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美国小说《根》中的亚历克斯·哈利种族观

美国小说《根》中的亚历克斯·哈利种族观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13 09:46:09 | 移动端:美国小说《根》中的亚历克斯·哈利种族观

美国小说《根》中的亚历克斯·哈利种族观 本文关键词:哈利,美国,种族,亚历克斯,小说

美国小说《根》中的亚历克斯·哈利种族观 本文简介:摘要:亚历克斯·哈利的小说《根》讲述了其家族七代人的历史,追溯了该家族的家园之根、文化之根。该文从三个阶段(逃跑、徘徊、融根)、三个层面(寻找家园之根、寻找文化之根、扎稳现实的根)解读昆塔·肯特家族寻根之旅,探索亚历克斯·哈利的种族观。寻求文化之根,获得文化

美国小说《根》中的亚历克斯·哈利种族观 本文内容:

  摘要:亚历克斯·哈利的小说《根》讲述了其家族七代人的历史,追溯了该家族的家园之根、文化之根。该文从三个阶段(逃跑、徘徊、融根)、三个层面(寻找家园之根、寻找文化之根、扎稳现实的根)解读昆塔·肯特家族寻根之旅,探索亚历克斯·哈利的种族观。寻求文化之根,获得文化身份的平等,用非暴力的方式寻求种族自由平等,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这就是《根》所折射出来的亚历克斯·哈利的种族观。

  关键词:寻根之旅; 自由平等; 非暴力; 《根》;

  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经过12年的考察研究和寻根探源之后,于1976年写了一部历史性传记家族小说《根》。《根》是一部非虚构小说[1],先后获得普利策奖、美国有色人种协会斯平加恩奖章,而且同名电视剧《根》也获得了埃米奖九个奖项。小说讲述了一个美国黑人家族七代人的历史,追溯了这个家族的家园之根、文化之根。《根》为什么如此备受欢迎?已有的研究从文化、文本、互文性、空间政治等角度对《根》进行了分析、解读。本文追溯昆塔·肯特家族七代人寻根之旅,从三个阶段(逃跑、徘徊、融根)、三个层面(寻找家园之根、寻找文化之根、扎稳现实的根)分析、解读亚历克斯·哈利的种族观。

  1、四次逃跑,寻找家园之根

  昆塔·肯特被白人奴隶贩子掳掠去美洲之前,一直生活在西非冈比亚的嘉福村。那里的田园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人们载歌载舞,祈祷丰收,在篝火旁进行长老议事会,在森林中举行男子成年典礼...这是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小说对晨雾荡漾的肯必·波隆河面上独木舟的描写以及对河岸边狒狒、野猪,林中百鸟惟妙惟肖的描绘,充分说明了这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家园。但是这美好的一切都被白人人贩子的到来打破了。昆塔·肯特在海边被人贩子掳走了,从此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己的根。

  昆塔被贩卖到美洲成为奴隶后,时刻寻找机会逃跑,寻找他的家园,寻求自由。昆塔先后四次尝试逃跑,但每次都被抓了回来,奴隶主对他进行了残酷的肉体折磨,以此来磨灭他的意志,并且对其他黑奴以儆效尤。第一次逃跑被抓回来之后,昆塔被吊在树上,奴隶主用鞭子抽他,直到他昏死过去[2]。第二次被抓回来后,奴隶主把他的双手绑起来,吊在树上,想尽一切办法折磨他;并且严密地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动辄就是辱骂、鞭打。第三次他被扯光了衣服,赤裸上身,跪在冰天雪地中接受鞭刑。奴隶主把他抽得皮开肉绽,昏倒在雪地上。第四次的惩戒最为残酷:奴隶主砍去了他的右脚板。虽然四次逃跑都以失败告终,可是,肯特从来没有想过要用暴力的方式出逃,也没有想过要伤害他人,尽管他有个这样的机会。

  2、传承“家族之根”的观念,寻找文化之根

  被贩卖到美洲后,昆塔面临着黑白两种文明的碰撞以及白人文明的冲击和侵蚀。例如:黑奴必须学会讲英语,在被驯服之前,奴隶主不会松开脚链。昆塔开始反抗,拒绝白人文明的一切:拒绝讲英语(事实上,他很快就听懂了部分英语)、拒绝白人给他起的名字,拒绝吃猪肉,拒绝与黑人交流,时刻寻找机会逃跑,寻找他的家园。“家族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人类文化的命运,家往往是文化象征。找‘家’就是在寻找文化的根”[3]。

  昆塔失去了右脚板,不能逃跑,没有机会回到非洲了,只能在梦中回忆故乡的一切。他渴望用非洲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为此,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来听一句曼丁喀语,或者其他的非洲语言”[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使用本民族语言,就是在传承本民族文化;对于昆塔而言,使用非洲语言交流,就是在传承“家族之根”,寻找文化之根。

  而奴隶主则通过多种方式,切断奴隶的精神、文化之根。首先,奴隶主从肉体上驯化黑奴,并且剥夺了奴隶接受教育的权利。奴隶不能识字,不能接受教育,让他们处于蒙昧,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在美洲,识字的黑奴结局悲惨,所以,蓓尔不敢告诉丈夫-昆塔她识字的真相;后来,蓓尔又极力阻止女儿济茜认字。同时,奴隶主斩断他们的文化之根[4],抑制文化差异,制造混杂性文化,导致整个奴隶群体文化身份异化[5]::奴隶不能使用原先的语言,不能沿袭本族的风俗,失去了文化身份。奴隶被迫接受白人文化,使用白人的认知模式,使他们在文化上异化。所以,当奴隶主发现昆塔在计算自己的年龄(按月把一颗石头放进葫芦里)后,立即对他进行了警告。此外,奴隶主还通过买卖奴隶,打破家庭的稳定性,消灭黑人文化传统。骑墙于黑白两种文明之间的黑奴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了深深的异化感。他们是一群无家可归、四处漂泊的现代“外乡人”[5]。身份的不稳定以及文化上的漂泊感使得非裔美国人在情感上无法斩断与非洲故土的联系,他们渴望精神的回归和身份的确认。

  以昆塔为代表的黑奴们冒着生命危险,默默地守护着非洲文化,坚守自己的根。每天清晨,肯特遥望家乡,偷偷地向故乡的阿拉神做早祷。女儿出生后,他坚持按照非洲部落的习俗给她举行出生仪式和命名仪式。对于生活在美洲的非洲黑人而言,命名权是文化、精神身份的主张和诉求,是对白人话语权的反抗。正因如此,昆塔在女儿济茜刚懂事时就给她讲述了故乡非洲的一切,并教她简单的土语。济茜以同样的方式,把非洲的一切传给儿子乔治。乔治的妻子玛蒂塔又传给她的儿子...。如此,经过口授心传,非洲文化在黑人中代代相传,成为他们在美洲大陆的安身立命之本。文化身份的认同是获得自由的前提,获得文化身份是黑人摆脱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各种束缚的必要条件[6]。

  不幸的是,白人推行的奴化教育以及文化异化政策使得绝大多数黑人忽视甚至仇视他们的非洲“根”。在美洲,黑奴被迫学习、使用英语,接受白人文明,逐渐被白人文明所同化,远离自己的“根”,文化身份被“异化”了。昆塔被主人任命为车夫后,感受到了白人文明的强大的冲击力和同化力量,感到自己在迷失、消沉了,甚至忘了自己是谁。

  但是,昆塔的身上流淌的是纯正的非洲血液,他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他是非洲文化的代言人,他要坚守并传承非洲的传统文化。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杜波依斯指出:“白色崇美主义的洪流也不会漂白他的黑人灵魂”[7]。所以,昆塔用各种方式种下非洲文化之“根”的种子,让文化之根在美洲大陆上延续下去,使子孙后代能够有“根”可寻。

  美国黑奴只有找到了自己的家园之根、文化之“根”,获得文化身份的认同,才能够以平等的身份与其他民族对话或共处。否则,不知道自己的来历,缺乏归属感,他们永远只能是茫然的漂泊者。“我漂泊,我彷徨”,兰斯顿-休斯之语正是代表了这种心态。

  3、七代人的融根之旅,扎稳现实的根

  昆塔·肯特家族的六代祖先,除了第一代昆塔·肯特试图逃跑外,以后的几代人甚至都没有逃跑的念头。甚至昆塔本人,在被砍去了右脚板之后,再也没有逃跑过,并且喜欢上了这个农庄,“再也不愿意冒着逃跑时被抓或被杀的风险”[2]。济茜只是告诫儿子不要对白人父亲抱有任何幻想——这是她“反抗”白人的唯一行动。乔治为了获得白人父亲的认可,得到白人的接受,同自己的主人(兼父亲)合作斗鸡。汤姆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已经颁布了《解放奴隶宣言》,广大黑奴为争取自由、平等、解放,积极地参加北方军队,或者支援北方军队;而汤姆却在恭恭敬敬地为南方军队(扞卫奴隶制者)服务。从第四代直到第七代——亚历克斯·哈利,完全接受了美国社会,美国文化价值观。哈利带着昆塔·肯特家族几代人的梦想重返非洲,在创作《根》的过程中发现了家族的血脉变迁,找到了非洲的祖居地,追溯到了他的第一代祖先昆塔·肯特的来历,找到了自己的“根”。

  找到了家族之根、文化之“根”,并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平等。家族之根、文化之“根”代表着美国黑人跟非洲的血缘联系和文化纽带,只是他们人种学的“根”。单纯地追求人种学上的“根”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命运的。

  在谈到《根》的创作意图时,亚历克斯·哈利说:“我希望我的书能给所有的黑人一种感受,使他们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并且为此感到骄傲。我们因为缺乏归属感而觉得身为黑人是可耻的,我现在所做的是把我们的‘根’归还给所有的黑人”[9]。这段话的主旨就是:寻根,获得归属感,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如何寻根呢?亚历克斯·哈利通过《根》告诉了我们:非暴力的方式寻根。寻根的目的是什么?是生活在一个精神上的世外桃源里,还是生活在现实的矛盾、痛苦中?是推翻美国社会,还是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昆塔家族的寻根之旅给了我们答案:用非暴力的方式寻求文化之根,获得文化身份的认同及自由、平等,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

  亚历克斯·哈利的非暴力观和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运动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寻求自由平等,争取宪法赋予所有美国公民的政治和社会权利,这是贯穿整个黑人民权运动的中心。从弗·道格拉斯、布克·T·华盛顿、W·E·B·杜波依斯到美国黑人最杰出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他们主张用不同的斗争方式(但没有暴力),赢得平等、自由[10]。马丁·路德·金说,“非暴力是用爱而非强制性手段去进行抵抗”,“非暴力反抗者不会在肢体上向对手进攻”,[11]。他强调指出,非暴力抵抗的本质是以不合作的方式进行抵抗,其真正目的是运用这些手段来“唤醒对方的道德羞耻感”,并且“设法赢得对手的友谊和理解”,从而最终实现种族和解和灵魂救赎。马丁·路德·金从未怀疑过美国的建国原则和宪法精神,他认同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始终认为黑人应该并且能够融入美国社会。他认为美国的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种族主义问题,主要是因为社会实践与理想原则背道而驰,并不是理想原则本身出现了问题[12]。解决这些问题只需通过改革,因此,黑人必须进行反抗,但反抗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美国的社会制度[13]。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运动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争取到了许多美国白人的支持和帮助。

  4、结语

  昆塔·肯特家族的寻根之旅是一个黑人家族从试图逃跑到犹豫徘徊,并最终安身立命,融入美国社会的心理历程,表达了美国黑人寻找家园之根、文化之根,获得归属感的强烈愿望,真实地再现了非裔美国人融入美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言为心声,《根》讲述了一个美国黑人家族的历史,挖掘了一条美国黑人之根,真实地体现了作者亚历克斯·哈利对美国种族问题的思考,触及了美国种族问题的根源。非裔美国人如何在美国生存,如何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用非暴力的方式,寻求家园、文化之根,获得归属感和平等的文化身份,追求种族自由平等,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这就是小说《根》所折射出来的种族观。今天,美国种族暴力冲突事件频发,黑人、白人矛盾加剧,重温《根》这部小说,有着特别的含义。非暴力运动不仅要求黑人用非暴力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和主张,白人也应该同样树立用非暴力的观念解决涉及种族问题的事件,这应该是“非暴力”在今天的新含义。

  参考文献
  [1]赵树勤,龙其林.《根》与中国当代家族小说[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7-81.
  [2][美]亚历克斯·哈里.根[M].郑惠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邓勇军.作家高建群提出“作家地理”新概念[J].出版参考,2002(17):7-11.
  [3]卢迪.在单纯和执着中升华——评《根》的主题和作者的“寻根意识”[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185-186.
  [4]陈兆荣.隐形流浪:关于《根》的文化解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08-111.
  [5]刘彬.历史的空间书写——论《根》的空间政治性[J].当代外语研究,2012(4):73-76.
  [6]刘彬.解读《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属下的多重声音与身份策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69-73.
  [7][美]威·艾·杜波伊斯.黑人的灵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8]郑辉,董晓烨.艰难的寻根路——《根》与《宠儿》之比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5-87.
  [9]汤敏.“长安匈奴”和他的西部情结——着名作家高建群访谈[J].西部人,2004(1):7-8.
  [10]Thomas T.Lyons,Black Leadership in American History[M].Menlo Park,Californi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71.
  [11]Martin Luther King Jr.Stride Toward Freedom[M].NewYork:Harper and Row,1958.
  [12]Peter J.Ling.Martin Luther King,dr.[M].London:Routledge,2002.
  [13]侯文惠.马丁·路德·金和美国黑人运动[J].史学集刊,1986(1):64-70.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美国小说《根》中的亚历克斯·哈利种族观》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86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