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我国文学评论当前问题探析

我国文学评论当前问题探析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13 09:47:30 | 移动端:我国文学评论当前问题探析

我国文学评论当前问题探析 本文关键词:探析,我国,文学评论

我国文学评论当前问题探析 本文简介:近些年,读期刊报纸上的文学评论文章越来越少了,因为读到的大多是正面评论,都是溢美之词;少数在结尾处能找到几点不足,也说得十分小心翼翼,至于义正词严地批评更是少见。听不到争鸣的声音,看不到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文学生态,总感到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弄文学的人情世故。    杨光祖说:“批评,在某种

我国文学评论当前问题探析 本文内容:



  近些年,读期刊报纸上的文学评论文章越来越少了,因为读到的大多是正面评论,都是溢美之词;少数在结尾处能找到几点不足,也说得十分小心翼翼,至于义正词严地批评更是少见。 听不到争鸣的声音,看不到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文学生态,总感到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弄文学的人情世故。
  
  杨光祖说:“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艺术家的一种致敬。 ”“真正的作家应该警惕不负责任的吹捧,而欢迎那种严肃地认真的批评。 ”
  
  挑毛病的批评是作者成为作家的路上不可或缺的推动机制,可我们看到的批评都是一片赞歌。 文学评论不能只唱赞歌,应该评论多元化。 为了提倡文学评论敢提反对意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优良传统,逐渐回归争鸣的传统局面,《人民日报》在文艺评论版上重新恢复“看台人语”栏目并扩充其覆盖范围,务求三言两语、一针见血的文艺批评,提倡公允而不世故、辛辣而不刻薄的文艺批评。《文艺报》在头版和理论与争鸣版上集中对文坛的不良文艺现象和文艺创作倾向进行了不留情面和充分说理的批评。 《长江丛刊》开辟“天窗亮话”,直言“打开天窗不遮不掩,直面真相剀切论道。 ”《诗刊》
  
  在下半月刊兼顾文学批评的不同声音,在同一期上同时刊发诗作和该诗批评。 《诗刊》的诗评一直保持良好的文学评论生态,他们坚持认为:“有敢于直言的批评,才会有经得住考验的诗歌。”“尖锐的真实的到位的批评有助于诗人的创作能力的提高”.《诗刊》一直保持这样的优良传统,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树立了里程碑的意义,这个意义到今天就形成了一种评论的文化。就是鲁迅说的“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这是实事求是的文学评论的态度,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报喜不报忧,这是文学评论的右倾,要么就是大棒子盖帽子的左倾,我们这个中庸文化的国度,到文学评论这里一下子就左右摇摆了。 话又说回来,如果把“好”和“坏”界定为文学评论的标准那就太简单了。
  
  其实文学评论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检测,这相当于对产品的质量检测。这是对作家作品负责任,对读者负责任,更是对文学和社会负责任。 所以文学评论也有检测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真善美的标准,还有是否能震撼人心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再就是像文学作品不能脱离或模糊作品反映的时代标准等等。 文学评论也肩负着文学教育的使命,这个功能在文学被边缘化的当下,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的当下,更显得弥足珍贵。 文学教育是重要的精神审美活动,它的使命在于塑造人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陈平原说:“文学教育更像是种庄稼,因为文学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 ”
  
  文学评论者也是文学教育者,其实就是文学之旅的导游,担负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帮助读者辨别文学作品好坏的重任,担负着培养文学新人文学后人的重任,所以更要尊重文学的特征,要对社会有担当,对文学作品以文学评论的标准提出切中肯綮的意见,以提升品质为目的,使人们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开辟出一线意义的灵光。
  
  文学评论要讲究方法。鲁迅“顾及全人”“顾及全篇”的评论方法,就是反对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的评论态度。 鲁迅提倡的“知人”是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论世”是把作家所处的时代掌握清楚,这样才会更清楚地看清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时代风貌。我们现在的评论为什么吸引不了读者?究其原因就是从出发点就错了,因为评论只认这个人,为了这个人鼓与吹。
  
  文学批评的不良生态表现在有些评论不是唯才是举,而是唯名是举,唯利是举,还有生理年龄标准,社会群体标准,评论官爷标准,评论名人标准等等,评论的标准可谓乱象横生。 唐代的考生进京高考前有个热身活动叫“行卷”,就是求文学名流“吹嘘”自己的作品,这也是文学评论活动不良生态的一种。现在个别名评论家们是以一种养尊处优的身份来“对付”文学评论的,名家的身份一般都是什么什么主编,什么什么院长,什么什么教授……当然是顶尖上的“授”,有权柄的“授”,所以,他们经常被人情包围和困扰着。在他们眼里的“知人”,就是要知道你是个什么身份的人。
  
  文学评论应该植根于对文学文本的深研细读,而不是凌驾于权高位重的权威俯视。 文学评论的不良生态是由于那些评论官爷、评论老爷,甚至评论倒爷们的出现,使文学评论的乱象横生,再也看不到美丽的春天。他们的“论世”,是论你身份权势人情世故。评论官爷们权威们的评论文章一般不来自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可甚的,一是来自无名或小有名气的作者的手笔,写完了还得求他挂个“名”,这是“名人”的名,再加之润色一下就抛头露面了,这相当于半推半就的权钱或钱色交易。 许子东说:“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有很多不同流派,各自有主张,互相争论,当初骂得一塌糊涂,今天回头看,觉得鲁迅有道理,梁实秋也有道理,局面非常繁荣,但是 1940 年代以后,由于政治的原因,这种繁荣失去了。 ”
  
  或许是市场经济的原因,现在的文学评论也一切向钱看向权看了。这些坏风气都是哪来的,都是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文学家(作者更妥帖)的谄媚使然,我在飘摇的风影里很少读到大家们针对作品“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老老实实切中肯綮的批评,有一个名人为一个名诗人的诗歌新集写的序言中,最后一句话竟是:“请恕我在阐述观点时不摘引诗集中的条文。”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的评论态度。 不阅读文本就进行文学评论活动的案例俯拾皆是,他们或许直接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作品,或许间接读一些别人的评论文章,就开始满纸滚舌头,这是功利心对文学评论的道的公然挑衅。尽管你的思想如你光彩照人,你的见解如你深不可测,但是脱离原创作的义愤和感慨都是苍白无力的。 有人想出名,借名人的名出名或许走地是捷径,这存在个借力生气的问题,“俗人+名人=名气”,“名气+才气=权利”,这就是文学的不良生态。 因为权力、权威、名气,所以他们总是不情愿地接受了利益的同时,也接受了“任务”,所以很多评论就这样被很多大家悬挂在重要的期刊上,很多文学贞操就这样被出卖了。林莽说:“当一个人的文字体现了他的真性情,当他是为内心的需求而写,为同情和爱而写,为自娱和心灵的自由而写,他们一定是优秀的,因为没有功利是一切好文章产生的根本的前提。 ”
  
  文学评论的标准应该是文学的道与法,但权威永远大于道或法,或许这就是国情的延伸和蔓延。
  
  西北有一个文学欣赏类的期刊,上个世纪在大中学生中影响很大,后来就改成旬刊,发文章收版面费,上中下一月三本厚厚的,不要说是不是名作的欣赏了,就是有的文章连欣赏的文学作品都不是了,我对他们编辑说:“你们要考虑读者的感受,这不是把一个好期刊办砸了吗? ”这是一个忠实读者的心痛。 北京有一个期刊是争鸣类的,是我上大学时就订阅的,现在还在坚持订阅,改版后争鸣的栏目越来越窄,争鸣的气氛越来越淡,争鸣的分量越来越轻,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读。收版面费这个事儿真是打文人或知识分子的脸,竟还在中国大地上滋生蔓延! 这或许就是文学评论不良生态的社会土壤。
  
  文学评论的不良生态还表现在评论的文风上:一是故意把语言生僻化---就是不让你看明白,云里雾里,生搬硬套,生造,比朦胧诗还费琢磨。 “学院式批评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西方人的一两个‘理论’写一本书,或一篇论文,但其实与文学文本没有关系,是一种不及物批评。”
  
  二是高高在上脱离作家实际,作品实际,作家和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实际,顾左右而言他。 许子东说:“如今的文坛,不仅寂寞,而且和谐。 无论作家之间,或流派刊物之间,均极少批评论争。 名家名作今天怎么产生? 只能一靠评奖,二托媒体,三打官司了。 ”
  
  许子东讥讽的这种“和谐”充分暴露了文学批评的不良风气,还有名人崇拜,说得好听一点是名人效应,这更加暴露了文学评论的不良生态。 其具体表现是:一、编辑们都看名人的稿子,约名人的稿子,用名人的稿子,退而求其次,看高职称高学历大基金项目的稿子。 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势利眼,只见人不见作品的形而上学的用稿心态,殊不知“高手在民间”;二、作者、作家、名家们都请名人写评论,请名人作序,甚至自己写好了请名人挂个名,名人就这样养尊处优起来,你真要对照一下名人自己的作品和署名人名字的作品,风格上和知识底蕴上有质的区别;三、有的名人、多数名人是有自己的人格底线的,要写就亲自操刀,没时间就婉言拒绝,但还有那么多名人在人情世故面前妥协了,放弃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以举世皆浊,我何独清? 给自己找了个合理的借口。 诗人沈浩波说中国诗人:“政治虚荣心、先锋虚荣心、文化虚荣心、技术虚荣心的膨胀与泛滥,是我目力所及的中国当代诗人最容易陷入的写作歧途。 我看到很多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旦陷入,立刻获得合法性、道德优势或诗歌的政治正确,固执无比,再也不能返身,不能单纯而本质地面对诗歌,这对我的写作是极大的提醒。 ”
  
  文学评论家有几大虚荣心呢?
  
  文学评论的不良生态,是因为人情世故的社会风气污染了文坛。 这时候就需要带领中国文学发展方向和推动中国文艺发展的精英们,守得住寂寞的书斋守得住“独坐对寒檠”的读书人的品质。 天津港爆炸了,深圳山体滑坡了,说是管理上的漏洞。 文学批评的漏洞是不会死人的,但这种急功近利的评论生态势必会助长一些歪风邪气,扼杀一些优秀作品,更可怕的是会扼杀那些青年才俊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 1 ] 杨 光祖 . 批评是一种致敬 [ J ] . 南 方文坛 ,2012(5):1-1.
  
  [ 2 ] 傅 小平 . 文学教育切忌太功利 , 他 是 “ 润物细无声 ”[ N ] . 文 学报 ,2016-09-22(3)。
  
  [ 3 ] 吴 亚顺 . 许 子东 : 中国文学批评从没有这么软弱过 [ N ] . 新 京报·书评周刊 ,2015-01-10.
  
  [ 4 ] 林 莽 . 没有功利是一切好文章产生的前提 [ J ] . 文 学港 ,2015(6):141-142.
  
  [ 5 ] 沈浩波 . 当代中国诗歌中的四种虚荣心 [ J ] . 诗探索 ,2013(3):37-44.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国文学评论当前问题探析》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87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