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洛克认识论视角下《卖弄风情的女人》的分析

洛克认识论视角下《卖弄风情的女人》的分析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13 09:47:02 | 移动端:洛克认识论视角下《卖弄风情的女人》的分析

洛克认识论视角下《卖弄风情的女人》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洛克,认识论,卖弄,视角,风情

洛克认识论视角下《卖弄风情的女人》的分析 本文简介:洛克所著的《人类理解论》中主要阐述了经验主义认识论,这使欧洲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得到了发展。洛克以知识本身具有确定性作为主线,论述了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他认为仅仅靠考查理性或者观念是不能获得确定的、明白的知识的,还是需要对思想的外壳,即语言进行分析和批判[1].《卖弄风情的女人》既是一部引诱言情小说,同

洛克认识论视角下《卖弄风情的女人》的分析 本文内容:



  洛克所著的《人类理解论》中主要阐述了经验主义认识论,这使欧洲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得到了发展。洛克以知识本身具有确定性作为主线,论述了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他认为仅仅靠考查理性或者观念是不能获得确定的、明白的知识的,还是需要对思想的外壳,即语言进行分析和批判[1].《卖弄风情的女人》既是一部引诱言情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女性成长小说,女主人公伊莱扎对爱情的追求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从洛克的认识论角度来说,伊莱扎自身对成长过程中的诱惑和险恶的认知能力不足,缺乏解决问题的相关经验,所以一直为社会规范感到困惑,并对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进行反抗,这导致了她最终的悲剧结局。
  
  一  《卖弄风情的女人》
  
  《卖弄风情的女人》是著名美国作家汉纳·福斯特的作品,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引诱言情类小说,“引诱”这一主题,甚或是女性引诱男性,造成他们堕落的题材在东西方文学史上一直是文学作品的主题。美国以“引诱”为主题的小说源于理查森的《帕米拉》和《克拉丽莎》,文本表达了广大妇女改变婚姻现状的心声 ,《卖弄风情的女人》这部“感伤主义”小说更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为第一部由美国本土女作家写就的小说,刚出版的头 40 年中,该书再版了 13 次,到 1840 年,此书竟然出现了 30 个版,应该说该文本具有其深层次的文学魅力。
  
  《卖弄风情的女人》成书在 18 世纪的美国,是根据一位名为伊丽莎白的妇女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18 世纪的美国刚刚经历过大革命,女权主义的思想逐渐兴起,妇女们纷纷争取自身权利,追求女性价值。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引诱言情小说因反映了广大女性想要对婚姻现状进行改变的渴望,逐渐成为美国通俗小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类小说的盛行说明读者对女性文学的需求在增加,但读者群对小说内容的需求主要受男性的审美左右,对引诱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主要持批评的态度。而《卖弄风情的女人》却把描述的重点投向了女性成长的过程,这使小说本身超越了时代的限制,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文中的女主人公伊莱扎在婚姻问题上一直受到男性压迫:她的父亲不考虑伊莱扎的感受,直接决定了女儿的婚事;牧师波雅先生只是在挑选符合他期望的妻子,并没有真正地尊重伊莱扎;纨绔子弟桑福德爱慕伊莱扎的美貌,引诱并最终抛弃了她。
  
  他的行为使伊莱扎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最终使她滑向了悲剧的深渊。伊莱扎最后意识到父权社会将女性禁锢在男性的从属地位,并将女性和政治讨论与社会活动分离开来。
  
  伊莱扎认可自己的女性身份,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勇敢的反抗,但社会上双重的性标准和潜移默化的父权思想使她失去了外援,最终导致了伊莱扎反抗失败的结局。
  
  虽然福斯特所写的这部小说在其时是一部极为畅销的小说,且在美国文学中被评价为最为出色的浪漫主义小说之一,但该书的作者一直以“马萨诸塞州的女子”出现[2],直到 1886年,在福斯特死后的 26 年之后,她的名字才出现在小说的扉页。自然在中国对其作品的研究甚少。直到 21 世纪,对于该作品的评论才陆续出现,评论主要集中于该文本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或是文中所展示的女性主义的成长经历等,均囿于女性主义视角。在国外对于汉纳·韦伯斯特·福斯特的著述与研究也不多。学者们多从小说中的城市、性暴力、社会意识等问题或是小说独有的书信体进行论述。总而言之,国内外之于汉纳·韦伯斯特·福斯特《卖弄风情的女人》的研究颇少,而且研究多集中于对该作品女性主义或者小说中主要采取的修辞手段的分析上。
  
  而伊莱扎由天真走向成熟,由无知走向堕落,她悲剧的命运揭示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多重压迫,具有研究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这部小说所揭露的社会现象依然值得我们关注研究。以洛克经验论的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解读,能使我们从哲学意义上对伊莱扎的遭遇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二  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
  
  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有着深厚的形成基础和思想渊源,其中包含着来自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经验主义、最早提出经验论思想的学派--普勒尼学派、详细提出经验论思想的哲学家--伊壁鸠鲁与集古希腊哲学的大成的亚里士多德。
  
  在吸收了前人的精髓之后,洛克的认识论自成体系,且对后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认识论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
  
  (一)洛克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分析:首先,洛克对主体能力的作用是充分肯定的。传统认识论主要研究客体,近代认识论同时研究客体和主体,洛克在推动前者向后者转换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其次,洛克认识论站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学的立场,以主体能力存在为前提条件,对当时普遍认同的“天赋观念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人类的所有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上,并且作为经验的来源。同时洛克也承认主体具备某些先天就有的机能,这是知识、观念形成必要的条件。最后,洛克认识论之中包含有主体能动性的思想,对它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具体、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洛克对相关观念知识的探讨:
  
  在对主体认识能力进行分析探讨以后,洛克探讨了观念的获取。首先洛克对当时流行的天赋观念学说提出了不同意见,主要批判学说中的以下三点:第一点针对经院哲学中的传统天赋观念论,此思想自柏拉图延续自中世纪时期;第二点针对笛卡尔学派的天赋观念论;第三点针对原始天赋论和气质天赋观念论。洛克以“理性发现论”与“普遍同意论”两个方面为侧重点,着重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批判[4].两者的批判结果相互统一就得到了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根据观念的来源,洛克将经验分为外部经验与内部经验两类,然后他根据起源不同将观念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类,并进行了定义和具体分析。
  
  (三)洛克对知识确定性的探讨:洛克在分析了观念来源后,探讨了知识的确定性。
  
  他认为确定的知识必然是普遍和不证自明的。
  
  他只承认伦理学和数学知识是普遍和确定的,认为这些知识在逻辑上是先天就存在的,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5].这是洛克对人类理解力价值进行检验的标准,组成了他的知识理想。另外洛克也对知识的实在性进行了探讨,对确定性知识的特征进行规定。洛克认为表示事物存在的知识应与外界事物无关,这些知识应能使观念和事物相互契合,观念和观念相互对应,比如道德和数学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实在的,和事物自身有着紧密的联系。
  
  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对整个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理论是很多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比如休谟和贝克莱所提出的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思想,同时也是法国在十八世纪时唯物主义思想的源头。贝克莱将人类认识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相对性作为重点,完成了洛克经验主义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的转向。休谟以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中的不可知为源头,完善了一个不可知论哲学体系。
  
  康德哲学之中的关于主体的能动性的思想也受到了洛克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影响,并对洛克的哲学思想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三  向荆棘寻求成长的真谛
  
  (一)成长之惑
  
  青年人是凭借着想象、期望和率真进入社会的。洛克认为,人们需要运用自己的主体能力来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整合,从而获得复杂1受了爱情的逐步幻灭,社会上无数的清规戒律使她无比困惑,一度迷失了方向。伊莱扎生性活泼热情,美丽聪颖,总是根据自己的内心对爱情进行的选择,无法发自内心地认同外界对于女性的刻板的思想观念。在与牧师波雅的交往中,伊莱扎对波雅很有好感,而波雅着迷于伊莱扎的美丽和优雅。但是波雅主要是从事业的角度上选择伴侣的,他认为伊莱扎的性情举止并不适合做她的妻子。而在与桑福德少校的交往中,伊莱扎觉得桑德福年轻英俊,风趣幽默而且温柔体贴。与稳重拘谨的牧师波雅相比,风流倜傥的桑德福少校更加符合天真少女对白马王子的幻想。桑德福为伊莱扎的女性魅力所折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他们的事情在当地引起了很大震动,人们对伊莱扎的不检点行为指指点点,认为她一个是卖弄风情的女人。
  
  因此,在对外界事物缺乏系统认识之后的伊莱扎所获取的观念肤浅、片面,造成其面对其时社会的规范产生困惑,而不知如何正确应对,而与社会风俗的不融合,造成其备受周遭人群的诟病。
  
  洛克的经验论学说之中表述了主体能力的作用,认为主体因素会造成认识内容上的偏离。伊莱扎是一个热情大胆的女孩,对爱情的期待使她不愿意按照父权社会给女性的定位而生活,她的思维超越了社会上以男性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伊莱扎感受到了社会对女性生命需求的压制,她希望自己的天性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以此能够更加自由的生活,经历完整的生命体验。伊莱扎自身的性质,无疑影响了她对整个社会现实的判断,对即将到来的危险缺少清醒的认识。洛克认为认识和道德都不可能是上天赋予的,都需要人们根据自身能力去获取,这样才能获得相关的经验。当天真的伊莱扎第一次踏入情场,就一下子陷入到了两个男人的世界之中。她不认同社会观念但又缺乏相关的经验,在成熟和青涩之间,好奇地关注着成人世界,对即将经历的成长过程既渴望又恐慌,并为爱情和成长中的种种改变感到困惑。女主人公的困惑更能折射出洛克所言及的,上帝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真实的,不容置疑的,但是我1对于客观世界的判断缺乏理性导致了伊莱扎之惑。
  
  (二)成长的历练
  
  在洛克的理论中,每个人的心灵在最初的时候都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需要通过外界事物和内部反省来获得经验。而“反省”这个环节是洛克认识论中至关重要的。每个青少年都不愿成长,想要留住快乐,但是我们必然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失去自由与快乐,拒绝成长就是拒绝责任。小说中的伊莱扎拒绝成长,我行我素,和桑德福少校出双入对,她的行为导致了与波雅的婚约的解除,这使她十分懊悔。瑞奇曼夫人,伊莱扎的表姐,认为解除毁约会使伊莱扎积累生活和爱情的经验,使她更加成熟。
  
  伊莱扎后来想要和波雅结婚,但此时波雅已经和其他人订婚,她只能黯然放弃。伊莱扎喜欢的桑德福少校也没有选择和她结合,而是为了财产与其他人结婚,这使伊莱扎更加失落。
  
  伊莱扎并没有及时从受到的挫折中吸取教训,获得成长的经验,也没有将旁人的经验和劝告放在心里。瑞奇曼夫人,伊莱扎的表姐,是当时贤德女性中的典范,有着接近完美的道德和知识。瑞奇曼夫人一针见血地戳穿了花花公子桑福德的伎俩,认为他对伊莱扎是居心叵测的。而伊莱扎天真地认为桑福德不会伤害她。
  
  瑞奇曼夫人看出了桑福德的伎俩,告诉伊莱扎婚姻仅仅是他欺骗的手段,以此消除伊莱扎的戒备之心。文中的朱莉亚心直口快,她为伊莱扎与桑福德之间的关系感到忧心忡忡,心急如焚但又无计可施。文中对她对伊莱扎的劝解和担忧的描写大大加强了文字张力与故事悬念,让读者感到伊莱扎的危险已经迫在眉睫,并为她的未来捏一把冷汗。洛克提出,感性知识的获取是不能以直线的形式获取的,而是呈螺旋式,因此,人需要不断地反省,矫正自身错误的认识,之后才能获取自我正确的认知。
  
  在与两位男士的交往过程中,伊莱扎没有及时进行自我反省,获得成长中的经验,明确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观念,整个人仍然像洛克理论中的白板,只是一味机械地接受外界所给予的感受,没有反省与提升,因此,女主人公必然需要经历成长的历练,同时来自成长的考验必然导致她悲剧的结局[7].
  
  (三)惨烈的结局、圆融的自我
  
  在洛克的认识论中,主体将外界事物和自身反省转化为思想观念,思想观念也会反过来对主体产生影响。在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常常在失落中成长,而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隐喻着人类的成长历程,原型来自于西方神话中的夏娃。伊甸园中的夏娃没有战胜诱惑,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要遭受生育之痛和劳动之苦。
  
  《卖弄风情的女人》是引诱言情小说,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通常容貌美丽,生活历经坎坷,在迷茫时受到男性的诱惑而失身,然后遭到抛弃,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此类小说展示了女性堕落会受到来自命运和社会的可怕惩罚。伊莱扎被桑福德抛弃后因难产而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社会对伊莱扎行为的唾弃使她认识到凭借自己的身体并不能反抗父权社会的压迫,获得女性自由。伊莱扎发现男性一方面强调女性贞静,另一方面却不控制自身欲望,这种双重的性标准使女性成为了最终的受害者。在对外界观念的接受过程中,主体的道德成长远比智力成长和生理成长困难得多。
  
  伊莱扎对外界所赋予的观念不予接受,因此经历了种种的痛苦和磨难,从困惑走向了毁灭。
  
  作者选择死亡作为女主人公的结局,一方面是用死亡来实践对于男权中心社会的反抗,另一方面则以死亡来隐喻新生,也就是伊莱扎寻得全新的自我,达到对于自我追寻的圆融。
  
  四  男权社会的悲剧
  
  (一)作为他者感受到的男性压迫
  
  社会上对女性刻板的规定和观念使伊莱扎在面对婚姻时,一直都受到男性的压迫。根据洛克对相关观念知识的分析探讨,我们认为人类无法先天具有观念和道德观,人们需要通过对外界的感觉和自我反省来对观念进行接受。
  
  伊莱扎最开始时懵懵懂懂,顺从父亲,和哈里牧师订婚。后来她的父亲和哈里牧师相继病逝,伊莱扎听从母亲的安排,来到了表姐瑞奇曼夫人的家里进行小住。话语权的却是让伊莱扎也失去了对于自身命运的掌控权。瑞奇曼夫人给伊莱扎介绍了一位刚刚毕业于神学院的牧师波雅先生。伊莱扎优雅的谈吐和美丽的外表使波雅先生深深折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伊莱扎生性活泼热情,渴望一场纯真的爱情,因此她虽然对波雅有好感,但不希望马上和她结婚;波雅先生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性格稳重宽厚,拘谨古板。作为一名颇有名气的牧师,他希望自己的妻子美丽贞静,能帮助他一起完成传教的事业。他是从事业角度选择未来妻子的,态度冷静谨慎。他在和好友色累先生通信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伊莱扎的看法,他认为伊莱扎生性热衷于快乐放纵,且举止轻浮,不适合做他的妻子,于是和伊莱扎解除了婚约。伊莱扎对桑福德少校十分青睐,她认为少校英俊潇洒,温柔体贴且风趣幽默,是她理想中的爱人。
  
  伊莱扎并没有发自内心地认同社会观念,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和生命需求之间的矛盾,最后伊莱扎选择了忠于自我,追求自由。桑德福少校和波雅牧师相比,前者风度翩翩,风流倜傥,更符合天真少女对爱情的憧憬。伊莱扎的美貌聪慧和优雅的谈吐令桑福德魂不守舍,追逐在伊莱扎左右。这样的行为让当地人认为伊莱扎不检点,评价她是卖弄风情的女人,这种评价使波雅先生与伊莱扎的婚约解除。伊莱扎觉得自己在进入婚姻,变为隐士之前,需要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她不想拒绝桑福德少校的陪伴。而她的行为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的,为父权传统和主流社会所不容。伊莱扎天真地以为桑福德会将她当做妻子一样尊重,不会伤害他,从而忽略了与桑福德少校在一起的危险。然而不久之后,桑福德为了财产与其他人结婚了,这让她感到更加失落。在桑福德结婚后,伊莱扎又一次轻信了他,和他继续交往。伊莱扎在被桑福德引诱后有了身孕,再也无法隐瞒私通的恶果,只能选择仓皇逃离。此时的伊莱扎完全被上流社会抛弃,不再有名节,也不再有美德,最终因为难产身亡,她为自己卖弄风情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西方的父权社会在观念上并没有把女性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女性作为当时社会的他者,只能遵守刻板的规范,而她们追求多样化幸福的权利时完全被忽视、甚或是被压制的。福斯特笔下塑造了伊莱扎--这位被男性引诱而且被其抛弃的女性的形象。伊莱扎的父亲和两个追求她的男性都是压迫女性的代表,正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将伊莱扎推向了悲剧的深渊[8].
  
  (二)他者的反叛
  
  洛克认为主体因素会影响认知过程,尤其是在将外界情况向思想观念转化时,会造成认识形式和认识对象的区别,认识的不同最终会造成反映对象的不同。不同于其他顺应社会观念的女性,伊莱扎意识到了女性在社会活动与家庭生活之中的附属地位,对性政治对女性进行压迫的举动进行了勇敢的反抗。她的表姐瑞奇曼夫人认为一个理想的女性,其生活的主要乐趣就是婚姻生活和天伦之乐。诚如美国建国之初对于女性参与共和国建设的定位那样,女子是“共和国”的母亲,她的任务就是在家中对于子女进行道德教育。
  
  伊莱扎并不同意这个观点,不想顺从传统的观念,想要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瑞奇曼夫人认清了桑福德,他只是用婚姻作为阴谋诡计的遮羞布,来消除伊莱扎对他的戒心。而伊莱扎对桑福德仍然抱有幻想,认为他浪子回头后就是最好的丈夫。伊莱扎不知该选择桑福德还是波雅,一方面她分别看出了两者身上的优缺点,意识到他们都不符合自己对理想伴侣的要求;在另一个方面,伊莱扎并没有坚决地拒绝这两个人的求爱,而是在明智冷静与自欺欺人,大胆选择与软弱退缩之间苦苦挣扎。虽然伊莱扎尽可能遵守上流社会的繁文缛节,但最终还是遵从了生命本能和内心真实的追求和向往。
  
  伊莱扎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体现了女权主义和广阔的社会意义,是一种作为他者的女性对于父权中心主义的反叛,是一潭死水般压抑陈腐的社会之中的一阵清风。性政治认为女性是柔弱的,生来就是男性的附属物。波雅牧师以牧师妻子的标准来衡量伊莱扎,娶妻只是想找一个地位相当的伴侣,遵循社会习俗成家立业,他对伊莱扎如师如父的宽容关怀值得我们尊敬。伊莱扎没有选择他作为丈夫,这是对传统婚姻价值观的挑战。桑福德少校性格自私,但风度翩翩,温柔体贴,能言善辩,且多才多艺,是如伊莱扎的单纯少女心中的白马王子。伊莱扎对女性重点进行家务劳动的传统进行抵抗,对传统的婚姻观念进行反对,并且希望自己能够在经济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用来摆脱在婚姻生活之中完全依赖于男性的从属地位。性政治使女性和社会政治活动相互隔离,然而伊莱扎有意识地参与到政治讨论中去。所以当面对父权社会带来的重重压迫之时,伊莱扎的这些行为表明她对自己女性身份的认定。
  
  (三)男权中心社会中无力的抗争
  
  洛克认为仅仅依靠理性与对相关观念的考查并不能得到明白确定的知识,还需要将自己当做研究对象进行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认清事物。也就是说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是认清客观事物的必要条件。伊莱扎渴望掌握自己的生活,不愿臣服在父权主义传统文化的禁忌之下。伊莱扎对父权社会发出了疑问,她想要得到绅士的陪伴,享受到生活的快乐。然而这样的行为和言论无疑不为父权传统与主流社会所容,是惊世骇俗的,这也为伊莱扎带来了不幸。在桑福德婚后,伊莱扎再次轻信了桑福德的花言巧语,与他暗地里往来,成双成对,最终被桑福德诱奸,怀上了身孕。
  
  伊莱扎无法将偷情的恶果隐瞒下去,只能仓皇逃离上流社会。此时伊莱扎完全失去了美德和名节,只剩下人们对她的口诛笔伐,最终因难产而死。伊莱扎深切体会到父权社会双重性标准对女性的伤害,不平等的双重性标准为失去贞洁后的伊莱扎烙上了“卖弄风情”的印记,把她排斥到了社会道德的大门外面。本应该帮助伊莱扎的姐妹情谊也在父权思想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无法对伊莱扎提供保护。所以在强大父权教条的压制之下,伊莱扎必定会面临悲惨的命运。
  
  五  结语

  
  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在英国的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形成,对西方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洛克认为认识主体的不同最终会造成认识内容和反映对象的不同。在父权社会的压迫下,伊莱扎对追求的幸福有着自己的看法,经历了成长的困惑和考验之后,在外界事物的影响和自我反省之中逐渐构成了独特的观念,她不肯向主流社会价值观妥协,最终导致了自己生命的毁灭。伊莱扎在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过程中一直受到男性的压迫,她对爱情的追求和独立的思想是父权社会所不容的。虽然伊莱扎对社会压迫女性的行为进行勇敢的反抗,但在父权社会强大的压制之下,她的反抗行为必然面临失败的结局。
  
  应该说《卖弄风情的女子》是“感伤主义”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必定是逃脱不了该文学流派的痕迹,作者为了道德与宗教服务的目的而在小说中展示其感伤主义的幻像,是其获取大量读者群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同时,成长于新兴共和国的作家不忘自己的历史使命,她用伊莱扎的反叛来隐喻刚赢得独立战争胜利的美国,诚如意欲摆脱男性社会的控制的伊莱扎,新兴的美国也必须摆脱其时的 “欧洲中心主义”,[11]
  
  从而获取真正的独立,这个文本不但在字里行间展示了其文化的含义与教化的利益,自然对于新兴的共和国来说有其不可磨灭的政治意义。
  
  参考文献:
  
  [1] 蒙莉 , 雷金星 . 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中的理性主义探析--再读《人类理解论》[J]. 广西社会科学 ,2014(6):78-81.
  
  [2]Robert L.Shurter. Mrs. Hannah Webster Foster andthe Early American Novel [J].American Literature,1932,4(3):306-308.
  
  [3] 李长伟 . 洛克教育思想新探--基于古今之争的视角 [J]. 教育史研究 , 2014(1):74-79.
  
  [4] 胡昕雯 . 自然神论视角下洛克两个世界划分的政治思想论析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0):39-40.
  
  [5] 汤俊肖 . 自然与理性 : 洛克早期自然法思想解读 [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 2015.
  
  [6] 梁景时 . 论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及对认识起源问题的证明 -- 对洛克的认识论及其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之二 [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24(1):97-106.
  
  [7] 张稚敏 . 夏娃的命运--浅析汉纳·福斯特《卖弄风情的女人》中的成长主题 [J].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7(2):40-43.
  
  [8] 房天明 . 风情女子与人生悲剧--汉纳·韦伯斯特·福斯特《卖弄风情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D].上海:上海大学 , 2008.
  
  [9][11] Lee E. Heller. Conceiving the “New” AmericanLiterature [J].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1994,29(1):83-90.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洛克认识论视角下《卖弄风情的女人》的分析》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86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