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网络文学面临的悖论选择

网络文学面临的悖论选择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13 09:47:58 | 移动端:网络文学面临的悖论选择

网络文学面临的悖论选择 本文关键词:悖论,网络文学,面临,选择

网络文学面临的悖论选择 本文简介:网络文学快速崛起,它覆盖的是网络文化空间,改变的却是整个文坛格局和中国文学生态。凭着“技术丛林”和“山野草根”两把大刀开路,短短十几年间,网络文学终于以“另类”的面孔和“海量”的作品确证了自己的文学在场性

网络文学面临的悖论选择 本文内容:



  网络文学快速崛起,它覆盖的是网络文化空间,改变的却是整个文坛格局和中国文学生态。凭着“技术丛林”和 “山野草根”两把大刀开路,短短十几年间,网络文学终于以 “另类”的面孔和“海量”的作品确证了自己的文学在场性和文化新锐性。时至今日,随着网络对文学市场份额的强力扩张,以及人们对这一文学样式关注度和认知力的提升,特别是与传统主流文学互动交流的增多,网络文学在赢得技术权力话语的同时,自身存在的困惑和矛盾也日渐凸显,正面临发展中的一系列悖论选择。

  一

  1. “海量化” 生产,使网络文学形成了 “数量与质量” 的鲜明落差与发展瓶颈

  最新统计表明,截至 2013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升至 6. 1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5. 8%.其中,网络文学网民为 2. 74 亿,较 2012 年底增长了 4097 万人,网民的网络文学使用率为 44. 4%.①这份统计报告及此前的报告都曾指出: 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成为文学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它改变了作品的写作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对于文学的传统观念。

  从行业整体格局来看,随着互联网知名企业、创业者们纷纷加入到网络文学市场中,行业竞争将愈发激烈。然而由于对市场的过分迎合,网络文学出现了过度娱乐化和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轻内容”现象严重。② 所谓 “轻内容”,其实就是轻质量。文学品质不高,作品价值与创作高产的失衡,已成为网络文学备受非议的主要原因,因之形成的 “高产”与 “低质”、“速成”与 “速朽”、“大跃进”与 “泡沫化”、“人气堆”与 “快餐性”之间的矛盾,让网络文学与传统观念中的 “文学”相距甚远,暴露出有 “网络”无 “文学”,抑或有 “文学”而无 “文学性”的 “非文学化”症候。网络上零成本的 “三无”( 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 写作和零门槛自由发布,让文学创作 “高山仰止”的现象成为历史,也使得发表作品成为网民享有的公共话语权利,“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文学生产机制组成的 “电子化的上古文学生态”( 韩少功) ,把人们聚集在网站、博客、微博等各种信息交流的虚拟社区里。正如有作家所形容的: “文字变成了一种像狗一样饿了就叫的东西”( 欧阳江河) ,话语权的自由分享,让每个人都想表达自己,想从匿名状态变成署名状态,而这个署名又往往是个假名,网络 “把每个人都纳入了一种在线状态,成为一个链接,一个交流,一个表达,但却没有被表达的真正内涵。也就是说,全部东西到最后都变成了意见、看法、观点、反应和资讯,文学和思想却基本上消失了”①。类似的评价未必客观和准确,因为网络原创文学中仍然有许多好的作品,并非都是质次品低之作。

  不过从总体上看,缺少职业 “把关人”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在思想蕴含和艺术品质上尚存在较大差距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统计表明,时下注册的网络文学作者超过 3 千万人,约250 万人成为网站签约写手,一个大型网站原创作品的日更新量可达数千万甚至上亿汉字。网上保持更新的汉语文学网站有数百家,另有门户网站文学板块和众多个人文学主页,以及 4 亿多手机网民的“段子写作”、累计超过 6 亿用户的博客和微博上的文学元素等,如果把所有网络文学作品累积起来,将是一个恒河沙数般的文化存在。它们的意义不在于人文审美而在于读者选择,不在于表达了什么而仅在表达本身,我网故我在,我写表我心,文学写作被纳入了数字技术生产的工业化槽模,“点击率崇拜”的人气需求远远大于艺术创新追求,“高产式”写作不仅成为写手的文学原动力,也成为网络传媒时代的文学社会学。然而,说到底,文学的发展水平不是以数量和规模来衡量的,而是以质量和价值为标准的,如果没有足以表征一个时代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单纯的数量覆盖将会成为文学发展的阻力和阈限。

  2. 书写工具和传媒载体变化隐含的 “技术与艺术” 的矛盾,以及由之形成的技术升级与艺术进步的悖论,是网络文学绕不过去的一道 “门槛”

  网络文学是技术与艺术 “合谋”的产物,但技术的 “霸权性”与艺术的 “边缘化”带来了这一文学 “父根”与 “母体”的 “审祖式”追问,二者张力关系的失衡与失依,成为网络文学发展中的一大 “病灶”.键盘鼠标的菜单指令,运指如飞的机器操作,比特符号的程序规制,让作者专注于工具理性的速度写作,技术追求超越了艺术创新,终端操控遮蔽了价值理性,文学的表达变成了数字媒介的屏显表演,传统秉笔书写的 “字思维”让位于光标输入的 “词思维”,抑或音画两全、图文并陈的 “图思维”.结果,“艺术的技术性”变成了 “技术的艺术化”,文学沦为技术的附庸,创作变成了技术加工,作品不过是 “信息 DNA”的编码和解码,文学审美成了技术附加值的一道若隐若现的文化背影。网络文学不是 “网络”与 “文学”的简单相加,那究竟谁是 “父根”谁是 “母体”呢?其实 “不论我们将网络与文学的哪一方当成父根 ( 同时将另一方当成母体) ,网络文学都不是简单地继承父母的基因,而是熔铸双方的影响,创造自身的特色”②。

  但在实际创作中,“网络”与 “文学”的问题已经被置换为 “技术”与 “艺术”问题,而技术的升级换代与艺术的进取进步是不相称的,技术的强势衬托出的反倒是网络文学的艺术弱势。以机换笔后,网络写作的输入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汉字书写形式,技术的快捷一方面为创作提速,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作品贬值---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思维的难度,有时也会矮化创作的高度,一些文字在价值上变得越来越没有重量。创作者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会让数字技术阻遏写作者的艺术追求,造成用技术代替艺术的 “技术崇拜症”.网络虚拟空间的巨大容量与触点延伸性,消减了文学的承载、贮藏和传播成本,让网络写作从 “灌水”走向 “注水”,篇幅越来越长,写作越来越 “水”,一些类型化的长篇小说动辄上百万字、几百万字,有的作品甚至超过千万字仍未终结。① 着名写手唐家三少曾一年写下400 万字,并创下连续 100 个月不间断更新小说的记录,盛大文学为他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如果没有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撑,传统的文房四宝和纸笔书写是不可能如此高产的,不过这种高产也许是技术的胜利,却未必是艺术的成功。另外,从技术工具上看,网络写作用机器操作的 “词思维”替代了秉笔直书的 “字思维”,这时候,创作者的艺术思维中没有了执笔写字时凝练的诗性,没有了笔意和书法的审美过程,也没有了 “文章千古事”的道义约束和 “手稿时代”严肃与执着的创作心态。

  文字的粗疏、表达的仓促、表意的草率,挤占了 “字思维”的理性过滤和思想沉淀,结果是把文学创作的意义生成全部交给了感觉播撒,消减了文字书写时的深思熟虑和因表达 “延迟”而凝练的语言诗性。②王蒙最近有文章说: “以为 3D、4D 视听节目与网络音频视频能代替文学,那就是以白痴的聪明来取代文化与智慧。”③这应该成为化解 “技术与艺术”矛盾的一个有效注脚。

  3. 网络文学产业化崛起所形成的 “市场与审美” 的矛盾,隐含了驱动机制上的增长方式偏向

  作为数字传媒时代的一种文学形态,网络文学依然需要秉持人类赋予文学的逻各斯原点命意,即运用符号媒介去表现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用艺术的方式塑造文学形象,表达特定的生活状貌与生命体验,抒发个性化的内心情愫与理想愿望,用真善美的普适价值为人类的 “诗意栖居”提供一种想象性和蕴藉性的审美镜像。不过我们期待文学的这种价值逻辑并没有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真正构成这一文学驱动机制的是市场配置和产业运营。

  最近几年来,以盛大文学麾下的几家文学网站为代表,各网站探索出了一条传媒市场经营、文学产业化驱动的发展之道。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学 “全版权”经营、产业链商业模式、以读者为中心的市场导向,让文化资本的利润增值成为文学发展的最大引擎。所谓 “全版权”经营,就是让作品转换为不同媒介、实施多种版权方式的全方位市场化运营,亦即把网络作品 ( 主要是热门小说) 转让给纸媒、电视、电影、广播、手机、网游、动漫、增值服务等不同传媒领域,通过文字、声音、影像、表演、视频、通信渠道服务等各种表现手段,对网络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路径、长链条的版权经营,通过满足受众市场细分需求或创造消费需求,让网站、作者、文化中介和版权经营者一并获得商业利益。这种商业模式能让文化资本保值增值,形成一条长长的文化产业链: 从 “签约写手”开始,以 “优秀原创小说”为产品源头,延伸出: “付费阅读→二度加工→转让→下载出版→影视改编→制作电子书→开发移动阅读产品→开发有声读物→网游改编→动漫改编→海外版权转让”等多个营销环节,多媒体、跨行业、多形态的文化产品,搭建出一条多路径版权输出的商业链条,创造 “长尾效应”,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一大批热门的网络小说,如 《杜拉拉升职记》、 《步步惊心》、 《诛仙》、《星辰变》、《鬼吹灯》、《盗墓笔记》、《明朝那些事儿》、《斗破苍穹》、《裸婚时代》、《后宫甄嬛传》、《佛本是道》、《江山美人志》、《盛夏晚晴天》、《豪门游戏》等,这些作品不仅可以在线阅读和无线阅读,还出版为实体书,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或网络游戏、动漫作品等,其文化经济价值远超传统文学作品的版权价值。这一商业模式的普遍使用,为网络文学注入了强劲的经济驱动活力,极大刺激了网络文学市场,把网站、作者、文化中介和读者整合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拉动网络文学市场,形成了“多米诺效应”.时下网络文学的 “大跃进式繁荣”皆基于此,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① 而它自身孕育的 “市场与审美”的矛盾也以此为肇端,呈不断加剧之势。商业化追求的剑走偏锋,助推网络文学走出了 “无功利写作”时期的发展困境,用经济的杠杆撬开了网络文学的增长瓶颈;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成熟的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模式却形成了对艺术审美的漠视与遮蔽,加剧了网络文学的非文学性和非审美化。经济的力量、赢利的目标、致富的动机,远比文学审美的艺术追求显得重要和实惠。当然追求商业利益,把握市场配置对文学壮大的意义,并非一定要以牺牲艺术审美价值为代价,但商业利剑对网络文学开疆拓界与对艺术创新、审美世界的规避甚至伤害无疑是同时并存的。

  4. 从观念传承与理论创新角度看,网络文学在学理形态建设上蕴含了 “解构与建构” 的逻辑并陈性

  网络文学的新锐性,对原有文学惯例和文学体制形成了 “格式化”般的颠覆与改造,同时也僭越了传统文学的逻辑原点,造成传统文学观念的转型、文学理论的转向以及文学经验链条的断裂:

  ( 1) 在基本概念谱系上,网络文学语境中出现了诸如万维网、赛博空间、超文本、多媒体、以机换笔、签约写手、付费阅读、 “拉”欣赏、BBS 批评、手机小说、接龙写作、动态交互诗、火星文、甄嬛体以及平庸崇拜、主体间性、渎圣思维等等层出不穷的名词术语,用以表征与传统文学不一样的语类、语义、语境和语势。

  ( 2) 在理论逻辑的原点上,网络文学用技术哲学解构文学观念的固有支点,对传统的文学 “元命题”予以技术传媒的重新设定: 如网络技术构建的赛博空间把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调整为面对虚拟世界的自由表征,重新解答了 “文学是什么”; 技术媒介的 “比特”叙事让人与世界的文学审美关系变成 “数字化生存”的本真叙事,由此构成了 “文学写什么”; 网络技术规制对文学秩序的重新洗牌,将传统审美积淀的创作经验转换为电子符号代码的感觉撒播或程序创作,重新设定了“文学怎么写”; 网络技术的 “无纸书写”和 “运指如飞”把文学生产从神圣的艺术殿堂拉回虚拟世界的娱乐平台,从而使文学一直秉持的经世致用、有为而作,转化成为自娱娱人的开心游戏或者商业链的效益追求,这是从观念上颠覆了 “文学干什么”的逻辑原点。②

    ( 3) 再从文学的运行体制上看,网络文学多方面突破文学惯例,让传统文学的许多范式遭遇拆解或置换,如表征作品本体的符号媒介从文字单媒介向多媒介符号转换,突破了 “文学是语言艺术”的阈限,实现了作品存在方式的 “脱胎换骨”; 作品形态由原子式 “硬载体”向比特化 “软载体”转变,让无限的虚拟空间成为文学批量生产和恒河沙数般作品聚集的承载地,这就 “颠覆了笛卡尔式的主体对世界的期待观念,即世界由广延物体组成,它们是与精神完全不同的存在”③; 网络传播实现了由 “推传播”向 “拉传播”和 “推拉并举”式传播的转换,打破了传统文学传播的藩篱,从“物质、时间、空间”三位一体上突破物理界限,实现了文学传播方式的彻底变革。

  ( 4) 还有,互联网用民主平权的技术理念预设了艺术民主机制,将职业化的专业写作转变为大众文化权力,以自由、兼容、平等、共享的 “互联网精神”让文学女神走下高贵的神坛,回归草根群体,让文学在消解权级分工模式中实现话语权向民间回归,确立民间本位的写作立场,解放文学生产力,创造了超越身份藩篱的 “新民间文学”.不过,网络文学并不是一味地消解和叛逆,它也有拓新与建构,有时消解叛逆本身就成为拓新建构的一部分。网络写手天下归元曾谈到过她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其实网络和传统之间,本就存在表达方式、价值取向、阅读视角的根本区别。对网文审美的切入,应超越文字本身,抵达内里实质。网文因为受众的喜好,常常不得不戴上浮躁的面具,裹上无华的外衣,拎着飘荡的衣角,渡着浅浅的河,踢踏的脚尖,走不出深邃的海沟。但那样的存在,内里灵魂未必不丰富多彩,直达人心。一样有对现实的讽刺,有对不公的呐喊,有对正义勇敢的宣讲,有对软弱卑鄙的蔑视。它不以时代为主题,却不曾真正脱离时代,无论是穿越还是架空,历史还是戏说,那些人物、那些故事依旧还是在为真善美的中心服务,依旧折射着社会问题和人性之光。”① 网络文学所依凭的读者中心、市场选择和后现代消费文化逻辑,会改变文学惯例,导致传统诗性的价值消解,但网络写作时艺术祛魅和新媒体精神返魅所形成的解构与建构相统一的辩证过程,却在为网络文学提供电子诗意的重构路径。

  二

  相对于绵远传承而又体例完备的传统文学,网络文学还处于 “赤脚奔跑”的起步期,可我们对网络文学的认知和评价往往是以 “文学”的尺度而不是 “网络文学”的眼光来把握的。这场 “20 年对2000 年的比拼”,网络文学注定处于下风,一时难有胜算。不过与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一样,年轻的网络文学有着天然的成长性、可塑性和未完成性,这让我们有理由对之充满期待,给予更多关注,甚至高看一眼,帮扶一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 “数量与质量”、“技术与艺术”的矛盾,抑或 “市场与审美”、“解构与建构”的悖论,都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客观体认和建设性选择得到有效缓释或解答。在笔者看来,要化解网络文学发展中的矛盾,调适这些选择性悖论,一要有网络文学创作和经营主体的观念自觉,二要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三要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真正建立起网络时代的文学观。

  先说前者。作为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和经营者,首先应该有 “文学”意识和 “文学性”的价值立场。应该明确,无论使用什么样的载体工具和传播媒介,只要冠之以 “文学”之名,就需要秉持人类赋予文学的逻辑约定,表征人类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人文联系与审美关系,并且能用艺术感染的方式去想象地确认和演绎这种关系,创造打动人心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真善美的影响与享受,正如张抗抗在十几年前面对网络作品时曾给出的判断: “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 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② 是的,文学的书写工具和传播载体会不断改变,但文学之为文学的核心价值是相对恒定而且需要一代一代的文学工作者持续坚持和长久赋予的。

  上网写作,各有其因,或基于 “孤独者的狂欢”,或源于网络 “冲浪”的消遣,当然也会有文学才情的展示、“心灵暗角”的匿名抒发和表达交流的内心冲动,纵有名利之欲也无可厚非。但无论出于哪种动机,但凡你是“玩文学”,你就应该以 “文学”的方式去 “玩”,真正 “玩”出文学来; 你就应该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动笔创作时 “蘸着心血”去写,怀着对文学的敬畏、对艺术的责任、对读者的尊重去对待自己的创作,并且在尊重阅读、适应市场的同时,能够尊重文学的规律、适应艺术的规范,让网络文学回归文学的艺术本色和审美本性,而不是以数量代质量、以技术充艺术、以单纯的市场选择回避审美性的艺术诉求。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和经营主体都应该具有这样的自觉意识和价值立场。当年明月说,他创作 《明朝那些事儿》的动机是缘于 “早年读了太多的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我想写的,是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③ 希望写出 “好看的历史”,至少有对读者的责任,有了一种 “文学”意识和 “文学性”的立场。慕容雪村在谈到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为什么能打动那么多人时说,他将永远感谢网络,是网络让他的写作有了那么多的读者,如果没有网络他可能会放弃写作的爱好,作品的成功在于 “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我们这一代人共有的困惑: 现实和理想的落差、传统价值观与新伦理的冲突、物质世界对道德观的拷问等等”①,这其中蕴含的艺术担当感和直面现实的勇气,正是网络写作对抗 “技术依赖”和 “无体温写作”的有力武器。作家陈村针对网络写作说过一段语重心长的话: “许多作品之所以不是好作品,不在于它是否有网络的特征,而是缺乏文学的因素。打上几个@ 或 http: / /总是容易的,摘一段 MIRC 或 ICQ 上的对话也很简单,但那不一定是文学……我看,技术上一定有革命的改良的因素出现,故事的背景和外延会变,但文学指向人心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希望网络上的作者们多少练几天正楷,以后,再去寻找自己的宿命吧。”② 敬畏和尊重文学,创作和经营就不能没有担当感,不能不用文学的方式,要用文学的思维、文学的品质和符合文学特质的经营方式,把网络文学打造成为具有意义赋予和价值担当的文学历史节点。

  应该肯定,无论网络文学多么另类甚或叛逆,只要它还是文学,只要它还属于精神文化产品,它就应该具有精神文化产品的基本品质,如能满足人的某种精神需求,产生认知、体验、情感、信念等方面的影响或感染力量,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还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与感染力,这便是文化产品的精神 “钙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需要的就是富含刚健有为、积极向上影响力的精神 “钙质”.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也应该在内容品格上具备这样的 “钙质”,并能用艺术的方式赋予它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魅力。因而,时至今日,网络文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怎样使它成为有精神 “钙质”、有价值品位的文化产品的内涵问题。并且,网络文学作为 “文学”,还应该是一种艺术性的人文审美表达。因为说到底,网络文学仍然是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文学网民的人文行为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也就是说,在今天,网络写作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达成主体的担当与追求,用文学的力量处理好文学与历史、文学与道德、文学与社会正义、文学与精神崇尚等意义承载问题,传统文学需要这样,网络文学同样应该倡导这样的价值理念,同样要有这样的逻辑支点和底气。正如专家所言: “你可以描写黑道,但不能鼓吹黑道。你可以描写腐败,但不能展览腐败。你可以描写屠杀,但不能欣赏屠杀。你可以描写独善其身,但不能赞美损人利己。你可以描写竞争,但不能兜售丛林法则。我们认为网络文学应当有起码的社会责任和基本的法理和道德底线。”③调适网络文学悖论的另一个途径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理论研究的滞后与薄弱、文学批评的缺席与错位,让快速兴起的网络文学几乎处于草长莺飞却又自生自灭的状态。

  海量的原创作品难以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诸多过去不曾出现过的问题和现象得不到及时分析和解答,学院派理论研究和传统批评家尚未形成评辨网络文学的自觉意识,或者视其为 “街谈巷语、刍荛狂夫之议”,“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不屑于屈就身位去研究这类大众传媒文化。已有的网络文学理论评论往往存在 “隔”、“套”、“技”的弊端。所谓 “隔”就是隔膜,有的研究与网络传媒隔膜,更与网络上的文学隔膜,研究者不熟悉网络文学创作现状和运作流程,不了解网络写手甘苦,不熟悉网络作品,对一些常见的网络文学问题,如类型化写作的跟风、“撞梗” ( 情节雷同) 问题,剧情桥段“神展开”的想象力枯竭问题,写手 “断更”( 续写中断) 与 “卡关” ( 关键之点结束以便为续写留下悬念) 的缘由与规制,网络写作越拉越长、越写越 “水”的媒介因素与市场推力,作品点击率与网络 “浅阅读”之间的制衡关系,网络作品文体创新和网语表达方式以及网络写手、作品、读者之间互动关系对创作的影响等等,对类似问题的陌生或一知半解,必然导致理论批评的隔靴搔痒、隔岸观火或隔山打牛。所谓 “套”,是指简单地套用传统文学理论批评的观念、范畴、理论框架或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去 “镶嵌”网络文学,把网络文学研究变成 “六经注我”或 “我注六经”的八股之论。所谓 “技”就是将网络文学看作传媒技术的文化副产品,而不是艺术审美的文学作品,其分析评论充满网络概念和技术词汇,用新名词的狂轰滥炸代替艺术分析和学理思辨。

  要建立符合网络文学特点的评价体系,就需要 “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切入网络现场,保持对网络文学的持续关注,点击网站,细读作品,了解和把握网络文学的生产方式、作品形态、传播载体和接受方式以及功能结构与意义蕴含等。只有这样,才能从丰富的网络文学现象中发现问题的症结,建构切中肯綮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作为网络文学理论评论工作者,“如何把网民零散的看法,转化为系统的理论,形成科学的网络文学理论体系? 如何把对网络文学的印象,变成说理透彻的学理,用以引领网络文学的创作? 如何把我们的共识,转化为大众对网络文学的判断,引导网民阅读? 这是网络文学研究的重心所在,需要我们以研究求得共识,以共识推动研究。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关注网络文学现状,建构网络文学理论体系,撰写出中国网络文学的 《文心雕龙》和 《人间词话》”①。

  还有,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建立网络时代的文学观,也是化解网络文学悖论的一个重要选择。面对网络文学影响日隆的文化声威,这一依托新媒体成长起来的文学样态已经改变了当代中国文学的生存版图与发展格局; 并且,2. 74 亿文学网民,每天超过 10 亿次的文学点击量,其所创造的巨大关注和 “宏媒体”景观,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而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社会公众都来享受这场文学盛宴时,尤其需要培育刚健有为的社会文化环境,优化网络文学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其中有两点特别重要: 一是要有文学通变观,客观认识文学演变的历史必然性。“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②,面对数字化媒体的迅速崛起,传统书写印刷文学不会消亡,但它开始走向式微将是一种趋势,文学走进网络或网络介入文学,乃至出现文学的转型与转向,都是一种历史性的必然选择。尽管网络文学还存在种种不足,但它顺应了时代潮流,代表了一种文化趋势,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必将战胜它的艺术局限性而成为未来的主流文学。认识并利用这一优势,文学就能赢得主动权,开拓新的生长点,带来新变的活力。二是需要建立新媒体语境下的大文学观。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型传媒载体让文学充满变数也充满张力,比特符码、软载体媒介、多媒体叙事工具、超文本存在方式,再加上青春写手的业余抒发和悦心快意的 “零门槛”表达,把文学的传统规制改造得无影无踪。文学与艺术、文学与非文学、文学虚构与生活纪实以及文学的体裁分类与构型规则等等,均变得界限模糊。这时候,更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建立大文学观念,关爱、理解、包容和兼容地对待新生的网络文学,对其假以时日,抑或引导帮扶一把,不急于下结论,做判断。只要作品对社会无害、于文化无损,就应该让它在读者的选择和市场的甄淘中成长成熟。因为网络写作不求标准认同,但求为目标读者接纳,从“注意力”走向 “影响力”,“眼球有价,点击生金”,是这一文学成长期的原生动力。这时候, “网络文学尽管存在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迎合受众的成分,但无论是在题材选择、艺术语言,还是在表现手法、文化视野以及价值体系等方面,的确产生了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文学元素”③,因而应该在积极引导其悖论选择与矫治的同时,允许网络文学有一个自我调适的过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网络文学面临的悖论选择》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872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