究
附:
韶关学院2012年学生科研项目结项审批表
1
2
注:此表正反打印。上交时,此表放于首页,与结项作品一同装订。
3
篇三:传统节日论文
中国传统节日
在全球化过程中,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如洪水一般涌入中国。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对那些“洋节”情有独钟,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却淡化中国传统节日,对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某些传统节日不闻不问,甚至忘却。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传统节日面临着巨大的危险,甚至某些传统节日走向了没落。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到底该怎样看待?
(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
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
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观念也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庭、故乡、祖国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人们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及对文化同根性的认同。中国有许多俗语,如:“一人有难,众人帮忙”、“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表现;海外华侨回国祭祀祖先及在异国、异地的游子叶落归根等行为则是传统节日中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有利于加深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亲情,也有利于激励一个民族、国家不断前进、发展、强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但是,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
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