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论文写作参考(热门推荐6篇)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论文写作参考(热门推荐6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13 09:46:57 | 移动端:《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论文写作参考(热门推荐6篇)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论文写作参考(热门推荐6篇) 本文关键词:苔丝,论文写作,参考,热门,推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论文写作参考(热门推荐6篇) 本文简介:托马斯·哈代是英国小说家、诗人。他是维多利亚时期横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以创作小说为主,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着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尤其是《苔丝》问世后,哈代开始与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念发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论文写作参考(热门推荐6篇) 本文内容: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小说家、诗人。他是维多利亚时期横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以创作小说为主,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着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尤其是《苔丝》问世后,哈代开始与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念发生冲突。希望以下六篇苔丝论文能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第一篇
  
  题目:父权制下苔丝和海斯特爱情悲剧成因对比分析
  
  摘要
:苔丝和海斯特分别是《德伯家的苔丝》和《红字》中的女主人公。她们都是父权制社会下的女性代表。本文旨在从父权制视角出发,从两位女主人公对待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和方式,对其爱情悲剧成因作对比分析,并从中得出她们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不同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结局。
  
  关键词:父权制;爱情悲剧;对比分析;苔丝;海斯特
  
  由于人类文明的延续性和传承性,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相似点。同时,由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的文学创作之间又存在着不同。
  
  英国作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均为关于爱情的经典着作,两位女性的爱情悲剧成因也存在着相似点和不同点。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是核心人物,一位纯洁、善良的英国乡村姑娘。在《红字》中,海斯特是女主人公,一位勇敢、自信的美国女性。
  
  苔丝和海斯特分别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英国和美国。两位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一直以来倍受国内外学者和读者关注。申琴梅(2006),蒋丽萍(2001)等人从两位女主人公的相似悲剧出发,探讨了她们的不同性格。
  
  她们既有着相似的悲剧命运和起因,也有着不同的爱情结局。究其原因,异中有同律,同中有异曲。本文认为苔丝和海斯特的相同爱情困境以及两位女性对待同一困境的不同方法和态度,揭示了西方女性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坎坷历程,为现代女性爱情婚恋观的抉择提供了借鉴。
  
  一、父权制女性爱情
  
  悲剧是父权制话语的一部分。父权制,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存在,它是继母权制之后的社会阶段。它意味着在一种社会结构中,父亲就是家长。
  
  在父权制下,以男性为中心的典型特征的性别文化体系剥夺了女性的权利,男性习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去塑造、规划心中的女性形象,而女性也因此被塑造成为一种被动、无奈的女性气质。女性的思想和行为受到规训和限制。
  
  二、苔丝与海斯特的爱情悲剧
  
  爱情婚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神圣的话题。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百姓,每个人都想收获一份纯真幸福的爱情。
  
  为了这份追求,有的千金搏一笑,有的哭夫长城倒,有的悲吟钗头凤……爱情,人说像把双刃剑,幸福和痛苦就是剑的两刃。
  
  苔丝和海斯特的爱情婚姻就正如双刃剑的两刃,一边是痛苦,一边是幸福。
  
  “一个纯洁的女人”---主人公苔丝,出身于英国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年轻貌美、善良纯洁的苔丝的爱情之路充满了坎坷与崎岖,最终爱情成了人生的刑场,将苔丝推向了坟墓。
  
  苔丝的爱情悲剧之所以能成为悲剧,首先在于它自身的毁灭性。她的爱情悲剧将错爱、苦恋、无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一,苔丝与阿莱克的错爱。苔丝在进入德伯庄园后,认识了富家花花公子阿莱克。因为单纯遭到了阿莱克的引诱奸污。这是苔丝所经历的错爱。
  
  其二,苔丝与安吉尔的苦恋。安吉尔经历了伪善道德的洗礼,将女性的贞洁视为爱情的前提,狠心抛下苔丝,使苔丝再次沦为阿莱克的情妇。至此,苔丝与安吉尔的苦恋结束。
  
  其三,苔丝的无爱。苔丝失去了爱情,也就只剩下仇恨。在苔丝那卑微的爱情梦想破灭后,苔丝将仇恨化作力量,在愤恨中,结束了阿莱克的生命。对海斯特而言,她的爱情悲剧由齐灵渥斯、丁梅斯戴尔主宰。当理想中的爱情与现实的无奈相撞时,海斯特的爱情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她的爱情悲剧经历了生发、破灭、沦落三个阶段。海斯特的爱情悲剧生发于与齐灵渥斯的婚姻。美丽、热情的海斯特,出于家庭的原因,嫁给了老学者齐灵渥斯。“年轻貌美的完美女子却嫁给了一个年衰身有畸形的老学者,他们之间产生出爱情的希望是渺茫的”.
  
  海斯特在这场无爱的婚姻中从来没有得到过应有的温暖和体贴。之后,齐灵渥斯的失踪,海斯特与丁梅斯戴尔的相爱是海斯特爱情悲剧的破灭、沦落的原因。
  
  齐灵渥斯的失踪,海斯特本身就是无望,而她一个人去解除这种无望的婚姻关系更是不可能实现的,无异于通奸。
  
  然而,17世纪的波士顿,作为牧师的丁梅斯戴尔毫无爱情可言,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宣讲着宗教的戒律清规,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斯特纯洁的爱情便成了无果的花,海斯特命中注定只能成为他背后的女人,海斯特永远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三、相同成因:父权制“无风不起浪”
  
  任何事物的发生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原本神圣的爱情最终发展成为悲剧必然有其原因。追源溯流,无疑与时代背景、个人性格等客观实际有着剪不断的联系。
  
  甚至,因人而异,在对待爱情悲剧这一问题上,不同的态度、立场与悲剧成因也是相伴相生的。苔丝和海斯特都生活在父权制桎楛下的社会。
  
  她们的爱情悲剧在相似的社会背景---父权社会下,所面临的道德宗教伦理观必然会产生相似共鸣,再加上两位女主人公相似的人生经历,这一系列的相似也就造就了两位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相似点。
  
  《德伯家的苔丝》中,一方面,苔丝受到来自父亲的桎楛,在家庭经济链同“王子”的死而断裂时,正巧碰上了苔丝父亲的攀亲心理,这促使了苔丝的悲剧。
  
  她本是不愿意这样做的,但在父权制的威严下,她别无选择,只有服从,进入德伯庄园。之后,阿莱克对苔丝的侮辱也正是父权制的恶果,本该是受害者的苔丝却成了万人唾弃的坏人。这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阿莱克对她的压迫与欺凌。
  
  《红字》中,海斯特与齐灵渥斯德不幸婚姻正是父权制压迫下的产物。因为父母之命,海斯特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缔结婚姻,这无疑是对海斯特幸福的压迫。
  
  在后来与丁梅斯黛尔的爱情中,齐灵渥斯扮演了一个遏制海斯特幸福的人,在他的压迫下,海斯特无法与丁梅斯黛尔坦坦荡荡的在一起,并且得承受隐瞒实情的罪恶感。
  
  对丁梅斯黛尔而言,他对海斯特的爱情也是不公平的,他与海斯特通奸后所产生的一切后果均由海斯特一个人独自承担,这也正是父权制下海斯特必须承担的来自精神及外界的所有痛苦。
  
  四、不同成因
  
  个人性格同样是爱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故事与过程,同样面临爱情困境,却也有着千差万别的结局。
  
  同样地,对于苔丝和海斯特的爱情悲剧也存在着不同之处。苔丝与海斯特都生活在父权制的社会,但父权制对两位女性的压迫所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
  
  这取决于苔丝与海斯特对待父权制压迫所表现出的态度和所做出的反应。胆小、懦弱的苔丝在父权制的压迫下选择了被动接受。
  
  从开始父亲要求她认亲到后来受阿莱克的侮辱以及安吉尔的抛弃。这一切悲剧源于她的回应。
  
  最初,在父亲的提议认亲下,苔丝选择了接受。
  
  这便是她悲剧的开始。在进入阿莱克家之后,开始面对阿莱克的种种不礼貌行为,苔丝选择了忍受。
  
  到最后对她的诱奸,这无一不是她逆来顺受种下的恶果。
  
  对于安吉尔的求爱,苔丝也是一再拒绝。
  
  等到他在对方苦苦追求下终于同意婚事之后,对于她的坦白,安吉尔不但没有原谅她,反而埋怨她,最终抛弃她。
  
  追根到底,悲剧的发生都是由于父权制对苔丝的压迫,而胆小懦弱的苔丝又选择忍气吞声,默默接受。
  
  然而,在海斯特面前,虽然她受到父权制的桎楛,但她却不屈服于父权制的权威之下。她没有将自己的罪过看成是罪大恶极,她坦然面对严厉惩罚。
  
  她对父权制的反抗表现在她对“红字A”和对待爱女珍珠的态度上。“首先,尽管海斯特胸前佩戴红字,但她并未将红字看作仅是羞辱的象征,海斯特将自己的遭遇以及惩罚转变为自我定义的优雅”.
  
  其次,如同红字一样,珍珠也是海斯特罪恶的象征,但也是她的无价之宝。在这场她与父权制的抗争中,她无所畏惧,绝不退缩。
  
  她的一举一动表明在女性只能遵从教规,根本无民主可言的父权社会中,海斯特已走出失语的沉默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五、结语
  
  通过对比两位女性爱情悲剧成因的异同点可知,虽然她们所经历的爱情困境相同,都是父权制压迫下的受害者,但她们对父权制所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造成了她们截然不同的爱情结局。
  
  胆小懦弱的苔丝选择了顺从,而勇敢自信的海斯特选择了反抗。最终,苔丝成了断送爱情的奴隶,而海斯特成了主宰爱情的主人。
  
  由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两位女性的爱情悲剧仍能给我们以启示:在男女无法平等的社会体制下,当女性的幸福权利受到威胁时,女性同胞应敢于同不公平作斗争,敢于用女性的力量摧毁不公平的社会体制,粉碎父权制所带来的男女不平等与压迫,坚决扞卫自己的权利和幸福,争取一种自由理想的现代爱情婚姻。
  
  注释
  
  ①蒋丽萍,异曲同工---《德伯家的苔丝》与《红字》中悲剧女性探析《杭州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96页。
  ②齐荣军,相似的过错不同的命运-苔丝与海斯特命运之比较《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69页。
  
  参考文献
  
  [1]曾燕波。异曲同工“德伯家的苔丝”与“红字”中象征性人物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2005(5):103-104.
  [2]霍桑着。红[M].姚乃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3]托马斯·哈代着。德伯家的苔丝[M].吴伟仁。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第二篇

  题目:论苔丝悲剧之根源

  摘要: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剖析了苔丝悲剧的根源。从哈代的哲学观来看 , 苔丝悲惨的一生首先是神造成的。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 , 苔丝的悲剧是社会的产物。同时苔丝的男人和女人的悲剧。因此 , 妇女的解放必须以妇女整体意识的觉醒和整个社会意识觉醒为前提。

  关键词:苔丝; 悲剧; 根源;

  托马斯·哈代 (Thomas Hardy) 是英国一位跨世纪的文学巨匠。他既是英国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代表, 又是英国20世纪的大胆探索和开拓的“现代诗歌之父”, 在小说和诗歌两个领域都为人类的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 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问世100多年来, 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 已经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苔丝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小贵族世家的农民家庭。16岁那年, 她应父母的要求去认自己的本家——德伯家族。后来她遭到该家的花花公子亚雷克诱奸。在塔尔勃塞牛奶场, 苔丝与一位牧师的儿子克莱尔相爱并结婚。在得知苔丝“失身”经历后, 克莱尔离她而去。孤独无援的苔丝重回亚雷克身边。后来苔丝杀死亚雷克, 与克莱尔度过了5天的逃亡日子, 在巨石群被捕, 最后苔丝被处以绞刑。小说通过对一个女性的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的揭示,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宗教、伦理、婚姻制度以及资本主义实质等作了大胆而无情的揭露和控诉。本文通过对苔丝悲惨一生的剖析, 探索其悲剧的根源。苔丝的不幸遭遇涵盖着一切悲剧的根源——神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和人的悲剧。

  一、苔丝的悲剧是神的悲剧

  从哈代的哲学观和文本情节建构来看, 苔丝的悲剧首先是神的悲剧。由于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哈代相信冥冥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内在意志力”。[1] (p42) 这种意志力就是神, 弥漫于整个宇宙, 主宰着人的命运, 把人生变成了一系列不幸和绝望。苔丝的坎坷人生, 苔丝的痛苦爱情和苔丝的悲壮之死都是命运中注定的, 甚至许多不幸的细节都是由看不见的神来安排的。

  从苔丝的出身来看, 苔丝的一生注定是悲惨的一生。苔丝出生于马洛特, 祖先是佩根·德伯维尔。出生地象征性地说明了苔丝命运的悲惨。地名马洛特的英文原名Marlott是由mar (毁坏) 和lot (命运) 所构成的。像征苔丝的悲剧命运是与生俱有、无法逃脱的。苔丝祖先的名字佩根 (英语pagan意为异教徒) 则形象性地表明了苔丝性格中的叛逆性。一个具有叛逆性的柔弱女子与整个黑暗社会相抗衡, 其结果注定是悲惨的。

  从苔丝离家与她被捕日期来看, 神早已安排了苔丝的日程。苔丝于6月1日在祭石坛被捕, 刚好是她第一次离家去纯瑞脊那一天的5年之后。作品中这种偶然性和巧合, 不断地强化着内在意志力的存在和作用, 使人们不得不相信苔丝是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苔丝命运的偶然性和巧合也表现在她与亚雷克和克莱尔两个男人的情感变化发展过程。苔丝被亚雷克诱奸、亚雷克被苔丝所杀似乎都是注定要发生的。自从苔丝父母得知自己是贵族出身, 并了解到附近有一个姓德伯的有钱太太后, 他们一直想要苔丝去认亲家。有一天由于父亲酒醉无法送货, 苔丝和她的弟弟替父亲用马车送货, 结果马被一辆邮车撞死。马是前胸受伤的, 苔丝在抢救马时被溅了一身鲜血, 正像在故事的结尾, 她杀亚雷克时, 被亚雷克的血溅了一身一样。另外, 亚雷克也是前胸受伤。苔丝“杀死”老马, 便断绝了家里的生存手段, 而杀死了亚雷克, 其结果完全一样, 同时, 自己也为之付出了生命。

  苔丝和亚雷克第一次见面时, 亚雷克送给苔丝一束玫瑰花。“苔丝·德贝菲尔天真无邪地垂头看着胸前的玫瑰, 压根儿没有料到, 在麻醉性的蓝色烟雾后面, 正潜伏着她人生舞台上的‘悲惨的一幕’, 潜伏着一种坚持要在她妙龄年华的光谱涂上一道血红的悲剧因素。”[1] (p42) 接着, 亚雷克送的玫瑰花刺破了苔丝的皮肤, 这预示着苔丝即将遭到亚雷克的诱奸, 苔丝失去少女的贞操。老马的血——苔丝的血——亚雷克的血, 就像一条看不见的命运之链, 预示着苔丝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苔丝和克莱尔的关系变化发展过程也预示着她俩的婚烟也是悲剧性的结局。苔丝和克莱尔第一次见面时, 双方都为没有认识对方而后悔。“失身”后的苔丝与克莱尔相爱时, 奶场的牛产奶量明显减少, 苔丝走开, 又恢复正常。苔丝与克莱尔结婚那天, 公鸡在下午三次大声地叫, 令在场的人都感到晦气。他俩在洞房等行李时, 带给他们的是酗酒和自杀的坏消息。一连串的不吉利事情使苔丝感到命运的可怕。面对这一切, 苔丝也显得无能为力。这些偶然的事件就像一条命运链中的环, 一环扣一环地把苔丝与悲惨命运联结着。她越是要摆脱命运的束缚, 就越是自投罗网;她越是真诚地去拥抱真爱, 就越是步步临近自身的灾难和毁灭。苔丝的最终毁灭正是由于这种超自然的力量作用的结果。

  二、 苔丝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哈代的创作时期, 也称维多利亚王朝后期, 是一个变化与危机的时期。当时, 英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由此而产生了各种尖锐的矛盾的和危机。《苔丝》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一些最严峻的问题的关切和同情。哈代在书中描绘了新兴的工业化和都市文明, 给古老、乡土的威塞克斯地区带来冲击, 揭露了禁锢人们思想、强调贞洁, 压抑妇女社会地位的虚伪道德。同时作品反映了当时农民走向贫困与破产的痛苦历程, 苔丝的悲剧是当时社会的产物, 因此苔丝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家庭贫困是苔丝悲剧的经济根源。苔丝的家庭属于在当时农村不欢迎的岌岌可危的阶层。她的父亲是小商小贩, 经常受到农场主的排挤。排挤的方式之一是, 他们的房地租期一到, 便收回房和地。苔丝家的房屋土地租期是到她父亲去世为止。父亲一死租约就到期, 并且不能续租。于是, 苔丝父亲去世后, 她一家人既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而且也成了无家可归之人。这给亚雷克以可乘之机。苔丝第二次落入亚雷克之魔掌, 充当其情妇, 主要原因是苔丝欲依靠亚雷克摆脱家庭困境。

  苔丝的父亲懒散无能、虚荣愚昧而且好酒贪杯。母亲则是个浅薄庸俗而且爱慕虚荣的农村妇女。两个无能的父母却有着7个孩子。沉重的家庭负担随时都可能落到苔丝头上, 而苔丝又那么深情地爱着几个弟妹, 不忍心看到他们受苦。这种情形已决定了苔丝的苦命。她的悲剧迟早是会发生的, 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

  苔丝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如果不是因为家庭的贫困和社会的歧视, 她原本可以和别的农村姑娘一样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纯朴的劳动生活。但是多嘴的特令安牧师带来了有关她的贵族家庭历史的消息, 让她父亲多喝了几杯, 不能按时到卡斯特桥送货。勇敢的苔丝只有带着弟弟一起去赶马车替父亲送货。结果家里那匹老马被邮车撞死。

  老马一死, 全家的小贩生意就结束了。苔丝原先对她母亲去跟德伯太太连宗的打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现在因为老马之死而引咎自责, 便同意去拜访她的“表兄”。苔丝这样做, 一方面出于家庭的压力, 另一方面出自对老马之死的内疚。苔丝这一走, 便是她的悲剧的开始。家庭的贫困使苔丝缺少应有的受教育机会, 从而减弱了她的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苔丝被亚雷克奸污后回到家时, 她告诉母亲她不愿意嫁给亚雷克。她母亲说“既然你不想叫他娶你做太太, 那你本该留点神!”[1] (p95) 苔丝回答:“俺怎么知道呢?四个月前, 俺离开家里的时候, 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哩。你干吗不告诉俺, 说男人不安好心?你干吗不告诫俺呀?大户人家的女人都知道怎样保护自己, 因为她们都看过小说, 里面讲到了这些害人的花招, 可俺哪有这种看小说的机会呀?而你也没有帮过俺。”[1] (p95) 这些话语既是苔丝对社会带来贫困而造成恶果的无耐呐喊, 也是对当时英国教育制度的控诉。

  社会道德法则是苔丝悲剧的思想根源。社会道德法则既使苔丝深受其害, 同时也扭曲了苔丝与克莱尔的关系, 从而使本来已十分脆弱的苔丝遭到了克莱尔致命一击。

  “贞操”观念扼杀了克莱尔对苔丝的爱。克莱尔出生于牧师家庭, 历史的沉淀, 自幼的家庭教育熏陶规定了他的价值观念。贵族社会的习俗和道德准则成为他约束自己和判定自己行为好坏的尺度。新婚之夜, 当苔丝告诉他, 自己曾遭受亚雷克奸污已不是处女时, 克莱尔一反常态, 愤怒地离开“不忠”的妻子。克莱尔的言行与当时社会对女人“贞操”的态度有关。“对妇女忠贞的要求, 是在父权制度家庭确立之后, 又深深地植根于男权文化的结构之中, 成为幻想全部占有一个女人的男人愿望。这种源自专偶制婚姻对男性有利, 但对女性却是压抑贞操要求, 实际成为一种人类普通的习惯和观念 。”[2] (p51) 这种观念在克莱尔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克莱尔曾对苔丝说:“我本以为 (任何男人都会这样想) 我放弃了全部野心, 不去要有社会地位、有财产、有学识的女人, 那么我要得到的女人, 毫无疑问, 不仅妩媚动人, 而且冰清玉洁。”[1] (p218) 女人是否贞洁成为克莱尔择妻的最基本要求。而苔丝却永远也无法满足他的条件。

  出身于基督教家庭的克莱尔必然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女孩子的贞操问题对克莱尔来说是一个有关信仰的大事, 他绝不会接受一个失过身的女孩做自己的妻子。”[3] (p207) 作为基督教教条《圣经》对女人的贞操有着极严格的要求。“《圣经》告诉我们, 如果一位女子结婚时不是处女, 那么完全有充分的理由杀死她。这是因为‘她在父家行了淫乱, 在以色列作了丑事’。用现代话来说, 因为他不仅给她的父亲、而且给她的大家族——以色列的12个部落——带来了耻辱, 所以作为惩罚她应该被处死。”[4] (p134~135) 因此女子的贞操的观念不可能不对克莱尔产生影响。然而另一方面曾有过放荡经历的克莱尔对自己“不贞”行为丝毫没有负罪感。这是因为“贞操”观念是单方面施加给女子的, 而不适用于男子。这就是所谓性道德上的双重标准。“一个允许双重道德标准存在的社会, 便势必不能做到‘热爱真理、诚实和人道’, 因而只能使其成员堕落到不顾真理、虚伪和自欺欺人的地步。”[5] (p256) 苔丝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社会必然产物。

  结婚前, 在克莱尔心目中, 苔丝是大自然的女儿, 纯洁的象征, 完美无瑕的杰作。克莱尔曾这样称赞苔丝“不再是一个挤奶女工, 而是梦幻中的女性精华一一从全体女性中浓缩出来的一个典型仪容。”[1] (p153) 然而, 当苔丝在新婚之夜向他坦白不幸的往事后, 他立即感到自己受到非常残酷的愚弄。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摆在他面前时, 他感到心中的偶像倒塌了。他的生命、他的宇宙, 全都给改变了。苔丝用恳求的口气跟他说“看在我们爱情的份上, 请你饶恕我吧!同样的事情, 我可是宽恕了你呀!”[1] (p271) 而克莱尔却冷告诉她:“我一直爱着的女人并不是你, 是长得跟你一模一样的另一个女人。”[1] (p275) 克莱尔的话也反映出社会的道德对他的影响。当苔丝一再强调同样的事情, 必须获得等同的对待时, 克莱尔说:“苔丝, 不要跟我争辩啦。不同的社会阶层, 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听了你这番话, 我简直觉得你是个无知无识的农村妇女, 对社会上的事情一点也不了解。”[1] (p275) 正因为克莱尔本身对“社会上的事情”太了解, 把社会的道德观念法则作为其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残酷地离开了苦命的苔丝。因此“贞操”观念是断送苔丝和克莱尔爱情的重要原因。

  “贞操”观念也影响着苔丝对生活的信心。“这种贞操观念自形成之日起, 就日益浓缩化、强列化, 逐渐成为女子的最高社会责任。”[6] (p200) 年轻的苔丝已无法承担这一社会责任。自从被亚雷克诱奸后, 她总是怀着一种犯罪感、内疚感、自卑感。当她看到别人在墙上刷《圣经》语录“你, 不, 要, 犯……”[1] (p93) 她便意识到下文是“奸淫”。在教堂见到别人小声谈话, 她便神经过敏地以为是议论她。她老想着《圣经》里的淫妇, 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淫妇。苔丝一直对“失贞”之事耿耿于怀。“她不禁自问:女人的贞操真的是一次失去就永远失去了吧?她若是能够把过去的事情遮掩起来, 那么她就会证明这句话是不足相信的。一切有机体都有复原的能力, 这一规律为什么偏偏不适用于处女的贞操呢?”[1] (p116) 本来勇敢而坚强的苔丝因为“失贞”的问题困扰着她, 以致于她在生活中的任何一方面都失去信心和勇气。她迟迟未敢向克莱尔坦白被亚雷克诱奸的事, 也就是她根本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的表现。被动的生活态度, 其人生将是坎坷多难。

  “贞操”观念不仅影响着克莱尔、苔丝, 也影响着苔丝的父母和周围的人, 从而加剧了苔丝不幸命运的悲剧效果。

  苔丝的孩子死的时候, 她父亲不允许把牧师请到家里为孩子洗礼。因为她父亲认为苔丝玷污了古老高贵的家族, 苔丝的“失贞”是件丑事, 家丑不外扬。后来苔丝不得不与几个弟妹一起为孩子洗礼。村里人不给苔丝一家续租房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认为苔丝是一个不贞洁女人。为了“使村里的风气保持纯洁”[1] (p419) , 人们把苔丝赶走, 从而使苔丝一家真正地家破人亡, 处境雪上加霜。为了使一家人摆脱生存困境, 苦难的苔丝又回到亚雷克身边。而苔丝正在不断地走向毁灭的悲剧结局。

  因此, 无论是从克莱尔、苔丝, 还是从周围人的态度来看, 社会的道德法则是导致苔丝悲剧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 苔丝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哲学家叔本华认为, 任何人的生活中, 破坏幸福和生命的力量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每个人随时都可能同时充当悲剧的制造者和悲剧的承担者这两份角色。苔丝毁灭性的悲剧既包含着男人的悲剧, 也包含着女人的悲剧。因此, 苔丝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作者把苔丝安排在祭后坛上被捕, 正是体现了把这一悲剧扩展到全人类。

  首先, 苔丝的悲剧是男人的悲剧。有的评论家认为亚雷克和克莱尔是一个人的两半, 他俩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男人。亚雷克代表男人的情欲方面, 而克莱尔则代表男人的理智方面。男人正是从情欲和理智两方面把苔丝推向毁灭的境地。

  亚雷克是一个只知道情欲, 而无法理解爱情的雄性化身。他对苔丝的唯一目标就是占有她, 而根本不考虑别人意愿。亚雷克从肉体上毁灭了苔丝。

  克莱尔是一个理智型代表。他常常是感情与理智相脱离, 他的理智不相信他的感情。由于他的感情已经得到了发展, 他能感受到真实与深厚之情。他与苔丝开始时的爱情便是如此。然而, 因为他理智与感情的分离, 他最后做了离开苔丝的决定, 在做出决定过程中, 他的感情没有起到影响作用。他采取了最无情的行动, 却一直在说, 他只是理智行事。在这一点上克莱尔比亚雷克更残忍。亚雷克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欲, 并没有像克莱尔那样, 以深厚细腻的感情作掩饰。由于克莱尔外表那种高贵的品质, 苔丝向他敞开了心扉。他似懂得怎样去爱, 可是, 当她需要爱甚至超过生命的时候, 当苔丝已经完全沉湎于对他的爱的时候, 他却突然退出。这时候的苔丝完全心碎绝望了。如果说亚雷克使失去贞操的苔丝十分痛苦, 但还未能泯灭她求生的欲望, 而克莱尔的遗弃却使她痛不欲生, 万念俱灭。克莱尔从精神毁灭了苔丝。苔丝完全丧失了对男人的信心, 人生对他她来说已没有任何意义了。苔丝坦然面对要抓她的人, 正是她死不如生的诠释。

  其次, 苔丝的悲剧也是女人的悲剧。苔丝所表现出的女人悲剧是把爱情看得过重, 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因此, 苔丝的悲剧极具震撼力量。

  拜伦说过:“男人的爱情是人生命的一部分, 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黑格尔说, 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最美, 是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 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 如果她在爱情上遭遇不幸, 她就会像一道火焰被狂风吹熄掉。这说明男女情爱链的一个共律:自父权制以来, 妇女被禁锢在家庭里, 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由此女人将爱情看得重于生命。

  苔丝出身一个贫穷的家庭。她感到父母的无能, 对自己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也十分伤感。因此, 我们相信在苔丝的潜意识里, 一个理想的伴侣应是有钱、有文化、会关心人、尊重人的青年男子。克莱尔的条件正好吻合了苔丝的要求。这一点在苔丝与克莱尔的爱情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来。从一开始, 苔丝就十分看重她与克莱尔的爱情。她曾对他说:“我绝对服从你, 就像是你的可怜的奴隶, 哪怕你叫我躺下来死, 我也会死的。”[1] (p272) 她写给克莱尔的信说:“只要能和你生活在一起, 就是不能做你的妻子, 哪怕做你的奴仆, 我也心甘情愿, 我也满心欢喜。只要能在你的身边, 只要能看上你几眼, 只要能觉得你是我的人儿, 那我就心满意足了。”[1] (p401) 可以说, 苔丝已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她与克莱尔的爱情之中, 也把自己的幸福, 自己的一生全部维系在克莱尔身上。

  苔丝把爱情看得重于她的生命还表现在, 当克莱尔从巴西回来, 看见她与亚雷克同居时, 苔丝又认为是自己的过错, 自己对爱情不够忠贞。于是, 她把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到亚雷克身上, 认为是他毁了她的爱情, 是他断送了自己幸福的一生。她杀了亚雷克后告诉克莱尔, 杀亚雷克是为了证明她只爱他一个。她欲以这一方式来求得克莱尔宽恕她以往的“过错”。苔丝杀人而被处以绞刑。苔丝以死亡的结局完成了自己的悲剧。苔丝作出这种行为原因固然有多方面, 但是, 无论是过去、现在, 还是将来, 把自己的幸福维系在别人身上, 使自己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其结果都是悲惨。这不仅适用于女人, 也适用于男人。

  四、 苔丝悲剧的启示

  苔丝的悲剧是神的悲剧, 这是从作者的哲学观来看, 得出的一个结论。而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 苔丝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和人的悲剧, 而更主要的应该妇女的悲剧。“一个人之为女人, 与其说是‘天生’的, 不如说是‘形成’的。”[7] (p23) 长期以来, 妇女都被置于次要的地位, 成为男人的附庸, 甚至玩物。人性被扭曲, 生命本能被压抑, 应有的权利被剥夺。社会用道德观念、法律、习俗等织成一张巨大的罗网牢牢地束缚着她们。由于长期的胁迫, 她们自己内心奉守的传统的道德观念使自己心甘情愿居于屈辱的地位。外内夹攻使妇女的命运更易显现悲剧性。因此, 妇女的解放必须以妇女整体意识的觉醒和整个社会意识的觉醒为前提。

  参考文献
  [1] 哈代著, 吴笛译.苔丝[M].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1.
  [2] 郭洪纪.颠覆——爱欲与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
  [3] 邹 平.阅读女人[M].北京:学林出版社, 1999.
  [4] 理安·艾斯勒著, 程志民译.圣杯与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
  [5] 弗洛伊德著, 夏光明, 王立信译.性爱与文明[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6.
  [6] 刘达临.世界古代性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7] 西蒙·波娃著, 桑竹影, 南珊译.第二性——女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论文写作参考(热门推荐6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86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