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试题答案 > 宿敌阅读理解答案

宿敌阅读理解答案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7-05 06:41 | 移动端:宿敌阅读理解答案

篇一: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如下: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诗与思是宿敌。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那里?

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按照国营牌价,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

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

批评界的内斗削弱了自身。进入学术的前沿地带,批评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难形成共识,价值判断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容易发生冲突,让外界产生一盘散沙的印象。

来源:《中国书画》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用。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

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批评文章应是对艺术品的评价,但如果只是对艺术品的客观介绍,那就降低了批评

文章的品味,成了应用文。

C.从价值观上看,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唐以来中国长期形

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大画家都是很有思想的,如果他们能写批评文章,一定会提高批评文章的品格,但

是现在真正写批评文章的一流人物实在太少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方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阴③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

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

[注释]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③谅阴:居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改交阯道御史改:改任 .

B.趣言之趣:通“促”,赶快 .C.比王指挥诣狱还 比:等到 .D.褒表忠节节:节约 .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李时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组是(3分) ( ) ①诏求直言 ②时勉言营建之非 ③对不屈

④时勉独正立⑤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⑥遣其孙骥诣阙上书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B.李时勉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 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C.成祖皇帝征求大臣的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D.李时勉待人平和宽厚,所以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2)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二)古代诗词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8.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答:

9.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句1分)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岳阳楼记》)

(2) ,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

(4)(杜甫《登高》)

(5)(李清照《声声慢》)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只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玩 笑

[法]莫泊桑

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对啦,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我不愿结交其他人。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这引起了我的怀疑。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小心。”

整个晚上人们在笑,但笑得夸张。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我听见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我忽然想起:“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于是我采取了自认是绝妙的预防措施。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静的。我睡着了。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与此同时,我的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于是,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但我立即挨了一记耳光,使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啊,真令人惊讶!天已经大亮了。人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躺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点浇在我的脸上。

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而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那一天,人们笑够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以“玩笑”为题,记叙了一系列发生在“我”生活中的玩笑事件:“我”开人

家的,朋友开“我”的,“我”假想中的。

B.“我”的朋友都是些爱开玩笑的人,所以他们那么热情的迎接“我”,策划着在晚上

好好开“我”一个玩笑。

C.“我”在卧室里非常小心谨慎,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和地板,是想搞明白朋

友们会怎样开自己的玩笑。

D.“我”也觉得自己的高度紧张是“可笑的”,觉得一切都是平静的,所以最后放松了

警惕,睡着了,而且睡得很熟。

E.“我”并没有逃开被人“笑够了”的命运,这个结局既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又充满

悲剧色彩,引发人们笑后的严肃思考。

(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6

分)

(4)小说结尾,“我”认为“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

预防措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

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已然殒世,但是,在历史的天空中,钱学森必将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颗明星——就像那颗距离地球大约2.23亿公里的“钱学森星”一样,长久闪耀在苍穹。

在中国,钱学森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精神,那就是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与探索,不为自己设臵任何禁区。钱学森身后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而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体味他对中国的真正价值。

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让他的祖国能够发射导弹,把卫星送上天,从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到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说,钱学森的功绩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

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麦卡锡运动泛滥成灾,自己受到无端指控,行动自由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而且被吊销了国防部的通行证,无法再继续参与机密军事科技研究的情况下,为了转移美方的注意力,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

篇二:配套练习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答案

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

一.积累运用

1.dāng dí jiān xiù è suíjìng wén huáng yù

2. (1). A B A A (2) .A B A B (3).A B B A

3.溃退——军队没有抵抗能力,纷纷败散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坚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阻遏——阻止

企图——图谋、打算 4. C 5. C

6. (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毛泽东新闻稿 7.略

二.阅读鉴赏

(一)1.电头。交代了发电的时间、地点及通讯社名称。

2.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冲破敌阵”和“横渡长江”。

3.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4.“不含”两个字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义明确,不产生歧义。

5.中路军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6.从“此种情况”到“有很大关系”。赞颂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二)1.南京完全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

2.导语:“国民党22年……宣告灭亡。”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概要。

3.第一层:“人民解放军入城后??献花致敬。”大意:群众欢迎解放军的热烈场面。

第二层:“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开门营业。”大意:解放后的南京,社会秩序稳定。

第三层:“在发起渡江……有组织的抵抗。”大意:对这一事件的评论。

4.记叙和议论。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是对的,但是也并不排斥议论,适当的议论可以对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

2、芦花荡

一. 积累运用 1. A

2. (1)犁铧黎明梨树 (2)船舱沧海抢劫(3)烧水阻挠浇花

(4)树梢稍微俏皮 (5)穿梭俊美疏浚 (6)竹篙蒿草嵩山

3.(1)渗——惨 林林——淋淋 (2)窜——蹿 窜——蹿

(3)末——抹 (4)错——措

4.(1)心里描写 (2)肖像描写 5. C 6. B 7.撑 奔着 飘

8.示例:让我们做根的事业吧,把养分输送给叶和花。 让我们做土的事业吧,把千万棵花孕育的根深叶茂。9. B

(二)阅读鉴赏

(一)1.“一声一声想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内疚到了极点,痛苦到了极点,他感到耻辱,无地自容。

2.因为他感到自己没有顺利完成任务,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觉得没脸见部队。与“过于自信与自尊”一句照应。

3.衬托老头子因女孩受伤而自责、失落的心。飒飒的风响正像老头子不平静的心。

(二).“苇叶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捉鱼用”(眼前看见到的苇是实写);“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回事苇的世界”(想象和联想的苇,则是虚写)。

作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把人和苇紧紧结合在一起,既富有地方特征,又把斗争的环境和斗争的场面交融在一起,使形象鲜明,象征意义更加具体突出。

2.荷塘 朱自清 知识海洋

3.仇恨是一个:根据地人民对日本鬼子切齿的仇恨:爱是一个:老百姓对子弟兵的关心爱护:智慧是一个:巧妙掩护干部免遭敌人搜捕。这句话突出了采蒲台妇女们仇恨日寇、爱护战士、机智勇敢。

4. D

3、蜡烛

一.积累运用

1.(1)fú (2) jiào (3) pǎi (4) lì (5) pú (6) ya(7) xīn (8) jū(9) chàn

2. fú拂晓 fú仿佛lì瓦砾 shuò铄金 là蜡烛 là腊月jié竭力 xiē歇息

3. (1)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高度疲劳。

(2)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 (3)严肃而恭敬

4. × √ × √ √5.略 6. A

二、阅读鉴赏

(一)1.表现了敌人的凶残,表明“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2.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的悲痛,情感都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3.“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也不能快跑。

这一举动表现出老妇人“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的内心活动。

4.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答案不唯一)

(二)1.一位德国母亲收留交战的美、德士兵。平安的度过了一个圣诞夜。

2.“这回事”指相互为交战双方的这一事实:“孩子们”指德国兵和美国兵。

3.母亲亲眼看到不共戴天的敌人能够友好的相处,非常高兴,她相信两国人民之间没有仇恨,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的,所以很“激动”。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勇敢、慈爱、富有同情心、有着博大胸怀的人。虽然她是德国人,但她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因此,当美国士兵像向她求救时,她才会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犹豫的收留他们,并杀掉家中唯一的公鸡来款待他们。这位母亲是伟大而可敬的。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1. jǐ yǔ 琉璃 fà lán g 缭 hài 曦 瞥jiè 箧

2. (1) C D A E B (2). B C (3). A

3.提示:任选文中的句子,注意对美法联军的“赞誉”是反语,反话正说。

4.击败——打败 大胜——小胜力挫——力克5.不可名状 仿佛6. B

二、(一)1.亚洲文明的代表或亚洲文明的象征。

2.总评,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3.因为圆明园是幻想艺术的代表作,用“诗人”修饰“建筑师”是为了强调其富于幻想的特点。

4.凸显出侵略者行径的野蛮。 5.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

(二)1.(1)在这里体验品味、领悟、研究的意思。 (2)这里运用了借喻,指圆明园被焚毁。

2.第一部分总的介绍圆明园的美丽,却被英法联军焚毁;第二部分具体介绍“大水法”这一景观;第三部分具体写汉白玉的精神。

3.文中用圆明园的“原本”的样子和现在的残骸进行比较,以此来英法联军的卑劣行径。

5.“他觉得这奇观不应该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国,他觉得中国人不配享受这大水法。”这里刻画了英法使臣马戛尔尼阴暗丑陋的内心世界,他的骄横,他的强盗逻辑,他的贪婪卑劣的心理都很具有代表性。文章通过对此人的描写,来揭露西方列强的本质,使人窥见了历史的悲剧皆源于罪恶的心理。 6.赞美汉白玉宁愿粉身碎骨,也不苟且偷生。实则赞颂中国人的气节。

5、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1.A2.(1)键——健 (2)型——形 (3)溶——融3.(1)C B A (2)D A C B

4.(1)排比 (2)设问 (3)比喻(4)拟人5. B

二、(一)1.孩子们被残杀前上课的情景。写出了孩子们的生命活动,寄托人们对孩子们的怀念和对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暴行的控诉。

2.“世世代代”‘人’字加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及生命的尊严。

3.作者是华裔作家,一颗“中国心”使她联想起南京大屠杀,联想到自己的同胞曾经经历过深重苦难,也表明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向往的,全人类都要警醒: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4.略

(二)1.C2. D3.表现了人物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4.不矛盾。踏实自尊自爱的人,他之所以偷食物是迫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

5. C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一、积累运用

1. suí a jìn曦 鞠 窖 箧 粹 cuān fà dī 绒2.B3.B4.A5.A

6.(1)将“培养”改为“提高”。 (2)将“许多”移至“有益”前。 7.示例;环保年会 10月8日10时开幕,届时将有300多位专家与会。

二、阅读鉴赏

(一)1.导语 表明材料事实,报道及时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2.说明消息既快又准

3.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②.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4.画线的句子充满了讽刺意味,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汤恩伯过高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了人名解放军的战斗力。

5.展现大军南下态势,暗示即将解放南京。6.B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狭路相逢》

1. piē xù chàn jìn1.第一问:他的打扮与众不同。第二问:庄重的打扮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对完成此次使命的重视。

2.第一问:日本是侵略者,在这个灾难的场所,每一个有良知的日本人都不应该无动于衷的。

第二问: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重视和真诚。

3.第一问:整理领带与衣褶及深吸气等一系列动作。第二问,表现了心情的沉重,他是负罪而来,是来还债的,不能不沉重。

4.眼前的海水曾是激烈的战场,多少年轻的生命就在此被无情地吞噬了,面对此海水不能不遥想当年。

5.他完全是个人行为,而且是军人对军人的方式,这样更有人情与人性。

6.他们共同经历了这场灾难的战争,他们有着共同的感觉,失去战友的痛苦,作为军人为自己国家打仗的荣耀,记忆永远定格在60年前的那场战争。

7. (1)宿敌相遇可以说是冤家路窄,狭路相逢。(2)本为叙述了美国老兵和日本老兵狭路相逢却未干戈相见,日本老兵真诚悔过,美国老兵彬彬有礼。既展示了当今世界和平趋势,也展示了两位老兵的人格魅力,路之宽窄完全取决于走在路上的双方。

6、阿长与《<山海经>》

1、 积累运用1.惶 lǔ 悚 dan琐shuān g 慕hai诘pī zēng 炙2.A

3.(1)辟头 (2)渴慕(3)震悚(4)疏懒4.B5. 鲁迅 《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

二、阅读鉴赏

(一1.第一层(第1段):写作者给阿长说《山海经》。

第二层(第2~5段):记叙阿长买来《山海经》及作者的感受。

第三层(第6段):写《山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

2.表现“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

3.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我爱戴。

4.因为对这四本书“我”曾经那么“渴慕”“念念不忘”而没法得到。如今,却由一个自己不抱任何希望的人买来了,当然会视为宝书了。

(二)

1.都给别人做佣人,都有着凄苦的人生,都有善良、质朴、宽厚、仁慈的品质,任劳任怨。

2.老哥哥勤劳、善良、正义,同事还具有质朴、宽厚、仁慈的品质,而且任劳任怨。

3.老哥哥在“我”家辛辛苦苦劳累了一声,却常挨骂,看祖父的冷脸,人老体衰时背祖父赶出大门。

老哥哥走时,“我当时的心比老哥哥的心还不好过,真想给老哥哥讲讲请,可是望一下祖父的脸,心又冷了”。

4.“我”热爱、同情、惦记、怀念老哥哥,对老哥哥有这深厚真挚的感情。

7、背影2.(1)不幸的事接连发生。(2)凄惨暗淡,不景气。(3)犹豫。

(4)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3.(1)√(2)× (3 ) √ (4 )√4.D5. A

二、(一)1.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2.因为他爱子情切,别人去不放心。

3.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4.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我”痛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二)1.jǐ lù x iǎn gb?

2.为下文写那位父亲托孩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看电影做铺垫;同时也是与后文形成对比,今昔相比照,父亲由年轻的电影迷变成“不想凑什么热闹”的老人,由那时能托起我看电影的健壮变成了如今的花白头发的驼背。

3.平日的生活里“我”很难记起,很难注意父亲表达父爱的方式,因为对这“爱”似乎已“习以为常”了。可是,眼前这位父亲的举动勾起了我对童年,对这相似一幕的回忆,而这一举正是浓浓的父爱啊!

4.父爱如山,父爱是海,无论我们长多大,无论我们走到哪,无论我们飞多高,父亲无私的爱会永远伴我们左右,而父爱是无价的,父爱的高度是无法丈量的,因为父爱是没有终点的。

8、老王

一、1.缔造 谛听 僻静 避免 伛偻 辉煌 惶恐2.B3.C4.杨绛 钱钟书《围城》

二、(一)1.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形同僵尸,可见老王身体极度虚弱,生命将逝。

2.这正是老王善良的表现,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钱了人情,去世前海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他的仁厚善良是中国劳动人民最可敬的品质。

3.作者没有直接抒发她的感动、痛心等,二十采用平淡的白描手法,将自己深刻的感怀、歉疚等情绪织入叙述的肌理之中。

4.含蓄地透露了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内心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5.“我”具有平等意识,关爱而非歧视不幸者,心地善良。

6.运用拟物夸张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王奄奄一息的状况,突出了他在艰难中报答他人的高贵品质,再次强化了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现他生活上的枯井,表现他人性上的善良。

(二).(1)不随便丢字纸,专门准备纸篓,还放在尊贵的位置上。(2)有专门收字纸的人,到专门的地点焚化。

2.(1)焚化字纸。(2)供奉掌握文运的神——文昌帝。(3)供信徒进行拜祭。(4)印行《文昌帝君阴骘文》。

3.靠香客的赏钱,,印《阴鸷文》得的工钱和他收字纸所得的赏钱与施舍。

4.借助老白所收字纸上的文字变化,反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9、台阶

一、3.(1)微乎其微不值得称赞。(2)指聚集了许多人的公开场合4.(1)肖像描写。作用略

(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作用略。5.A

二、(一)1.阶梯地位2.这一细节,描写出了父亲是靠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的,也写出了父亲造新屋的艰辛。

3.喜悦之情4.新屋落成,父亲老了,身体垮了,这中间透露出一种凄楚、心酸的情感。

5.父亲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父亲这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不畏劳苦,自立自强。

(二)1.A2.因为“她”的儿子小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做过类似的事,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

3.不!我们补课去!4.C

10、信客

一、àn yàn a zhu? zhōu pai cùju? jīdū xí xūdù máo jì liǎng

2.济 jǐ济南 jì接济作 zu?作业 zuō作坊3.跋/拔 潦/嘹晦/侮

4.(1)颓丧,失意。(2)追问,责问。(3)背地里进行安排:暗中作弊。

(4)潦倒失意。(5)穷困:受挫折。(6)突然,出乎意料。

5、(1)设问 反问(2)排比(3)比喻6、(1)√(2)×(3)×(4)√(5)×

二、(一)1.信客为客死他乡的谋生者充当代理人。

2.一方面强调信客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表明第二代信客正是恪守着这一信念挑着生死福祸的重担,来回奔忙于城市和乡村的。3.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4.在当时,善良的信客不论是对于外出离乡者,还是在山村里热切盼望者都是非常重要的。信客是乡村与城市接通的媒介,也是亲人们互相沟通的纽带。

(二)阅读散文诗《乞丐》回答问题

1.本文对乞丐的描写,主要采用了人物描写中的哪些方法?试各举一例。

肖像描写:“红肿的、泪水模糊的眼睛,青紫的嘴唇,褴褛的衣衫,污秽的伤口??”

动作描写:“他那只向我伸来的手微微摇晃和颤抖着。”

语言描写:“ˋ没关系,兄弟,ˊ他吃力地嘟囔着ˋ我也多谢了,这也是施舍,兄弟。ˊ”

2.文中乞丐“等待”的是物质上的施舍,后来他得到的“我”的“施舍”是指“我”给了他同情、歉意及尊重。

3.文末“我也得到了兄弟的施舍”一句中,“施舍”是指乞丐给了我理解与宽容,从兄弟的称呼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乞丐的。

4.综合全文来看,“我”是一个平等待人,尊重别人,富有同情心的人;乞丐是一个心地善良,理解、宽容别人的人。

5.文章揭示的主题是(B)A.人间贫富悬殊,社会制度极不合理。

B.人与人之间应充满关切与理解,弘扬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C.穷人对富人不能苛求。D.夫人对穷人应怀有无限的同情心。

6.“我”和“乞丐”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你给予过别人施舍吗?得到过别人的施舍吗?

人与人之间应互相理解、关爱、尊重、宽容。

(侧重于精神上的“给予”和“施舍”回答)

第二单元综合练习

1. (1)Wù (2)pī(3)chāi (4)chǔ (5)ji? (6)m?ng(7)han(8)ka

2.(1)嫉 (2)伎(3)沛 (4)懒 (5)烦琐 (6)掷 (7)卸(8)颓 (9)藉

3.(1)掸——惮 (2)燥——噪 (3)淘——啕 (4)籍——藉

4.(1)惨淡 (2)趴 (3)颠沛 (4)寂寞5(1)外貌描写 (2)动作描写 (3)外貌描写

6.人生如歌 每一拍都是悦耳的 人生如剧 每一幕都是美丽的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与画线句“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的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或“迎春花举起??生命之歌”。

2.第③段画线词语“情不自尽”中的错别字是,其正确的写法是 。

3.为什么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1)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在放风筝时表现出生命的力量震撼了“我”;

(2)刘老师对生活淳朴、强烈的爱与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

4.阅读④—⑦段,完成下表。

(1)流老师旋转着写板书(2)刘老师动情地讲课。(3)学生心头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又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4)乐观向上、身残志坚、敬业爱生、热爱祖国。

(二)一个美丽的错误

1.因为毛毛爱爸爸,为表达自己减轻爸爸生活重压的真诚愿望,他虽然知道如何正确解答却故意将题错答。毛毛通过故意错答题的方式,表达了对辛苦劳作的父亲的同情、怜惜和希望减轻父亲劳苦的纯真想法;体现出了天真孩童的拳拳爱父之情。

2.两则故事都涉及了热爱和孝敬亲人的内容,都体现了“感恩”这一共同的主题,因此二者之间联系密切。用意:丰富了文章的表达内容;更能引发读者反思自己的行为,激发自己的爱与感恩之心;通过故事中两位老师截然不同的做法比较,启发教育者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学会捕捉和感受儿童细腻的感情,珍惜儿童所保有的“真、善、美”。(答对两个要点即可)

3.纯真、善良、孝顺、懂得感恩,富有爱心。

4.含义:错误是真实的,做法是朴素而美好的,通过这个“错误”所折射出得毛毛的纯真与爱心是美好的。作用:体现反常思维,

篇三:高二语文试题2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4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客观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机读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将答题纸、答题卡上交,试卷自己留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如下: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诗与思是宿敌。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

画家会质疑:那我在那里?

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按照国营牌价,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 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

批评界的内斗削弱了自身。进入学术的前沿地带,批评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难形成共识,价值判断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容易发生冲突,让外界产生一盘散沙的印象。 来源:《中国书画》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用。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批评文章应是对艺术品的评价,但如果只是对艺术品的客观介绍,那就降低了批评文章的品味,成了应用文。

C.从价值观上看,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唐以来中国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大画家都是很有思想的,如果他们能写批评文章,一定会提高批评文章的品格,但是现在真正写批评文章的一流人物实在太少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方本。 二、古代诗文阅读(5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33分,每小题3分) 4.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祖母刘悯臣孤弱

C.常在床蓐 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供养无主:供养祖母的事无人操持。

B.举臣秀才:举,举荐。秀才,科举院试考中后称秀才。 C.拜:授官或封爵。

D.除:任官,除去旧官任命新官。洗(xiǎn鲜)马:也称“先马”,汉时为太子的属官,晋以后改掌图籍。

6、下面句子中都是反映李密家境状况的一组是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③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⑥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②④⑤ 7.下列各句加横线词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屈贾谊于长沙C、臣具以表闻D、眄庭柯以怡颜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之二虫又何知

A、复驾言兮焉求 B、田园将芜胡不归C、莫之夭阏者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0、下列“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以供养无主

A、诸侯以惠爱为德 B、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C、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D、谨拜表以闻

11.下列句子中下划线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而后乃今将图南B.不过数仞而下 C.则刘病日笃 D.顺流而东也 12.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也以息相吹也。

译:有如奔腾的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飞扬着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在空中飘荡着。

B.之二虫又何知!

译:鸣蝉和学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C.此小大之辩也。

译: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D.小知不及人知,小年不及大年。

译: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短促的寿命赶不上长的寿命。 1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以:介词,在

B.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动词,到为:语气词 C. 识盈虚之有数数:定数 之:的 D. 或棹孤舟 棹:用桨划 或:或者 1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归去来兮辞》就突出了辞这种文体的特点,对归耕后农村生活的描写,就极尽铺陈之能事。

B.《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都是序文,都有作者对个体生命短促的忧虑和悲叹。但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如曹操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C.庄子的《逍遥游》阐发了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D.李密从小依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侍奉刘氏十分孝顺,《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誉之“以孝谨闻”。因其要侍奉祖母而辞去官职,所以写《陈情表》奏请晋武帝。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6~17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5. 作者采用哪种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难舍之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答: 16.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词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2)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滕王阁序》)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陈情表》) (5) ,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6)但以刘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 。(《陈情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铁 周海亮

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把铁锤反复锻打。老铁匠的小锤轻敲上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着形状,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几点火光飞溅在老铁匠腰间的牛皮围裙上,又在霎时熄灭。围裙就像黄褐色的天幕,黑色的星光点点。

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表情也开始痛苦。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歇一歇喝口水,他说,你好像心不在焉。

小铁匠没有搭话。 因为这把刀?老铁匠问他。

小铁匠只好点点头。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彤红的脸膛,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 还说你是小汉奸?老铁匠面无表情。

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夜里咱们爷俩。 你觉得能逃出去吗?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

那也不打了!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大不了是一死。不打?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再一次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儿啊,开锤!

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青蓝的刀锋,弧形的刀柄,雕了简洁图案的刀鞘。刀似乎可以斩断目光和阳光,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刀,身边跟着四个持枪的日本兵。他盯着刀,嘴角不停抖动。他问老铁匠,全是铁的?老铁匠说,当然。小野再问,如何?老铁匠说,可试。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 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老铁匠微微一笑,手中刀轻轻一迎,“噗”一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想不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

不能拿走?小野愣住。

不能拿走。老铁匠说,刀柄上还没有刻字。 刻字?

这是规矩。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人。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

小野想想,再看看老铁匠,再想想,再看看老铁匠,然后点点头。他在一张纸片上写下自

己的名子,递给老铁匠。要刻得和这个一模一样,小野说,能办到吧?老铁匠笑笑,没问題。

别耍花样啊! 放心! 后天我来取刀! 请!

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小野暴跳如雷,他把全村人驱赶到一起,逼他们说出老铁匠的下落。当然没有人说。也许连他们也不知道,也许连小铁匠也不知道。——_日本人早在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口设下重重关卡,老铁匠的突然失踪,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终未下手。他们正在村后山上修筑工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

一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看守,然后四散而逃。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哒哒扫个不停,可是最终,还是有三十多人逃了出去。

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匠。再后来,日本人就投降了。 -

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人们在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

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老人。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

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一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的光泽。 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 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军刀。 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情节曲折、极富戏剧性,但老铁匠的失踪、小铁匠的组织暴动,来得太突然了,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B.小说一开始写老铁匠得知自己被村人说成是汉奸后仍面无表情地打铁,说明老铁匠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反抗,而是逆来顺受想要忍气吞声躲过这一劫。

C.“刀抦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文字简练,系点睛之笔,对主题进行了阐释与深化,使标题的匠心得以彰显。

D.小说以饱含深情的笔调,用爱国主义者的鲜血和骨气让一块普通的铁拥有了震撼心灵的内涵,老铁匠与小铁匠互相映衬,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美。

E.作者运用悬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了父子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祖国尊严的高大形象。

(2)“铁”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3)小说中的老铁匠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19.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夙夜在公,恪尽职守,危言危行,秉公不惧权势,持正不阿所私。 B.我们只有在师承前贤,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真正做到师心自用。 C.暑假到丽江,虽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风情,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D.文海虽然腰缠万贯,但终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身无长物。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B.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那是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C.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今起访华。此次米歇尔及其家人来访,拓展“夫人外交”,是中美两国第一家庭友好交往的创新,也是两国元首交流的有力补充。

D.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由于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21.把下列句子的序号填入下面横线处,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向西方的贸易通道,从西安出发,经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各国,再由这些国家转道至欧洲。___________。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药之路。

①“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重要通道②与茫茫沙海、驼铃叮当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样

③其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至波斯湾、红海

④史料记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便已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⑤而欧洲商人则带来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等异域珍品⑥中国商人将中国丝绸、陶瓷、香料、茶叶、漆器等物产运往欧洲 A. ②①③④⑤⑥B.①②⑥⑤④③C.②①④③⑥⑤ D.①②③④⑥⑤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上帝召开一个会议,想了解赐给动物们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 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未派过用场,它已成了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够在海洋遨游。

……

上帝忽然发现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什么?

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我的灵魂可以飞翔,它带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此项与原文细节不符。原文“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这只是某些画家的看法;“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不属于“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的看法。) 2.A(“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文中无据,属于主观臆断。)

3.D(A、因果倒置;B、扩大了范围,第四段原文是“写意画家”;C、扩大了范围,第五段原文是“凡是自大的画家”)

4、B 5、B 6、C7、C8、A9、B10、B11、C12、A 13、B14、D

15、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写湖边柳条藤蔓拉着他,黄莺也像在用鸣叫频频挽留,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主客移位也可;明明是诗人因迁居别处而舍不得离去,却用湖边柳条藤蔓拉住他和黄莺频频鸣叫挽留来表现,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难舍之情】 16、“系”字有‘拉。牵’之意,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啼”字有‘呼。唤’之意,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啼哭。

17、略

18、(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A.这叫“艺术留白”,是为了让读者“参与创作”,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并得到不一样的作品内涵或启发。B.结合下文可知,老铁匠面无表情说明他胸有成竹,早就想好了反抗到底的策略。E.文中没有心理描写。)

(2)①铁是本文的线索。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重要情节。③铁暗示本文的主题,象征着中国人民钢铁般的傲骨和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 (3)①从老铁匠锻造的削铁如泥的军刀可以看出他的技艺高超;②从他面对村人的误解从容淡定、面对敌人的淫威沉着周旋可以看出他的能屈能伸,临危不惧;③从他最后突然失踪化为墙中骨架可以看出他视死如归,坚决反抗的爱国精神。

19. A 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身无长物: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或简朴。 20. C ( A 成分赘余。“不可缺少”与“必需品”重复。B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D项,缺少主语,且强加转折)

21.C(②承接“陆上丝绸之路”,故在最前;①中的“又一重要通道”承接②的内容,又引出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话题,故在第二;④中的“史料记载”是关键词,后面的内容都是其内容,故该句排在剩余句子前面;③写路线,⑥⑤写商品,故③排在⑥⑤前,⑤中的关键词“而”又决定了它要排在⑥后面) 22.【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从不同角度可以确定以下立意: 从鹰的角度:充分发挥优势,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从鸵鸟的角度:不能正确运用优势(天赋),优势也可能丧失甚至转化为劣势。 从企鹅的角度:创造性地运用条件/善于根据环境改造条件。 从鹰、企鹅的角度:成功者善假于物也。

从鹰、鸵鸟、企鹅的角度:成功者善于利用有利条件,而失败者则恰恰相反。 从上帝的角度:上帝是公平的!上帝关上一扇门,必会打开一扇窗。

从鹰、鸵鸟、企鹅和人的角度:命运是公平的,让你在失去什么的同时得到别的东西。 从人的角度——

1.人的生命短暂而脆弱,但因为拥有了某种美好的事物(信仰、追求、理想、幻想等等)而使生命获得新的高度。

2.在精神世界里,人类享有高贵的自由。

3.生活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应该拥有更崇高的精神追求。 4.崇高的灵魂可以弥补生命的缺陷。 5.人类如果失去了理想,世界将会怎样?

6.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延展生命的广度和宽度,所依靠的是思想(或信仰等)。


宿敌阅读理解答案》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83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